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73 Views
多元評量與科學評量趨勢. 傳統評量. 實施方式 :大多採取紙筆測驗 優點 :充分發揮公平、客觀的功能 , 激勵 學生認知學習 缺點 : 1 . 評量時,重心置於零碎的知識,而忽略 整體 的教學 目標。 2 . 傳統教學評量在升學主義的陰影籠罩下, 評 量以 認知為尊,幾乎忽略技能與情意評量 , 促使 學生只會記憶、背誦教材內容,甚少 顧 及技能培養 與情意涵養。. 評量概念的發展. 教育理念: 學科 知識灌輸 → 適性教育 行為主義 (學科本位) → 認知學派(能力本位 ) 人文主義 (學生本位) 課程派典:
E N D
傳統評量 實施方式:大多採取紙筆測驗 優點:充分發揮公平、客觀的功能, 激勵學生認知學習 缺點: 1.評量時,重心置於零碎的知識,而忽略整體 的教學目標。 2.傳統教學評量在升學主義的陰影籠罩下,評 量以認知為尊,幾乎忽略技能與情意評量, 促使學生只會記憶、背誦教材內容,甚少顧 及技能培養與情意涵養。
評量概念的發展 教育理念: 學科知識灌輸→ 適性教育 行為主義(學科本位) → 認知學派(能力本位) 人文主義(學生本位) 課程派典: 填鴨模式 → 建構式、批判式 結果記憶 → 過程思考 ※因學習的內容多元,且為了解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歷程與成效,多元評量應運而生。
多元智慧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者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經實驗觀察,認為每個人先天都具有七項基本能力:語文、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肢體---動覺、人際與反省,只是層次上的差別。 了解學生特質,順應學生適性發展 採取不同教學模式 實施多元化評量開啟多元智慧 提升學習效果
多元評量的意義 多元評量係以教師教學與評量專業為基礎,依據教學目標研擬適切的評量方式、評量內涵、評量人員、及評量時機與過程,並呈現多元的學習結果,以提供更適性化的教學來增進學生成長。(成大 李坤崇教授)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應視學生身心發展與個別差異,以獎勵及輔導為原則,並依各學習領域內容及活動性質,採取適當的多元評量方式,包括筆試、口試、表演、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及其他方式。前項評量方式及內容由授課教師依各領域教學計畫訂定之,必要時應在學期初向學生或家長說明。
多元評量可辦理的方式: 筆試、口試、表演、 實作、作業、報告、 資料蒐集整理、鑑賞、 晤談、實踐等。
多元評量參與人員 (一)由學生自評: (二)同儕互評: (三)家長及社會人士評量: (四)教師評量
PISA • PISA - 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 (Progra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主辦單位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 PISA自2000年開辦,每3年舉辦一次。
PISA 閱讀評量,分為三個層面 • 首先是情境,也就是涉及閱讀行為的各種情境脈絡與目的,包含個人、教育、職業和公共事務等情境。 • 其次是文本(text),也就是閱讀素材的類型,包含連續與非連續文本(如圖表或廣告)。 • 最後是認知面向,也就是讀者針對文本所進行的認知運作,包含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等三個類別。
PISA 2009 數學素養的評量 • 包括常用的運算、數學思考與分析能力, • 主要測量學生應用機率、空間及圖形、數量推理等數學概念 • 進行解題與溝通的能力,同時也涵蓋其他比較深入的內容,如代數及幾何等
PISA 2009 的科學評量 • 強調學生在三個層面的能力: • 辨識科學議題(identify scientific issues) • 解釋科學現象(explain phenomena scientifically) • 以及運用科學證據能力(use scientific evidence) • 這三個層面充分反映現代社會工作對人力素質的要求。
PISA的目的 學校課程的核心 成人社會所需之重要知能 閱讀素養 數學素養 科學素養 運用閱讀能力 所能達到的 理解和詮釋的程度 運用數學知識與技能 解決 數學相關的 難題及挑戰 所能達到的程度 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 了解、解釋和解決 各種科學情境及挑戰 所能達到的程度
PISA的規模每個國家正式施測的學生人數約4,500~10,000之間每次調查以一個領域為主進行深度了解,另二個領域為輔。PISA的規模每個國家正式施測的學生人數約4,500~10,000之間每次調查以一個領域為主進行深度了解,另二個領域為輔。
PISA2006 • PISA比世界其他評比更嚴謹 • 台灣有15位專家學者翻譯題目,將題目傳回PISA總部審核後使用 • 受測對象為4月份滿15足歲、未滿16歲的學生 • 抽出240所學校 • 8,815位學生 • 國中生與高中職生比例為1比2。 資料來源:http://www.taotc.org/xoops/modules/newbb/print.php?form=2&forum=6&topic_id=61&post_id=62
PISA 2009 • 臺灣受測樣本共計158 所學校,6251 名學生參與 • 實際出席考試學生為5831 名,應考出席率達到93.3%,若扣除休學、轉學、特殊學生,淨出席率達到96.7%,測驗參與情況良好
PISA2006 • 台灣首度參與 • 數學素養 第1名 • 科學素養 第4名 • 閱讀素養 第16名 • 科學各學科表現 生命科學 第3名 理化 第3名 地球科學 第9名 • 科學各試題屬性 解釋科學現象 第3名 科學論證 第3名 形成科學議題 第17名 資料來源:http://www.taotc.org/xoops/modules/newbb/print.php?form=2&forum=6&topic_id=61&post_id=62
臺灣與前10名國家學生表現對照 PISA2009 註: OECD 指OECD會員國平均
PIRLS • 主辦單位 –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 (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 • 香港在PIRLS調查中從2001年第14名,躍進到2006年第2名(PIRLS評比5年一次)
閱讀素養 根據PIRLS 2006的定義 : 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PIRLS 評量工具 • 閱讀測驗 • 故事體 與 說明文 • 四個閱讀歷程 • 提取特定的觀點 • 推論 • 詮釋並整合訊息和觀點 • 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 • 背景問卷 • 學生問卷、閱讀學習調查(家長或監護人填寫) • 教師問卷 、學校問卷、課程問卷 直接歷程 解釋歷程
PIRLS台灣學生閱讀成就 • 4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PIRLS2006研究 • 全體學生平均分數500分 • 最高分國家學生平均565(3.3)分 • 台灣學生平均536(2.0)分 • 排名22
閱讀理解題目例 • 5.為什麼太空人需要準備幾個小時才能離開太空梭,舉出 兩個理由說明。(直接推論) • 7. 為什麼隔壁艙裡需要有第三個太空人?(直接提取) • 11.為什麼作者提到,太空人走進太空前會「再一次抓抓鼻 子」?(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 12.有編號的框框怎樣幫助讀者了解文章的內容?寫出其中 一個方法。(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 15.想像一下,如果你想當太空人,從文章的資料,說明當 一個太空人的一項好處和一項壞處,並說明為什麼。 (詮釋、整合觀點及訊息)
多元評量的困境 教師動力,勞心勞力吃力不討好 家長心態,升學掛帥,分數至上 公平性受質疑
題組 過渡時期的折衷選擇 以考試引導教學 引導學生思考,引發創意學習 養成學生閱讀的習慣
題組 密度,我們可以說它是物體稠密的程度,在定義上,我們則可以說:密度是指一個物體單位體積所具有的重量。公式寫成 密度=重量/體積 * 左右手各抓一把棉花和鐵砂,你覺得棉花和鐵砂誰比較重? * 2公斤的棉花和1公斤的鐵砂比呢….誰重? *各裝1公升的棉花和鐵砂….誰重? *同樣體積的棉花和鐵砂,有不同的重量,這時我們說鐵砂的密度比棉花來得大還是小? *也就是說,在同樣體積大小的情況之下,密度大的東西比較(輕、重)?
題組 *如果把一個罐子裝滿保麗龍球,再放進一個同樣大小的鐵球,當我們蓋上蓋子把罐子劇烈搖晃之後,鐵球會不會掉到罐子底部? *相反的,如果裝滿鐵球的罐子放入一顆保麗龍球,劇烈搖晃之後保麗龍球會不會掉到罐子底部? *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告訴我們:密度大的物體比較容易往下沉? *水的密度比保麗龍球來的大,所以保麗龍球會浮在水面上,鐵的密度比水大,所以鐵塊會沉到水底。 *如果換成是氣體,應該也要有相同的結果,比較重的氣體會往下運動,比較輕的氣體會向上升 *空氣受熱體積會膨脹,重量不變,所以熱空氣的密度會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