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874 Views
認識板橋. 源起. 板橋 的老地名,大多跟居住在 擺接平原 的 平埔族 先民和開發 板橋 的漢人祖先有關,很久很久以前, 板橋 這一帶是由 新店溪 和 大漢溪 帶來的泥沙,經過了很多很多年沉積下來,所形成的泥沙沉積地形。. 平埔族. 凱達格蘭族. 那時候,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 凱達格蘭平埔族 的 武撈灣社 和 擺接社 的兩大聚落。直到兩百多年以前,漸漸有漢人的足跡。 廖富樁 、 林成祖 從 中國 大陸渡海來 臺 ,開墾 擺接 一帶的平原。. 凱達格蘭族. 擺接平原 _ 板橋區、中和區、土城區.
E N D
源起 • 板橋的老地名,大多跟居住在擺接平原的平埔族先民和開發板橋的漢人祖先有關,很久很久以前,板橋這一帶是由新店溪和大漢溪帶來的泥沙,經過了很多很多年沉積下來,所形成的泥沙沉積地形。
凱達格蘭族 • 那時候,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武撈灣社和擺接社的兩大聚落。直到兩百多年以前,漸漸有漢人的足跡。廖富樁、林成祖從中國大陸渡海來臺,開墾擺接一帶的平原。
擺接平原_板橋區、中和區、土城區 • 當時的平埔族居住的擺接平原,僅僅有幾間茅草屋,但隨著漢人的移民居住,愈來愈多人居住在擺接平原,於兩百六十三年前,漸漸的就發展成「擺接堡」。至於為什麼現在要叫做「板橋」呢?據考證有二種說法:
接雲寺 • 一考:以前在現在的「接雲寺」附近有一條溪,這條溪注入大漢溪,通到另一頭的新莊、萬華。當時都是坐著獨木舟來來往往做茶葉生意。一下了船,人們用走路扛著茶葉進出擺接堡。
枋[ㄈㄤ]橋 • 為了方便人們往來新莊、萬華,就在溪上架設兩片木板當做橋,所以在九十年前改擺接堡叫「枋橋」。
公館溝 • 民國九年那時日本統治臺灣時又把「枋橋」統一稱為「板橋」。這條溪就是今天的「公館溝」,公館溝現在已被加蓋成馬路,也就是今天的公館路。
大漢溪 • 二考:往昔台灣、大陸之間會有米、茶等貨物貿易往來,從新莊過大漢溪,在湳仔港上岸,運往今板橋市中心交易,
楠樹 • 而當時路途中需經過今林本源院邸後方的公館溝,因此便就地取材,砍伐一棵楠類大樹,加以修飾,令其跨越公館溝上(位於後來興建的枋橋城西門口,今府中路與林園街口),以利行人往返枋橋、新莊之間,因而俗稱該地為「枋橋」。
大木材 • 「枋」又意為大木材,枋橋街地名即起源於此。日據時期,枋橋經歷多年,已不堪腐朽,便拆棄掉,改用多片木板築架成橋。
思鄉 • 民國九年(日本大正九年)日據政府改革地方行政制度,鑑於「枋橋」與「望鄉」之日文發音相同(望鄉意指思念故鄉),為避免來台至此的日本人,因「枋橋」引起的思鄉之情而造成不願繼續留在台灣的窘境,
東京 • 於是藉由日本東京也有一行政區—板橋區,而將「枋橋」改為「板橋」,「板橋」由來即緣於此。
沈積地形 • 板橋的地理位置,位於新店溪與大嵙崁溪間的沈積地形,隔著新店溪,台北市相望與跨過大嵙嵌溪就到新莊,古為凱達格蘭族武(月勞)灣社和擺接杜的社地,
漢人 • 雍正年間始有漢人足跡,乾隆年間廖啟樁、林成祖以入墾擺接平原,初僅茅屋數間,隨著漢人移住人口漸具,遂成「擺接堡」,轄地遍及今日板橋市、中和市、土城市和大迦納、新莊西盛一部份土地。
埔_荒地 • 板橋有些地名叫「埔」,有新埔、後埔、埔墘等。「埔」就是還沒開墾的荒地的意思,新埔就是新開發的平原,位於公館溝(公館大排水溝)與縱貫鐵路之間,也就是新草埔的意思;
水邊的草埔地 • 後埔就是後來開墾的草埔地,較新埔晚開發;埔墘就是靠近水邊的草埔地,也就是新墾殖埔地之邊。
光復橋 • 光復橋一帶的地方叫做港仔嘴。港仔嘴的意思就是兩條河流合併在一起的河口港,河流在將要入海時,河床愈來愈寬,水流的速度愈來愈慢,泥沙堆積成為的地方。
凱達格蘭平埔族 • 今天,保留港仔嘴地名是指大漢溪和新店溪匯合起來,一起注入淡水河的三角尖嘴地帶,這個地方原來住著新莊方面的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武撈灣社。
港仔嘴 • 漢人陸續在這裡開墾田地,是因為林成祖建築大安圳來灌溉這片三角尖嘴地,亦農亦漁。今天的港嘴里、振興里、振義里和光復里都屬於港仔嘴。
江子翠 • 華江橋一帶從前是一片翠綠,又有美麗河流的三角區域。又為了和光復橋的番社港仔嘴區別,故取閩南語發音相同而相異字的「江子翠」。今天江翠、文化、文聖、莒光等里都屬於江子翠地區,位於大漢溪、新店溪之間,公館大排溝以北的三角形區域,指河流會合之尖嘴地帶。
資料來源: •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92202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