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likes | 1.32k Views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王碧 教授. 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并与烯烃加成反应活性 比较;催化氢化;聚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 、初步掌握亲核试剂、亲核加成反应的涵义和能够用电子效 应解释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3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共轭体系结构特征; 4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熟悉重要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与用途; 5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共轭效应、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化、离 域键、定域 π 键;了解用分子轨道法解释大 π 键的形成; 超共轭效应的概念、产生条件、特征及影响因素;
E N D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王碧教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并与烯烃加成反应活性 比较;催化氢化;聚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初步掌握亲核试剂、亲核加成反应的涵义和能够用电子效 应解释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3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共轭体系结构特征; 4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熟悉重要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与用途; 5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共轭效应、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化、离 域键、定域π键;了解用分子轨道法解释大π键的形成; 超共轭效应的概念、产生条件、特征及影响因素; 6 、了解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的基本概念。
重点:1 、炔烃的结构、性质; 2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规律;共轭效应。 难点:1 、根据炔烃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特性; 2 、利用共轭效应解释共轭二烯烃相关性质. 炔烃通式:CnH2n-2 乙炔分子式:C2H4,构造式: 炔烃——分子中含碳碳三键的开链不饱和烃 炔烃 二烯烃——分子中同时含两个碳谈双键。
4.1 炔烃 4.1.1 炔烃的分子结构、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 键长(nm) 键能(kJ/mol) 与碳碳单键夹角 0.154 346 109°28’ 0.134 610 120° 0.120 835 180° 碳、碳单键 双键 三键 轨道形状: 狭 长 逐 渐 变 成 宽 圆 碳的电负性: 随 S 成 份 的 增 大, 逐 渐 增 大。 pKa: ~50 ~40 ~25
(一)炔烃的分子结构(理解) 1、碳原子为sp杂化及碳碳三键的形成 (两个sp杂化轨道的对称轴在一条直线上,互成180°)。 显然乙炔的叁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两个相互垂直的π键组成。两个π键的电子云分布好象是围绕两个碳原子核心的圆柱状的π电子云。
两个正交p轨道的总和,使碳、碳三键电子云呈环形的面包圈。两个正交p轨道的总和,使碳、碳三键电子云呈环形的面包圈。 (1)乙炔分子中两个互相垂直的π键 (2)乙炔中的π电子云
2 、乙炔分子的立体模型 (二)炔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掌握) 1.同分异构 碳链异构和三键位置异构 写法 2.炔烃和炔烯烃命名 (1)炔烃的命名法和烯烃相似,只将"烯"字改为"炔"。
3-十四碳炔 3-甲基-1-丁炔 炔基——炔烃分子中去掉1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 HC C- CH3C C- HC CCH2- 乙炔基 1-丙炔基 2-丙炔基 (2)炔烯烃的命名 ①主链的选择 • 选同时含双、三键数目最多,又尽可能长的碳链为主链;
如两等长碳链含双、三键总和相等,则应选含双键数目最多的碳链为主链;如两等长碳链含双、三键总和相等,则应选含双键数目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②主链编号 规则:最低序列原则 • 当双、三键距两端不等时,应以首先出现双、三键的一端为起点编号; 例:
当双三键距两端相等时,则应以双键位次最低的一端为起点编号;当双三键距两端相等时,则应以双键位次最低的一端为起点编号; 1-丁烯-3-炔 3-丁烯-1-炔( ×) 例: 1,3-己二烯-5-炔 3- 戊烯-1-炔 2- 戊烯-4-炔( ×) CHCCH2CH=CHCH2CH2CH=CH2 4,8-壬二烯-1-炔 4.1.2 炔烃的性质(掌握) 一、物理性质 与烷、烯、炔相似 ,C1-C4为气态,炔烃本身的沸点、密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很有规律的增加,同碳数炔烃三键由端位向中间移动时,沸点、密度、折射率均增加。
炔烃比对应烷烃、烯烃的沸点高。 炔烃的沸点比对应的烯烃高10-20°C,比重比对应的烯烃稍大,炔烃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比烷和烯烃大些(电负性: S> SP2> SP3> P )。
二、化学性质 官能团 易加成、氧化、聚合 1、催化加氢 (1) 通常催化剂存在下催化加氢
显然:炔烃内能更高 催化加氢反应活性 炔> 烯 (2) 控制催化氢化 • Lindlar 催化剂和P-Z催化剂存在下,催化氢化炔烃加氢生成顺式烯烃 Lindlar催化剂:用醋酸铅钝化后的沉积在碳酸钙上的钯:[ Pd/CaCO3]或用喹啉部分毒化的催化剂。 P-Z催化剂:Ni2B,它是有醋酸镍和硼氢钠制成。
立体化学 顺式加成 • 炔烃在液氨中用锂、钠、钾还原,生成反式烯烃 立体化学 反式加成
(1)钠的液氨溶液的制备 蓝色是溶剂化电子引起的 Na + NH3(l) Na + + e- (NH3) Li ,K C2H5NH2 蓝色溶液 注意:反应体系不能有水,因为钠与水会发生反应。 (2)与制NaNH2的区别 Fe3+ Na + NH3 (液) NaNH2
(3)炔烃部分氢化 此时,叁键首先氢化成烯烃。 第一个π键断裂需225KJ/mol C=C键断裂需264.4KJ/mol,故三键 优先氢化 2.亲电加成 (1)与卤化氢加成 讨论: • 不对称炔烃与卤化氢加成产物取向符合马氏规则
有机合成重要单体 与HCl加成,常用汞盐和铜盐做催化剂。 • 由于卤素的吸电子作用,反应可控制在一元阶段 73% 反式加成 97%
加 HBr,既能发生亲电加成,又能发生自由基加成。 符合马氏规则 过氧化物 反马加成 RCCH + HBr RCH=CHBr RCHBrCH2Br HBr 过氧化物
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 炔烃亲电加成活性< 烯烃,这是因为炔需首先给出电子对与正离子结合,与烯相比,炔烃的碳碳三 键的碳为sp杂化,吸电子能力比较强,故不易给出电子对,所以较烯烃不易进行亲电加成反应。 试剂:与烯烃相似 HI>HBr>HCl 烃基结构: 原因: (2)与卤素加成
Cl2 Cl2 *2 HCCH CHCl2-CHCl2 FeCl3 FeCl3 反应能控制在这一步。 加氯必须用催化剂,加溴不用。 CH2=CH-CH2-CCH + Br2 (1mol) CH2BrCHBr-CH2-CCH 碳sp杂化轨道的电负性大于碳sp2杂化轨道的电负性,所以炔中电子控制较牢。 注意:双叁键共轭时,溴优先加成到叁键上!
反应活性:炔烃<烯烃 X2与炔烃加成活性:F2>Cl2>Br2>I2 炔烃结构对活性的影响与HX加成相同
3.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反应物引起的加成,炔烃可与具有-OH、-CN、-SH、-NH2等基团的化合物发生此类加成反应,烯烃不能发生此类反应。3.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反应物引起的加成,炔烃可与具有-OH、-CN、-SH、-NH2等基团的化合物发生此类加成反应,烯烃不能发生此类反应。 (1)水合反应 ——库切洛夫反应 炔烃在酸存在下,与水加成先生成一个很不稳定的烯醇(羟基直接与碳碳双键相连故称为烯醇),它立即进行分子内部重排成为更稳定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曾用于乙醛的工业生产。 历程: 历程:
讨论 : (1)Hg2+催化,酸性;(2) 符合马氏规则; (3) 乙炔乙醛, 末端炔烃甲基酮,非末端炔烃两种酮的混合物。 官能团异构体:分子式相同、分子中官能团不同而产生的异构体。例:C2H6O: CH3CH2OH, CH3OCH3 互变异构体:分子中因某一原子的位置转移而产生的官能团异构体。
(2)与HCN加成 腈纶的单体 聚合,催化剂 人造羊毛 烯烃一般不能与HCN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注意:炔烃亲核加成的区域选择性:优先生成稳定的碳负离子
(3)与HAc加成 制维尼龙的单体 H2O 聚合,催化剂 现代胶水 乳胶粘合剂
(4)炔烃、烯烃加成反应比较 • 双、三键性能比较 电负性: SP2 <SP 键 长:双键 >三键 键 能: 双键 < 三键 对π电子的束缚:双键 < 三键 • 反应活性 催化加氢:乙炔> 乙烯 亲电加成:乙烯>乙炔 亲核加成:乙炔> 乙烯 • 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比较
4.聚合反应(二聚、三聚) 二聚: 氯丁橡胶单体 三聚: (产量不高,副产物多) 四聚:
5.氧化反应 KMnO4(冷,稀,H2O,PH7-5) KMnO4(H2O,100oC) RCOOH + R’COOH KMnO4(HO-,25oC) RCCR’ RCOOH + R’COOH (1) O3 (2) H2O, Zn RCOOH + R’COOH BH3 H2O2 , HO- O = RCH2CR’
(1)KMnO4氧化 羧酸结构可用于确定三键位置。 反应后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去,可用作定性鉴定. (2)臭氧氧化
H ' R C C H B H 2 (3)硼氢化加成-氧化水解 BH3 0oC RCCH H2O2 , HO - RCH2CHO
51% 可由产物推测炔的结构. 注意:叁键比双键难于氧化,双键和叁键同时存在时,双键首先被氧化。
> > 6. 炔氢的酸性和炔化物的生成 (1)炔氢的酸性 炔氢——炔烃的活泼氢 推测酸性:
R3C-H R3C- + H+ 碳氢键的断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酸性电离,所以将烃称为含碳酸。 含碳酸的酸性强弱可用pKa判别, pKa越小,酸性越强。 烷烃(乙烷)〈 烯烃(乙烯) 氨 〈 末端炔烃(乙炔)〈 乙醇 pKa ~50 ~40 35 25 16 酸 性 逐 渐 增 强 其 共 轭 碱 的 碱 性 逐 渐 减 弱
(2)炔化物的生成 • 碱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说明酸性: • 炔化物烃化
生成重金属炔化物 与硝酸银的氨溶液和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的作用 型炔的特征反应,可用于定性鉴定。
用于鉴别 HNO3 R-CCCu R-CCH + Cu2(NO3)2 纯化炔烃的方法
4.1.3 炔烃的制备 (一)由二元卤代烷脱卤化氢 1.邻二卤代烷脱卤素 例: 2. 偕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2.四卤代烃在Zn存在下脱卤素 3. 由碱金属炔化物制备 上式中RX应为1°卤代烃,2°,3°RX主要起消除反应,使RX变为烯。 例:
CH3CH2CCH 空气,CuCl, NH3, CH3OH CH3CH2CC-CCCH2CH3 RMgX R’X CH3CH2C CMgX NaNH2 R’X C2H5C CR’ CH3CH2C CNa R’X RLi CH3CH2CCLi
4.1.4 重要炔烃 ——乙炔 俗称:电石气 (一)制法 1.电石法 2.烃类裂解 以天然气为原料,
作业: 思考题: 烯烃和炔烃官能团的结构有何异同?什么是亲电加成反应,其历程如何?如何判别亲电加成反应产物取向?烯烃、炔烃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的活性如何?
通式:CnH2n-2 4.2 二烯烃 含有两个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双烯烃或二烯烃。 4.2.1 二烯烃的分类、命名(掌握) (一)分类 1.累积二烯烃 2. 共轭二烯烃 3.孤立二烯烃
(二)多烯烃的系统命名法 1,2——丁二烯 2-甲基-1,3 ,5-己三烯
S-反-1,3-丁二烯 S-(E)- 1,3-丁二烯 S-trans-1,3-butadiene S-顺-1,3-丁二烯 S-(Z)-1,3 -丁二烯 S-cis-1,3-butadiene 无法改变的S-顺构象 无法改变的S-反构象 二环 [4.4.0]-1,9-癸二烯
4.2.2 共轭体系的特性 分子中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的特性: 1.结构特性: 双键键长与烯烃相似,而C2-C3单键键长明显小于烷烃中C-C单键键长,这种现象称为键长平均化,是共轭二烯的共性 。 键长平均化,为什么? 2.物理特性 其物理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吸收光谱、极化率与氢化热。
①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数据,分子有共轭双键,分子的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共轭双键越多,向长波方向移动的也越多。 烯烃 CH2=CH2 CH2=CH-CH=CH2 CH2=CH-CH=CH-CH=CH2 λmax(nm) 185 217 258 *②易极化——折射率增高 *折射率与分子的可极化性直接相关。一般地,一个化合物的分子折射等于分子中各原子折射的总和,即n=∑ni。对饱和化合物,由各原子的折射加和计算的分子折射符合实验值;但对不饱和化合物,其实验值比计算值高约1.7~1.9。这个差数称双键的增量,是分子可极化性大小的表现,而共轭双烯分子折射的增量比孤立双键高一些,这说明共轭烯烃的电子体系很容易极化。
如: 烯烃 戊烯 己烯 异戊二烯 计算值n 23.09 27.7 20.89(24.35 考虑双键增量) 实测值n 24.83 29.65 25.22 增量 1.74 1.95 4.33(0.87) 由此可见,分子的折射与碳原子彼此的结合方式有关。从分子折射的升高可推断分子中是否含有双键或其它不饱和键。 ③氢化热降低——分子趋于稳定 烯烃的氢化热数据可反映烯烃的稳定性。分子中每个双键的平均氢化热越小,分子就越稳定。
烯烃 分子氢化热kJ/mol 平均每个双键的氢化热kJ/mol CH3CH=CH2 125.2 125.2 CH3CH2CH=CH2 126.8 126.8 CH2=CH-CH=CH2 238.9(预计253.6) 119.5 CH2=CH-CH2-CH=CH2 254.4(预计251.8) 127.2 CH2=CH-CH=CHCH3 226.4(预计251.8) 113.2 CH2=C=CH2 298.5(预计261.7) 149.3 烯烃的氢化热数据 孤立二烯烃的氢化热约为单烯烃的两倍,因此其双键可看作是独立的起作用;共轭二烯的氢化热比孤立二烯烃低,说明比孤立二烯烃稳定,共轭体系越大,稳定性越好。丙二烯的氢化热比预计的高,说明它不如一般烯烃稳定,活泼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