160 likes | 333 Views
文学知识: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吟咏曲,包括小令和 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小令:通常是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 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天净沙 ·秋思 》. 套数:是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它的组成有一顶的规则: 组织在一起的曲子必须属于同一宫调;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杂剧:是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三部分组成,互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
E N D
文学知识: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吟咏曲,包括小令和文学知识: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吟咏曲,包括小令和 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小令:通常是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 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它的组成有一顶的规则: 组织在一起的曲子必须属于同一宫调;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杂剧:是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三部分组成,互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 杂剧角色有:旦—女主角,末—男主角,净—花脸(扮刚性男子) 外—老年男子,卜—老年女子,丑—丑角。 宫调:是曲子的调式,它标志着乐曲音乐的高低、强弱以及不同的 声情。
关汉卿:元杂剧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关汉卿:元杂剧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 大家”。一生创作了60多种杂剧,保存下来的名剧有《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他的剧作悲壮雄浑,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揭 露,也有对正义行为的赞扬。大都人,号己斋叟。
1、给下列词语注音 • 盗跖 dào zhí嗟怨jiē yuàn 罪愆 zuì qiān • 错勘cuòkān 湛湛青天zhàn zhàn qīn tiān • 衔冤xián yuān 前合后偃qián hé hòu yǎn • 亢旱kàn hàn 苌弘化碧chánɡ hónɡ huà bì • 埋怨mán yuàn 尸骸shī hái 哥哥行gēge hángɡ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棉,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D •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棉,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棉”改为“绵”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 B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 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C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1—2支曲子)错判刑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 刑宪}何为地,枉做天。 第二层次(3—6支曲子)谬惩善妇{后街行——怕婆婆伤心。 屈招供——恐连累婆婆} 第三层次(7—11支曲子)感天动地{血溅白练—委实冤枉; 六月飞雪—委实冤枉;亢旱三年—委实冤枉。}
细读文章第三部分: 窦娥许下了哪三桩誓愿?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六月飞雪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东海曾经孝妇冤 亢旱三年
仔细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临死发下三大奇愿,这是不是封建迷信? • 2、这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 3、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临死发下三大奇愿,这是不是封建迷信?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临死发下三大奇愿,这是不是封建迷信? • 明确:这不是封建迷信。 • 2、这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 • 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3、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3、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明确: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窦娥的人物形象: •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概括主题: •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