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又叫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是以发热、出血及肾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 第一节 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 . 形态学特征

ais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肾综合征出血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肾综合征出血热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叫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以发热、出血及肾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

  3. 第一节 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形态学特征 汉坦病毒与其他布尼亚病毒形态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汉坦病毒颗粒平均直径约为122nm(78-210 nm),较典型的布尼亚病毒(90-110nm)为大。病毒颗粒为圆形或卵圆形,具有相对多形性(如蝌蚪、哑铃状等),而在其他布尼亚病毒少见。

  4. 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可见多个特征性的包涵体,在其他布尼亚病毒是少见的。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可见多个特征性的包涵体,在其他布尼亚病毒是少见的。 包涵体含病毒核壳蛋白及病毒核酸,其周围常见成熟或不成熟的病毒颗粒,与病毒的形态形成有密切关系。

  5. 二.理化性状和分子结构 汉坦病毒对脂溶剂(乙醚、氯仿等)及去氧胆酸盐敏感,对酸性也比较敏感,在PH5以下容易被灭活;对温度有一定的耐受性,在4-200C下相对稳定,高于370C则易被灭活。

  6. 汉坦病毒属RNA病毒,其基因组为负性单链RNA。汉坦病毒属RNA病毒,其基因组为负性单链RNA。 其病毒包膜糖蛋白G1和G2上存在有两种抗原成分,这两种抗原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这两种抗原分别称为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

  7. 三.免疫学性状 汉坦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它属病毒间无交叉免疫,但在汉坦病毒间存在有较广泛的交叉抗体反应。

  8. 对汉坦病毒进行的抗原分析表明,汉坦病毒至少有6种抗原性明显不同的血清型:对汉坦病毒进行的抗原分析表明,汉坦病毒至少有6种抗原性明显不同的血清型: Hantaan(汉坦)病毒型(I型) Seoul(汉城)病毒型(Ⅱ型) puumala(普马拉)病毒型(Ⅲ型) prospect Hill(PHV,期望山)病毒型(Ⅳ) Maaji病毒(V型) Leakey病毒型(Ⅵ型)

  9. 在中国流行的血清型主要是野鼠型(I型)和家鼠型(Ⅱ型)两个血清型病毒。

  10. 四.实验室诊断 ㈠血清学诊断方法 1.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 2.抗μ链IgM捕获ELISA法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4.其他血清学方法:血凝抑制(HI)试验、反向被动血凝(RPHA)和反向被动血凝抑制(RPHI)试验等。

  11. ㈡病原学诊断方法 1.用单克隆抗体检查早期病人血液白细胞中出血热病毒抗原 2.用病毒核酸探针杂交检测早期病人血液白细胞中病毒RNA

  12.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及宿主动物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毒可有多种宿主,各种小啮齿类动物是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 迄今世界上已发现有173种陆栖脊椎动物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 。 在我国已经查出67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

  13.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只有少数的鼠种是不同血清型出血热病毒的传染源。如野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褐家鼠;实验动物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大白鼠。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只有少数的鼠种是不同血清型出血热病毒的传染源。如野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褐家鼠;实验动物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大白鼠。

  14. 二.传播途径   ㈠动物源性传播   1.经呼吸道传播   2.经破损皮肤及消化道传播 ㈡生物媒介传播   螨传学说 ㈢垂直传播

  15.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 人感染出血热病毒后,可出现显性感染,也可出现隐性感染。 人群中出血热病毒隐性感染率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人群对出血热的易感水平,另一方面可影响人群中出血热的流行状态。

  16. 四.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 ㈠流行病学分型 韩国李镐汪曾根据本病的发病地点及其宿主,将出血热分为乡村型(rural type)、城市型 (urban type) 及实验动物型(Experiment animal type)三种流行病学类型。 我国将出血热区分为野鼠型(由黑线姬鼠传播)、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及实验动物型(由大白鼠传播)。

  17. 在我国,根据出血热的流行型将疫区又划分为野鼠型疫区和家鼠型疫区,而将同时存在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明显带毒的疫区称为混合型疫区。 所谓混合型疫区,只表明两种主要鼠种同时携带出血热病毒,并非当地出血热一定由两个血清型的病毒引起。

  18. ㈡地理分布 1.世界分布及其趋势 流行性出血热和流行性肾病(NE)都是20 世纪初被发现并逐渐被认识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日本),而流行性肾病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和东部(芬兰、瑞典、挪威、俄罗斯靠近欧洲部分及其东欧的一些国家),其分布地区也有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大的趋势。

  19. 亚洲国家中,中国和南朝鲜都存在有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出血热的流行。在日本,因为没有黑线姬鼠,所以没有野鼠型出血热的存在,而仅有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出血热。在北朝鲜,主要流行野鼠型出血热,尚未见家鼠型及实验动物型出血热的报道。亚洲国家中,中国和南朝鲜都存在有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出血热的流行。在日本,因为没有黑线姬鼠,所以没有野鼠型出血热的存在,而仅有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出血热。在北朝鲜,主要流行野鼠型出血热,尚未见家鼠型及实验动物型出血热的报道。

  20. 2.中国国内的分布及趋势 截止1995年,中国除青海、新疆,未发现病例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过出血热病例报告,为出血热的疫区。 出血热流行的总趋势是,疫区不断扩大,发病率逐年升高。新发现的疫区多为家鼠型疫区,即家鼠型疫区不断扩大,而野鼠型疫区范围相对稳定。

  21. 3.地点分布 由于该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只在一定地理景观和一定的生物群落聚集的地区发生。 根据疫源地中病例分布状况,本病具有明显的散发性、边缘性和局限性特点。 家鼠型出血热并不象野鼠型那样表现出较明显的边缘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22. ㈢时间分布 流行性出血热在全年每个季节都有病例发生,但其发病却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野鼠型的发病季节高峰在秋冬季,也即从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份,在南方较北方推迟1个月,通常把这个季节性高峰称为秋冬峰。在个别疫区,除秋冬峰外,在春夏之间(4-6月份)还可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凡在一个流行年度中存在秋冬峰与春峰两个高峰者称为双峰型。

  23. 家鼠型出血热发病季节高峰在春夏之间(3-6月),一般称为单峰型。 我国出血热的流行季节高峰因地而异,在某些地区,季节性高峰呈单峰型,有些地区呈双峰型。

  24. ㈣人群分布 虽然各种职业的男女老幼皆可感染本病,但本病的发病仍然存在着性别、年龄以及职业的分布差异。 这些人群分布的差异,主要与不同人群其感染机会不同所致。 而家鼠型出血热发病就不像野鼠型那样有明显的人群分布差异。

  25. ㈤流行因素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影响: 2.社会因素的影响:

  26. 第三节 预防和控制 ㈠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的对策和措施 对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中央和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根据我国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其趋势,制订出适合我国及其本地实际情况的预防和控制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27. ㈡灭鼠防鼠 出血热疫区应搞好对主要宿主鼠种的防灭措施。 ㈢灭螨和防螨 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高发村镇,应采取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杀虫灭螨。

  28. ㈣加强防护措施 凡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容易与带毒宿主接触的人群均应采取重点防护措施。 ㈤野外工地预防措施 1.流行病学侦察: 2.工棚搭建应符合防鼠要求: 3.应室内保持卫生:

  29. ㈥流行病学监测 对疫源地和疫区进行监测是预防出血热的一项重要措施。监测内容包括: 1.疫源地和疫区监测 : 2.人间疫情监测 : 3.动物疫情监测 : 4.控制效果监测:

  30. ㈦疫苗及预防接种 1.疫苗发展现状 2.预防接种策略和效果评价 ⑴接种对象 ⑵疫苗型别的选择 ⑶注射次数及其间隔 ⑷预防效果评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