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36 Views
语文考前复习的几个问题. 张家口一中 尤立增. 一、二轮复习计划. (一)一轮回顾 1. 课堂主渠道,以考点训练和讲解为主。 2. 充分利用早读,复习课本和课外拓展。 3. 订阅报刊,增加学生的材料储备。 4. 字词训练常规化。 5. 每两周一次综合训练。 6. 作文原则上每周一次,注重讲评。. (二)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 (三)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 2010 年 3 月 1 日到 2010 年 4 月 20 日。 (四)二轮复习的内容安排
E N D
语文考前复习的几个问题 张家口一中 尤立增
一、二轮复习计划 • (一)一轮回顾 • 1.课堂主渠道,以考点训练和讲解为主。 • 2.充分利用早读,复习课本和课外拓展。 • 3. 订阅报刊,增加学生的材料储备。 • 4. 字词训练常规化。 • 5. 每两周一次综合训练。 • 6. 作文原则上每周一次,注重讲评。
(二)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 • (三)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 • 2010年3月1日到2010年4月20日。 • (四)二轮复习的内容安排 • 复习重点:语言基础和运用、古诗文阅读和作文。现代文阅读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重视方法的指导,指导时注意突出文体特点和类型题答题思路的总结归纳。作文重视审题指导和材料定向积累。 • 将复习内容确定为五个专题。 • 专题一:语言基础和运用。(12课时) • 专题二:诗歌鉴赏。(5课时) •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含翻译)。(8课时) • 专题四:现代文阅读。(12课时) • 专题五:作文训练。
(五)二轮复习目标 • (六)具体措施: • 1.早读,回归课本,注重字音字形、名句名篇及作文积累; • 2.坚持练字,练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 3.要练到位,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工夫; • 4.要改到位,评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 • 5.要讲到位,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 • 6.要补到位,步步为营; • 7.落实到位,摸清每个学生的增分点,因材施教,落实补差; • 8.每个学生都要有作文材料库,积累鲜活论据; • 9.强化合作意识。 • (七)二轮复习资料 • “高考思源精编系列”——《题型专练与纠错》
二、语文复习最后阶段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一)知识与能力。 • (二)基础与提高。 • (三)“点”与“面”。 • (四)课内与课外。 • (五)听讲与训练。 • (六)查漏补缺与唤醒意识。
三、二轮复习专题操作要点 • 1.读音与字形。 • 立足于日常的积累,读音重在“以义定音”,重点积累多音多义字(处、累累、臭)、习惯性误读(庇护、梵语、浙江、河沿、胴体)、联绵词(邂逅、逡巡)和统读字(召开、确凿)。 • 字形题坚持“据义辨形”(川流不息、各行其是、一筹莫展)“形旁推断”(暇、瑕、遐)“同义互释”(文过饰非、殚精竭虑)“反义互释”(一张一弛、色厉内荏)等。 • 注意知识的关联和延伸,如字形题与读音、同义词、成语题的联系(做客、作客,变换、变幻)。 • 2.同义词、虚词、熟语(含成语)。 • 词语运用类题目,一定要首先看语境推断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从前后的关联中看搭配是否合适,词性是否恰当等。 • 成语替换的方法。凭借语感做题。
3.病句。 • 先提取主干,分析其搭配,先看主谓宾,再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就能解决。对句式杂糅等病句类型要格外重视。 • 4.标点。 • 5.小阅读。 • 整体阅读,把握各部分要点。 • 审清题干、界定区间、复位对照。 •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新型能源、病毒学、航天技术、环境污染、文化遗产保护等。推断题必有。
6.文言文阅读。 • 特别重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 虚词和实词会交替出现。史传类仍是重点,但要高度重视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 7.翻译。 • 一一对应,了解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语通句顺。 • 8.诗歌鉴赏。 • 存在问题:读不懂,审不清题干要求,不了解名词术语、语言风格不当。 • 重视比较阅读鉴赏,同题材、同内容、同一个作家的两首诗词比较鉴赏,也许会把作家作品融在其中,这包括简单了解作家生平。
9.名句名篇。 • 记住记准,别写错别字。 • 第一,可能与作家作品合在一起考;第二,注重整首诗、整篇文章的考查;第三,课内一段(一首),课外若干句的形式;第四,理解性考查,如六国灭亡的原因。 • 10.大阅读。 • 宏观把握,微观推敲。 • 凡是涉及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题目,一定要在文中找答案,能用原文最好,不能用原文也要以原文中的关键词为基础进行整合;凡是评价类题目,考生的分析一定要落脚在对表现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不能放空炮。 • 哲理散文,历史散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要注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答题难度。
11.语言表述。 • 压缩语段的三种模式,仿写的几个要点,扩写中的抓住要点,应用文修改、主持人开场白、颁奖词、图文转换、病句修改、画外音、设计迷面(灯谜)等。 • 12.合理安排时间。 • 基础(前四题):8分钟。 小阅读:12分钟。 文言(含翻译):20分钟。 • 古诗鉴赏及名句:10分钟。 大阅读:20分钟。 语言表达:15分钟。 • 作文:65分钟。
四、考前的作文训练 • (一)多练审题,力求全面准确。 • 所谓审题,就是考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全面审查题意,也就是弄清楚命题者打算让你写什么,干什么。 • 全面: • 1.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放过。 • 2.弄清题目、材料的内涵。 • 准确: • 1.不能感觉粗浅,就仓促动笔。 • 2.不能用固有的作文套题目。
(二)找准立意,力求深刻新颖。 • 深刻,就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 新颖,就是要写出个性。 • 1.要善于化大为小。所谓化大为小,是指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因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提供的是一个写作范围,只要是在这个范围内的,都可以考虑。 • 2.善于寻找触发点和动情点。 • 3.选择自己做擅长的文体。 • 4.注意现实的针对性。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材料涉及到“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材料涉及到“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 • 从“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从“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这一点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三)多练提纲,力求合理有序。 • 写议论文,可以分论点的形式展开,几个分论点是什么,每个分论点里面打算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据那些例子,引用谁的名言,都应该考虑到。写记叙文,打算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运用什么叙述方法,是顺叙还是倒序。写抒情散文要考虑抒发什么情感,整体思路怎样安排。这些问题在列提纲的时候都应该考虑。 • 围绕阐述的重点,以分论点的形式展开。 •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或因果关系。 • 如《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可确立这样的分论点: • 分论点一: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 分论点二: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 分论点三: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如以《读书是快乐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这样确立分论点。如以《读书是快乐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这样确立分论点。 • 针对青年人,从“为什么”角度确立分论点: • (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2)读书可以明辨是非; • (3)读书可以提高才干;(4)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 针对老年人,从“为什么”角度确立分论点: • (1)读书可使老有所养(神);(3)读书可使老有所长(智);(3)读书可使老有所为(作为)。 • 针对不善于读书的人,可从“怎么办”的角度确立分论点: • (1)读书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读书要注意“博”与“专”的结合;(3)读书要注意学以致用。 • 针对不爱读书的人,可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分论点: • (1)读书之乐在于“学有所思”;(2)读书之乐在于“每有意会”;(3)读书之乐在于“学以致用”。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100字) • 第二部分:分论点形式展开阐述。 • 分论点一:分论点+实例(名言)+结论。(200字) • 分论点二:分论点+实例(名言)+结论。(200字) • 分论点三:分论点+实例(名言)+结论。(200字) • 第三部分:照应开头,强化论点,收束全文。(200字)
如:以《“?”的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 • 第一部分: • 生活中,“?”无处不在,“?”像那科学天空的北斗七星,“?”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像是人上路上的方向盘。“?”引导着千千万万的人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不息,为获得答案而冥思苦想。
第二部分——分论点一 • (分论点)“?”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事例一)身为天主教职人员的哥白尼对地心说大胆地提出了怀疑,终于成为日心地动学说的创始人,沉重地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地位。 (事例二)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提出疑问,终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更是传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事例三)爱因斯坦在介绍他成功的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结论)正是这样大胆质疑,对任何事情读要问为什么的精神才使科学有了今天这样长足的发展。
第二部分——分论点二 • (分论点)“?”能启发人们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 (事例一)《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一个小女孩面对“你是谁”、“世界从何处来”的问题开始了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 (事例二)托马斯•莫尔面对羊吃人的社会现象,思量着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乌托邦”。 (事例三)马克思更是无数次地问自己:“资本主义制度怎样才能灭亡?”通过对大量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他终于使“一个幽灵在欧洲上空盘旋”。(结论)正是一个又一个问号盘旋在哲学家的心中,使人类智慧的花园百花竞放,争奇斗艳。
第二部分——分论点三 • (分论点)“?”引发着人们对人生的无尽思索。 (论据,举泛例)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天问》,到称霸中原、成为一代枭雄的曹操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到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结论)古今中外的人们通过小小的“?”表达了无限的意念、无穷的思绪。 • 第三部分:结论 • “?”的确是一个神奇的符号,无比智慧的人类发明了它,它又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增长。对于“?”的无穷魅力,您是不是也该多问几个问号呢?
如果评论的对象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或错误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的结构:如果评论的对象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或错误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的结构: • 【列表现】即要简练地列出这类错误做法的表现形式,列表现的就是引述所给的材料。 • 【析原因】从多角度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做法的原因,析原因的基本要求是挖掘要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谈。 • 【谈危害】分析这种错误的做法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思想的混乱和危害。 • 【找方法】针对产生错误做法的思想原因和危害,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看结果】阐发纠正这种错误做法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如果评论的内容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或正确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结构:如果评论的内容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或正确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结构: • 【列表现】引述材料。 • 【析原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这种好的做法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 【说好处】正面回答这种好的做法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益处。 • 【看结果】这种好的做法如果蔚然成风会有什么结果。
(四)多练拟题,力求鲜明恰当。 • 拟定标题的方法有很多,举几例。 • 1.修辞法。 • 人生的答卷(比喻) • 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通感) • 横看成岭侧成峰(引用) • 2.观点类。 • 适合写议论文。如“大胆喊出你的爱”“战胜诱惑”。 • 3.符号公式类。 • 成功=勤奋+实力+机遇 1+1=?
(五)熟悉表现手法,表述力求充分有力。 • 1.善于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 写记叙文,要做好三点:讲述一个故事,突出一个主旨,反映一种思想。写议论文,一定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也就是说,选择的例证一定要能够证明你的中心论点。 • 2.打开思路,选材要新。 • 高考作文忌讳炒冷饭,给阅卷老师的感觉就是缺乏新意,太俗。其实,只要关注生活,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身边情,看似朴素的内容往往能感动他人。
(六)练开头结尾,语言力求优美生动。 • 1.练好开头结尾。这段时间,写成文时间不够,列好提纲,可以多练开头结尾。好的开头,能先声夺人,好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比如开头运用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排比。结尾可以明确主旨,也可让人思考。 • 2.强化修辞意识。 • 3.灵活选用句式。做好以短句为主。可多用成语或四字词语。
(七)认真练字,书写力求整洁美观。 • 1.工整。 • 2.平时作文用中性笔,字尽量写大。 • 3.别写错别字。 • 4.尽量别涂改或少涂改,修改也应该规范。 • (八)练书写速度,力求操作快速敏捷。 • 作文最少也要一个小时。
快马仍需加疾鞭,岂可失去在握胜券;铁杵即将磨成针,看谁绣得明媚春光。快马仍需加疾鞭,岂可失去在握胜券;铁杵即将磨成针,看谁绣得明媚春光。 • 201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