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40 Views
一、零件图的内容 二、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 三、表面粗糙度与热处理 四、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简介 五、零件结构工艺性简介 六、读零件图 七、零件的测绘. 零件图. 概述. 零件图是生产中指导制造和检验谬论零件的主要图样,它不公应将零件的材料,内、外结构裁判和大小表达清楚,而且还要对零件的加工、检验、测量提供必要的技术要求。 作为生产基本技术文件的零件图,应当提供生产零件所需的全部技术资料,如结构形状、尺寸大小、质量要求、材料及其处理 …… 以便生产、管理部门据以组织生产和检验成品质量。. 一、零件图的内容.
E N D
一、零件图的内容 二、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 三、表面粗糙度与热处理 四、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简介 五、零件结构工艺性简介 六、读零件图 七、零件的测绘 零件图
概述 • 零件图是生产中指导制造和检验谬论零件的主要图样,它不公应将零件的材料,内、外结构裁判和大小表达清楚,而且还要对零件的加工、检验、测量提供必要的技术要求。 • 作为生产基本技术文件的零件图,应当提供生产零件所需的全部技术资料,如结构形状、尺寸大小、质量要求、材料及其处理……以便生产、管理部门据以组织生产和检验成品质量。
一、零件图的内容 以图8-1、图8-2所示的球阀阀体零件图为例子。 图8-1 阀体的轴测剖视图
铅直方向的径向尺寸基准 水平方向的 径向尺寸基准 (a)主视图 返回总图 长度方向尺寸基准
高度方向辅助基准 (b)左视图 高度方向尺寸基准 返回总图
宽度方向尺寸基准 (c)俯视图 返回总图
一、零件图的内容 • 以前面的球阀阀体的零件图为例,说明零件图应包含下面的内容: • 1、一组视图 • 包括主左俯视图、剖视图、剖面图、局部放大图等,完整、清晰地表达出零件内、外形状和结构。 • 2、完整的尺寸 • 零件图中应正确、完整、清晰、合理地注出制造零件所需的全部尺寸。 • 3、技术要求 • 用规定的代号、数字和文字简明地表示出在制造和检验时所应达到的技术要求。 • 4、标题栏 • 在标题栏应写出零件名称、数量、材料、比例、图号,以及设计、制图、校核人员签名等。
二、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 • 1、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 零件图视图的选择原则是:在对零件结构形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根据零件的工作位置或加工位置,选择最能反映零件特征的视图,作为主视图;然后再按完整、清晰地表达这个零件选取其它视图。选取其它视图时,应在完整、清晰地表达零件内、外结构形状前提下,尽量减少图形数量、以方便画图与看图。
2、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 (1)除正确、完整、清晰的要求外,还要注得合理,即标注的尺寸能满足设计和加工工艺的要求,也就是使零件能在部件或机器中很好地工作,又能使零件便于制造、测量和检验。 • (2)在标注时,应恰当选择好尺寸基准。零件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各至少要有一个尺寸基准,从基准出发标注定位、定形尺寸。 • (3)对零件间有配合关系的尺寸,例如孔和轴的配合,应分别注出相同的定位尺寸。
3、零件视图的选择和尺寸标注示例 • 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大致可以分成四类零件: • (1)轴套类零件——轴、衬套等零件; • (2)盘盖类零件——端盖、阀盖、齿轮等零件; • (3)叉架类零件——拨叉、连杆、支座等零件; • (4)箱体类零件——阀体、泵体、减速器箱体等零件。
轴套类零件(轴泵) 图8-4 泵轴的主视图选择 轴套类零件基本上是同轴回转体,并且主要在车床上加工,为了便于加工时看图,轴线宜水平放置。如图8-4a所示,泵轴的主视图投影方向,可以有A向和B向;所得的视图,如图8-4b所示。显然,以A向作为主视图能反映泵轴的形状特征,比B向好。
由于轴套类零件基本上是同轴加转体,因此,采用一个基本视图加上一系列直径尺寸,就能表达它的主要形状。对于轴上的销孔、键槽等,可采用移出剖面。这样,既表达了它们的形状,也便于标注尺寸。对于轴上的局部结构,如砂轮越程槽、螺纹退刀槽,则可采用局部放大图表达。由于轴套类零件基本上是同轴加转体,因此,采用一个基本视图加上一系列直径尺寸,就能表达它的主要形状。对于轴上的销孔、键槽等,可采用移出剖面。这样,既表达了它们的形状,也便于标注尺寸。对于轴上的局部结构,如砂轮越程槽、螺纹退刀槽,则可采用局部放大图表达。 • 在标注轴套类零件的尺寸时,常以水平位置的轴线作为径向尺寸基准(也是高度与宽度方向的尺寸基准)。 • 轴套类零件长度方向的尺寸基准,常选用重要的端面(轴肩)或加工面等。
盘盖类零件(阀盖) 图8-5 阀盖零件图
1、视图的选择 • 由于盘盖类零件不仅大多有回转体,而且还常常带有各种形状的凸缘、均布的圆孔和肋等局部结构,所以常常采用如图8-5中的剖视图作为主视图,这样它的层次分明,显示了外螺纹、各台阶与内孔的形状及其相对位置;并且也符合它主要的加工位置。此外还必须用左视图或右视图等才能完整地表达零件。 • 2、尺寸标注 • 在标注盘盖类零件的尺寸时,通常选用通过轴孔的轴线作为径向尺寸基准。 • 长度方向尺寸基准,常选用重要的端面。
叉架类零件(踏脚座) 1、视图的选择 这类零件由于加工位置多变,在选择主视图时,主要考虑工作位置和形状特征。 叉架类零件常常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视图,并且要用局部视图、剖面等表达零件的细部结构。
2、尺寸标注 • 在标注叉架尖零件的尺寸时,通常选用安装基面或零件的对称面作为尺寸基准。例如图8-6中的踏脚座就是选用安装板左端面作为长度方向的尺寸基准;选用安装板的水平对称面作为高度方向的尺寸基准;从这两个基准出发,分别注出74、95,定出上部轴承的轴线位置,作为φ20、φ38的径向尺寸基准;宽度方向的尺寸基准是前后方向的对称面,由此在俯视图中注出30、40、60,以及在A向局部视图中注出60、90。
箱体类零件 • 箱体类零件是用来支承、包容、保护运动零件或其它零件的。一般来说,这类零件的形状、结构,比前面三类零件复杂,并且加工位置的变化更多。在选择主视图时,主要考虑工作位置和形状特征。选用其它基本视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剖视、剖面、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等多种形式,以清晰地表达零件内外形状。
1、视图选择 • 用全剖的主视图和局部剖的左视图分别表达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状;此外,采用局部视图和剖面图分别补充反映出箱体零件的各个局部地方的结构形状。 • 2、尺寸标注 • 在标注箱体类零件的尺寸时,通常选用设计上要求的轴线、重要的安装面、接触面(或加工面)、箱体某些主要结构的对称面等作为尺寸基准。对于箱上需要切削加工的部分,应尽可能按便于加工和检验的要求来标注尺寸。
三、表面粗糙度与热处理 • 概述 • 1、表面粗糙度的定义 •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刀具或砂轮切削后遗留的刀痕、切削过程中切屑分离时的塑性变形以及机床的振动等原因,会使被加工零件的表面存在一定的几何形状误差。其中,造成零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形成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较小间距(通常指波距小于1mm)的峰谷,称为表面粗糙度。
2、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 (1)对耐磨性的影响 • 零件越粗糙,阻力就越大,零件磨损也越快。但零件表面越光滑,磨损量也不一定越小,因为零件的耐磨性除受表面粗糙度影响外,还与磨损下来的金属微粒刻划以及润滑汕被挤出和分子间的吸附作用等因素有关。所以过于光滑表面的耐磨性不一定好。 • (2)对配合性质的影响 • 表面粗糙度影响配合性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3)对抗疲劳强度的影响(降低) • (4)对接触刚度的影响(降低) • (5)对抗腐蚀性的影响(降低)
3、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 零件的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有: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轮廓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轮廓最大高度(Ry)三项参数,使用时家宜优先选用Ra参数。 • (1) Ra是轮廓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或
公式说明: • 中线: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准线,在取样长度内使轮廓线上各点轮廓偏距的平方和为最小(即这里指的是轮廓最小二乘中线)。 • 取样长度L: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不规则特征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即测量或评定表面粗糙度时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它至少包含5个以上轮廓峰和谷。一般表面越粗糙,取样长度就越大。 • 轮廓偏距y是轮廓线上的点到中线的距离。
(2)轮廓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 在取样长度内五个最大轮廓峰高(yp)的平均值与五个最大轮廓谷深(yv)的平均值之和。 • (3)轮廓最大高度Ry • Ryj是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峰顶线和轮廓谷底线之间的距离。 图8-10
4、表面粗糙度代号与标注 基本符号,表示表面可以用任何方法获得。当不加注粗糙度参数值或有关说明(例如:表面处理、局部热处理状况等)时,仅适用于简化代号标注。 • (1)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基本符号加一短划,表示表面是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如车、铣、钻、磨、剪切、抛光、腐蚀、电火花加工、气割等。
基本符号加一个小圆圈,表示表面是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如铸、锻、冲压、热轧、冷轧、粉末冶金等,或者是用于保持原供应状况的表面(包括保持上道工序的状况)。基本符号加一个小圆圈,表示表面是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如铸、锻、冲压、热轧、冷轧、粉末冶金等,或者是用于保持原供应状况的表面(包括保持上道工序的状况)。 上述三个符号的长边均可加一横线;用于标注有关参数和说明。 上述三个符号上均可加一小圆;表示所有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2)表面粗糙度的代号标注示例 • 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值的标注 • 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在代号中用数值标注时,除参数代号Ra可省略外,其余在参数值前需标注出相应 的参数代号Rz或Ry。 用任何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Ra的上限值为3.2um。 用任何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Ry的上限值为3.2um。
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Ra的上限值为3.2um,Ra的下限值为1.6um。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Ra的上限值为3.2um,Ra的下限值为1.6um。 用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Rz的上限值为200um。
(3)标注实例: 代号和参数的注写方向如图所示。当零件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符号、代号可统一标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两字,统一标注的代号及文字的高度,应是图形上其它表面所注代号和文字的1.4倍。
当零件所有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其代(符)号可在图样的右上角统一标注,代号及文字应为图形上原应标注的代号及文字的大小的1.4倍,用左图或右图都可以。当零件所有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其代(符)号可在图样的右上角统一标注,代号及文字应为图形上原应标注的代号及文字的大小的1.4倍,用左图或右图都可以。
为了简化标注方法,可以标注简化代号,但必须在标题栏附近说明这些代号的意义,即图形下所写的等式。也可采用省略的注法,例如在左图的图形和说明中省略字母“A”和“B”。为了简化标注方法,可以标注简化代号,但必须在标题栏附近说明这些代号的意义,即图形下所写的等式。也可采用省略的注法,例如在左图的图形和说明中省略字母“A”和“B”。
对不连续的同一表面,可用细线相连,其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可只标注一次,如图(a)所示。对不连续的同一表面,可用细线相连,其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可只标注一次,如图(a)所示。 同一表面粗糙度要求不一致时,应该用细实线分界,并注上尺寸与表面粗糙度代号,如图(b)所示。 (a) (b)
零件上连续表面及重复要素(孔、槽、齿……等)的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只标注一次。零件上连续表面及重复要素(孔、槽、齿……等)的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只标注一次。
需要表示镀(涂)覆或其它表面处理后的表面粗糙度值时,其标注方法见图(a)。需要表示镀(涂)覆或其它表面处理后的表面粗糙度值时,其标注方法见图(a)。 需要表示镀(涂)覆前的表面粗糙度值时,应另加说明,见图(b)。 若同时要求表示镀(涂)覆前、后的表面粗糙度值时,其标注方法见图(c)。
零件局部热处理或局部镀(涂)覆时,应用粗点划线画出其范围,并标注相应的尺寸,也可将其要求注写在表面粗糙度符号长边的横线上,见右图。零件局部热处理或局部镀(涂)覆时,应用粗点划线画出其范围,并标注相应的尺寸,也可将其要求注写在表面粗糙度符号长边的横线上,见右图。
四、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简介 • 1、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 (1)互换性的概念 • 所谓的互换性,是指机械产品中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任取其中一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修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保证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 现代化的机械工业,要求机器零件具有互换性,这样,既能满足各生产部门广泛的协作要求,又能进行高效率的专业化生产。
(2)尺寸公差 (a)尺寸公差名词解释 (b) 公差带图
1、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 • 2、极限尺寸: • 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它是以基本尺寸为基数来确定的。 • 3、尺寸偏差(简称偏差): • 某一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有上偏差和下偏差。 • 4、尺寸公差(简称公差): • 尺寸允许的变动量,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 • 5、零线:公差带图中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直线,即零偏差线,以此表示基本尺寸。 • 6、尺寸公差带(简称公差带):在公差带图中,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
(3)配合 • 概念: •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 配合分为三类(与特征): 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之上) 过渡配合(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交叠) 过盈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之下)
配合情况图例: 间隙配合 过渡配合 过盈配合
孔或轴公差带 孔或轴公差带 (4)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 公差带同“公差带大小”和“公差带位置”两个要素组成。前者由标准公差确定,后者由基本偏差确定,如下图所示: ES或es EI或ei IT 基本偏差为下偏差EI或ei + 0 - 基本偏差为下偏差EI或ei es或ES ei或EI IT
1、标准公差 • 国家规定的标准公差分为20个等级,即IT01、IT0、IT1至IT18。IT表示公差,数字表示公差等级,它们所表示的尺寸精度等级随数字的增大而减小。 • 2、基本偏差 • 基本偏差是标准所列的,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当公差带在零线上方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反之,则为下偏差。基本偏差共有28个,它的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为孔,小写为轴。
(5)、配合制度 • 国标对配合规定了基孔制和基轴制两种基准制。 • 1、基孔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的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基准孔的下偏差为零,并用代号H表示。 • 2、基轴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基准轴的上偏差为零,并用代号h表示。
(6)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标注 1、在装配图上的标注 在装配图上标注公差与配合,采用组合式注法,如左图所示,它是在基本尺寸φ18和φ14后面,分别用一分式表示:分子为孔的公差带代号;分母为轴的公差带代号。对于基孔制的基准孔,基本偏差用H表示;对于基轴制的基准轴,基本偏差用代号h表示。
在零件图上标注公差的方法有三种形式:(1)左图只注公差代号;(2)中间图只注极限偏差数值;(3)右图注出公差代号及极限偏差数值。在零件图上标注公差的方法有三种形式:(1)左图只注公差代号;(2)中间图只注极限偏差数值;(3)右图注出公差代号及极限偏差数值。
五、零件结构工艺性简介 • 1、铸造零件的工艺结构 • (1)拔模斜度 • 用铸造的方法制造零件毛坯时,为了全球在砂型中取出模样,一般沿模样拔模方向做成约1:20的斜度,叫做拔模斜度。
(2)铸造圆角在铸件毛坯各表面的相交处,都有铸造圆角,这样既能方便起模,又能防止浇铸铁水时将砂型转角处冲坏,还可以避免铸件在冷却时产生裂纹或缩孔。(2)铸造圆角在铸件毛坯各表面的相交处,都有铸造圆角,这样既能方便起模,又能防止浇铸铁水时将砂型转角处冲坏,还可以避免铸件在冷却时产生裂纹或缩孔。
(3)铸件壁厚 • 在浇铸零件时,为了避免各部分冷却速度的不同而产生缩孔或裂缝,铸件壁厚应保持大致相等或逐渐变化。 (a)壁厚均匀 (b)逐渐过渡 (c)产生缩孔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