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理论和方法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理论和方法.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 1.1 Foley and Weber (1964): 多维概念框架 第一层面:文化价值、功能活动、物质环境 第二层面:空间 / 非空间属性 第三层面:形式 / 过程 第四层面:时间 1.2 Bourne (1971) :系统理论 ( 1 )城市形态( Urban Form ):要素空间分布 ( 2 )城市要素相互作用( Urban Interaction ) ( 3 )城市空间结构(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

aid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理论和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

  2.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 1.1 Foley and Weber (1964): 多维概念框架 第一层面:文化价值、功能活动、物质环境 第二层面:空间/非空间属性 第三层面:形式/过程 第四层面:时间 1.2 Bourne (1971):系统理论 (1)城市形态(Urban Form):要素空间分布 (2)城市要素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 (3)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内在机制

  3. 1.3 Harvey (1973) :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1)空间形态(Spatial Form): 地理学的方法(Geographical Approach) (2)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 社会学的方法(Sociological Approach) (3)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 在社会学方法和地理学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interface)

  4.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2.1 城市物质空间(Physical Environment):客观现实 (1)Jones (1958):城市风貌(townscape)

  5. (2)Conzen(1960):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阶段 边缘地带(fringe belt) 固结界限(fixation line) (3)Smailes(1966):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方式 向外扩展(outward extension)/增生(accretion)和内部重组(internal reorganization)/替代(replacement)的双重过程

  6. 2.2 感知空间(Perceived Environment):主观体验 (1)Lynch(1960) 城市环境的意向构成(imagery) (2)Clark & Cadwallder(1973) 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desirability):居住选择意愿

  7. 2.3 社会-经济空间(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1)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 Burgess(1925)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 Hoyt(1939) 扇形模式(sector model) Harris & Ullman(1945) 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 (2)城市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 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多变量统计方法 主因素分析方法 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 大规模实证研究

  8. (3)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合成模式: 特征要素及其相对重要度和空间分异模式 经济地位(economic status): 扇形分布模式 家庭类型(family status): 同心圆分布模式 种族背景(ethnic status): 多核心分布模式 (4)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用于 检验(演绎法的研究)或建构(归纳法的研究)关于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理论假设

  9. 3. 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1 新古典主义学派(Neoclassical Approach) (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范式理论(normative theory):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假设条件包括经济理性、完全竞争、最优决策) 空间经济行为 空间变量(克服空间距离的交通成本) 最低成本区位(least-cost location) 区位均衡(locational equilibrium) (2)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 Alonso(1964)的地租竞价曲线 区位-地租-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之间的均衡

  10. (3)区位理论 企业选址行为(最大利润)/家庭选址行为(最大满足) 交通成本/其它成本要素/收益要素/利润空间界面 (4)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优化 从最大利润(profit maximization)到最大福利(welfare maximization) 3.2 行为学派(Behavioral Approach) 现实状态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空间经济行为 企业选址行为的区位因素分析 区域发展政策

  11. 3.3 结构学派(Structural Approach):政治经济学 (1)结构学派对于新古典主义学派及其改良的行为学派的挑战不仅是在方法论在而且是在认识论上、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是在理念上:从个体选址行为到社会结构体系 (2)城市空间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中的阶级关系 (3)物质环境(城市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社会过程)的必要条件 城市物质环境与资本再生产:在城市建成环境的投资-建造-使用中,实现资本积累和化解经济危机(如美国的郊区化过程) 城市物质环境与劳力再生产: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延续(如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 (4)产业区位研究:在经济结构重组的过程中,资本的每一次流动(部类的和空间的),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地域分工。 (5)新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忽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外范畴中的社会过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局限于抽象理论,忽视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实证研究。

  12. 4.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 (1)社会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社会关系是导致社会过程的根本动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应当建立在社会关系的构成范畴和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方法。 (2)Urry(1981):社会关系的构成范畴包括经济(economy)、国家(state)、社会(civil society)。 相对于经济范畴中的阶级关系而言,在社会范畴中存在多元化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在不同的基础(如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地域)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3)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全局性过程和局部性过程。 空间相对论 社会科学的现实主义哲学 社会科学的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

  13. 空间相对论:空间并不是具有实质的物体,只是作为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存在。空间相对论:空间并不是具有实质的物体,只是作为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存在。 社会科学的现实主义哲学:社会实体(即社会群体及其关系)具有导致社会过程的内在因果机制。由于社会实体总是存在于时空之中,其因果机制在具体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得以实现,取决于社会实体之间的时空关系。因此,社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影响社会过程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社会科学的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抽象的理论研究讨论社会实体必然具有的内在因果机制,具体的实证研究讨论社会实体的因果机制在特定时空条件在的作用。

  14. (4)地域性(locality)概念:发生在不同范畴中和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宏观社会过程及其对于特定地域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结果。地域的特定社会关系也会引发社会过程。正是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4)地域性(locality)概念:发生在不同范畴中和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宏观社会过程及其对于特定地域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结果。地域的特定社会关系也会引发社会过程。正是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

  15. 5. 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示例: 市场、政府、社区 198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三个主要特征 (1)中心的全面复兴 (2)内城的局部更新 (3)郊区的继续发展

  16. 5.1 城市中心的全面复兴:经济和国家范畴的社会过程 “后工业化”进程 经济结构重组:城市的服务(商务、零售、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日益突显 社会结构重组:新生代中产阶级( new service class)、雅皮士(yuppy)、丁克家庭(DINK)…… 城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建成环境 商业步行街区和滨水地带 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 政府干预(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17. 5.2 内城的局部更新:社会和国家范畴的社会过程 被资本所抛弃、依赖公共投资和、围绕公共资源配置的社会冲突、形成地域联盟( territorial coalition)

  18. 5.3 郊区的继续发展:经济范畴的社会过程 由市场驱动的资本积累过程。

  19. 结语 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方法研究上从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到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在理论研究上从个体选址行为到社会结构体系。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取得不断进展的同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始终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所在。 我们可以认为:新古典主义学派是关于个体选址行为的理论,结构主义学派则是关于社会结构体系的理论;对于个体选址行为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于社会结构体系的认识基础上。

  20. 阅读材料 Knox P. (1982) Urban Social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Longman, London.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6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