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06k Views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动力及竞争力研究. 施祖麟 教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1 世纪发展研究院 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动力及竞争力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 我国区域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部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动力及竞争力. 内 容 提 要.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三、经济学如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什么是竞争力或竞争优势?.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始终坚持创新,不断引领中国潮流;
E N D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动力及竞争力研究 施祖麟 教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世纪发展研究院 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 第一部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动力及竞争力 •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 第三部分:我国区域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部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动力及竞争力
内 容 提 要 •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三、经济学如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力? • 四、什么是竞争力或竞争优势?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始终坚持创新,不断引领中国潮流; • 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之先气及地缘之便利,最早引进外资; • 苏州: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掌握着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 • 温州:为生存而不懈努力,开拓进取求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苏南模式:政府推动型 • 温州模式:政府引导型 • 珠江模式:混合型
青岛:合文齐武,企业与城市双赢 • 杭州:协调配合,和谐发展 • 成都:避实击虚、扬长克短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从全球来看 •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该国重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全国GDP比重 美国 硅谷 128公路 五大湖地区 68% 日本 东京都 阪神地区 名古屋 63% 英国 伦敦 伯明翰 利物浦 80% 澳大利亚 悉尼 墨尔本 70% 马来西亚 吉隆坡 50% 中国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地区 38.2% (19.5%) (9.8%) (8.9%)(2003年)
从一个区域来看 •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 • 若干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活力); • 若干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率、增加值率、销售利税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 • 吸引外部投资进入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 (硬环境:区位、资源、人才、资本、科技、环境、设施、结构、集聚等) (软环境:文化、制度、政策、管理、市场、服务、开放等。)
从资源的角度看 胡鞍钢老师最近研究国家(地区)发展的八大资本: • 维护保值自然资本 • 优化配置物质资本(以上为有形资本) • 开发利用人力资本 • 强化投资知识资本(以上为无形资本) • 加快吸引国际资本 • 创新发展制度资本 • 努力增强社会资本(以上为环境资本)
三、经济学如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力? • 微观经济学—— 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者)、企业(生产者)的行为特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 *技术创新、产业集聚。
宏观经济学——经济发展与增长 亚当.斯密:研究一国财富的来源 熊彼德: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凯恩斯:一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方法手段(增长、就业、物价、财政、国际收支)。 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Y=C+I+G+NX
增长经济学—— 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 哈罗德-多马模型
索洛模型 总量生产函数: Q = A(t)Lα Kβ GDP增长率: G =GA+EL·GL+EK·GK g = + · n + · gi 经济增长除了靠投入外,还要靠技术进步、制度和管理创新
区域经济学 • 区位理论 • 增长极理论 •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点轴发展理论 • 网络发展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 • 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 • 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域因素:运输成本&劳动成本 • 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素:集聚因素 • 集聚因素包括: • 特殊集聚因素(如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矿藏) • 一般集聚因素(如一个工厂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能给各个工厂带来更多效益和节省更多成本,所以工厂有集聚的愿望)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帕鲁) • 运用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 引入“推动性产业”和“增长极”概念 • 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性产业”; • 推动性产业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总是集聚于空间某一点上,这就形成了增长极; • 增长极是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 •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 推动性产业是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而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缪尔达尔) • 发展快的区域,竞争优势的循环累积,因而发展得更快。 • 发展慢的区域,竞争劣势的循环累积,因而发展得更慢。 • 发挥发达地区带头作用,刺激落后地区发展 • “回流效应”、“扩散效应”。
点轴发展理论 • “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即“增长极”,“轴”是指连接各“点”的交通运输线路等基础设施; • “点”的特点:区域创新中心,主导产业明确的产业综合体,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 • “轴”实质上是产业带,其特点是:处于水陆空交通干线上有稠密的运输网,是资源开发、产品和劳务生产流通的基地 • 点轴发展战略:将区位条件好的重要干线作为重点开发轴,在发展轴内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其发展方向,确定中心城市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与网络结构。
网络发展理论 • 在区域点轴体系完善后,开发重点放在点轴与其腹地之间的综合网的建设,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 通过综合网,由点轴体系向外伸展,将发展机会转播到更多地区,生产要素的利用更加充分,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 网络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
四、什么是竞争力 或竞争优势?
4、1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涉及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樊纲,2002) • 一国的竞争力是在国际市场上战胜对手的能力,更是谋求持续发展的实力(邹薇,2002) • 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的、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 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他国竞争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它实质上反映了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任海平,1998)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2001)》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 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了贸易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简单地说,即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反映出来的生产力。(金碚,1997) •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Poter,1990)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力是指该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该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对于国家而言 • 特定产品的出口贸易,如:飞机、汽车、计算机;能源、粮食、纺织品; • 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海外投资,市场占有、要素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转移; •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开发,教育; • 吸引FDI的能力。
4、2 区域竞争力概念 • 区域竞争力是指地区特定产业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其实质表现为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比较,最终落脚点是该区域生产的商品以同质低价或同价优质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 • 在现实经济中,企业根据比较优势选择生产方向,生产优势产品,形成产业比较优势;一个区域大量优势企业的集合形成区域产业优势,所有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集合形成区域比较优势(其关键是效益差距的存在); • 区域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合适的产业,加速资本及其他要素的积累,进而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竞争的特点 (1)地方政府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主体之一 • 中央地方分权后,地方行使更多的经济决策权; • 地方政府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直接受益者,有动力来源; (2)区域竞争的内涵是资源汲取能力的竞争 • 区域发展的优势已不再是对传统土地、资源、产品等固定物质财富的占有,而是更多体现在对诸种流动财富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流动财富创造新价值、强化区域经济地位的能力; • 地方政府参与地区竞争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发展资源,组织经济活动,鼓励本地企业扩大投资,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区内汇聚,形成经济发展“资源谷”。
区域竞争的特点 (3)区域竞争的方式是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 • 资本要增殖、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 区域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政府服务经济能力的竞争; • 加入WTO后,发展环境的竞争逐步取代优惠政策成为主要竞争工具 (4)区域竞争的本质是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 • 区域内社会资源最终要配置到各个产业部门,并形成强弱不同的产业经济,从而决定一个地区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 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对于区域而言 • 名牌商品(企业集群) • 名牌企业(如青岛海尔、双星、澳克玛) • 中小企业的活力 • 吸引投资的能力(投资环境的改善) •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能力 • 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水平
4、3 企业竞争力 • 对于企业而言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指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为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 • 更有效——更低的价格、更满意的质量——市场占有率 • 自身发展能力——良性循环、良好业绩——企业赢利率 • (低成本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 • (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由五股基本的竞争作用力构成,这些力量的总和,决定了产业的获利潜力。 新进入 者的威胁 供应商的 议价能力 客户的议 价能力 产业内既有 厂商的竞争 替代品或 服务的威胁
国际经验(韩国) 在韩国,确定如下十个方面为加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韩国经济研究院) 一、通过促进竞争,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二、通过开放投资、吸引外企,促进地方走向世界; 三、以“一步到位服务(one-stop service)”,提高地方行政服务质量; 四、以“区别对待战略”,培育地方企业和产业; 五、增加储蓄,改善地方金融环境;
六、以“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方式,投资构建基础结构组织(Infrastructure); 七、通过获取知识产权,提高地方的科学技术水平; 八、通过终生学习,培育地方人力资源; 九、扩充保健、卫生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十、发扬重视家族的东方文化传统,增进区域社会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的思考 江苏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同志的经验是: 一个地区发展的条件:区位、资源、政策、人才、 机制 区位:不可选择,可以提升。 资源:引进发展性资源,整合基础性资源 政策:争取并用活政策,创造发展空间 人才:外引内培、上借下选 机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索新机制、新思路
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工业化:创造财富,是“三化”的基础; 城市化:积累财富,是“三化”的结果; 市场化:交换并增加财富,是必须遵循的 重要的机制。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 浙江嘉兴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业创新 • 浙江省台州市经济发展历程 • 江苏省宿迁市十年发展历史
案例(一) 浙江嘉兴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业创新 ——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集中生产区
桐乡市 • 浙北,嘉兴市辖,面积723km2,人口65万,距上海110 km,杭州56 km,苏州74 km。 • 嘉兴市2003年GDP858亿元,财政收入93亿元,人均GDP2.53万元。 •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 • 民营经济:毛纺针织、化学纤维、丝绸服装、建筑材料 • 桐乡2001年GDP113.68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人均GDP1.74万元,省10强县之一(全省1.46万元)
濮院镇 • 镇区5.3 km2,4.3万人 • 2001年GDP12.3亿元,财政收入3100万元,人均GDP2.86万元(2.0万元) • 自南宋以来,纺织业、丝绸业发达,“海内争夸濮院绸”,一直是当地主要经济行业。 • 近20年来,羊毛衫行业迅速发展,超出了丝绸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地,最具辐射和吸引力的羊毛衫市场区、羊毛衫集中生产区。
羊毛衫业 • 2001年 • 羊毛衫企业2300 • 产值35.8亿 • 产量1.02亿件 • 从业人员1.3万人 • 市场内4600个门市,从业万人以上 • 占地毛衫城工业园2200亩
2004年 • 羊毛衫企业5000 • 销售额100亿 • 产量5亿件 • 从业人员5万人 • 市场内交易区10个,门市部6000个,有毛纺原料、毛纱、辅料等市场,技术开发、物流、客运、检测、装卸人力资源等中心 • 毛衫城工业园区占地3000亩
创新理论解释 •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技术过程,包括: • 企业、产业:技术创新 • 区域、国家:制度创新 • 创新依赖于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区位条件,历史传统,经营文化,制度等,通过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互动学习来实现。 • 具有长期发展能力的地区是那些能够吸引创新性企业的地区。
宏观背景 • 改革开放的宏观经济背景 • 空间较大的消费品市场 • 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区位条件 • 优良的劳动力资源 • 深厚的纺织业基础 • 但是,并不表明濮院独具羊毛衫业创新与发展的条件。
濮院羊毛衫业发展历史观察 • 具有决定意义的两个点,即——羊毛衫业 • “兴起点”:标志着产业的产生,是产业创新的开始; • “壮大点”:对保存、稳固和垄断羊毛衫业优势具有关键意义,是新的区域优势和竞争力产生的基础,是今昔濮院的分水岭。
兴起的过程(1976-1988) • 1976年桐乡县二轻总公司濮院弹花合作社购置手摇横机3台,生产膨体衫、丙纶衫、羊毛衫,产值、利润迅速上升; • 1976年产值2.80万元,利润0.5万元; • 1977年年产值30万元,利润3.54万元。 • 1979年通过个人集资,成立“中华羊毛衫厂” • 1986年入股人数达136人,当年产值80万元 • 1988年羊毛衫业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