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学时安排: 理论 2 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技能目标. 掌握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及疾病的鉴别. 教学要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应用。. 课程导入.

ahmed-odom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2. 教学要求 • 教学目标 • 技能目标 • 教学要点 • 教学重点、难点

  3. 教学目标 •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 技能目标 • 掌握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及疾病的鉴别

  5. 教学要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等

  6.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应用。

  7. 课程导入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虾蟹类养殖面积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急剧增加,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解决病害的问题已经成为保持虾蟹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采取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适度控制养殖规模等措施,才能使我国的虾蟹养殖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8. 第一节 病毒性虾蟹病

  9. 一、白斑综合症(即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病)一、白斑综合症(即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病) • 【病原体】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虾停止摄食,行动迟钝,游泳无力,漫游水面或静卧水底,不久即死。病虾体色有时轻度变红或暗淡退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肉眼可见。白点在头胸甲上尤其明显,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但在有些地方病虾的白点不明显,甚至没有。病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

  10. 对虾白斑综合症

  11. 二、河蟹的颤抖病 • 【病原体】 该病可能由病毒引起,据陆宏达等报道,一种无囊膜,球状的小RNA病毒是该病的病原;病毒颗粒直径约为6585nm。 •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蟹食欲下降,活动减缓,对外交刺激不敏感,并伴有蜕壳不遂的特征,但四肢尚能伸直。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的指节前端开始出现微红色,并逐渐向上延伸。此时观察病蟹,常出现步足将身体支撑的现象,而且支撑的时间逐渐变长,进而可发现支撑的步足出现“颤抖”现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步足中的长节和腕节肌肉出现病变、萎缩,解剖发现部分肌肉呈现水样状,步足不能回伸,站立不稳,附肢抖动不停,全身抽搐痉挛,无力翻身。病蟹不脱壳,体内积水,3~4天后即会死亡。解剖病蟹,可见鳃丝呈灰黄色或黑褐色,肝脏病变十分明显,肝胰脏囊肿呈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出臭味,肠道无食,而且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三角膜出现水肿,打开腹甲有明显的炎症。

  12. 流行情况 河蟹“颤抖病”是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 该病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发病蟹体重为3~120g,100g以上的蟹发病最高。一般发病率可达30%以上,死亡率达60%~90%,蔓延速度极大。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15~30天。发病季节为5~10月上旬,8~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水温为25~35℃。江苏、浙江两省流行严重。

  13.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尚未有效治疗方法。 • 1、用生石灰彻底清池,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机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 2、幼蟹养殖期间慎用药物,尤其是对器官损害性大的药物应禁用。 • 3、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定期泼洒生石灰mg/kg,使池水的PH稳定在7.5-8.5。 • 4、为池塘栽植水草,栽种水草的种类可因地制宜,但栽种面积已不少于1/3宜。 • 5、外购蟹种应经检疫,确认为健康无病害的蟹种才能放养:对蟹种进行放养前消毒。方法为:用5~8µl/L福尔马林或3%的食盐浸泡消毒。消毒时间可根据蟹种及病原体种类、数量情况而定。 • 6、饲料中添加免疫增效剂,增强蟹体免疫

  14. 第二节 细菌性虾蟹病

  15. 一、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体】 该病主要是一些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侵袭所致。从病灶上分离出来的细菌有许多种,主要有贝类克氏菌,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巴斯德氏菌、黄杆菌等约30余个菌种。但由于人工感染没有成功,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及营养失衡也会导致黑斑病,因此认为该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病因可能有下列四种: • (1)上表皮先受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从伤口乘机侵入,引起甲壳溃疡。我国亲虾越冬期的褐斑病,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点。 • (2)先是由于其它细菌破坏了上表皮,然后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侵入。 • (3)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这一点在龙虾的褐斑病中已证明。 • (4)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等引起的。蟹类的甲壳溃疡病的病原与对虾褐斑病的病原基本相同。

  16.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虾的体表甲壳发生溃疡,出现黑褐斑。溃疡无固定部位,躯干和附肢均可发生,但以头胸甲和第1~3腹节的背侧面较多。越冬期的亲虾,除了体表的褐斑以外,附肢和额剑也会烂掉,断面也是黑色。溃疡的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对虾蜕皮时就随之蜕掉,在新生出的甲壳上不留痕迹,但如果溃疡已深达皮之下,在蜕皮时往往在溃疡处的新壳与旧壳发生粘连,使蜕皮困难,严重者细菌侵入甲壳以下的内部组织,引起对虾死亡。

  17. 蟹类甲壳溃疡病 病蟹的外骨骼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在蟹的腹面较为常见。有时呈现铁锈色或被火烧焦的样子,所以也叫壳病,锈病或烧斑病。早期症状为一些褐色斑点,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的斑点扩大,互相联结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为黑色。溃疡一般达不到壳下组织,在蟹子蜕皮后就可消失,但可继发性感染其它细菌或真菌,引起病蟹死亡。

  18. 流行情况 该病在我国海水养殖的越冬亲虾中最为流行,危害性也最大。此外,青虾、淡水的罗氏沼虾的幼虾和成虾以及龙虾、蟹类、褐对虾均可发生该病。一般病轻时,可随着生长蜕壳后自愈,病重时,因造成蜕壳受阻使虾大量死亡。发病季节一般在越冬的中后期,即1~3月份。死亡率可达80%以上。

  19. 防治方法 • 1、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保护水质不受污染,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等。 • 2、在捕捞、运输、放养、选择等操作过程中,仔细小心,严防虾体受伤。 • 3、池水用25µl/L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1~2天再用一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及脱壳素投喂,土霉素的添加量为500mg/Kg,连喂2周。

  20. 二、对虾红腿病 【病原体】 副溶血弧病、鳗弧菌等及气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因此,红腿病的病原可能不只一种。

  21. 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病虾一般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大;血淋巴液混浊,凝固慢或不凝固;镜检血淋巴液,血细胞减少,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运动活泼的短杆状细菌,在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鳃等组织器官中也有大量细菌。

  22. 流行情况 红腿病在全国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流行季节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收虾之前。有的池塘在发病后几天内几乎全池对虾死亡。红腿病也是越冬对虾的常见病。该病的流行季节与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 但对虾在环境条件变化或不良时,附肢也会暂时变红,但鳃区不变黄,切在条件改善后很快就可恢复原状,因此,确诊必须在显微镜下检查到血淋巴中有细菌存在。

  23. 防治方法 • 1、池塘在冬天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放养虾苗前再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等消毒。 • 2、夏秋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良好的水质。 • 3、少投喂或不投喂鲜活饵料,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小杂鱼虾。 • 4、定期(一般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20mg/kg。 • 5、可用弧菌灭活菌苗浸浴或口服进行预防。 • 6、发病虾池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1~1.5mg/kg)或三氯异氰尿酸(0.2mg/kg)等。同时口服抗菌素等药物饲料,通常按0.1%~0.5%添加如饲料中,连续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

  24. 第三节 真菌性虾蟹病 • 虾蟹的真菌性病以卵和幼体的真菌病危害最大,其次为越冬期亲虾、亲蟹,在养成期间很少发现真菌性病。真菌的菌丝都比较粗大,在显微镜下一般都容易看到。

  25. 一、水霉病 • 【病原体】 病原为水霉,其种尚未鉴定。发病原因主要是运输时使虾蟹受伤,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因水流与温度原因也会使卵受感染。

  26. 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虾尾部及其附肢部有不透明的白色小斑点,继而扩大,严重时遍及全身,最后导致死亡,越冬的罗氏沼虾发病时则多表现为尾扇和头胸甲出现溃疡性黑斑。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伤口部位组织溃烂,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27. 流行情况 该病在青虾和罗氏沼虾中均有发生,主要对象是虾苗,越冬的罗氏沼虾也较多发生。此外,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感染,发病率较高,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28. 防治方法 • 1、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饵料,促使其蜕壳。 • 2、坚持每天排污和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 3、池水预先用0.5mg/kg的三氯异氰尿酸溶液浸洗消毒。 • 4、虾患病时可用200µl/L的福尔马林浸浴30分钟。 • 5、河蟹患病可用3%~5%的盐水浸浴病蟹5分钟,然后用5%碘酒涂擦患处。

  29. 第四节 虾、蟹寄生虫病

  30. 一、蟹奴病 • 【病原体】 寄生甲壳类蟹奴(Saccµlinasp.)。 • 【症状和病理变化】 蟹奴附着在蟹腹部,使病蟹的脐部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看到许多个乳白色或半透明的颗粒状虫体。蟹不能蜕皮,严重阻碍了蟹的生长发育,病蟹失去生殖能力,一般不能长到商品规格。患病严重的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吸收突起伸入宿主全身各组织中吸收宿主的营养,破坏宿主的肝脏、血液、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蟹奴还影响生殖腺的发育和激素的分泌,使雌雄蟹的第二性征区别不明显。雄蟹在幼小时感染蟹奴以后的发育,就有不同程度的雌性化,随着宿主种和在感染时的发育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是腹部变宽,分节完全,游泳足近于雌性型。受感染的雌蟹雌性化程度低或过度雌性化。病蟹生殖腺发育缓慢和完全萎缩,成为寄生性阉割,不能繁殖。

  31. 流行情况 蟹奴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多,能侵害许多种蟹类,有时感染率比较高,但大多都是危害天然种群。我国上海、安徽等地时有发生,且在滩涂养的河蟹发病率特别高。通常雌蟹的感染率较雄蟹高。流行季节为7~10月份。

  32. 防治方法 • 1、从无蟹奴寄生的地区引进蟹苗,或选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 • 2、检查蟹苗时发现蟹奴可将它剔除。在养蟹池中发现蟹奴,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mg/kg。

  33. 二、虾疣虫病 • 【病原】 虾疣虫,为等足目(Isopoda)鳃虫科中的一些寄生种类,寄生于虾体鳃腔中。 • 【症状和病理变化】 各种虾、蟹都易感染,主要寄生在虾、蟹的鳃腔中,吸取血淋巴液而促使寄主消瘦、生长缓慢、阻碍呼吸,有的引起生殖腺发育不良,甚至完全萎缩,使虾体失去繁殖能力。临床上可见寄生鳃部隆起如疣状,形成膨大的疣肿,疣肿直经10mm以上,高度3~5mm,由于虫体的寄生可使虾鳃受到挤压和 • 损伤,呼吸困难而出水面,生长缓慢,长不大。

  34. 流行情况和危害 • 在广东、广西从天然海区捕捞的及池养的短沟对虾、日本对虾、沼虾和鼓虾都有寄生,对河蟹的感染强度不高,主要危害是消耗寄主的营养,影响呼吸,影响性腺发育。 • 【防治方法】 尚未研究。

  35. 思考题 • 常见虾蟹类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 虾蟹类疾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怎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