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潮汕古城 — 潮州

潮汕古城 — 潮州.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人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东晋成和六年(公元 331 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 413 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

Download Presentation

潮汕古城 — 潮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潮汕古城—潮州

  2.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人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 “潮州”一名出现在隋朝初年,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其后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明洪武二年 (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 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潮州历史

  3. 潮州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赣、粤东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潮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历史上以其山明水秀,河岳炳灵的自然景色和精巧秀逸、古朴典雅的文化景观而闻名,被历代名宦贤士誉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1986年12月,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古城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鼎立如屏,韩江一水中分似带,构成了一幅水色山光护古城的壮丽图画。这里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广济桥;有绵延四华里,号称“百窑村” 的笔架山家窑遗址;有国内罕见的许驸马府;有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韩文公词;有国内首座泰国式佛殿“泰佛殿”,以及常年不干的凤凰山天池,至海边“白鹭天堂”的西澳岛自然保护区等等。共有文物古迹720多处,其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多处,是粤东文物荟萃之地。这里还是“十相留声”之所,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

  4. 潮州八景 西湖渔筏 北阁佛灯 金山古松 凤凰时雨 龙湫宝塔 鳄渡秋风 韩祠橡木 湘桥春涨

  5. 凤凰时雨 北阁佛灯

  6. 鳄渡秋风 韩祠橡木

  7. 金山古松 西湖渔筏

  8. 湘桥春涨 龙湫宝塔

  9. 韩祠橡木 允元亭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梭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天南碑胜

  10. 凤凰时雨 凤凰台矗立于广济桥南面的韩江沙洲上,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沙洲原名老鸦洲,旷无人居。隆庆潮州知府侯必登经过其地爱其幽雅,遂改称为“凤凰洲”,并建这十余丈高之石台,命名为“凤凰台”。     在那乍晴乍雨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韩江水面轻烟淡淡,帆影迟迟;远眺广济桥,烟雨朦朦,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巅,轻云渺渺,高楼耸立,赛似蓬莱仙山。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 “凤凰时雨”描写的是这里在夏季乍雨乍晴,千变万化的奇观,每当天高气爽,游人到此凭台眺望,但见碧空万里,白云悠悠,远观凤凰群峰,绵亘不断,高接云天;近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环倚古城;穿桥南来的江水至台边分为二流,一如唐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每逢韩江水涨,洪流对着广济桥奔腾面业冲击台基,白浪飞溅,状似朵朵雪花,待到水落沙平,南望远近村落,炊烟缕缕,田野碧绿,果树垂枝,一幅丰收的图景。夏日登台,又别有一番景致,清风习习,暑气全消。

  11. 湘桥春涨 凤凰公园 滨江长廊远景 韩江大桥新貌 滨江长廊远景 上水门 凤凰公园远景 滨江长廊古城墙 下水门

  12. 湘子桥——即“广济桥”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全长518米,横卧在滚滚的韩江 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壮丽迷人。 湘子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该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初为浮桥,中磻石洲,名“康济”。其后沿东西岸向江心次第增筑石墩,分别称“济川桥”、“丁公桥”。明知府王源于宣德十年(1435)叠石重修,更名“广济”。正德八年(1513)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1958年改中段浮桥为钢梁桥,全面加固维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处新建了韩江大桥,为保护修复这一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一只鉎生牛一只溜。

  13. 潮州菜特点 • 潮州菜,简称潮菜。其烹饪具有岭南文化特色,最大特点是借重海鲜、注重生猛清鲜。 • 主要烹调法有:(火文)、炖、煎、炸、灼、烧、炊(蒸)、炒、泡、扣、清和淋等10多种方法。其中文和炖使浓香入味,爆炒使爽脆香滑,炊、清、泡、淋能保持原汁原味。 • 潮州菜用料广博,具有“三多”的特点 :一是水产品多。大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要用料,可以烹制成许多名菜美食。二是素菜式样多且独具特色。它是通过肉类烹制而成,上席时见菜不见肉,是素菜荤做,使它达到“有味使三出,无味使三入”的境地,让青蔬软烂不糜,饱含肉味,鲜美可口,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护国菜等数十种,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三是甜菜品种多且用料特殊。红薯、芋头、南瓜、银杏、荸荠、莲子、柑橙、菠萝和豆类等植物固然常用,以植物做的甜腻相宜,代表作品有金瓜芋泥、清甜莲子、羔烧白果、甜皱炒肉等。潮菜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如生炊龙虾、炊鸳鸯膏蟹、红炖鱼翅、红(火文)海参等,都以新鲜水产品为主要原料,味道清鲜,郁而不腻。潮州菜的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皱炒肉,其皮起皱纹,肉软烂甘香,甜味清浓。

  14. 潮州菜的制作注重刀工,拼砌整齐美观。在讲究色、味、香的同时,还有意在造型上追求赏心悦目。能用各种菜肴如竹笋、萝卜或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样的花鸟之类,作为点缀或菜垫,形成一种彩盘艺术。潮州菜还较讲究调料,各样菜肴上席时,必配上酱碟佐食,如生炊龙虾必配橘油;生炊蟹必配姜末醋;干烧雁鹅必配梅膏芥末;清炖白鳝、清炖水鱼必配红豉油。酱碟繁多,蔚为大观。潮州菜的制作注重刀工,拼砌整齐美观。在讲究色、味、香的同时,还有意在造型上追求赏心悦目。能用各种菜肴如竹笋、萝卜或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样的花鸟之类,作为点缀或菜垫,形成一种彩盘艺术。潮州菜还较讲究调料,各样菜肴上席时,必配上酱碟佐食,如生炊龙虾必配橘油;生炊蟹必配姜末醋;干烧雁鹅必配梅膏芥末;清炖白鳝、清炖水鱼必配红豉油。酱碟繁多,蔚为大观。 潮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式菜色,其间还有两汤菜及咸、甜点心各一件,菜量少而精,花色丰富多采。倘若供喜酌,如生日、结婚、生儿满月和店开张等吉庆喜宴,必有两道甜菜,一道作头菜,一道押席尾。头道清甜,尾道浓甜,俗称“头甜尾甜”,寓意生活幸福,日子自始至终越过越甜蜜。宴席之间,为助消化、退肥腻和解酒,还要先后跟上数道潮州工夫茶。 • 这是潮汕饮食文化的独特表现,随着潮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潮州菜馆的普遍涌现,潮州菜在海内外日益受到青睐。

  15. 潮菜之一:生菜龙虾 用 料:活龙虾1条(1000-1500克),嫩生菜200克、熟花生油100克,熟火腿75克,蕃茄250克,鸡蛋2只,芥末酱25克,柿汁酱25克,味精、芫荽、精盐、砂糖、白醋各适量。制 法: 1、将龙虾洗净,放入沸水煮至外壳红透至熟,捞起晾干。火腿切片。 2、生菜洗净晾干,用刀切片,摆入大餐盘。番茄剥掉外皮,挖去核籽,切成2厘米厚的半圆形片,叠在生菜上面。龙虾头取出摆在盘的上端。两边虾脚切下待用。虾身剖成两半,去掉虾肠、外壳,将虾尾摆在盘的下端,虾肉用斜刀切成上部宽2毫米,下部宽1.5毫米的片中间夹上火腿片,摆在番茄上, 然后把虾脚的上节壳,连着下节排在虾肉两边,砌成龙虾原形,鸡蛋煮熟去壳,将蛋白切片,在虾肉片与火腿片的4片中间插上1片,芫荽伴边。 3、将蛋黄盛入碗里,用汤匙研碎,花生油分四、五次加入拌匀,溶合后再加入白醋、砂溏搅匀,又加入芥末酱、柿汁酱、精盐、味精,搅拌制成“沙律酱”。上席时,把沙律酱分为2碟,随菜上席。 特 点:此菜制作精细,龙虾形态迫真,色素多彩,肉质鲜美、嫩滑。

  16. 潮菜之二——鸳鸯膏蟹 用 料:膏、肉蟹各1只,鲜虾肉200克, 鸡蛋2只,瘦肉100克、湿香菇10克,白肉75克,熟猪油50克,姜、葱、胡椒粉、青豆、川椒、精盐、味精各少许。制 法:1、将蟹剥开去鳃洗净,切去大脚,蟹身各切成8块(连小脚),蟹壳切去边缘,蟹黄用碗盛起。青豆去皮碾碎成泥。2、将白肉、香菇切末,瘦肉剁成肉茸,虾肉剁成虾泥,一起盛入碗,加入味精、胡椒粉、精盐、鸡蛋清拌匀分成两半,一半掺入鸡蛋黄、蟹黄;一半掺入青豆泥。16块蟹肉,8块上面瓤蛋黄、蟹黄,8块瓤上青豆泥,分别摆进餐盘,布上蟹脚,砌成一对蟹形,两个蟹壳,1个镶上蛋黄、蟹黄,1个镶上青豆泥,摆在盘的两旁。把姜、葱、川椒放的蟹面上,入蒸笼用旺火蒸15分钟,取出,去掉姜、葱、川椒,淋上猪油。上席时配上姜米、香醋和匀分成2碟。特 点:此菜味极鲜美,造型美观,一只呈清红色,一只呈粉青色,相映成对,故名“鸳鸯膏蟹”,为席上隹肴。 

  17. 小吃是家庭饭食之外的小食品,它是酒店、菜馆筵席大餐的辅佐和补充。从明清以后,随着城镇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潮汕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小吃店、小吃摊以及沿做叫卖的小吃担,满足了大量市民特别是中低等收入消费人群的需要 。 潮州小吃品种繁多,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一批社会公认的名牌小吃,如潮州春饼、鸭母念(汤圆)、蚝烙(酥)、登塘炒粿条、凤凰炸豆腐等等。这些著名小吃不止潮州人人皆知,还牵动着海外侨胞的乡情,受到他们的眷恋。 潮汕风味小吃

  18. 酥皮蟹盒 鼠壳果 鲜虾酥饺 潮州特色肠粉

  19. 宵米 鸭母念 春饼 金钱酥柑 蚝烙

  20. 在潮州,不论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豆棚瓜下,担侧摊前,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壶擎杯,长斟短酌,充满安逸情趣的风俗图画。潮州人饮茶量为全国之最。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中叶,饮茶之风已遍及潮州。在潮州,不论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豆棚瓜下,担侧摊前,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壶擎杯,长斟短酌,充满安逸情趣的风俗图画。潮州人饮茶量为全国之最。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中叶,饮茶之风已遍及潮州。 潮州工夫茶讲究茶具器皿配备之精良和烹制之功夫,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泥炉、沙、榄核碳等是必备的茶具。而严格的烹制又需按泡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洒茶等程序进行,俗语“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方能得到功夫茶之“三味”。正是这独特繁琐的饮茶方式,使功夫茶独具韵味,扬名天下。真可谓一杯人口,甘芳润喉,通神彻窍,其乐无穷。潮州功夫茶实际上是一种讲究茶叶、水质、火候及冲泡技法的茶艺。潮州人饮茶多选凤凰单机、白叶单枞、凤凰八仙、黄枝香、芝兰香以及乌龙茶、铁观音等。冲泡功夫茶除选择上乘的茶叶外,对用水有着严格的要求。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写到“(泡茶)以山水(水泉)上,江河中,井水下” 的结论。 潮州工夫茶

  21. 潮州民俗 潮州的民俗活动,主要是以“时年八节” 为不同时序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的游神灯会、清明的踏春扫墓祭祖、中秋节的赏月、烧瓦窑和登高放风筝等活动。潮人宗亲观念较为强烈,不少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潮人,总要利用新春、中秋等节庆,回乡团聚。在正月四乡六里都要自己祭拜祖先或名人(有的演化为地方保护神)的诞忌日(俗称为“老爷日”)。如建国前,潮城东西南北门均有不同祭祖形式的节庆日,尤其在南门外青龙古庙的“安济圣王” 出游最为隆重。安济圣王据传是三国时蜀汉永昌郡太守王伉,因他是御敌忠臣,被汉王封为“安济圣王”。传说他因护佑潮籍官员谢庸安(一说谢少苍坏致死难,深受潮人的爱戴而称为“灵感安济圣王”。每年农历正月下旬,必掷杯择日出游,潮人俗称“大老爷出游”。 现在,潮人较为看重并参与的主要有元宵灯会、五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及重阳节放风筝等活动。在潮州元宵的灯会中,尤其以意溪的闹“重元宵” 和溪口灯会的“穿蔗巷”最为热闹。他们多是以宫灯(汽灯)开路,接着是排成长龙的彩标旗队,后是秧歌队或潮剧造型的活人景屏,以打击乐为主的潮州大锣鼓队断后。

  22. 重要节日的介绍 春节:柑桔槟榔是潮人迎春的吉祥物。潮汕人过春节,其民俗活动内容,与全国各地大体相同。在农村守岁至交子时,便放鞭炮,提灯笼到地头神庙(或寨门口)上香迎新接福。最突出的是家家户户在厅堂桌几上摆上一盘带着青枝绿叶的柑和橄榄迎客,寄托“宾临大吉”的意思。柑桔同科,而柑比桔大,因此,谐音寄意新正‘大吉”。节日里,群众也雅称柑为“大吉”。橄榄则是摈榔的代用品,“宾榔”谐音“宾临”。潮俗,初一一早,相识相见互祝贺。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请安祝福。长辈要给小孩送压岁长命钱。早餐要吃干饭,说这样出门才不会遇雨。作客向人拜年的,必带去成双数的柑,表示送去“大吉”。客人带上礼物,主人收受多少不拘,而柑必有回赠,表示互致‘大吉”之意。 中元节:中元节是佛道二教共同的节日,也是与儒家相通的节日。道教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为地官判别人间、鬼城善恶的日于。道士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为人间囚徒和阴间孤魂饿鬼解脱罪恶。佛教则以佛祖释迹牟尼在这一天投胎、四月八日出世,而称七月十五日为寄生节,因而要在这一天报母恩,故也称报恩节。潮俗在中元节还要祭祀祖先。七月十五这一天,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塚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孟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23. 潮州戏 又称潮剧,属宋元南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成熟于清代,是昆剧、秦腔、汉调和潮州民间歌舞小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保留了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潮泉腔的唱法,1975年冬在潮安风塘出土的明宣德六年(公元1432年)的潮剧手抄剧本《忠孝刘希沁金釵记》,是国内目前发现抄写年代最早的一个戏曲演出本 。潮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吸收了当地的大锣鼓音乐、庙堂音乐和寝畲族民歌,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潮剧的显著特点是潮风淳朴、行当齐全、腔调悠扬、技巧精妙。其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统计,潮剧已有1300个剧目及一整套圆熟的说唱表演技巧。“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是潮剧的主要表演特色,特别是小丑,对潮剧擅长的才子佳人戏那节奏沉缓的程式,起到插科打浑、滑稽幽默的调味作用。 潮州戏现仍流行于闽西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地,被列为全国十大地方剧种和七大出国演出剧种之一。潮州市潮剧团演出的《苏大娘》、《荔镜记》、《刘明珠》等80多个著名剧目,有的被粤港两地的制片商拍成电影、录制VCD片,风行潮汕、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潮州戏艺

  24.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欢迎大家到潮州旅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