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378 Views
地球和其運動. 地球形狀 地球像个球体,但在南北两极略平。地球的形状为旋转椭球体,子午线的形状为椭圆它主要由三层组成 : 地核 , 地幔 和 地壳. 地理坐標 地球 是 太阳系 的第三个 行星 , 是太阳系的唯一一颗支持 生命 的行星。. 地球. 地球 (Earth) 是距離太陽第三遠的行星,也是直徑最大和比重最大的岩石行星,同時也是唯一己知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由於自轉軸與公轉面呈 23.5 度的傾斜,因而產生四季變化,當北極位於靠近太陽的一側時,北半球為夏天,反之則為冬天。. 板塊構造.
E N D
地球形狀 地球像个球体,但在南北两极略平。地球的形状为旋转椭球体,子午线的形状为椭圆它主要由三层组成:地核, 地幔和地壳 地理坐標 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个行星,是太阳系的唯一一颗支持生命的行星。
地球 地球(Earth) 是距離太陽第三遠的行星,也是直徑最大和比重最大的岩石行星,同時也是唯一己知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由於自轉軸與公轉面呈23.5度的傾斜,因而產生四季變化,當北極位於靠近太陽的一側時,北半球為夏天,反之則為冬天。
板塊構造 • 地球內部的岩石和金屬顯示它是一顆典型的板塊組成,地殼及地函兩層可以依力學性質的差異分為厚度一百公里的硬質岩石圈、柔軟容易變形的軟流圈,及最下面稍硬的中間圈。地球表面由岩石圈的幾塊板塊所覆蓋,這些板塊隨著軟流圈的對流而移動,在各板塊的交界上發生各種地質現象。由於板塊推擠,因此交界處會發生地震和火山等活動。
巨大的棒形磁鐵 • 地球具有很強的磁場,換句話說,地球就就像個巨大的棒形磁鐵,這個磁場是外核中的對流作用所產生,原理和電磁鐵一樣。地球磁場的磁力線遠伸至大氣層的外圍,因此在地球的四周形成很廣大的磁力圈。
充滿水的行星 地球的大氣層和同一張保護層,它能阻擋來自太陽有害人體的輻射,並防止流星撞擊行星表面,除此之外,還能積存足夠的熱,防止氣溫急遽下降。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為水所包圍,其他行星的表面都未發現這類液態形式的水。地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它大得足以把這兩個天體視為一個雙行星系統。
地球資料 • 太陽系第五大行星 • 年齡:45 - 50 億年 • 質量: 5.98 x 1024 kg • 直徑:12,756 km • 自轉時間: 23.93 小時 • 公轉時間:365.26 • 日地軸斜度:23.4度 • 地心吸力: 980 cm/s2 • 距離太陽: 147,100,000 km - 152,100,000 km平均 149,600,000 km • 最高地面溫度:利比亞的 Al Aziziyah 華氏 136度 • 最低地面溫度: 南極 Vostok Station 華氏 -128.6 (21/07/1983) • 最高點:Mt Everest 29,028 feet (8,848 meters) • 海洋最深:太平洋的 Mariana Valley 36,198尺 (11,033 米) • 密度5.52 gm/cm • 重力1 G(9.8 m/s2)
地球的起源 • 宇宙中的元素約有90%是氫,氦不到10%,其他物質的含量則相對少了很多。據推測,氫與一小部份的氦是在大霹靂後的幾分鐘內產生的;其他的氦與更重的元素則是在星雲逐漸凝聚而形成恆星之後,在恆星內部經核融合反應而產生。一些質量較大的恆星,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後會因重力崩陷而爆炸,形成了超新星(supernova),並將內部所製造的較重元素散佈至太空。我們太陽系裡的許多元素就是經過多次超新星循環過程而產生的。 • 在大約45億年前,當我們的太陽系因星雲縮陷而逐漸形成之際,各種以氣體或微粒形式存在的宇宙物質也在目前的幾個行星軌道上凝聚。由於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凝固點,而愈靠近太陽系核心的溫度也愈高,因此在不同行星軌道上會凝結出不同化學成分的物質。此時無法凝結的氣體多半是氫與氦等主要宇宙物質,以及一些比較輕的含氫化合物(如甲烷和氨)。這些質量輕的氣體容易逐漸逃離仍是相當炙熱的內行星表面,或受太陽風的影響,不足以構成濃密的大氣。
美麗的地球,生命的奇蹟,是宇宙的巧合或是上帝的傑作?美麗的地球,生命的奇蹟,是宇宙的巧合或是上帝的傑作? • 地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有一衛星稱為月亮,地球大氣層的保護及距離太陽位置的適當,是生命起源的重要條件。
地軸、兩極、經緯、本初子午线 •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MT,舊譯“格林威治平均時間”或“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是指位於倫敦郊區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標準時間,因為本初子午線被定義在通過那裡的經線。 • 理论上来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正午是指当太阳横穿格林尼治子午线时(也就是在格林尼治上空最高点时)的时间。由于地球在它的椭圆轨道里的运动速度不均匀,这个时刻可能和实际的太阳时相差16分钟。 • 地球每天的自转是有些不规则的,而且正在缓慢减速。所以,格林尼治时间已经不再被作为标准时间使用。现在的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 • 自1924年2月5日開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時會向全世界發放調時信息。
倫敦格林尼治時間 • 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观测者,在同一瞬间测得的参考点(春分点,平太阳)的时角的不同的。因此,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计量时间的系统。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采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所在地的子午线作为时间(包括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又称零子午线。在本初子午线上测得的时间是格林尼治地方时间。通常所说的格林尼治时间,是指由格林尼治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即世界时。 • ※1884年10月1日至13日在华盛顿举行,参加会议的有25个国家的41名代表。
地球的運動-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 一.地球的自转 • 1.定义:绕地轴转动 • 2.方向:自西而东 • 3.周期:一天(24小时) • 4.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 地球的公转 • 1.定义:绕太阳运动 • 2.方向:自西而东 • 3.周期:一年 • 4.轨道:椭圆轨道 • 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的指向不变) • 6.季节的变化
(二)地方時 • 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º5到东经7.º5(经度间隔为15º)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º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标准时相差一小时。时区界线原则上按照地理经线划分,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根据各国的行政区界或自然界线来确定,以方便使用。目前,全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以区时为单位的标准时,并保持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整小时数;但是,有些国家仍然采用其首都或重要商埠的地方时为该国的标准时间。这样,这些国家的标准时间与格林尼治时间的差数就不是整小时数,而有时、分之差。
(三)地球偏向力 • 地转偏向力:自然事例,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是旋转而下;台风是一个旋转的云团(录像或图片)。在地球上沿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固、液、气)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而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活动:把一滴红墨水滴在地球仪上,利用墨水滴的重力下落表示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观察地球仪静止时和自转时的墨水轨迹,从感性上认识地球自转偏向力。 • 实例:读图观察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砂岛不断与北岸相连,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 练习:用实线画出下列物体运动的真正方向(注意判断方向时人与物体运动方向同向)。
專題報告-偏向力 • 用紙板做一個圓盤,把圓盤的中心固定起來,使它能夠轉動,再准備一支鉛筆、一把直尺就行了。把直尺放在圓盤上,隨便取什么方向都行。然后讓鉛筆緊靠直尺的邊沿在圓盤上前進。這時候筆尖在圓盤上留下痕跡AB當然是一條直線。這說明在不轉動的圓盤上,運動著的筆尖完全遵循你手用力的方向前進,并沒有什么偏向力來干擾。 但如把圓盤轉動起來而使直尺仍保持原來的位置固定不動,偏向力就馬上顯示出它的作用來,你請助手以逆時針的方向來轉動圓盤,你仍和剛才一樣,讓鉛筆尖緊挨著直尺邊沿前進,前進的方向,按上下左右各個方向都可試一試。當筆尖從直尺邊沿的起跑點A跑至B處時,圓盤已轉動了一個角度,圓盤上筆尖下的起跑點A轉到A′的,結果筆尖在圓盤上留下的痕跡A′B便不是直線,而是一條不斷向右偏轉的曲線。如果你的助手按照順時針方向來轉動圓盤,那么筆尖在圓盤上留下的足跡是一條不斷向左偏轉的曲線。 這時候對直尺來說,筆尖的運動始終呈直線狀態,因為它始終沒有離開直尺的邊沿呀!但是對轉動著的圓盤來說,筆尖的運動明明是曲線運動。
(三)四季划分 1)我国:以四立为四季起点,与天文上四季吻合; • 2)欧美:以两分、两至为四季起点; • 3)通用四季:3-6月为春季来类推。
製作組員 • 文一 A 黃健文 • 文一 A 張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