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08k Views
教师如何做研究? —— 基于案例的启示.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朱跃跃. 一、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 “ 师德,一顶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作业,勾叉键细数着无奈;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职称疼痛的阶梯;培训花钱买罪受;假期,读你千遍没味道;福利,多多益善梦难成;科研想起来总是那么遥远 ……” —— 一位网友的倾诉. 启示: “ 职业倦怠 ” 的危害.
E N D
教师如何做研究?——基于案例的启示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朱跃跃
“师德,一顶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作业,勾叉键细数着无奈;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职称疼痛的阶梯;培训花钱买罪受;假期,读你千遍没味道;福利,多多益善梦难成;科研想起来总是那么遥远……”“师德,一顶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作业,勾叉键细数着无奈;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职称疼痛的阶梯;培训花钱买罪受;假期,读你千遍没味道;福利,多多益善梦难成;科研想起来总是那么遥远……” • ——一位网友的倾诉
启示: “职业倦怠”的危害 重复而又繁忙的教学生活节律容易滋生惰性,使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它不仅可能销熔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使工作成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机械运作,激情不再。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苏霍姆林斯基
直面“低效” 初三的中考复习,都是大量综合练习的训练。在某些地区,学生最后一百天中将可能领到超过千张的讲义。差不多每天每科都会发1—2张综合卷。这种题海训练模式得到商业性的练习开发机构的支持。但其效果如何,很难证明,但老师总还是不放心地继承着这一模式。
面对题海战术给师生带来的疲惫、无奈和低效,有位老师进行了如何有效复习的研究。发现:与其目的性不甚明确的漫练,不如针对性强一些的精练。面对题海战术给师生带来的疲惫、无奈和低效,有位老师进行了如何有效复习的研究。发现:与其目的性不甚明确的漫练,不如针对性强一些的精练。 • 做法:根据学生常见的错误,以及自己对中考的理解,集中编拟了三份综合卷,在三、四月间让学生分别完成,而后他将每一学生的三份卷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并试图就每一学生该学科的掌握情况作一诊断,并给每一学生在最后两个月的复习以明确的建议,这件事情做起来确实不容易,但在他与学生一一谈话,进行反馈指导后,学生最后阶段的复习情况出奇的好,考试的结果也便可想而知。
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 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改进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 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价值
案例1:牛头真的对上了马嘴 • 快下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自然数”。一个小女孩举手抢答:“a,b,c,d,e,f,g。”话音刚落便引起哄堂大笑,老师也愕然了。女孩察觉到自己的答案牛头不对马嘴,出了个笑话,落了个满脸通红。 • 接着,一个男孩起来补正: “a+1,a+2,a+3,a+4,a+5,a+6,a+7”.而后下课铃声响了,事情平平常常。一个女孩答错了题,一个男孩纠正过来,全班同学都明白了。
思考: • 这件事情是否到此就算了结了? • 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 你能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吗?
启示: 教师的研究就是善于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学会并养成反思的习惯,在学习、实践、反思中提炼出有借鉴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法、规律和思想。而善于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
备课是策略研究 • 上课是临床研究 • 听课是比较研究 • 评课是诊断研究 • 教后记是反思性研究
案例:初中社会学科“优化情境教学”主题教研活动案例:初中社会学科“优化情境教学”主题教研活动
情境创设 观察评价 1、生活情境导入 课前起立问侯→校园中的礼仪 2、穿越时空 ①丧礼a.出示《八礼内容》 b.《对“死的称呼”》 ②宾礼a.出示《诗经》《鹿鸣》 b.多副歌舞图片 c.编钟模型 ③采访周王,角色扮演 a.出示分封制地图 b.出示宗法制图片 3、回归现实 讨论古代礼乐制度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利弊 生活情境自然贴切,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兴趣高,达到导课目的。 材料情境具体生动,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认识到礼乐文明的影响和它森严的等级性,达到教学目的。 虽然情境能反映当时宾礼的情景,没有知识点的错误,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不能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兴趣度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丰富了情感体验,但只起到过渡作用,对教学目标的达度作用不大。 不足:没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没有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情境材料过多,问题设置难度过大。 第一次活动观课分析的记录 课题:八年级上册《礼乐文明的确立》
第二次活动主题: 提高情境的利用率,情境创设要少而精
情境创设 观察评价 情感式情境,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易于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激情中接受教育。 问题式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启发学生通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开启了成功的大门。 围绕情感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四种“典型”的烦恼,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烦恼”的真实的突出的表现,设置较科学,课堂围绕小小少年的烦恼,引导学生寻找原因,探索解决的对策,情境的针对性强,利用率高,层层深入剖析,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解决珠能力。 不足:老师过于注重自己预设的情境,对学生谈话中产生的新情境——学生的“烦恼”剖析不够。 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真情流露,达到情感的内化。 1、歌曲《小小少年》 你们现在有没有遇到类似小小少年的烦恼? 2、预设生活情境 小乙的烦恼:①不喜欢爸妈;②班干部落选;③死要面子;④经常胡思乱想 3、青春感悟 写赠言给《追风少年》 烦恼原因 解决对策 ① ② ③ ④ 第二次活动观课分析的记录 课题:七年级上册《我和青春有个约会》
第三次活动主题: 处理课堂中情境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情境创设 观察评价 1、校园照片 2、多伦的巨变 ①图片:“美丽的多伦” “荒凉的多伦”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再次运用“多伦图片” ③请为多伦人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引出环境要素,学生兴趣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探究,解决环境破坏的原因。 再次运用“多伦”的情境,解决环境问题的危害 充分运用多伦这一情境,层层深入,情境利用率高,以一情境牵动整个课堂。 生成情境 观察评价 1、在环境问题的危害这一问题中产生:臭氧层破坏、赤潮、一次性筷子等新情境 2、在为多伦人出谋划策中产生:“狼与羊的故事”, “休渔政策”,“轮牧”等 老师及时引导,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概念“生态平衡失调” 老师运用新情境、解决本课的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 第三次活动观课分析的记录 课题:八年级上册《环境问题》
对“优化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1、情境设置要科学而有效; 2、情境的设置不能太多,要充分利用; 3、要注重情境的预设与生成。
对教研主题滚动与生成的几点思考 1、关注教研主题的预设与生成 2、关注教研主题的滚动与发展
启示1: 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对策的“学术”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能的载体,教师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是任务驱动下的问题解决学习。
启示2:校本教研的内涵 一个落点:落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的 具体问题上 两个主体: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 三个要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启示3: 校本教研是传统教研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教研活动: 教研目的指向不明,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研讨; 教研内容主要停留在布置分配工作任务,或随意性讨论层面,不注重理论的学习,缺乏规律的提炼; 教研方法还停留在经验性层面,科研含量不够……
校本教研: • 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 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 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 提高教研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 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波斯纳(G. J . Posner,1989)
三、研究什么? • 课堂教学 • 教研活动 • 教学管理 • 教育方法……
(一)课堂教学 • 教师的教学行为 • 学生的学习行为
案例4: 《一种创意带来的两重天地 ——两则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启示: 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教研活动 • 教研活动策划
教研活动的形式有哪些? • 怎样的教研活动是有效的? • 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有什么方法和策略?
A1尝试课 B、C会诊课 A2赏析课 案例5 滚动焊接式 B、C会诊课 c b A2赏析课 A1尝试课
案例6:自主组合互助式教研 自组团队:自主组合同伴互助小组,自主推荐小组长 自拟主题:自己提出自身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自拟个性化主题,作为教研的主题; 自行备课:教师根据自己拟定的教研主题备课,可以同伴互助; 设计量表:设计听课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展示:同小组老师一定要听课,其他小组没有上课的老师也要听课,并作好课堂观察量表的记录; 研讨反思:课后针对性评课研讨,个别交流、网上点评、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并存。
启示1: • 教研活动的形式举不胜举。当然,每种形式都有存在的条件,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应甄别不同的形式并阐释其功能,具体分析每一种实施形式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学校,对怎样的教师的适用性。
启示2:确立教研问题的四大原则 • 该问题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 • 该问题通过研究有解决可能的; • 该问题应该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 该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启示3:怎样的教研活动是有效的? • 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 基于问题解决的建设性; • 关注教研过程的生成性; • 重视方法规律的探索性。
(三)教学过程管理 • 备课管理 • 上课管理 • 课后管理 • 作业管理 • 考试管理 • 评课管理 • 评价管理……
案例7:集体备课的问题 • 1、以主备的备课结果代替自己的思考。 • 2、以教材为本,而不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 • 3、先入为主,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利。 • 4、教师工作比较繁忙,难以集中在一起真正静下心来备课。
集体备课应该是集体智慧的共享 • 问题会诊:一个单元做一次,将自己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 智慧共享:将自己或他人备课中的一些独到想法展示出来,供大家分享。 • 单元课例:每个单元选择一篇典型课例作为集体备课的载体,充分展示大家的才能,突出单元特点。 • 主题备课;分主题进行集体备课,突出教师的特长和个性。
集体备课的诊断与检查 • 变期末集中检查为推门课临时检查,要看课堂与教案的思想是否基本吻合(真教案还是假教案),并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备课的质量与作用,再利用课例讨论提出分析改进建议,下次检查则在这次的基础上,再评价,再改进。
思考: • 1、必须在个人充分思考下进行; • 2、必须有安全的心理环境; • 3、必须有观点的碰撞; • 4、必须对教学预设进行多方位的检验; • 5、必须根据个人和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 • 6、将诊断与检查相结合,变检查为学习,改进。
启示: • 教学过程管理研究要做到三个关注: • 研究关注管理的适切性; • 研究关注管理的创新性; • 研究关注管理的人文性。
(四)教育方法 爱心与教育智慧 教师的移情作用 教师的人际知觉
案例8: 差距产生之后
启示: • 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 ——王晓春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一)课堂教学 • 课例研究 • 行动研究 • 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