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 通識教育課程 ) 生態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Ecology) (2002.2)

( 通識教育課程 ) 生態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Ecology) (2002.2). 先修課程 : 無 授課老師 : 方新疇 學 分 : 2 課程綱要

akando
Download Presentation

( 通識教育課程 ) 生態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Ecology) (2002.2)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通識教育課程)生態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Ecology) (2002.2) 先修課程: 無 授課老師: 方新疇 學 分: 2 課程綱要 生態學源自生物學中有關生物與環境之間之互動關係的探討,並且加入了理論和應用上的思考。所謂環境亦包含其它的生物在內。在自然界中生命現象的運作單位除了所謂生物種(Species)之外,尚可有如族群、社群、生態系統等。生態學主要的內容就是這些不同層次功能單位的運作機制。理論上人類社會亦可視為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單位,與其它的單位進行各種互動式的反應。在應用上其它學術領域包括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哲學都可以經由生態學的角度進行探討。

  2. Agenda2003 1. 緒論 生態學的發展簡史、定義、涵蓋範圍和分支之介紹。 (引言p6-33) 2. 生物與環境 (書上第一章) 環境因子的分類、個體生物與環境之互動及適應 3. 種群(個體--族群)生態學 (Population Ecology) (書上第一章) 生命現象、生物的行為、族群的形成及特徵、族群數量之變動模式、 族群行為、etc. 4. 社群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 (書上第二章) 種間關係(競爭、共生)、食物鏈、食物網、演替(succession) etc. 5. 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 (書上第二章) (期中考) 物質、能量循環、基礎生產量、次級生產量,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系統分析與演化, etc. 6. 生態學與人類社會 (書上第三~~六章) 環境衝擊與偵測、資源開發與回收、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全球變遷、蓋亞(Gaia)理論、生態文化。etc.

  3. 課程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標準: 期中考(30%); 習作或平時測驗表現(40%); 期末考 (30%) 。教科書: D.Burnie 2002.Get a grip on ecology.李彥(譯)生態學。香港三聯書店,192頁。台灣商務代理。 參考書:Mackenzie,A.; A.S.Ball and R.V.Sonia 1998.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 Springer,NY.321p. 周光裕、明延凱.1994. 生態學. 地景, 台北,241頁。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 1994. 普通生態學。台北藝軒,374頁。

  4. 生態學的定義(參考 Krebs 1978) • 1858. 美國生物學者 Henry Thoreau首創 Ecology一詞。 • 1869 E.Haeckel: 探討動物與有機或無機環境之間所有關係的學問。 • 1927 C.Elton: 科學性的自然歷史。 • 1963 E.Odum: 有關自然界的結構及功能的學問。 • 1961 H.Andrewartha: 有關生物的數量及分布的科學。 • 1978 C.Krebs: 有關決定生物的數量及分布之互動關係的科學。 • 1998 Mackenzie et al. : 有關生物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的科 • 學。所謂環境包括了影響該生物之其它生物在內。 • 方新疇(試擬): 有關自細胞內結構物到生物圈之間不同層 • 次中各種互動式生命現象的科學。

  5. What is life? 傳統定義:凡具有下列六種生命現象者稱之。 1.成長 (growth) 2.新陳代謝 (metabolism) 3.移動 (movement) 4.生殖 (reproduction) 5.適應 (adaptation) 6.思考 (thinking) 最新定義:具有自我組織 (self-organizing)能力者稱之,包括: 1.自我維持 (self-maintaining) 2.自我更新 (self-renewing) 3.自我衍譯 (self-conscenting) 英國學者James E. Lovelock認為整個地球可視為一個完整之活體生物,並且命名為Gaia(希臘文化中的大地之母) 。該生物/地球符合上述之最新定義。未來之電腦/人工生命亦有此可能。 [詳見「蓋婭,大地之母」乙書。天下文化譯本]

  6. Spectrum

  7. 個體生態學綱要 1.生理作用 感覺(sense);記憶;休眠(孫等p.23);生理週期(Biorhythm );etc. 2.成長(Growth) 發育過程;壽命;etc. 3.攝食(Feeding) 捕獵行為;食性;寄生;etc. 4.求生行為 打鬥;領域;活動;聯絡;學習;合作;結群(Schooling);etc. 5.生殖行為(Reproduction) 求偶;交配;築巢;性轉變;生殖策略;男女性觀念;etc. 6.生命週期(Life cycle) 變態(metamorphosis) 7.型態(Morphology) 功能;結構;擬態;etc. 8.文化 工具的使用, 肢體語言,制約與倫理;etc. [D.Morris 1967.The naked ape]

  8. Biodiversity From: Conserving Earth's Biodiversity (Wilson & Perlma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