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 记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 ) 发生在陕西歧山的地震]

第九章 地震地质作用.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 记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 ) 发生在陕西歧山的地震]. 地震 这一自然现象是极其频繁的,每年约 500 万次,但大多数是属无感地震( 4 级以上有感)。 7 级以上属灾难性,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

Download Presentation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 记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 ) 发生在陕西歧山的地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地震地质作用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记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在陕西歧山的地震]

  2. 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是极其频繁的,每年约500万次,但大多数是属无感地震(4级以上有感)。7级以上属灾难性,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是极其频繁的,每年约500万次,但大多数是属无感地震(4级以上有感)。7级以上属灾难性,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 1976年7月22日,唐山地震20多万人死亡,城市毁灭;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 ,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 , 10668人死亡,16574人失踪(截至2011年03月27日 )。等等。

  3. 唐山地震(1976年7月22日)

  4. 汶川地震

  5. 日本地震

  6. 1964.6.16日本地震 1994.1美国加洲地震

  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地震 地壳的机械颤动(振动)  震源 振动的源点,能量的发源点  震中 震源在地表投射点  震源深度 震源至震中的距离

  8. 地震波:从震中产生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类:地震波:从震中产生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类: 1.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态、液态、气态的介质中均能传播,波速快,破坏性较弱,又称P波。 2.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态的介质中均能传播,波速慢,破坏性较强,又称S波。

  9. 3.表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它仅沿地表传播,不能传入地下,波长大,振幅大,兼有纵波与横波的特点,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又称L波。

  10.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候风地动仪。准确测出震中所在的方向。

  11. 震源距 震源至地震接受(观测)站的距离 震中距 震中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地震序列 在一个地区相继发生的并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大小地震 前震 + 主震 + 余震

  12. 震 中 距

  13. 地震波的记录原理

  14. 穿透地球内部的地震波

  15. 地震强度 ♦ 地震级       ♦ 地震烈度   地震级 ——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按照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来描述地震的等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现在一般采用理氏地震级。

  16. 理氏地震级 ——震中距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测量的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 地震级与能量的关系:logE=11.8+1.5M E-能量(震源释入的总能量)(尔格) M—地震级 8级地震的能量并不是4级地震的 2倍,而大约是4级地震的10万倍。

  17. 地震烈度 —— 根椐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的地强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不仅地震释放能量有关且与震中距及地面建筑的强度有关。    地震烈度一般分12级  同一次地震可产生不同的地震烈度。

  18. 地震烈度的划分

  19. 等震线 每次地震通常震中烈度最大,距震中近烈度大距震中远则烈度小。 地震后地面上地震烈度相同的点 连接起来称等震线,通常等震线是围绕震源或震中的封闭线。

  20. 地震类型 按震源深度分 深源地震>300km 浅源地震<70km,频繁、破坏动力强 90%的地震震源5~20km 构造地震 —— 绝大多数地震 火山地震 —— 火山活动,喷发气体 冲击力引发仅影响火山附近 陷落地震 ——岩溶塌陷,人为作用等 中源地震70~300km 按成因分

  21. 构造地震的成因        ---“弹性回跳”理论

  22. 弹 性 回 跳 示 意

  23. 断裂活动引发地震 影像片

  24. 第二节 地震分布 全球地震分布有带状分布的规律,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此带活动最强) 80%浅、90%中、100%深源地震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全球15% 地震 3.洋脊地震带 均为浅源地震(火山成因)

  25. 全 球 地 震 分 布 带

  26. 我国地震分布: 东临环太平洋带,南有地中海—印尼带通过,内部有深大断裂。属多地震国家,主要是浅源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

  27. 中国地震带的划分: • 华北地区(含东北的南部) • 东南沿海地区 • 西北地区 • 西南地区 • 东北深震带

  28. 第三节 地震的预报与预测 从地震岩石的能量储集到释放,也就是从蕴育地震到起震的整个过程中,岩石发生一系列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变形和变位,尤其在震前不长的时间内,变化明显,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29. 地震的表现  地电、地磁变化 地应力变化可使局部地磁发生变化,这在仪器中可观察到;地电变化可被人直接观察到,地震前或震时,地下可连续发生象闪电一样的光亮——“地光”。地声可通过仪器放大接收到。  地下水的变化 由于岩石受力或发生蠕变,可改变地下水赋存状态,甚至发生剧烈运动,导致水位、水温、化学成分等的变化。水质混浊,某些元素含量剧增,喷水冒沙。  地壳升降  褶皱断裂  山崩、地滑:山区引起滑波、山崩、泥石流等。

  30. 地震预报要求回答三个问题: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震级的地震?地震预报要求回答三个问题: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震级的地震? 中长期预报 是数年以上时间跨度的预报,主要通过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来实施。

  31. 短期预报 是指1-2年时间跨度的预报,这既要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还要靠运用各种监测手段。 震前预报 主要靠运用各种监测手段。

  32. 地 震 预 报

  33. 地震预防:主要在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预防大震的思路在于用人为措施释放岩石应力,以求变大震为许多小震。 可能的途径对有可能引起地震的活动性断裂注水,水库蓄水也可引发地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