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90 Views
素问 · 热论. 题 解. 热 ,指 热 病。本篇专论外感 热 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故名。. 内容提要. 1. 热病的病因病机。. 2. 伤寒的六经传变。. 3. 热病的治疗大法。. 4. 两感于寒的病候及其主死机理。. 5. 热病的禁忌和食复、遗热的病机。. 6. 暑病的病机和治疗大法。. 目的要求. · 掌握 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 理解 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 了解 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 了解 食复、遗热的病机和治法。 · 了解 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 一、热病的概念及病机.
E N D
素问·热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题 解 热,指热病。本篇专论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故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内容提要 1.热病的病因病机。 2.伤寒的六经传变。 3.热病的治疗大法。 4.两感于寒的病候及其主死机理。 5.热病的禁忌和食复、遗热的病机。 6.暑病的病机和治疗大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目的要求 ·掌握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理解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了解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 了解食复、遗热的病机和治法。 · 了解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一、热病的概念及病机 1.概念: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热病 伤寒 外感引起的 发热性疾病 (以症状命名) (1)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即“皆伤寒之类也”—以寒邪概括、代表六淫) (2)外感热病之一种,伤于寒邪而致者(狭义) (以病因命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病因: 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概括六淫) 3.病机: 巨阳(太阳): (1)诸阳之属,为三阳之藩篱——外邪首犯太阳。 (2)其脉连于风府(督脉)——为诸阳主气,统摄营卫。 邪正抗争于太阳,卫阳为邪气所郁,故“伤 于寒则为病热”。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4 .热病的预后 热虽甚不死 发热—邪正交争,正气抗邪—正确运用汗法—邪随汗解而病除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表里两经受邪—邪气迅速传内—伤及脏腑—救治不及时—预后差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二、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1.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预后 一日、二日…仅言其次序,不可拘定,仅是一般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1)传变规律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六经分证及病候 按各经脉循行部位及六经次序排列: 足太阳 --“头项痛,腰脊强”(行腰背,上头项) 阳明经 --“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挟鼻上于目) --“胸胁痛而耳聋”(走胸胁而络于耳) 足少阳 手少阴--“口燥,舌干而渴”(挟舌本) 足太阴经-- “腹满而咽干”(走腹部) 足厥阴-- “烦满,囊缩”(绕阴器)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3)预后: (六经传遍),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死。 不死(不两感于寒)则依下述次序逐经病解: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 的道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治疗大法 各通其脏脉:通调脏腑所属的经脉 未满三日(邪在三阳之表):可汗而已(解表) 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 阳明-柴葛解肌汤 已满三日(邪在三阴之里):可泄而已(清里泄热)太阴热邪入里--增液承气汤 厥阴热盛—四逆汤、金铃子散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3.遗热和食复 遗热:热病热甚而强食之(进食过多或不当)——(邪气)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遗热不清,余热羁留不去。 食复:热病少愈(热势已衰但未尽去)而食肉——肉味甘肥助热——热势复炽。 (与遗热均发于热病后期,但病情不同)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热病禁忌: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遗热、食复的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指导意义: (1)提示必须重视热病饮食护理(注意忌口); (2)提示遗热、食复的治疗大法:须通下食滞,又须清热祛邪,亦须扶正。 《宋元明清医案》--叶天士医案 炒半夏、川连、枳实、杏仁、厚朴、姜汁、草蔻—偏清热 人参、山楂、枳实、干姜、姜汁炒半夏—偏清食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三、两感于寒 病机:表里两经同时受邪 病变规律及病候: 一日:巨阳、少阴 头痛,口干,烦满 二日:阳明、太阴 腹满,身热,不食,谵语 三日:少阳、厥阴 耳聋,囊缩,厥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两感于寒不免于死的原因: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水浆不入(胃气衰败),不知人(亡神失志)——三日后(发病第六日)死(胃气已尽)。“三日”(两感第六日)后才死的原因: 阳明者,十二经之长,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意义:提示热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顾护胃气的重要性。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四、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暑大法 感受寒邪即发病 ——伤寒 伏而不发,至来年春天发病——温病 至来年夏天(后夏至)发病 ——暑病 * 暑病、温病之别:时令气候对疾病的不同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暑病的治疗大法: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 出汗是机体祛暑邪,降低体温的反应机制。 • 暑热之邪,最易燔炽阳明。 • 暑邪易伤气阴。 • “无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暑热盛,汗大出,勿轻用酸敛收涩止汗)——清暑热,滋汗源——清暑益气汤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小 结 1.广义伤寒又称热病,热病系以其症状命名,伤寒则以病因命名。狭义伤寒则指伤于寒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篇所言伤寒,指广义者,与“热病”同。 2.六经分证既是外感热病六种证候类型,又反映其传变规律,但这种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证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引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证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引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1)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 (2)本篇所言病机病候皆以经脉为主,《伤寒论》则言及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的病机; (3)本篇以足三阴三阳经病机病候为主,《伤寒论》虽亦以足经为主,但尚论及手经,且三阳病多实热,三阴病多虚寒。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且其所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且其所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对药复、食复等作进一步发挥。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对药复、食复等作进一步发挥。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热病的病机是什么? 2.说明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和病候。 3.热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如何理解? 4.遗热和复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5.如何区别暑病与温病?治暑的大法是什么? 6.解释:(1)伤寒;(2)两感;(3)未入于脏;(4)烦满而囊缩。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