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23 Views
《 教育学 》 —— 第五章. 教育目标. 内容提要: 1 、教育目的的概念、特征及功能; 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3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4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目 录. 一、教育目标概述 二、教育目标观 三、我国的教育目标内容 四、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 为什么要受教育? 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第一节 教育目标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也有广狭义之分。
E N D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标 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的概念、特征及功能;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4、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目 录 一、教育目标概述 二、教育目标观 三、我国的教育目标内容 四、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
为什么要受教育? 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也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二、教育目标的特点 (一)预设性 (二)观念性 (三)超前性 (四)可能性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三、教育目标的类型 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程度来划分: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目标 课程教育目标 单元教育目标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三、教育目标的类型 根据教育活动的进程来划分: 终结性教育目标 阶段性教育目标 即时性教育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三,教育目标的类型 根据主客观性来划分: 客观性教育目标 主观性教育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 四,教育目标的功能和地位: 功能: • 控制作用 • 导向作用 • 评价作用 地位:指引教育工作
第二节 教育目标观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第二节 教育目标观 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有以下观点: • 个人本位论 • 社会本位论 • 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论
1.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论) 基本主张:教育活动的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身心发展状况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个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孟子
第二节 教育目标观 2,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论) 基本主张: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个人的一切都有赖于社会,不存在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第二节 教育目标观 3,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其理论基础) • 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 •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标观 一、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
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 1957年的表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58年的表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 1981年的表述:“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 。
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 1995年3月,我国第一部教育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99年6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我国教育宗旨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途径 培养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 动者和社会 主义建设事 业的接班人 培养和 促进学 生德智 体全面 发展 教育 与生 产劳 动相 结合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标观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在基本内容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概括地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1、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各自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第四节 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 • 素质的含义 • 素质的特征 • 素质教育的含义 • 素质教育的特征 • 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四节 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 人的素质指标
素质教育大家谈 • 什么是素质教育? •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1.什么是素质教育 1.1 素质的含义 素质,有两层含义,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又称遗传素质。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获得的。 素质: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
1.什么是素质教育 1.2 素质的特征 1.素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 2.素质是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3.素质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4.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5.素质具有整体性。
1.什么是素质教育 1.3 素质教育的含义 • 素质教育的含义: • 定义一:(北师大 顾明远教授) • 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 它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该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 它是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1.什么是素质教育 1.3 素质教育的含义 定义二(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 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 定义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 柳斌) ①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让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
1.什么是素质教育 1.3 素质教育的含义 定义四: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基础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1.4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的原则 1 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最基本、最普通、最一般的素质,包括基本的学识、能力等。它既不是应试教育,为升学做准备;也不是职业教育,为就业做准备;而是为人生做准备,是最普通的公民教育。 贯彻基础性原则,首先,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主体能力;再次,要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
素质教育的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充分发展。 贯彻全面发展原则,首先,要注意克服轻视美育和体育的倾向;其次,要克服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倾向;再次,要克服平均发展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原则 3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素质教育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形成学生的主动个性。 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让学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要为学生显示和体验自己的才能创造条件;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活动,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认真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通过反思形成刻意过程与刻意行为,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素质教育的原则 4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素质教育始终是动态和发展的过程,而非某种静止的固定的结果。 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不是一种静止的固定的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过程的理念;其次,素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结构性发展,而非量的增加;再次,要从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素质养成重点不是仅仅面向现实的社会需要,而是要面向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
柳斌(1937—)江西省萍乡市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柳斌(1937—)江西省萍乡市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 职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委员。 • 著作:《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柳斌谈素质教育》 • 经历: 1957年考入北京市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伊始任副主任,分管全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纪检监察、审计、督导等方面工作;1986年起,兼任中国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989-1994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1994年起兼任国家总督学;
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观念转变是前提 2,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 4,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