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 生长与变化”单元 丰南区小学教研室 刘俊军

“ 生长与变化”单元 丰南区小学教研室 刘俊军. 单元概述

alag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生长与变化”单元 丰南区小学教研室 刘俊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长与变化”单元 丰南区小学教研室 刘俊军

  2.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本册的第三个单元,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和获取资料、设法记录各种变化的能力(录象、照片、表格和数据、观察日记、图画、研究报告,)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能力(涉及到的其它能力还有: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思考与结论等)2、帮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与微生物并通过生物与微生物特征的对比,从而理解和把握生物(这里涉及到的是常见的植物与动物及人类自身)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生长发育中的主要变化。3、使学生养成坚持长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意识到生命世界变化的丰富多彩、产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本单元是实现本册教材 “培养获取资料、设法记录各种变化能力” 这一训练重点的最佳凭借。

  3. 本单元共7课, 11课《种茄子》和12课《课植物的一生》、13课《养小鸡》和14课《小动物的生长》自成两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在我们科学这个综合学科的第一次较完整体现(☆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动。整个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课题确定__方案的制定—探究实施——成果展示)。为此,我在下面将11、12两课,13、14两课分别连在一起给大家提一些建议。

  4. 第10课周围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出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 点。 3、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5、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发表观察结果。 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STSE目标: 能自发地说出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千姿百态。

  6. 二、本课概述 从本课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本课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自己周围生物的观察,理解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同时在进行了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生物的主要特征。为本单元以后几课对生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奠定基础。 本课主要由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和拓展活动两部分构成。 本课重点和难点是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7.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1、建议安排2课时。 2、单元页的使用在课始(最好使用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制定观察计划前搞清楚生物与生命是怎样的关系,这是进行本课教学的基础。

  8. 3、第一课时完成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中的制定观察计划和实际的观察记录。在引领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的时候,除了教材中涉及的几点之外,教师最好告诉学生观察时除了记录好所观察生物的名称、特点,还要通过回忆、查资料、向同学、教师请教等方法尽可能多的了解所观察生物的其他特点,为第二节课全面分析和把握生物的特征作好铺垫;同时提示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所观察的生物名称、观察到的特点、用其他方法了解到的特点,这里突破教材中设定的观察任务),边观察、调查边记录,防止学生走马观花。

  9. 4、要选择具有生物多样性而且较安全、便利的地方进行活动。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组长要负责任。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要保存好以备下节课用。如果没有继续观察的任务最好收上来。 6、第二课时引领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将所观察和经过其他途径获得、记录的生物的特点认真比对,从而使大多数学生比较正确地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难度偏大,不求全责备);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科学在线并让学生把自己归纳所得与科学家的结论进行对比,一方面强化生物的共同特征,为后面的分类作好铺垫,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科学并不深奥,科学就在身边。

  10. 7、38页判断生物与非生物,教师最好补充更丰富的更贴近学生活的内容。如果是学生观察时发现的有争论的东西更有意义。由于有些生物学生并不疏悉,生命特征的发现需要时间,对课上争议的问题可以在课下进行进一步探究。7、38页判断生物与非生物,教师最好补充更丰富的更贴近学生活的内容。如果是学生观察时发现的有争论的东西更有意义。由于有些生物学生并不疏悉,生命特征的发现需要时间,对课上争议的问题可以在课下进行进一步探究。 8、认识更多的生物拓展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或途径去搜集有关生物生长变化的资料。可以布置一期有关生物知识的手抄报,使活动更有兴趣。

  11. 第11课种茄子、12课植物的一生 一、活动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的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3、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与种植植物生长变化相关的各种活动。 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13.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 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能结合自己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14. 二、活动概述 这两课共同组成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变化的一个完整体系。通过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以及引领学生对整个活动全程的经历,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经之路。种茄子只是范例,实际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其他因素自主选择。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盯住这一版块的终极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很显然,引领学生经历对某一植物的种植过程,并在认真观察植物一生中各阶段的显著变化是基础,是关键。整个活动设计的提示:

  15. 1、活动前的引导(兴趣的激发与方案的制定): (1)种什么?搜集、回忆植物生过程的资料并结合实际选定要种植的某种植物。(茄子、蹲豆角、甜瓜、青椒等) (2)种在哪儿?(农村,学生的庭院;城区,教室的花盆里——效果不好,开辟植物种植区,或者花坛里) (3)怎样种?见教材40——41页或相关材料。(种植前的发芽率测试)

  16. (4)学生活动方式:农村可独立进行也可分小组进行;城区分小组进行。(4)学生活动方式:农村可独立进行也可分小组进行;城区分小组进行。 (5)“田间”管理:浇水、松土、间苗、施肥、灭虫、授粉。 (6)引领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所种植物一生的变化情况(观察和记录,不要等到汇报课上临时回忆——费时且不准确),为交流汇报积累“第一手资料”。 (7)引领同学设计一个记录表,并随时做重点记录(全体学生)

  17. 时间 管理方法 观察方法 明显变化 突出问题 解决方法 体会 XX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 记录人播种时间

  18. 这种表格设计可以避免学生在长期观察且变化效果不大的情况下使用教材表格所易产生的腻烦情绪。(学生随时可以发现新问题)。这种表格设计可以避免学生在长期观察且变化效果不大的情况下使用教材表格所易产生的腻烦情绪。(学生随时可以发现新问题)。 全体学生只要完成整个种植过程并完成上表,下面的汇报交流将可以进行,教学目标可基本达到。 (8)记录的方法还可以是文字、照片、观察日记、研究报告(提前说明体例和成文方法见教材44页和51页,,不必要求太高)。

  19. 2、活动中的评价激励(随机进行——激励、导向、反思):学生或小组不管选种 植的植物是什么,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50天或更长,况中间还要涉及到饲养小动物的活动,如教师不采用积极地评价激励,学生很可能半途而废)。 3、汇报与交流(待学生种植的植物结果后进行)(只要学生有了上述过程,43-45页的两个小活动的汇报交流便不成问题,如果再同成果展示同步进行就更好了,45页的拓展活动可以提前进行,因为真正到了学生汇报交流的时间,绿化、美化校园的最佳期已过)。

  20. 4、课时建议活动前的引导和交流各1课时。 5、学生探究“漏洞”的弥补: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种植能力及其他条件的制约,很可能出现①在开始后不长的时间里,所种植的植物就死掉了,②学生无法亲自观察到或观察细某种植物生长变化的全过程。我们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后,重新种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汇报交流课上播放反映典型植物(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生长变化一生的影像资料,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结论做一补充和完善。

  21. 第13课养小鸡和14课小动物的生长 一、活动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 2、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的饲养小动物的计划。 3、能根据自己制定的饲养计划,设计记录小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变化的图表。 4、能提出2-3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

  22. 5、能根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6、能从小动物生长过程的纪录中,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变化。 7、能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饲养小动物的过程,初步尝试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和调查的结果。 2、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4、通过交流体验饲养小动物的艰辛,并联想到自己父母抚育自己的辛劳。

  24.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各个时期分别发生哪些主要变化。 STSE目标: 能像别人介绍饲养某一种小动物的最佳方法。

  25. 二、活动概述 13课养小鸡与14课”小动物的生长”构成了学生对小动物生长变化了解的完整体系。通过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以及引领学生对整个活动全程的经历,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经之路。养小鸡只是范例,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其他因素自主选择。

  26.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盯住这一版块的终极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很显然,引领学生经历对某一动物的饲养过程,并认真观察动物各阶段的显著变化是基础,是关键。整个活动设计的提示:

  27. 1、活动前的引导(兴趣的激发与方案的制定):1、活动前的引导(兴趣的激发与方案的制定): (1)养什么?利用汇报学生课前搜集、了解、回忆到植物生过程的资料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选定要饲养的某种动物(小鸡、蚕、金鱼、热带鱼、小乌龟、青蛙、小猫、小狗等)。 (2)在哪儿养?(农村,学生的家里、教室里、庭院中;城区,学生的家里、教室里,或者开辟动物饲养区。)

  28. (3)怎样饲养?见教材47页或相关材料。(食物——喂多少、饲养处所——足够的活动空间、空气及光照等、保温器材——保持在动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保健药品——小毛病可治好,其它相关物品和使用——难度比种植植物大多了)(3)怎样饲养?见教材47页或相关材料。(食物——喂多少、饲养处所——足够的活动空间、空气及光照等、保温器材——保持在动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保健药品——小毛病可治好,其它相关物品和使用——难度比种植植物大多了) (4)学生活动方式:农村城区可独立进行也可分小组进行(视具体情况而定)。 (5)引领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准确把握所饲养动物变化情况(观察和记录,不要等到汇报课上临时回忆——费时且不准确),为交流汇报积累“第一手资料”。 (7)引领同学设计一个记录表,并随时做重点记录(全体学生)

  29. 时间 饲养方法 观察方法 明显变化 突出问题 解决方法 体会 饲养XX小动物观察记录表 记录人开始饲养时间

  30. 这种表格设计可以避免学生在长期观察且变化效果不大的情况下使用教材表格所易产生的腻烦情绪。(学生随时可以发现新问题)。这种表格设计可以避免学生在长期观察且变化效果不大的情况下使用教材表格所易产生的腻烦情绪。(学生随时可以发现新问题)。 全体学生只要完成整个饲养周期并完成上表,下面的汇报交流将可以进行,教学目标基本可以达到。 (8)记录的方法还可以是照片、观察日记(教材49页提示要写,平时可结合记录表的记录同步、有重点的来写)等。研究报告(提前说明体例和成文方法,要求不用过高。研究报告的体例见教材51页,但研究计划中课题的确定本人不赞成教参中“头脑风暴”的做法)。

  31. 2、活动中的评价激励(随机进行——激励、导向、反思):学生或小组不管选择饲养的动物是什么,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周期(50天或更长,况中间还要涉及到种植植物的活动,如教师不采用积极地评价激励,学生很可能半途而废)。 3、汇报与交流(待学生饲养小动物经过6——10周后进行)(只要学生有了上述过程,教材49页的汇报交流便不成问题,如果再同成果展示同步进行就更好了。 4、课时建议:活动前的引导和汇报交流各1课时。

  32. 5、学生探究“漏洞”的弥补:由于学生生活阅历、饲养能力及其他条件的制约,很可能出现①在开始后不长的时间里,所饲养的小动物就死掉了,②学生无法亲自观察到或观察细某种动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后,重新饲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汇报交流课上播放反映典型小动物(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生长变化的影像资料,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结论做一补充和完善。5、学生探究“漏洞”的弥补:由于学生生活阅历、饲养能力及其他条件的制约,很可能出现①在开始后不长的时间里,所饲养的小动物就死掉了,②学生无法亲自观察到或观察细某种动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后,重新饲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汇报交流课上播放反映典型小动物(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生长变化的影像资料,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结论做一补充和完善。

  33. 第15课毛毛虫不见了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 “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一、活动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2、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某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资料(蝗虫、蜜蜂、蟋蟀、青蛙、蟾蜍等)。3、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4、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

  34.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变化。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变化。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能说出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5. 一、二、活动1概述:本活动通过“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蝴蝶、青蛙等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教学内容之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搜集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变化(变态)的资料和信息,并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二、活动1概述:本活动通过“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蝴蝶、青蛙等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教学内容之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搜集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变化(变态)的资料和信息,并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6. 三、关于活动1的教学建议: 1、宏观上讲由于在本活动进行时上两个实践活动同时进行,再加上该动物变态的时机很难把握,如果再让学生实际观察毛毛虫变化的全过程实属困难。建议学生的观察以“间接观察”为主,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课前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报纸、书籍等多种方式搜集、记录整理有关昆虫或其他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变态的资料(毛毛虫的观察记录表),记录方法可参照教材52页下半部表格提示进行(采用这种方法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搜集内容、途径、方法的指导);当然也可以带学生在微机教室来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直接上因特网或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的各种动物发生变态过程的电脑资料库中查询,同时重点记录,这样做,同样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37. 2、本活动具体的组织大体要经过以下过程:如果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和浓厚的兴趣作了充分的调查和搜集,上课后可直接进入展示、交流、研讨,教师相机点拨即可;如果是在微机教室上这节课,可以分成5个层次进行:将毛毛虫过河的故事引入课题------学生猜想——制订观察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毛毛虫一生的资料并作好记录--交流和展示有关毛毛虫的成果,总结归纳形成概念(完全变态)。在此基础上,拓展查询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查询、交流、比较其他生物的变态过程,从而全面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2、本活动具体的组织大体要经过以下过程:如果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和浓厚的兴趣作了充分的调查和搜集,上课后可直接进入展示、交流、研讨,教师相机点拨即可;如果是在微机教室上这节课,可以分成5个层次进行:将毛毛虫过河的故事引入课题------学生猜想——制订观察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毛毛虫一生的资料并作好记录--交流和展示有关毛毛虫的成果,总结归纳形成概念(完全变态)。在此基础上,拓展查询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查询、交流、比较其他生物的变态过程,从而全面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

  38.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拓展“制作蝴蝶标本”(选做)第二课时完成活动拓展“制作蝴蝶标本”(选做)

  39. 第16课我在长大 一、本课概述: 本课是在学生亲自观察认识多种生物的生长与变化(小鸡慢慢长大、茄苗逐渐长高、毛毛虫变成蝴蝶、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堂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设计生长记录图表---比比我的本领和技能”、“了解人的成长过程”3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体验、探究,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习惯的培养从认识自己的慢慢长大开始,认识人的生长发育变化,并能设计图表记录变化中的一些特征。重点是收集自己长大的证据,用不同的方法展现出来及设计图表记录生长变化中的一些特征。

  40.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发育。 △能从找到的证据中发现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能客观地评价谁收集到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能自己设计一张记录生长发育特征的图表。 △能通过分析生长记录图发现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

  41.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变化,并为此高兴。 △体会生长变化的神奇与不凡,生命的奥妙与伟大。 △对自己身体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树立保持健康的意识,明白身心健康才会快乐成长。 科学知识目标: △能将人生长发育变化情况用表格、曲线图等表示出来。 △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

  42. 4、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长大的证据,感受自己身体在发育、心灵在成长,本领、技能也在增加。养成记录自己生长变化的习惯。 *把保持健康的概念做到生活中去。

  43.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一)、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活动。 (二)、关于活动1、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1、引领学生课前搜集自己在长大的“证据”(通过向家长询问、自己回忆、查看查看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或学校学生体检登记等方法了解自己不同时期的身高记录、体重记录、轮廓图、本领增长等情况和身体保健的种种方法。 2 2、引入入时可以:(出示大屏幕)猜猜我是谁?(猜照片活动,班内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和老师小时候的照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寻求证明“我在长大”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

  44. 3、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确定学生本组感兴趣的两种能证明“我在长大”的“证据”。 4、引领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学生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不同时期自己身高、体重变化的数据并用另外一种自己喜欢的、直观的方式(教材57页提示)表示出自己在身高、体重方面的变化并加以分析得出自己在身高体重发育方面的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和其他同学这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同学们身高体重的变化规律(教师用书140页下——141页)。

  45. 5、顺着58页小鼠标提示,组织学生对“身体保健方法(锻炼身体,讲究营养,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睡眠,不吃零食,心情愉快、用眼卫生甚至坐姿等.)”的交流与讨论。此讨论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如课上进行不完,可以延续到课下;当然也可以把学生和教师搜集的资料展示在橱窗或墙壁上,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让学生知道不这样做的害处和这样做的好处。)5、顺着58页小鼠标提示,组织学生对“身体保健方法(锻炼身体,讲究营养,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睡眠,不吃零食,心情愉快、用眼卫生甚至坐姿等.)”的交流与讨论。此讨论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如课上进行不完,可以延续到课下;当然也可以把学生和教师搜集的资料展示在橱窗或墙壁上,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让学生知道不这样做的害处和这样做的好处。) 6、用学生活动的及时评价,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46. (三)、关于活动3和拓展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三)、关于活动3和拓展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1、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人生长过程大体经历的几个阶段及不同时期的主要变化以及自己在十几年来的成长中父母所付出的心血。 2、组织学生按教材提示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 3、用学生活动的及时评价,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47. 水平有限,仅供参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