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协和现象探讨

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协和现象探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 中国上海 , 2003 年 11 月 13 日. 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 …. 二十世纪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协和”现象 “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二十一世纪协和医学教育走向展望. 1990 年代 << 现代科学家 >> 邮票共 12 名科学家 , 医药卫生界 3 名 , 都是协和人. 张孝骞 ( 胃肠病学 ). 林巧稚 ( 妇产科学 ). 汤飞凡 ( 微生物学 ) . 什么是“协和”现象 ?.

ail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协和现象探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协和现象探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 中国上海, 2003年11月13日

  2. 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 • 二十世纪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协和”现象 • “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 二十一世纪协和医学教育走向展望

  3. 1990年代<<现代科学家>>邮票共12名科学家, 医药卫生界3名,都是协和人. 张孝骞(胃肠病学) 林巧稚(妇产科学) 汤飞凡(微生物学)

  4. 什么是“协和”现象? • 协和现象是指协和医学院及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工作进修(过)的医护人员对中国现代医学的总体影响. • 中国最早院士(1948):医药卫生:8人,其中协和5名 • 中国第一批(1955)科学院学部委员, 医药卫生:28人中协和占三分之二 • 1998两院首批资深院士, 医药卫生13位,协和占近一半 • 出了一个副委员长,一个部长,一个副部长,一个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一个中央卫生署署长, …

  5. 协和医大(前身协和医学院) • 医学教育和医院建设的典范 • 现代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先驱 • 结合国情的科学研究中心 • 医学学科建设开创/带头团队 • 医学学术团体/活动启动基地 • 输送医药卫生骨干的大本营 • 国家领导重视 二十世纪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协和”现象

  6. 协和“三宝“: 教授, 图书馆,病案 • 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医学教育 • 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为两院院士) 国家级、部委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2人 博士生导师355人 硕士生导师382人 • 协和医院科学管理系统(总值班,院早会,大查房临床病理讨论,病案管理等),毕业后教育制度,高水平护理 医学教育和医院建设的典范二十世纪中国的“协和”现象

  7. 1926年建公共卫生系 • 1920年代创建卫生事务所和农村卫生实验区开医学教育和社区医学先河 • 培养了大批卫生事业领导人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 卫生部部长陈敏章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 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朱章赓 北京卫生局局长严镜清,方颐积 上海卫生局局长李廷安 南京政府中央卫生署署长刘瑞恒 … 现代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先驱二十世纪中国的“协和”现象

  8. “北京人”的发现和研究 • 麻黄素的研究 • <<本草纲目>>的翻译 • 中国常见传染病(血吸虫.回归热,中华支睾吸虫病,疟疾,梅毒等)研究 • 中国各民族基因谱研究 • 1956年至今获国家级成果奖191项,省部级成果奖759项 结合国情的科学研究殿堂二十世纪中国的“协和”现象

  9. 医学学科建设开创/带头人数过百名 张孝骞(胃肠病学) 林巧稚(妇产科学) 黄家驷(胸外科学)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邓家栋(血液病学) 钟惠澜(热带病学) 王季午(传染病学) 诸福裳(儿科学) 汤飞凡(微生物学) 何观清(流行病学) 陈志潜(公共卫生学) 王琇瑛(护理学) 林可胜(生理学) 吴宪(生物化学) 谢少文(微生物免疫学) 周金黄(药理学) 张庆松(变态反应学) 谢志光(医学放射学) 胡正祥(临床病理学) 马文昭(解剖学) 叶恭绍(儿少卫生学) 吴英恺(胸外科学) 方祈(内科学) 吴蔚然(外科学) … 医学学科建设开创/带头团队二十世纪中国的“协和”现象

  10. 中华医学会首批12个专科学会首任会长协和人9名(1935-37)中华医学会首批12个专科学会首任会长协和人9名(1935-37) • 建国初中华医学会15个专科学会会长协和人12名 • 中华医学杂志发行量大的30种杂志44位主编中协和人占一半 • 中华护理学会协和毕业生任理事长4位,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5位 医学学术团体/活动启动基地二十世纪中国的“协和”现象

  11. 抗战, 抗美援朝,和建设时期间多次输送骨干: 组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周今黄等) 组建解放军总医院(李耕田等) 北京大学医学院(胡传揆等) 华西大学医学院(陈志潜等) 上海第一医学院(黄家驷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王季午等) 中山医科大学(钟世藩等)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等) 北京第二医学院(吴阶平等) 输送医药卫生骨干的大本营二十世纪中国的“协和”现象

  12. 毛泽东 国家领导重视二十世纪中国的“协和”现象 刘少奇 周恩来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13. “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 • 我国最早创建的一所八年制高等医学学府 • 86年来历经沧桑,三起三落(抗战、解放、文化大革命) • 培养的学生数量不多(1924年到2003年共毕业医学专业1,734人,护本551人) • 作为培养我国医学核心人物的摇篮,对我国医药卫生的影响可与清华对我国工程界的影响相比拟 “协和”现象的背景

  14. 创建伊始就有高起点的办学宗旨 • 采用北美医学教育改革主流成果:Johns Hopkins Model • 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协和传统和特点 • 一直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15. 创建伊始就有高起点的办学宗旨“协和”现象原因探讨创建伊始就有高起点的办学宗旨“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16. 1920年4月14日协和医学院董事会正式通过中华医学基金会提出的办学宗旨:1920年4月14日协和医学院董事会正式通过中华医学基金会提出的办学宗旨: • 与欧美最优秀的医学院校相媲美的高水平医学教育(本科,毕业后和进修教育) • 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特别是远东特殊问题的研究 • 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 创建伊始就有高起点的办学宗旨“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17. 强调生源的质量和基础 • 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 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本专业的研究 • 医预,基础和临床三段式教学,医预科在综合大学进行 • 强调能力(独立思考,自学,科研,动手,创新)培养,不死啃书本 • 医学院与医院关系密切 • 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的创建反映了当时北美医学教育改革和医院管理改革的主流 Johns Hopkins Model采用北美医学教育改革主流的成果“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18. 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 •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 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 • 强调基础教育,强调能力培养, 强调科学严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 博精与创新结合 • 协和素质是在学术气氛中熏陶出来的 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协和传统“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19. 办学特点: 小规模、高层次、高质量 • 在综合大学进行三年/二年半高强度的广博的基础科学教育 • 极为严格和大工作量的临床训练 • 强化外语学习 • 注重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和吸收最新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协和办学特点“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20. 四个学习阶段 • 医学预科(两年半,在北京大学完成, 2002年起在清华大学) • 基础医学(一年半) • 临床医学(三年零四个月) • 科研训练( 八个月) • 毕业时成绩优异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协和办学特点“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21. 医学预科教育是培养一流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医学预科教育是培养一流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 • 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标志 • 使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课程之前,首先在综合性大学中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较为广泛的、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医学科学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大学医预科教育独特的协和办学特点

  22. 以素质教育为本 • 强调奉献和敬业精神 • 重点是基础和能力培养 • 注意训练逻辑思维 • 培养医学整体观 • 强调从实践中学习 • 实习,床边教学,动手能力 • 多样化的临床教学方式 • 见习,实习,实验,学生临床病理讨论会,全院/各科病理讨论会,查房等 • 导师制:见习开始一对一指导 • 强调全体医院人员教学意识 • 注意启发,鼓励思考和自学 极为严格和大工作量的临床训练独特的协和办学特点

  23. 在8年学习过程中,英语课持续3年半 • 医学英语课 • 专业课提倡/鼓励全英语或双语教学 • 使用英语原版教材(20多种) • 举办“全国医学专业引进英语教材暨双语教学骨干教师讲习班” • 引进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和专业) 强化外语学习独特的协和办学特点

  24. 基础课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报告要求有结果,结论正确,分析合逻辑,文字简练基础课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报告要求有结果,结论正确,分析合逻辑,文字简练 • 临床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查文献,请教老师,独立解决问题 注重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和吸收最新知识能力独特的协和办学特点

  25. 近年来的改革与创新: •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 设立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 • 早期接触临床/社会 • “七转八”教育项目 • 高年级学生国际交换项目 • 避免近亲繁殖 • 招收留学生 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协和”现象原因探讨

  26. 加强基础课与临床课的结合 • 基础课教学合并原教学实验室为6个实验中心(机能、形态、病原和免疫、遗传分子细胞、多媒体教学、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 “机能学综合实验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免疫学理论教学由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系统检索资料,大班报告,撰写论文并投稿发表 • 临床课多科联合教学, 减少临床大课时间(比1980年代少40%)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27. 1995年起设立M.D. / Ph.D.双学位项目 • 让少数取得M.D.学位的优秀毕业生延长3年完成一项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在完成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后授予Ph.D. • 每年接收3~4名双博士学位学生,至今已招收19人,已有6名学生获得双博士学位 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28. 1994年以来,在基础教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临床,了解医院服务各个环节,观看临床各科约50余种不同的典型体征1994年以来,在基础教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临床,了解医院服务各个环节,观看临床各科约50余种不同的典型体征 • 社会实践课组织学生了解三级医疗网最基层一级的建制情况,进行病人家庭访问,了解居民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状况 早期接触临床\社会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29. 1995年起,接收其他重点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优秀学生,在学完六年后转入我校继续深造两年,毕业时授予我校学位1995年起,接收其他重点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优秀学生,在学完六年后转入我校继续深造两年,毕业时授予我校学位 • 8年来共招收132名“七转八”学生,其中17名为双博生,已毕业97名,其中46人留在协和医院工作 “七转八”教育项目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30. 1985年以来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相互交换高年级学生进行8周临床实习1985年以来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相互交换高年级学生进行8周临床实习 • 先后共有61名学生去国外访问 高年级学生国际交换项目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31. 基础医学院 • 协和医院注重接收其他重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来院临床实习,每年接收40名左右。实习结束后,挑选部分优秀实习生留院工作,避免了协和医大的“近亲繁殖”. 今年开始改招临床硕士生(30名) • 基础医学院引进许多非本校毕业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避免近亲繁殖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32. 1993年起招收外国自费留学生 • 1997年起招收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学生 • 共招收39名外国留学生和台湾、澳门地区学生,已毕业23名,现在学14人 • 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 • 加强了与国外和境外的交流 招收留学生保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风气

  33. 形势 • 要求 • 应对 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34.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对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对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 21世纪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 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意义更加重要 • SARS后中国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健康是社会发展核心的战略转移 •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命质量 形势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35. 21世纪医学人才应有的特征 • 专与博统一的知识结构 • 医学与人文统一的综合素质 • 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完善人格 • 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 加强健康/疾病前移(预防)训练 • 强调能力发展,培养社会适应性很强的“未分化的干细胞”型医生 要求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36.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CMB医学教育改革项目) • 开放联合,与清华合作办学 • 调整完善协和医大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37.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 • 课程设置对于一个学校,犹如设计蓝图对于一个建筑一样 • 它应该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水平与品牌、风格与特色,应该能指导今后若干年内的学校教育工作 • 它既应是学校多年来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又要针对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在课程中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38.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内容) • 2003年十月教育研讨会正式启动CMB医学教育改革项目. • 八年制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势 • 招生 • 课程设置 • 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 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 资金,空间及教学条件(资源配置) • 教学管理体制及与医学科学院的关系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39.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方法) • 组织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研讨会以达成共识,举行不定期的专题研讨会解决重大分歧的问题 • 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设想框架 • 课程委员会是老中青切磋磨合、提高教育思想、加深对协和传统认识、培养训练年轻教育骨干的平台 • 成立专门小组研究核心课程提出改革方案。 •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学组织和领导、评估体系以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 成立医学教育研究中心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40.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问题) • 国外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趋势和主要经验是什么? • 在医学日益专科化的时代,对医学生教育的要求是什么?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 素质教育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在课程改革中? • 扎实的基础知识,实验室和临床基本技能,严谨科学的观察方法与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信息学技能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动力,求知-奉献-服务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人文素养,社会活动能力和领导素质等.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41.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问题) • 知识爆炸时代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是应该增加学时和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应该坚持压缩课堂教学,多给学生一些独立主动学习的自由空间? • 如何将人文教育贯穿在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在医学生教育各阶段应增设哪些人文课?哪些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42.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问题) • 协和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有没有过时?是否要、以及如何将其贯穿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 如何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保证达到高素质人才应有的英语水平 • 过去十余年来我们的医学生科研训练有哪些成绩、经验和问题?科研训练还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如何贯穿在课程改革中?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43.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问题) • 在循证医学时代,临床思维/临床经验是否仍然重要?如何把对医学生获取证据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贯穿在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与教学组织的建立及教师队伍的培养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 协和医院和医大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如何体现这种关系? • 基础与临床学科及临床学科之间如何更好地衔接与融合?我们是否要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 应该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放在什么位置?如何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如何进一步锻炼医学生的思考能力? • 在高科技时代,临床基本功是否仍然那么重要?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44. PUMC21世纪课程改革(问题) • 医学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养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通过什么方式来保证课程改革的内容能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所掌握? • 协和医院和医大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如何体现这种关系? • 对于选修课和选修性见习与实习科目的认识和安排 • 应该把门诊教学和社区教学放在什么地位? • 如何评估课程改革的成效?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45. 开放联合,与清华合作办学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 清华与协和都是蜚声中外的名牌学校,两校共建是真正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 •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清华协和共建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高科技与生命科学的结合,使我们能更快地达到学科前沿水平 • 综合大学的环境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医学-理学双博士和博士后有重要意义 • 清华和协和都需要从共建中求得自身的发展:清华必须有一个第一流的医学院才能建成第一流的综合大学,而协和也必须与清华共建才能走出空间狭窄、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46. 开放联合,与清华合作办学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 指导原则:合作不合并;合作要紧密 • 合作内容 • 联合进行医学生的招生和培养 • 坚持三段教育模式:医预科、医学基础、医学临床 • 联合开展重点学科建设, 优势互补,科研协作 • 目前进展 • 已与清华大学联合招收90名医本科学生 • 已制定在清华大学进行医预教育的教学计划 • “211”工程正在实施中,“985”工程尚在计划中

  47. 调整完善院校合一管理体制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 协和医大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 • 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使协和医大学科门类齐全, 师资雄厚, 综合优势显著、融医教研为一体 • 科研和教学可以互相促进, 也可能在资源配置上重心分离 • 必须稳步推进协和医大教育实体化

  48. 协和医大教育实体化 应对二十一世纪协和走向展望 • 实化内容 • 空间实化:拓展校园及教学空间 • 队伍实化:加强教师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 经费实化: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 • 目前进展 • 新教学科研楼已投入使用 • 匹配资金,支持重点学科建设 • 建设协和医大校园网

  49. 谢谢 请提宝贵意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