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因此被称作状头,又名状元 所谓“三元”,指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均为第一。因这三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作解元、会元、状元,故合称三元。 皇帝对新考中的进士赐宴,叫“闻喜宴” ,也称作“琼林宴”. 中国古代的状元文化. 唐代诗人孟郊 《 登科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 三字经 》 “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结婚为“小登科”,状元及第为“大登科”。 《 四喜诗 》 ∶“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agla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国学常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学常识

  2. 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因此被称作状头,又名状元 所谓“三元”,指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均为第一。因这三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作解元、会元、状元,故合称三元。 皇帝对新考中的进士赐宴,叫“闻喜宴” ,也称作“琼林宴” 中国古代的状元文化

  3. 唐代诗人孟郊《登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登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 《三字经》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 结婚为“小登科”,状元及第为“大登科”。《四喜诗》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封建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伦理价值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4.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 《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

  5. 明代小说《警世通言》,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铡美案》剧中,有“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唱词 “龙图”不是可以随便乱挂的,仁宗就给包拯赐造一座楼阁,专供张挂“龙图”之用,称为“龙图阁”,也作为包拯的官府。 包拯为什么又叫“包龙图”

  6. 沉香救母

  7. 望帝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杜鹃啼血

  8. 古人是怎么说“你太有才”的? • 最有才的曹植的“八斗之才”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唐李商隐《可叹》中说:“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在《献内翰杨侍郎》中言:“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 • 最可悲的是南朝文学家江淹的“江郎之才” 。江郎才尽 • 东汉有“夺席才” 。《后汉书·戴凭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喜欢谈“经”,在正月初一令能够谈经的群臣百官互相诘难,凡在经义上辩驳失败者,就将座位让给辩胜者。侍中戴凭熟读经典,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因而连续取胜,一连坐了五十余个席位。 • 唐代有“夺锦才”。《隋唐嘉话》载,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高启《谢赐衣》中就有“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句。

  9. 称赞女才子则有“扫眉才” 。唐代才女薛涛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以及与当时文人骚客的诗书唱和、情意缠绵,成为当时卓有成就的女诗人,被称为扫眉才子。唐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清代女词人吴藻也在词中写道:“一样扫眉才,偏我清狂,要消受玉人心许。” • 晋代才女谢道韫的“咏絮才” 。《世说新语》记,东晋重臣谢安举族雅集,与兄弟子侄辈一起讲文论道。恰逢天降大雪,谢公忽发兴致,问大家道:“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叹。后世就称其为“咏絮才”。有才如此,怪不得她嫁给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还感到委屈了自己,大发牢骚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 ,形容文思敏捷的,有“倚马可待”之才;夸奖人诗文作品超过当时名家的,为“压倒元白”之才;赞扬学识渊博的,有“陆海潘江”之才,即“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等等。

  10. “蜗居”:古今词义大不同

  11. “蜗居”一词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蜗居”一词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 • 晚清学者徐时栋曾对“蜗居”一词颇感兴趣,在对蜗牛做过一番考察后,恍然大悟。其曰:“盖凡壳虫不一,大小亦不等。然虫身长大,则壳与之俱长。惟蜗牛,始生时在壳中。及稍长,即脱壳而去,壳不与其身俱长也。以譬人家屋小,不能容多人耳。” • 《中华古今注》曾称:“野人为圆舍,状如蜗牛,故曰蜗舍。”即从建筑形状的角度,以“蜗牛”一词比喻“圆舍”。

  12. 杏林、杏坛:只羼一字,意义大不同

  13.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和该词直接有关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和该词直接有关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 • “杏林春暖”、“誉满杏林” • “杏坛”之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 • 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14. 大写数字的谁发明的? • 汉字中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相对应的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 • 一说:明朝初年,一起涉及12名高官,6个部的左右侍郎的重大“郭桓贪污案” 。朱元璋将郭桓等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同时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汉字中的数字改为了难以涂改的大写 • 二说:据明末清初考据家顾炎武考证,武则天不但把国号“唐”改为“周”,也制造出很多汉字,那一时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多有大写数字 • 三说:1959~197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颇多

  15.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统一了币制,规定货币分为两种:黄金为上币,计量单位为“镒”,一镒等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铜为下币。但是古人却不用镒或两来称呼货币,而是用“金”称呼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一字千金”、“一诺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五花马,千金裘” “千金”的本意是代指男孩儿

  16. 第一次把“千金”用来比喻人,出自《南史·谢弘微传》 。南朝梁的著名文学家谢月出(fěi),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庄的儿子。谢庄的朋友对谢庄说:“你这个儿子真是神童,将来一定发达。”谢庄抚着儿子的后背,心花怒放地说:“真吾家千金。”真是我家的千金啊!后来,谢月出果然成为了著名文学家,官至尚书令,“千金”这个比喻也流传了下来,但是专指男孩儿。 • 元朝,张国宾所作《薛仁贵荣归故里》一剧中才把“千金”和女孩儿联系起来:“小姐也,我则是个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显然,在张国宾写作此剧之前,民间已经改换了“千金”一词的原始含义,而用来指称女孩儿了,张国宾只是在剧中使用了“千金小姐”这一称谓而已。

  17. 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 “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 西汉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说:“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 为何称创始人为“鼻祖”

  18. 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 李白的诗中“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中说的“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还有杜审言的“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还有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等等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

  19. 远古时期,我国许多部落都有抢婚的习俗 。所谓七尺男儿即由此而来。当时的已婚女子都习惯地称自己的男人为“丈夫”。 为防止抢婚,必须与妻子保持最多不能超过“一丈”远的距离,以便随时保护妻子,不致被他人抢走。这是“丈夫”一词的另一说法。 妻子”一词的来历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 古代“丈夫”“妻子”称呼的由来

  20. 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中国史上四大未解谜案

  21. 西施的生死之谜 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 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22. 杨贵妃生死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有人说她实际上是吞金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

  23.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 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24. “四大美女”外谁最美?

  25. “秦晋之好”的由来 • 秦晋两国间的相互嫁娶由来已久,所以称作“秦晋之好”。 • 王勃《采莲赋》说:“吴娃越艳,郑婉秦妍” • 晋献公以庶母齐姜为夫人,生了个女儿叫伯姬,她在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

  26. 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 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着。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 敲竹杠的由来

  27. “溜须”一词与北宋奸臣丁谓有关。 “拍马”一词则出自我国的西北地区 “溜须”与“拍马”来历

  28. 皇后、嫔妃自称“臣妾” 与历史事实不符 •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男为人臣,女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 • 唐代诗人颂圣之作皆有“万方臣妾”的说法,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除对皇上外,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 • “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当称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称作“男女”一样。

  29. “姓”、“氏”的起源很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姓”“氏”曾经有差别

  30. 繁体是“□”里边加“或”。这个“或”,音“YU”,是“域”的本字,指疆域。按《说文解字》解释,“或”,邦也,与后来的“國”同义;又说:“或、國”在周代已有古字和今字之分,当时的古文中只有“或”字,如西周《毛公鼎》铭文:“康能四或”,《明公簋》铭文:“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或”,均指邦国。约在周代后期,人们在它的外边又加了一个“□”,这就成了汉字简化前的“國”字。繁体是“□”里边加“或”。这个“或”,音“YU”,是“域”的本字,指疆域。按《说文解字》解释,“或”,邦也,与后来的“國”同义;又说:“或、國”在周代已有古字和今字之分,当时的古文中只有“或”字,如西周《毛公鼎》铭文:“康能四或”,《明公簋》铭文:“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或”,均指邦国。约在周代后期,人们在它的外边又加了一个“□”,这就成了汉字简化前的“國”字。 繁体“國”字折射的文化信息

  31. 浙江的丽水(Lí离)被误读成丽(Lì立)水,台州(Tāi胎)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浙江的丽水(Lí离)被误读成丽(Lì立)水,台州(Tāi胎)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 • 安徽的亳(Bó驳)州,几乎经常被读作多了一横的毫(Háo)州; • 湖北的监利(Jiàn见)被误读成监(Jiān尖)利; • 河南的浚县(Xùn训)被误读成浚(Jùn俊)县; • 湖南的耒阳(Lěi垒)被误读成来阳,而真正的莱阳在山东; • 郴州(Chēn抻)被误读成彬(Bīn宾)州; •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误读成愣(Lèng),这两个字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读错; • 内蒙古的巴彦淖尔(Nào闹)被误读成卓(Zhuó),所以有一次和巴彦淖尔的同志一起联欢,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热情地感谢我读对了他们家乡的名字。可见平常误读率很高。 • 有些误读是因为地名中含有多音字,需要坚持的是“名从主人”的原则,例如: • 河北的蔚县,正确读音是Yù(玉); • 安徽的歙县,正确读音是Shè(社);六安,正确读音是Lù(路);

  32. 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Shì(是);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ǎng(掌);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Shì(是);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ǎng(掌); • 山东莘(Shēn深)县,学生们一般读不错,因为有莘莘学子之说;但我到上海又读错了 • 上海莘庄(Xīn新)。江西铅山(Yán盐),误读率一定很高,因为谁想到普通的“铅”还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专用的字音。反正一不留神我可能就会读错。 • 像福建厦门、广东番禺、安徽蚌埠,虽然也含有异音字,但因为知名度高,被误读的几率相对比较低。 • 读错山东东阿的比较少,感谢关于阿胶的广告;读错涪陵的比较少,感谢来自涪陵的榨菜; • 读错山西洪洞的也比较少,因为那句“苏三离了洪洞县”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 辽宁阜新,在辽宁一般被读成Fú(扶),在北京一般被读成Fǔ(抚),而正确的读音却是Fù(富)。

  33. 另外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有些字根本就没见过,望字猜音,跟着感觉走。包括我们这些以说话念字为职业、普通话水平一级甲等的人在内,如果能第一眼就读对95%的中国地名,那就相当超水平发挥的了。另外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有些字根本就没见过,望字猜音,跟着感觉走。包括我们这些以说话念字为职业、普通话水平一级甲等的人在内,如果能第一眼就读对95%的中国地名,那就相当超水平发挥的了。 • 山西的隰县(Xí),山东的莒县(Jǔ),茌(Chí)平 • 河北的井陉(Xíng),蠡县(Lǐ); • 四川的郫县(Pí),珙县(Gǒng),犍为(Qián前); • 安徽的黟县(Yī),枞阳(Zōng); • 湖北的郧县(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县(Yín); • 江苏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 • 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34. “两袖清风”典出何处? •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谦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 “我带有两袖清风。” •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35.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40个官职 •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36.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37.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8.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 •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