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45 Views
教 育 学. 任科教师: 张 建 新 手机: 15692373615 时 间: 2013 年 9 月 Q Q: 1360641058. 学习方式. 一、. 二、. 课程性质. 四、. 三、. 复习助考. 重点讲解. 课 堂 结 构. 两 种 学 习 方 式. 一、学员自主学习 1 、书本资源: ( 1 ) 《 教育学 》 ( 2 ) 《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 》 2 、网络资源 ( 1 )中央电大网址: http://www.crtvu.edu.cn/
E N D
教 育 学 任科教师: 张 建 新 手机:15692373615 时 间: 2013年9月 Q Q: 1360641058
学习方式 一、 二、 课程性质 四、 三、 复习助考 重点讲解 课 堂 结 构
两 种 学 习 方 式 一、学员自主学习 1、书本资源: (1)《教育学》 (2)《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 2、网络资源 (1)中央电大网址:http://www.crtvu.edu.cn/ 用户名: 学号 密码:8位出生年月 (2)章丘电大网址:www.zqtvu.com (3)宁波电大图书馆:http://tsg.nbtvu.net.cn/DZWX/index.htm 二、到校参加面授辅导 熟悉应试技巧 提高及格概率 掌握学习资源理清知识脉络 缩小复习范围明确主攻方向
课 程 性 质 适用对象: 进修电大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学 历教育的在职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 主要内容: 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揭示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 学习目的: 使学员进一步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狭义:学校教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 一、教育的概念: • 。 广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 义 狭义 教育者 教育内容 受教育者 教育手段 • 二、教育学的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 1949年:5.4亿 1978年:9.6亿 2008年 13.2亿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制约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制约教育的目的、规模和速度、 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手段及组织形式 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欧洲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资本主义教育的的阶级性欧洲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资本主义教育的的阶级性 (三)、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的人是由这一社会的政治决定的 1、教育的社会性质 2、宗旨和目的 3、教育领导权 4、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目的和宗旨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统治阶级的领导权是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的
重庆 李昌珍 • 二、 教育的社会功能 • (一)、人口功能 • 1、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 2、提高人口素质 • 身体素质 • 科学文化和思想品德素质 • 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 4、有利于人口迁移 (二)、政治功能 •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 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 3、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 4、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三)、经济功能 (四)、文化功能 法的控制是通过法治思想的教化实现的 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的正面因素 具有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技能 传播思想、制造舆论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观念、个体智力与能力、个体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个体特征、人的个体价值的发展和实现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人类创造的两种财富: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以文字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 这两种财富的传承是依靠教育来实现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 1、遗传 2、环境 3、活动 • 二、因素划分观点 • 1、单因素论 • 遗传决定论 英国 高尔顿 • 环境决定论 美国 华生 一个人的能力 是由遗传得来的 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至能力都由环境决定
儿童的心理发展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遗传和环境不可分割儿童的心理发展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遗传和环境不可分割 • 2、双因素论 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 • 德国施太伦 • 3、多因素论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 • 苏联 凯洛夫 • 中国 叶澜 遗传为物质前提,环境起决定作用,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可能因素: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环境条件 现实性因素:活动
第四章 教 育 目 的 • 一、基本概念: • 1、教育目的: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 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对教育总的要求,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 • 2、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 •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联系: • 共同点: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是一致的。 • 区别处:(1)、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广泛。(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狩猎、捕鱼、采摘、部落伦理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只培养统治方面的人才 资本主义社会:培养统治方面的人才,培养劳动者
2、社会关系因素 • 在阶级社会中,学校被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目的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三、 教育目的的类型 • (一)、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个人需要。 • 代表人物:法国 卢梭 、萨特 瑞士:裴斯泰洛齐 德国:福禄培尔 • (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 代表人物:法国 孔德 、涂尔干 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双轨(西欧)学制 单轨(美国)学制 分支型(苏联)学制 第五章 教 育 制 度 •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制: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并行的学制。1、双轨制: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并行的学制。 出现于18——19世纪的西欧 德国19世纪初,法国19世纪末。 一轨是由古代带有等级特权发展而来的专门为统治阶级的后代提供教育条件的学术性现代学校,这种学校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女才可以进入,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人才;另一轨是伴随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的职业学校,目的是培养劳动力。 2、单轨制:一个国家只存在一种学制。出现于19世纪初的美国。由西欧的双轨制演化而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体制,即先上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大学, 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各种分段。 3、分支制: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既有单轨制的一些特点,也有双规制的一些因素。 最早产生于苏联。
高等 中等 初等 学前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 •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系 • (一)、级别体系 • (二)、类别体系
第六章 课 程 • 一、课程的概念 • 广义: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 狭义:指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 • 二、课程规范 •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材 学科的任务、范围、深度结构进度、教法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顺序、课时、学年编制 教师教、学生学的载体,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课程范围、核心课程及标准,可选择的参考性框架培养目标、课程范围、核心课程及标准,可选择的参考性框架 • 三、课程层次 • 1、国家课程 • 2、地方课程 • 3、校本课程 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地方实际进行 在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
第七章 教 学 • 一、教学的概念: • 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活动,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 二、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 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 四、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第八章 德 育 • 一、德育的分类 • 狭义:道德教育 • 广义:除道德教育外,还涉及人们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 • 二、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 1、认知明理法 2、心理咨询法 3、榜样示范法 • 4、实际锻炼法 5、陶冶情操法 6、自我修养法 • 7、品德评价法 • 三、德育过程的特点 • 1、引导性和规约性 2、协调性和整合性 • 3、社会性和实践性 4、渐进性和反复性
第九章 教 师 • 一、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 4、长期性 5、多重收获性 • 二、教师的权利 • 1、教育权 • 2、发展权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 3、报酬权 4、参与权 范美忠(范跑跑) 教育部取消其的教师资格。
三、教师的义务 • 1、为人师表 • 2、执行教学计划 • 3、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 4、制止、批评和抵制社会上侵犯学生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行为 • 5、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
第十章 学 生 •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 1、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未完成的人、迅速发展的人、受教育的对象 • 2、学生具有主体性 • 二、学生的法律权利与义务 • 1、学生的法律权利 • 《日内瓦儿童宣言》《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学生的义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三、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第十一章 学 校 管 理 • 一、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 (一)、教育教学管理 • 1、课程管理: • 课程计划管理 课程标准管理 教材管理 • 2、课程评价 • 价值取向管理 模式选择管理 实施过程管理 • 3、教务管理 • 与学生相关的教务管理 与教师相关的教务管理
(二)、教育人事管理 • 1、教师资格管理 :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两部法律。 • 教师资格的取得需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2、教师聘任管理 • 我国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的行为不同可分为招聘、解聘和辞聘等 • 3、教师考核管理 •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 考核原则:客观、公正准确 • 4、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 内容:教师见习期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
(三)、教育财务管理 • 1、主要任务 • 合理编制学校预算;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加强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2、财务管理制度 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中小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体制。学校的财务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不具备条件或不需要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中小学校,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体制。即在一定区域内,设置中心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区域内中小学校的财务活动。 3、学校收入管理 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及其他收入
4、、学校支出管理 (1)事业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2) 建设性支出:中小学校用于建筑设施方面的支出,包括用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等新建、改扩建建筑设施发生的支出。 (3)经营支出:中小学校在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 动发生的支出、 (4)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即中小学校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5、、学校专用基金管理 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奖教奖学基金等
二、学校管理的方法 (一)、行政方法 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自身或其行政职位的权威,采用规划、计划、 条例等措施,通过学校的行政组织,对学校进行管理。权威性、强制性、时效性 (二)、法律方法 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严肃性、规范性、稳定性的特点 (三)、经济方法 通过运用诸如工资、利润、利息、税收、奖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制、经济合同等这样一些经济手段 (四)、思想教育方法 指通过对一定精神观念的宣传,激发学校成员的理想,使之成为其组织行为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而努力的方法。说服 榜样示范 感化 自我教育 (五)、社会心理方法 具有集体性、稳定性、理解性的特点 三、校长负责制的概念
试题分析 一、 二、 四、 三、 应试技巧 复习方案 复 习 助 考 命题规律
助 考 分 析 • 一、试题分析 • 分析之一:试题简介。 • 卷面分数均为100分,成绩乘以80%后,计入各学期的总成绩。闭卷笔试,90分钟。 • 分析之二:试题类型 • 类型:选择题:10分,填空题6分,辨析题18分, ,简答题:16,论述题:30 ,案例分析:20分
助 考 分 析 二、命题规律 规律之一:试题题型简单,客观题所占比重大:80% 规律之二:命题范围窄 《教育学》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近五年试题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 规律之三:试题重复率高 案例分析: (1)、三则评语 2009年1月 2010年7月 (2)、老师的侮辱我会记一辈子 2008年7月 2010年1月 (3)、小雷的变化 2012年7月 2013年1月
助 考 分 析 三、复习方案 方法之一、重点关注客观题 方法之二、复习范围锁定下列内容 《教育学》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近五年试题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 方法之三、留意近几年试题中的案例分析,课后的案例分析题切记要认真做
助 考 分 析 • 四、应试技巧 • 应试技巧之一:消除畏惧心理,沉着应试 • 应试技巧之二:先易后难,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作业成绩:90×20﹪=18分 卷面成绩:52.5分=(60-18)÷80﹪ 科目成绩:60分 模棱两可的知识 主观发挥的知识 完全陌生的知识 完全掌握的知识
助 考 分 析 • 应试技巧之三:分析题型,按要求答题,切忌画蛇添足 • 简答题举例: 简答题只答要点 • 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2011年7月 • (1) 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3)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 (4) 直观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 (6) 巩固性原则; • (7) 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8) 因材施教原则。 • 注意:本题答对7-8个可得9分,答对6个给8分,答对5个得7分,答对4个给6分,答对3个给4分,答对2个给3分, 1 个给2 分。
助 考 分 析 • 论述题举例:要点,论述 •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20分)2011年7月 • 要点: ( 1 0 分),论述: 1 0 分 • 要让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应根据实际来选择和运用说理的方式,几种方式结合使用: • (1) 说理要有民主性, 不能以空洞的大道理去压人;(3 分〉 • (2) 说理要有针对性, 不能无的放矢, 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3 分〉 • (3) 说理要有真实性;(2 分〉 • (4) 说理要生动有惰, 富有感染力。(2 分〉 • 评分标准: (1)要点全,并能紧密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在1 5-20分内酌情给分; • (2)要点全,联系实际不紧密,笼统地谈看法,在1 0- 1 5分内酌情给分; • (3)只答要点,最多给1 0分。
助 考 分 析 • 案例分析应试建议 • 认真分析案例后的问题,客观题要按教材回答,主观题要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材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案例,分析时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 评分标准: • (1) 分析切题, 有理有据, 分析文字在300 字以上。可给20-23 分。 • (2) 分析有自己的观点, 不十分切题, 可给12-20 分。 • (3) 分析不足300 字, 且不切题, 酌情给分, 且本题得分在12 分以下。
助 考 分 析 • 案例分析举例举例: • 正确地对待差生 留级生回青到了新的班级里,第一次和班主任见面就不愉快。他因为有过偷别人自行车的记录,这位男老师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叫他"那个偷车的小孩子",让他觉得很尴尬难堪。有一次他犯了错,老师把他妈妈请到办公室,当着妈妈的面骂他,打他,他当时被惹急了,冲出办公室找了根铁棍就要打老师,结果被妈妈拦住了。 • 问题 • 你认为该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哪些教育原理,如果你是该学生的班主任,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教育策略对他进行教育?
祝大家考试顺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