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13 Views
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 统计描述. 某医师分析 1998 年甲乙两地高血压患病情况,甲地患病 450 人 ,乙地患病 720 人 ,乙地比甲地多患病 270 人 。 绝对数( 实际数 ): 调查或实验研究中清点 定性 资料得到的实际数据被称为绝对数。. 相对数 :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 已知甲地调查人数为 8000 人 ,乙地调查人数为 16000 人,则: 甲地高血压患病率 = 5.63% 乙地高血压患病率 = 4.5%. 第一节 常用相对指标 的意义和应用. 一、常用相对数. 表 1 某市某年各区急性传染病发生数及其相对数. 相对比.
E N D
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 统计描述
某医师分析1998年甲乙两地高血压患病情况,甲地患病450人,乙地患病720人,乙地比甲地多患病270人。某医师分析1998年甲乙两地高血压患病情况,甲地患病450人,乙地患病720人,乙地比甲地多患病270人。 绝对数(实际数):调查或实验研究中清点定性资料得到的实际数据被称为绝对数。
相对数: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 已知甲地调查人数为8000人,乙地调查人数为16000人,则: 甲地高血压患病率 = 5.63% 乙地高血压患病率 = 4.5%
第一节 常用相对指标 的意义和应用 一、常用相对数
表1 某市某年各区急性传染病发生数及其相对数 相对比 构成比 率
(一)构成比 • 含义:指一事物内部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与该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 应用:用以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一)构成比 • 计算: 特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 某一部分比重变化,则其它部分也相应变化
(二)率 • 含义:率又称频率指标,一定时间内,某现象实际发生的观察单位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 • 应用:说明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大小或强度。
(三)比(相对比) • 含义: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说明A是B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计算公式为: • 计算:甲指标计数/乙指标计数(或100%) • 特点: • 1.甲、乙可以性质相同,也可以性质不同 • 2.甲、乙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
表4 1993~1998年某地损伤与中毒病死率(%)与构成比(%)
二、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 1.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一般不能小于30例。 • 2.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
二、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 3.正确计算平均率: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总率(平均率)。 • 4.相互比较时要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
二、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 5.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随机抽样,并做假设检验。
一、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 • 率的标准化--采用统一的标准构成,以消除构成不同对各组总率的影响,使求得的标准化率具有可比性。 •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两个或多个率直接进行比较是不太合适的。会造成错误的结论。
二、标准化率的计算 • 标准化率亦称调整率。 • 计算方法按已知条件分为: • 直接法: • 间接法:不讲。 • 反推法:不讲。
选定标准的原则: 有代表性的、较稳定的、数量较大的人群,对比组数据的合计等。 1.选择标准人口: 1)选择两地数据之一的人口数或构成比; 2)选择两地数据之和的人口数或构成比; 3)选择当地或全国的人口数或构成比; 4)国际间比较选用世界通用标准。
标化结果 • 甲地标准化死亡率 • 乙地标准化死亡率
三、标准化法使用注意事项 • 1.内部构成不同的率比较时应标准化后再比较;各组分率大小交叉出现时则不宜采用标准化法处理; • 2.标准化时应选用同一标准;标化率仅表明相对水平,并不表示某地实际水平;
三、标准化法使用注意事项 • 3.如不计算标准化率,而分别比较各组的率,也可得出正确结论,但不能比较总率的大小。 • 4.两样本标准化率是样本值,存在抽样误差,应作假设检验。检验方法比较麻烦。一般参考书上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