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素问 · 热论

素问 · 热论. 题 解. 热 ,指 热 病。本篇专论外感 热 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故名。. 内容提要. 1. 热病的病因病机。. 2. 伤寒的六经传变。. 3. 热病的治疗大法。. 4. 两感于寒的病候及其主死机理。. 5. 热病的禁忌和食复、遗热的病机。. 6. 暑病的病机和治疗大法。. 目的要求. · 掌握 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 理解 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 了解 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 了解 食复、遗热的病机和治法。 · 了解 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 一、热病的概念及病机.

aizz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素问 · 热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素问·热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 题 解 热,指热病。本篇专论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故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3. 内容提要 1.热病的病因病机。 2.伤寒的六经传变。 3.热病的治疗大法。 4.两感于寒的病候及其主死机理。 5.热病的禁忌和食复、遗热的病机。 6.暑病的病机和治疗大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4. 目的要求 ·掌握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理解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了解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 了解食复、遗热的病机和治法。 · 了解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5. 一、热病的概念及病机 1.概念: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热病 伤寒 外感引起的 发热性疾病 (以症状命名) (1)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即“皆伤寒之类也”—以寒邪概括、代表六淫) (2)外感热病之一种,伤于寒邪而致者(狭义) (以病因命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6. 2.病因: 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概括六淫) 3.病机: 巨阳(太阳): (1)诸阳之属,为三阳之藩篱——外邪首犯太阳。 (2)其脉连于风府(督脉)——为诸阳主气,统摄营卫。 邪正抗争于太阳,卫阳为邪气所郁,故“伤 于寒则为病热”。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7. 4 .热病的预后 热虽甚不死 发热—邪正交争,正气抗邪—正确运用汗法—邪随汗解而病除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表里两经受邪—邪气迅速传内—伤及脏腑—救治不及时—预后差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8. 二、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1.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预后 一日、二日…仅言其次序,不可拘定,仅是一般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1)传变规律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9. (2)六经分证及病候 按各经脉循行部位及六经次序排列: 足太阳 --“头项痛,腰脊强”(行腰背,上头项) 阳明经 --“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挟鼻上于目) --“胸胁痛而耳聋”(走胸胁而络于耳) 足少阳 手少阴--“口燥,舌干而渴”(挟舌本) 足太阴经-- “腹满而咽干”(走腹部) 足厥阴-- “烦满,囊缩”(绕阴器)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0. (3)预后: (六经传遍),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死。 不死(不两感于寒)则依下述次序逐经病解: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 的道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1. 2.治疗大法 各通其脏脉:通调脏腑所属的经脉 未满三日(邪在三阳之表):可汗而已(解表) 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 阳明-柴葛解肌汤 已满三日(邪在三阴之里):可泄而已(清里泄热)太阴热邪入里--增液承气汤 厥阴热盛—四逆汤、金铃子散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2. 3.遗热和食复 遗热:热病热甚而强食之(进食过多或不当)——(邪气)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遗热不清,余热羁留不去。 食复:热病少愈(热势已衰但未尽去)而食肉——肉味甘肥助热——热势复炽。 (与遗热均发于热病后期,但病情不同)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3. 热病禁忌: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遗热、食复的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指导意义: (1)提示必须重视热病饮食护理(注意忌口); (2)提示遗热、食复的治疗大法:须通下食滞,又须清热祛邪,亦须扶正。 《宋元明清医案》--叶天士医案 炒半夏、川连、枳实、杏仁、厚朴、姜汁、草蔻—偏清热 人参、山楂、枳实、干姜、姜汁炒半夏—偏清食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4. 三、两感于寒 病机:表里两经同时受邪 病变规律及病候: 一日:巨阳、少阴 头痛,口干,烦满 二日:阳明、太阴 腹满,身热,不食,谵语 三日:少阳、厥阴 耳聋,囊缩,厥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5. 两感于寒不免于死的原因: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水浆不入(胃气衰败),不知人(亡神失志)——三日后(发病第六日)死(胃气已尽)。“三日”(两感第六日)后才死的原因: 阳明者,十二经之长,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意义:提示热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顾护胃气的重要性。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6. 四、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暑大法 感受寒邪即发病 ——伤寒 伏而不发,至来年春天发病——温病 至来年夏天(后夏至)发病 ——暑病 * 暑病、温病之别:时令气候对疾病的不同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7. 暑病的治疗大法: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 出汗是机体祛暑邪,降低体温的反应机制。 • 暑热之邪,最易燔炽阳明。 • 暑邪易伤气阴。 • “无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暑热盛,汗大出,勿轻用酸敛收涩止汗)——清暑热,滋汗源——清暑益气汤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8. 小 结 1.广义伤寒又称热病,热病系以其症状命名,伤寒则以病因命名。狭义伤寒则指伤于寒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篇所言伤寒,指广义者,与“热病”同。 2.六经分证既是外感热病六种证候类型,又反映其传变规律,但这种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9. 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证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引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证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引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0. (1)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1)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 (2)本篇所言病机病候皆以经脉为主,《伤寒论》则言及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的病机; (3)本篇以足三阴三阳经病机病候为主,《伤寒论》虽亦以足经为主,但尚论及手经,且三阳病多实热,三阴病多虚寒。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1. 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且其所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且其所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2. 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对药复、食复等作进一步发挥。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对药复、食复等作进一步发挥。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3.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热病的病机是什么? 2.说明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和病候。 3.热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如何理解? 4.遗热和复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5.如何区别暑病与温病?治暑的大法是什么? 6.解释:(1)伤寒;(2)两感;(3)未入于脏;(4)烦满而囊缩。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