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k likes | 1.26k Views
欢迎各位 来到 《 自动控制原理 》 课堂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绪言 2.2 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及求解 2.3 控制系统复 域数学模型 2.4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5 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2.6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本章小结、重点和习题. 2.1 绪 言. 数学模型. 方框图和信号流图. 状态空间模型.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图 2-1. 1.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系统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结构图,信号流图、 梅逊公式及其应用 。.
E N D
欢迎各位 来到《自动控制原理》课堂!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绪言 2.2 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及求解 2.3 控制系统复域数学模型 2.4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5 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2.6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本章小结、重点和习题
2.1 绪 言 数学模型 方框图和信号流图 状态空间模型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图 2-1 1.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系统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结构图,信号流图、梅逊公式及其应用。 2.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3.物理模型 : 任何元件或系统实际上都是很复杂的,难以对它作出精确、全面的描述,必须进行简化或理想化。简化后的元件或系统为该元件或系统的物理模型。简化是有条件的,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求解的精确要求,来确定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4.数学建模:从实际系统中抽象出系统数学模型的过程 5.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 a. 机理分析法: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物理规律、化学规律。 b. 实验辩识法:人为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基本输出响应。
实验法: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 输出(已知) 输入(已知) 黑匣子 图2-2 • 已知知识和辨识目的 • 实验设计--选择实验条件 • 模型阶次--适合于应用的适当的阶次 • 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法 • 模型验证—将实际输出与模型的计算输出进行比较,系统模型需保证两个输出之间在选定意义上的接近
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几个步骤: • 建立物理模型。 • 列写原始方程。利用适当的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 选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及状态变量(仅在建立状态模型时要求),消去中间变量,建立适当的输入输出模型或状态空间模型。
2.2 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及其求解 一.微分方程:是一种输入----输出描述,给定量和扰动量作为系统输入量,被控制量作为系统的输出. 二.列写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主要步骤 (1)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环节,从输入端开始,按信号传递的顺序,依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学定律,列出各环节的线性化原始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仅包含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式。
三.举例说明线性元件微分方程的建立 (1) R 1 R 2 (2) U 1 C 1 C 2 U 2 (3) (4) 图2-3 RC组成的四端网络 (5) 例2-1: 图2-1为由一RC组成的四端无源网络。试列写以U1(t)为输入量,U2(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 解: 设回路电流i1、i2,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写方程组如下:
(1) (2) (3) (4) (5) 由④、⑤得: 由②导出: 将i1、i2代入①、③,则得
这就是RC组成的四端网络的数学模型,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这就是RC组成的四端网络的数学模型,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例2-2 试证明图2-4示(a)、(b)所示的机、电系统是相似系统(即两系统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图2-4 电机相似系统 K 1 R 2 C 2 B 1 X r R 1 U r U c C 1 K 2 B 2 X c (b)气电系统 (a)系机械统
K 1 B 1 X r K 2 B 2 X c (a)系机械统 解: • 对机械网络:输入为Xr,输出为Xc,根据力平衡,可列出其运动方程式
1 R 2 C 2 ② R 1 U r U c C 1 ③ ④ (b)气电系统 • 对电气网络(b),列写电路方程如下:
利用②、③、④求出 代入①将①两边微分得
力-电压相似 机械 阻尼 B1 阻尼 B2 弹性系数 K1 弹性系数 K2 电气 电阻 R1 电阻 R2 1/C1 1/C2 图 2-5 • 机系统(a)和电系统(b)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故这些物理系统为相似系统。(即电系统为机系统的等效网络) • 相似系统揭示了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 为我们利用简单易实现的系统(如电的系统)去研究机械系统...... • 因为一般来说,电的或电子的系统更容易,通过试验进行研究。
四 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1.经典解法:ω(t) = ωp(t) + ωh(t) 特解通解 还可分为ω(t) = ω∞(t) + ωt(t) 稳态解 暂态解 2.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 a2[s2 (s) – sω(0)- ]+a1[s (s) –ω(0)]+a0 (s) = b1[sUg(s) – ug(0)]+b0Ug(s) 整理,得 (s) = 1(s) + 2(s) = Ug(s)+ ∴ω(t) = ω1(t) + ω2(t) 零状态解 零输入解(自由响应)
1。求解所用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1。求解所用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 线性定理 位移定理 延迟定理 终值定理 ⑴ 拉氏变换定义 设函数f(t)满足 ①t<0时 f(t)=0 ② t>0时,f(t)分段连续 则f(t)的拉氏变换存在,其表达式记作: ⑵拉氏变换基本定理
初值定理 微分定理 积分定理 ⑶ 拉氏反变换: F(s)化成下列因式分解形式: a.F(s)中具有不同的极点时,可展开为
b.F(s)含有共扼复数极点时,可展开为 c.F(s)含有多重极点时,可展开为 其余各极点的留数确定方法与上同。
2.3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 一.传递函数 1.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使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设R(s) = L[r(t)], C(s) = L[c(t)], 当初始条件均为0时,有 (sn+a1sn-1 +…+ an-1s+an)C(s) = (b0sm+b1sm-1+…+bm-1s+bm)R(s) 即传递函数:
二.几点结论: (5)与微分方程的区别及联系 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在给定输入和初始条件下,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系统结构和参数变化时分析较麻烦。 用拉氏变化法求解微分方程时,可以得到控制系统在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1)传递函数是由微分方程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进行拉氏变换得到的 (2)如果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输入信号,则可根据式(2-36)求得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C(S),再求C(S)的拉氏反变换可得到系统的响应c(t)。所以传递函数和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与时域响应之间都具有密切联系 (3)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即为微分方程的特征多项式 (4)同一系统的输出对不同的输入量有不同的传递函数,但特征多项式相同
--》机械系统传递函数 例2-5求例2-2机械系统与电路系统的传递函数和 解: --》电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传递函数的几点性质 性质1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m≤n,且所具有复变量函数的所有性质。 性质2 G(s)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量的形式(幅度与大小)无关。 性质3 G(s)虽然描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但它不提供任何该系统的物理结构。因为许多不同的物理系统具有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 性质4 如果G(s)已知,那么可以研究系统在各种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性质5 如果系统的G(s)未知,可以给系统加上已知的输入,研究其输出,从而得出传递函数,一旦建立G(s)可以给出该系统动态特性的完整描述。 性质6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有关系。
性质7 传递函数G(s)的拉氏反变换是脉冲响应g(t)脉冲响应(脉冲过渡函数)g(t)是系统在单位脉冲输入时的输出响应。 例2-6 在例2-1中,设当 输入为 单位阶跃函数,即 时,求输出 解: 根据例1得到的微分方程。
四.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对输出的影响 为传递函数的零点 为传递函数的极点 极点是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因此,决定了所描述系统自由运动的模态。
零点距极点的距离越远,该极点所产生的模态所占比重越大零点距极点的距离越远,该极点所产生的模态所占比重越大 • 零点距极点的距离越近,该极点所产生的模态所占比重越小 • 如果零极点重合-该极点所产生的模态为零,因为分子分母相互抵消。
2.4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由微分方程直接得出的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对于实际物理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所有系数均为实数,而且分母多项式的阶次n 不低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m,分母多项式阶次为n的传递函数称为n阶传递函数,相应的系统称为n阶系统。 传递函数可表示成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 传递函数可表示成零、极点表示:
系统传递函数有时还具有零值极点,设传递函数中有个零值极点,并考虑到零极点都有实数和共轭复数的情况,则传递函数的后两种表示的一般形式为:系统传递函数有时还具有零值极点,设传递函数中有个零值极点,并考虑到零极点都有实数和共轭复数的情况,则传递函数的后两种表示的一般形式为: 可见,系统传递函数是由一些常见基本因子,如式上中的(js+1)、1/(Tis+1)等组成。即系统传递函数表示为上式时,系统传递函数是这些常见基本因子的乘积。这些常见基本因子代表的环节称为典型环节。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可以用若干典型环节构成。具有相同基本因子传递函数的元件,可以是不同的物理元件,但都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
1.比例环节 • 比例环节又称放大环节,其输出与输入成比例关系 • K:比例系数或放大系数,增益 • 其传递函数:
2.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又称为非周期环节,其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微分方程来描述: 式中 T——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K——比例系数。
3.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的动态方程为: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积分成比例,系数为K。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积分环节具有一个零值极点,即极点位于S平面上的坐标原点处。T称为积分时间常数。从传递函数表达式易求得在单位阶跃输入时的输出为: C(t)=Kt 上式说明,只要有一个恒定的输入量作用于积分环节,其输出量就与时间成比例地无限增加。
4.振荡环节 振荡环节的微分方程是: 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式中T——时间常数; ——阻尼系 数(阻尼比),且0< <1。 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具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在复平面S上的位置见右图所示,传递函数可改写为: n=1/T——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共轭复数极点为:
5.微分环节 微分是积分的逆运算,按传递函数的不同,微分环节可分为三种:理想微分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也称为比例加微分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 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6.延迟环节 延迟环节又称为纯滞后环节、时滞环节。延迟环节的输出是一个延迟时间后,完全复现输入信号,即: 式中 ——纯延迟时间。 单位阶跃输入时,延迟环节的输出响应如右图示. 根据拉氏变换的延迟定理,可得延迟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5 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一.方框图的基本概念 1.控制系统的方块图是系统各元件特性、系统结构和信号流向的图解表示法。
二. 方块图元素 r ( t ) c ( t ) G ( s ) R ( s ) C ( s ) 信号线 方块 图2-12方块图中的方块 (1)方块(Block Diagram):表示输入到输出单向传输间 的函数关系。
Υ Υ + Υ 1 2 1 - R ( s ) R ( s ) + R ( s ) 1 2 1 + - Υ R ( s ) 2 2 注意:进行相加减的量,必须具有相同的量刚。 Υ 3 Υ Υ Υ + Υ 1 - 2 3 1 - 图 2-13 Υ 2 (2)比较点(合成点、综合点)Summing P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 “+”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
(3)分支点(引出点、测量点)Branch Point 表示信号测量或引出的位置 (4) 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在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
三. 几个基本概念及术语 N ( s ) + E ( s ) C ( s ) + + R ( s ) G ( s ) G ( s ) 1 2 - B ( s ) H ( s ) 打 开 反 馈 图2-15 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 (1)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假设N(s)=0 ,打开反馈后,输出C(s)与R(s)之比。等价于C(s)与误差E(s)之比 (2)反馈回路传递函数 假设N(s)=0, 主反馈信号B(s)与输出信号C(s)之比。
G ( s ) G ( s ) 1 2 N ( s ) + E ( s ) C ( s ) + + R ( s ) - B ( s ) H ( s ) 图2-15 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 (3)开环传递函数 Open-loop Transfer Function 假设N(s)=0主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
(4)闭环传递函数 Closed-loop Transfer Function 假设N(s)=0 输出信号C(s)与输入信号R(s)之比。 推导:因为 右边移过来整理得 即 请记住
** G ( s ) G ( s ) 1 2 代入上式,消去G(s)即得: 将 N ( s ) + E ( s ) C ( s ) + + R ( s ) - B ( s ) H ( s ) 图2-15 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 (5)误差传递函数 假设N(s)=0 误差信号E(s)与输入信号R(s)之比 。
** G ( s ) G ( s ) 1 2 N ( s ) + E ( s ) C ( s ) + + R ( s ) G ( s ) N ( s ) C ( s ) 2 - 利用公式**,直接可得: - B ( s ) G ( s ) H ( s ) H ( s ) 1 图2-16 输出对扰动的结构 图2-15 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 (6)输出对扰动的传递函数 假设R(s)=0
** G ( s ) G ( s ) G ( s ) N ( s ) E ( s ) H ( s ) - 1 1 2 2 + G ( s ) 1 图2-17 误差对扰动的结构图 N ( s ) + E ( s ) C ( s ) + + R ( s ) - B ( s ) H ( s ) 图2-15 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 (7)误差对扰动的传递函数 假设R(s)=0 利用公式**,直接可得:
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当控制输入R(S)与扰动N(S) 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当控制输入R(S)与扰动N(S) 同时作用于系统时,系统的输出及误差可表示为: • 注意:由于N(s)极性的随机性,因而在求E(s)时,不能认为利用N(s)产生的误差可抵消R(s)产生的误差。
四.方块图的绘制 (1)考虑负载效应分别列写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并将它们用方框(块)表示。 (2)根据各元部件的信号流向,用信号线依次将各方块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系统的方块图。 系统方块图-也是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
R u u C i o i ( a ) 图2-18 一阶RC网络 例1:画出下列RC电路的方块图。 解:由图2-20,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电容元件特性可得: 对其进行零初始条件下的拉氏变换得:
U ( s ) I ( s ) i I ( s ) U ( s ) o U ( s ) ( c ) o ( b ) 图 2-19 U ( s ) I ( s o U ( s ) i - ) U ( s ) o ( d ) 图 2-20 将图(b)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图(d)为该一阶RC网络的方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