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皮肤结构和功能

皮肤结构和功能. 昆明医学院附二院皮肤科 邓丹琪. 皮肤结构和功能. 人体皮肤被覆于体表,具有重要的功能 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总重量为人体的 16% ,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 1.5M 2 ,厚度约为 0.5~4mm ,但不同的部位和个体存在差异, 我国成人男性皮肤平均厚度为 1.15mm ,如躯干背部及臀部较厚,约 2.23mm ,眼脸及耳后皮肤较薄,约 0.5mm ; 腔口部位形成皮肤黏膜的移行区 皮肤表面有特殊的沟嵴,皮沟、皮嵴、皮野,掌趾腹侧皮纹构成指趾纹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成,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皮肤附属器. 腔口部位形成皮肤黏膜的移行区

ai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皮肤结构和功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皮肤结构和功能 昆明医学院附二院皮肤科 邓丹琪

  2. 皮肤结构和功能 • 人体皮肤被覆于体表,具有重要的功能 • 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总重量为人体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厚度约为0.5~4mm,但不同的部位和个体存在差异,我国成人男性皮肤平均厚度为1.15mm,如躯干背部及臀部较厚,约2.23mm,眼脸及耳后皮肤较薄,约0.5mm; • 腔口部位形成皮肤黏膜的移行区 • 皮肤表面有特殊的沟嵴,皮沟、皮嵴、皮野,掌趾腹侧皮纹构成指趾纹 •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成,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皮肤附属器

  3. 腔口部位形成皮肤黏膜的移行区 • 皮肤表面有特殊的沟嵴,皮沟、皮嵴、皮野,掌趾腹侧皮纹构成指趾纹 •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成,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皮肤附属器

  4. 表皮(epidermis) • 组成 •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和树枝状细胞组成 •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主要的细胞成分,约占80%以上,分化过程产生角蛋白,在分化过程中,由于其细胞形态的不同,由深至钱分为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5. 表皮(epidermis) • 基底细胞层(stratum basele):具有分裂新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功能 • 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 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地逐渐向上推移,基底层细胞的分裂周期平均为311小时。由功能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并脱落又需14天,共28天。称表皮通过时间 • 棘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 •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6. 棘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 • 细胞呈多角形,且随上移渐趋扁平,其长径与表皮表面平行,一般排列约4~8层。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并与相邻细胞的突起相连,形成细胞间桥(intercellular bridge),其上着色较深的梭形小颗粒即为桥粒。

  7.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位于棘层上部,正常情况下其厚度与角质层厚度成正比,在角质层薄的部位颗粒层通常由1~3层梭形或扁平细胞组成,而在掌跖等角质层厚的部位,颗粒层可厚达10层。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中出现许多较大的强嗜碱性致密颗粒,称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line granules)。

  8. 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位于角质层下方,由2~3层较扁的细胞组成,此层仅在掌跖部位较厚表皮中可见。细胞界限不清,光镜下易被伊红染色,胞质呈均质状并有强折光性。

  9.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5~20层已死亡的细胞组成,本层细胞由颗粒层细胞突然转变而来,多已死亡,故无细胞核等细胞结构,被称为角化细胞。 • 具有重要的保护功能。

  10. 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Langerhans cell、Merkel cell • 黑素细胞:占基底细胞总数的10%,是合成黑素的场所,保护真皮及皮下组织免受辐射损伤.HE染色的皮肤切片上,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下方或基底层细胞之间,组织固定时胞质收缩使胞浆透明,故又称透明细胞(clear cells),其数量与肤色、人种、性别无关而与部位、年龄有关。多巴染色或银染色可显示表皮中黑素细胞.

  11. Langerhans cell:细胞化学染色三磷酸腺苷酶和胺基肽酶都呈阳性,而多巴(dopa)反应为阴性;具有CD6和S100等表面标记,可籍此与黑素细胞区别。正常成人朗格汉斯细胞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8%.

  12. 免疫活性细胞,具有APC的功能,此外还可调控T lymphocyte 的proliferation和迁移并参与免疫调节、免疫监视、免疫耐受、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和接触性变态反应等.

  13. Merkel cell 1875年由Merkel在真-表皮交界处发现并命名,散见于基底层,比周围基底层细胞淡染,在手掌面表皮、毛囊上皮、甲床上皮、口腔和生殖道粘膜上皮中较多,可保持较固定位置而不跟随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和脱落。Merkel细胞被认为是触觉细胞。

  14. 细胞间及表真皮间的连接 桥粒(desmosome): 由跨膜蛋白和桥粒斑蛋白构成 跨膜蛋白:桥粒芯糖蛋白和桥粒芯胶蛋白 桥粒斑蛋白:桥粒斑蛋白和桥粒斑珠蛋白 半桥粒(hemidesmosome)表真皮间 主要连接结构 基地膜带

  15.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ebrane zone) • 电镜结构: • 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 • 胞膜层:为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层的胞膜一方面胞膜内侧的半桥粒附着斑与胞浆内张力细丝相连,另一方面半桥粒有多种跨膜蛋白伸入或穿过透明层.

  16. 透明层:其内有锚丝(anchoring filaments)穿过并附着于其下的致密板.主要是扳层素和IV型胶原结合的联结蛋白。 • 致密层:主要成分是IV型胶原,后者通过分子间联系形成连续三维网格。是稳定BMZ的重要结构。 • 致密下层:主要由锚原纤维及真皮微原纤维束构成。与真皮无明显的界限,把致密层与下方的真皮连接起来。

  17. 真皮 dermis • 组成 • 真皮上方通过真-表皮连接与表皮相连,下方借其延伸形成的脂肪小叶周纤维间隔与皮下组织相连,厚度一般为1mm~5mm,内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结构和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肌肉等组织结构。 • 功能

  18. 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 • 组成 • 皮下组织与真皮之间无明确界限,两者的结缔组织彼此相延伸,其深部与筋膜、肌肉腱膜或骨膜连接。皮下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脂肪。 • 功能

  19. 皮肤附属器(cutaneous appendage) • 毛发:掌跖、指趾屈面及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大阴唇内侧、阴蒂等部位无毛,其他部位均为有毛皮肤 • 分类 :长毛 短毛 毳毛 • 毛发位于皮肤以外的部分称毛干(hair shaft),位于皮肤以内的部分称毛根(hair root),毛根包含在由上皮和结缔组织形成的毛囊(hair follicle)内,后者和毛囊下端融合成膨大的毛球(hair bulb)。

  20.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anagen)、退化期(catagen)和静止期(telogen),使毛发定期脱落和更新;毛的长度取决于生长周期,但毛的粗细则与毛球大小有关。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anagen)、退化期(catagen)和静止期(telogen),使毛发定期脱落和更新;毛的长度取决于生长周期,但毛的粗细则与毛球大小有关。 • 毛囊 一个成熟的毛囊从解剖结构上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由漏斗部和峡部构成,较稳定,不参与毛囊周期;下段可分为茎部和球部,是暂时的,参与毛囊周期。

  21. 皮肤附属器 •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s):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由数个上皮细胞小叶组成,导管上皮很薄,角质层排列紧密,不受神经支配。皮脂腺除掌跖、足背外遍及全身各处皮肤,其平均密度为100/cm2,但面部和头皮等部位密度可达400~900/cm2;前额、鼻、上背部皮脂腺体积最大。

  22. 皮肤附属器 (cutaneous appendage) • 唇红部、乳晕、龟头、包皮内侧、小、大阴唇、眼睑等部位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 • 脂溢区 • 乳化脂膜:

  23. 汗腺 • 小汗腺(eccrine glands):除唇红部、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阴蒂、甲床、鼓膜等部位外,小汗腺遍布全身,分泌汗液,调节体温,尤其是当环境温度超过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 顶泌汗腺(apocrine glands):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肛周、包皮、小阴唇、等部位,开口于毛囊或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分泌受性激素影响.

  24. 甲nail • 甲是指(趾)末端伸面的坚硬角质,由甲板以及其周围组织构成。甲板(nail plate)为透明的角质板,呈外凸的长方形,其形状在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的各指(趾)上均存在差别,其厚度约为0.5mm~0.75mm。

  25. 甲nail

  26. 神经 • 皮肤中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可感受环境刺激如触、压、振动、牵拉、毛发弯曲等,还可感受温度刺激(热和冷)和伤害性刺激(对皮肤的轻重不同的破坏性刺激),这些刺激由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稍器官感受并传导到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神经元并产生感觉。

  27. 血管 • 真皮中有由微动脉和微静脉构成的浅丛和深丛血管,深丛位于真皮网状层深部,浅丛位于网状层浅部。

  28. 淋巴管 • 皮肤的淋巴管网与几个主要的血管丛平行,毛细淋巴管盲端起始于真皮乳头,渐汇合为管壁较厚的具有瓣膜的淋巴管,再通连到皮肤深层和皮下组织的更大淋巴管。

  29. 肌肉 • 立毛肌是皮肤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由纤细的平滑肌纤维束构成,其一端起自真皮乳头层,另一端插入毛囊中部的结缔组织鞘内;此外尚有阴囊肌膜、乳晕平滑肌、血管壁平滑肌等,汗腺周围肌上皮细胞也具有某些平滑肌功能;面部皮肤内的表情肌属于横纹肌。

  30. 第二节 皮肤的功能

  31. 皮肤的屏障作用皮肤的防护作用是通过屏障作用实现的,有两方面的作用: 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它物质的丢失。阻止外界有害物质或不需要的物质入侵

  32. 一、机械性损伤的防护主要通过角质层:柔韧致密 胼胝真皮:有弹性和伸展性皮下组织:有软垫缓冲作用 再生而修复:创伤后、物理性损害的防护电:角质层含水量少,电阻较大, 对低电压电流有一定的阻力,但受潮湿时,电阻减小,易电击伤水:角质层表面有一层脂膜既能防止皮肤水分的过度蒸发,又能阻止外界水分渗入皮肤。

  33. 三、对化学性损伤的防护四、对生物性损伤的防护五、防止体内营养物质的丧失正常皮肤除了汗腺、皮脂腺分泌和排泄,角质层水分蒸发及脱屑外,一般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等都不能透过皮肤角质层而丧失,角质层的这种半通透膜特性起着很好的屏障作用。成人通过皮肤而丢失的水分每天约为240ml~480ml(不显性发汗),但如将角质层去掉,水分的丧失比不显性出汗时增加10倍或以上;将表皮全部去掉,则屏障作用完全消失,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会大量流失。三、对化学性损伤的防护四、对生物性损伤的防护五、防止体内营养物质的丧失正常皮肤除了汗腺、皮脂腺分泌和排泄,角质层水分蒸发及脱屑外,一般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等都不能透过皮肤角质层而丧失,角质层的这种半通透膜特性起着很好的屏障作用。成人通过皮肤而丢失的水分每天约为240ml~480ml(不显性发汗),但如将角质层去掉,水分的丧失比不显性出汗时增加10倍或以上;将表皮全部去掉,则屏障作用完全消失,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会大量流失。

  34. 二 皮肤的吸收作用

  35. 皮肤有防护作用也有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主要通过三条途径。1透过角质层2角质层细胞间隙毛囊3皮脂腺和汗管若角质层甚至全表皮丧失,物质几乎完全通过真皮,吸收更完全。皮肤有防护作用也有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主要通过三条途径。1透过角质层2角质层细胞间隙毛囊3皮脂腺和汗管若角质层甚至全表皮丧失,物质几乎完全通过真皮,吸收更完全。

  36. 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1 皮肤的结构和部位部位(黏膜>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掌跖 )年龄、皮肤的损伤皮肤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皮肤浸渍、封包(吸收系数增加100倍)、软膏制剂。临床常常应用这一原理 ,应注意副作用。物质的理化性质

  37. 皮肤有选择性的吸收物质:只吸 收少部分的水分和微量的气体;水溶性的物质维生素B、C等和电解质几乎不吸收。对油脂类物质吸收较好(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体石蜡)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K大部分糖皮质激素经毛囊皮脂腺吸收;汞铅砷等化合物;有机溶剂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乙醚、氯仿等增加皮肤的渗透性;药物的剂型影响物质的吸收;表面的活性剂增强吸收率。

  38. 三 皮肤的感觉作用

  39. 皮肤的感觉分为:1、单一感觉:皮肤内的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将不同的刺激转换成具有一定时空的神经动作电位,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如痛觉、压觉、触觉、温觉等。2、复合觉:皮肤中不同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 的刺激传入中枢后,有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干、湿、粗、硬。人类借助皮肤的感觉作用参与了各项生产活动。

  40.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皮肤的分泌和排泄是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节后无髓神经纤维支配小汗腺分泌和排泄 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乙酰胆碱作用于腺体分泌细胞分泌类似血浆的超滤液,再通过对Na+的重吸收变成低渗性汗液排出体外。

  41. 不显性出汗、显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味觉性出汗 汗液的作用:代替部分肾脏的功;汗液PH值4.5~5.5,大量出汗时,达7.5,抑制细菌的生长;散热降温;与皮脂形成乳状脂膜,对皮肤有保护作用;部分药物通过汗液分泌达到治疗作用。

  42. 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感情冲动时刺激分泌和排泄,肾上腺能类药物能刺激分泌。顶泌汗腺液除水外,还有脂肪酸,中性脂肪、胆固醇等。三 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皮脂腺的分泌主要受雄性激素和雌激素的调控。药物可抑制皮脂腺的分泌。皮脂腺是全浆分泌,分泌的产物称皮脂,含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甘油酯等成分。

  43. 皮肤的体温调节皮肤对体温的调节作用,一是作为外周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提供环境温度的信息,二是作为效应器,是物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使机体温度保持恒定。主要与皮肤的结构有关: 温度感受器呈点状分布于全身,皮肤面积大、皮肤的血管分布特点(真皮乳头下层形成动脉网毛细血管异常弯曲形成丰富的静脉丛,手、足、鼻、耳等皮肤有丰富的血管球),动脉丛和静脉丛有动静脉吻合。散热主要通过 皮肤边面的热辐射、空气的对流 、传导和汗液的蒸发(蒸发1g的水带走2436J的热量)。

  44. 皮肤的代谢作用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黑素代谢

  45. 七 皮肤免疫系 皮肤是一具有独特免疫功能的系统。角朊细胞:分泌ETAF等,为抗原摄取和识别创造有利的微环境。淋巴细胞:再循环T细胞亚群,亲表皮特性,识别抗原,主导免疫反应。郎格罕细胞: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循环淋巴细胞、炎症细胞进入真、表皮 。

  46. 除上述细胞免疫成分外,如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的免疫介质还有细胞因子、补体 Ig等。 除表皮外,真皮内组织结构为细胞成分和介质作用的场所。

  47.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