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备课专题

2010 年儋州市物理教师备课技能培训. 备课专题. 讲 授:朱德华 儋州市第二中学. 第一章 认识备课 第一节 旧语新说:备课新内涵. 在苏霍姆林斯基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 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 33 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 15 分钟 ……” 一辈子与 15 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aero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备课专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0年儋州市物理教师备课技能培训 备课专题 讲 授:朱德华 儋州市第二中学

  2. 第一章 认识备课 第一节 旧语新说:备课新内涵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3. 包括生成教学资源和活动以及试验和修改教学的评估活动。包括生成教学资源和活动以及试验和修改教学的评估活动。 我国著名学者保克杭在综合多种备课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备课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4. 一、备课即系统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用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订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结果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就是备课。实际上,所谓备课,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教出什么效果所进行的设计。 理解备课的含义,要注意以下要点: (1)备课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产生预期的变化;教学的目标应当体现为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2)备课的重点是要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安排。 (3)备课的操作是“设置教学事件”,以唤起、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 (4)备课的成果是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处方,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

  5.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系统理论和方法 系统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即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又可以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同时,它自身又从属于更大的子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和调控。 (二)为学习设计教学 (三)最优化的思想

  6. 三、教学设计的步骤 系统设计教学有许多不同的模式,所包括的程序也不尽相同。不过,最重要、最简明的程序还是当代著名教学与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的一个思想,即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你想到哪里去?——确立目标。 (2)你怎样到那里?——导向目标。 (3)你是否到了那里?——评价目标。 换句话说:目标(任务)、策略(活动、方法、媒体)与评估相适配,这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所谓程序,也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7. 确立目标 导向目标 评价目标 用图可将三者关系表示如下: 反馈与调节

  8.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运作的一种策略思考和系统运筹,有的研究者用图很简洁地表明了教学设计的运作程序(如“教学设计的运作程序”图所示)。这是一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图,它大体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运作的一种策略思考和系统运筹,有的研究者用图很简洁地表明了教学设计的运作程序(如“教学设计的运作程序”图所示)。这是一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图,它大体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设计者要对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学习者进行分析和把握。 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决策和生成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设计者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传媒以及设计的方式方法做了选择和决定,并且创造性地设计出产品,同时考察其可行性。

  9. 反馈修正 学习内容的分析 分析 形成性评价 设计 学习需要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程度的设计 教学传媒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评价 学习者的分析 形成性评价 反馈修正 教学设计的运作程序: 第三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即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 这三个阶段都贯穿着管理过程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反馈调节系统。

  10. 第二节 与时俱进:备课新趋势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发展迅速,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备课 ,也不例外,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推陈出新。 一、信息技术实现备课新形式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备课步骤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素材搜集

  11. 二、课程改革催生备课新理念 (一)备课要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更富教育意义的设计,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差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捕捉、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为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支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

  12. 具体表现在: 1、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统一地实现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不应当将它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并分别操作。事实上,任何有效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必须让学生亲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从中习得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发展智能。同时,这些活动使他们领会到知识与技能的“意义”,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习得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

  13. 2、在交互作用中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这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有目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交往形式,如讨论与问答,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分享等,产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叶澜教授认为,“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烁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不能只从孤立个体的角度来设定对发展的要求,而要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思考教育应以学生的“什么发展”为本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静态的课程知识“编织”在活动与关系的网络中,让学生在自觉的活动状态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14. 3、要灵活地、有所侧重地提出发展的要求 “三维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确定的含义和具体要求,因此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但是,是不是在每节课或每一个知识单元里都要同时抓这三方面目标,花费同样多的力气呢?这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了。有的课程内容宜于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有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情感态度倾向,蕴涵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应特别着重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如果课程内容是一些“中性”的材料,那也用不着强行附加什么“意义”或硬贴上什么思想的标签。总之,应当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课程内容和长期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兼顾其他,讲求实效。

  15. 还应当看到:“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时间上不可能是“共时”的。一般来说,“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智能以及“学会学习”方面的目标则需要较长时间的“习得”和“转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则可能要经过更长时间的濡染、熏陶、涵育和积淀等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达到。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既有长时间的“全面计划”,又有当下的重点要求,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还应当看到:“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时间上不可能是“共时”的。一般来说,“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智能以及“学会学习”方面的目标则需要较长时间的“习得”和“转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则可能要经过更长时间的濡染、熏陶、涵育和积淀等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达到。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既有长时间的“全面计划”,又有当下的重点要求,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

  16. 4、学生的发展是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学生的发展是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程与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产生“共振”效应的结果。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仅仅“讲懂”教材就万事大吉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互动,离开了教师与学生的经验共享和“视界融合”,离开了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话题所进行的对话,离开了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环境的设计,离开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因而,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要素。 (二)备课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理念 (三)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四)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五)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17. 三、教育理论创新备课新思维 近年来,对备课的研究更加聚焦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罗杰斯的人格取向、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设计等教育理论。无论哪一种教育理论,在创新备课新思维上,都强调备课时应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都注重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 (一)备课要注重师生共同发展 (二)备课要注重师生交往互动 (三)备课要注重开放生成

  18. 第三节 点亮心灯:备课新突破 一、创设发展学生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注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只要教学内容、方法等得当及师生配合得好,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总水平、总潜能都可能较大地提高。由此看来,学生是发展的人。要促使学生发展,教师就应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以达到创设发展学生的课堂的目的。这里尤为强调的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把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重心,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一)备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备课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备课的决策可征询学生的意见

  19. 二、创建有效学习的环境 要创建有效学习的环境,就应该让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对当前知识进行积极建构;让学习者的学习是累积极的、自我调节的和目标定向的,同时也是情境性的和合作的。正是由于学习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互动情况下的积极建构,因此,为学生提供(或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就成为备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20. 第二章 酝酿备课 第一节 未雨绸缪 和“彼”知“己” 一、知学生 (一)知晓学生的心理渴望 (二)知晓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知晓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环境 (一)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思维定势等心理状态。例如:课堂上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是否具有情感的交流与碰撞等。

  21. (二)外环境 外环境是指课堂教学的时空环境,是由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教具、乐音或噪音、光线充足与否、空气清新或污染、高温或低温、座位编排方式等。外环境虽然没有内环境那么复杂,但在教学中也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三、知自我 (一)知晓自己的优势不足 (二)知晓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知道创设自己的教学设计

  22. 第二节 统揽全局 整体把握 备课,尤其是在分析教学内容时,从何处开始?如上面这位教师所言:第一件事情是通读教材。也就是说,不是讲一课备一课,而是要着眼全局,统揽全书,整体把握,否则,既会失于瞻前,又会失于顾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效果不理想。 系统教学设计是一个整体优化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知“彼”知“己”,更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对教学过程进行设想。“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所以,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过程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更为重要。

  23. 一、分析教学内容 (一)理解课标 (二)钻研教材 1、仔细揣摩教材,在理解中使用 2、认真研读教材,在使用中超越 3、消化钻透教材,在超越中回归 (三)遍查教学资源 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所能出现的预期表现、所能取得的预期结果。

  24.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一)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 1、注意纵向水平的层次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不同层级之间的教学目标构成一个序列: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对其他层次的目标起着指导作用。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分目标,是期望学生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的各门课程的目标。 单元目标是各门学科中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的目标。 课时目标是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所要实现的行为变化,故也称为学习目标。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目标特指课时目标。

  25. 2、注意横向发展的层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把教学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三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二)注重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三)注明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

  26. 三、设想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中,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通常都会纳入程序安排的格局之中,因此要以程序安排为线索,将各种教学策略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模式。可以说,教学过程的安排就成为教学设计提纲挈领的一项综合性的重点工作。 教学过程就像我们平时做某项工作一样,有先有后,有详有略,有重有轻,有动有静。在设想教学过程时,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上,还应根据教学动态特点,巧妙地设计学生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增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展开的内在逻辑性。

  27. 具体而言,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计有理的教学过程 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的“教学事件与学习过程之匹配”的构想,突出了“为学习而设计”的理念,对我们安排教学过程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这一构想和理念如下表所示。 (二)设计有序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理,还要有序。当然,“有序:并非指单一化的教学流程和线性化的教学路径,它强调的是在设计时要有序地抓住教学过程的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展开逻辑环,有力地保障实际教学过程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促进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新知的形成与建构。

  28.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1、形式设计富于变化 由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课堂的变化对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很重要。教材内容本身大都比较简单、枯燥,这就要求在形式上做到灵活多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新颖、高效的形式,例如:把不同体栽的语言材料相结合,如诗歌、书信、对话、短文等;把不同的活动类型相结合,如角色表演、游戏、唱歌、听/讲故事、调查、解决问题、猜谜等;把不同的技能训练相结合,如听、说、读、写等;把动与静结合起来,如既有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兴奋的活动,又有听写、阅读等让学生安静的活动;把多种互动的形式结合起来,如师生、生生个人、小组集体互动相结合;把教师控制的练习和学生自由运用语言活动相结合。

  29. 2、活动设计难易适中 太难的活动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过于简单的活动缺乏挑战,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教材设计的活动难度比较大,教师在分析该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设计铺垫活动,以帮助学生作好准备。 3、环节设计连贯紧凑 一堂课既要有变化又要有顺序,它不是一堆由有趣或无趣的板块组成的无序集合,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序列,这一序列的完成,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因此,在设计各个环节的联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动的活动前安排静的活动,学生一旦动起来就很难静下去,因此,如果课的中心活动是需要沉静思考的,那么它应该安排在动的活动之前。 (2)考虑过渡。如果相连的两个活动差别很大,如读写突然要转向说的活动,教师则需要考虑如何设计过渡语或简短的活动,使学生顺利地转入下一个活动所需要的状态。

  30. (3)在课的开始和结束时安排集体活动,课开始时的集体问候、宣讲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课结束时的集体小结,可以给予学生结构紧奏的感觉。个人或小组活动安排在课的中间进行会更顺利一些。(3)在课的开始和结束时安排集体活动,课开始时的集体问候、宣讲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课结束时的集体小结,可以给予学生结构紧奏的感觉。个人或小组活动安排在课的中间进行会更顺利一些。 (4)课应该在一种积极肯定的气氛中结束,这并不是说一定用笑或趣味活动来结束,对整堂课的回顾,对所学到的内容的小结,对学生表现的肯定都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放在最后,给予学生满足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学生兴趣和信心的建立大有好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论是组织教学,还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种才不会迷失方向。

  31. 第三节 量“体”裁“衣” 寓情于境 根据系统化教学设计的原理,在确定了教学目标,设想了教学过程之后,还应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进行选择与创设,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设计,以巩固所学内容。 一、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二者的有机结构。

  32.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学要讲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总结出了很多好的方法,这些先进的、有效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能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朝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正如巴班斯基所言:“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学要讲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总结出了很多好的方法,这些先进的、有效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能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朝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正如巴班斯基所言:“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现实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每一种方法都必须与教学实际相适应,否则,再好的方法,也不能结出硕果。那么,如何选择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二)推陈出新,创造独特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尝试教学法 3、愉快教学法 (三)整合优势,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33.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情境,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能够把抽象理论形象化、理性知识感性化、复杂事物简单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是教学过程的推动力。正如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34. 其实“情”和“境”是情境教学的两个不同维度。“情”侧重于情感的激发,“境”侧重于形象的描绘和场境的熏陶。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出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其实“情”和“境”是情境教学的两个不同维度。“情”侧重于情感的激发,“境”侧重于形象的描绘和场境的熏陶。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出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 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35. (二)当前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主要误区有: 1、形式化的情境 2、假问题的情境 3、缺乏真情的情境 4、“猜谜式”的情境 5“电灌”的情境

  36. (三)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 2、形象性 3、学科性 4、问题性 5 、情感性

  37. 第三章 深度备课 第一节 深度建构教学内容 一、把握知识结构,呈现教材面貌 所谓“教材呈现”,是指课程内容用什么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既指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也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材并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课内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一改过去那种以现成的、不容置疑的定论方式把课程内容给予学生,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淡化了教材的同质性和规定性,增强了挑战性、生成性和创新性,这样就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专业自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38. (一)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1、陈述型组织者 2、比较型组织者 3、具体模型组织者 (三)处理素材 处理素材强调的是,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而不是结合,学生必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这也是兰本达教授讲的“材料引起经历”。当然,这些素材都是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有结构的材料。很明显,这种教材呈现方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要记取某种“定论”,而是要给学生从材料中去寻觅意义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其思考力。

  39. (四)设置问题 问题能揭示矛盾和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解决的欲望。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求式学习。一般来说,呈现教材时设置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操作方法:一种是将教材中的定论式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主动学习与尝试,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种是教师提供一些蕴涵实际问题的、与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任务情境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性学习,这时,主题即课题,完成课题就会学到知识,并且习得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40. 二、客观分析内容,抓住重点难点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此,要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客观、理性地分析教材,抓住教材的实质,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在这里,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为了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我们该如何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呢? (一)突出教学内容重点的方法 1、题目分析法 2、咬文嚼字法 3、琢句分析法 4、主次辨析法 5、层层剥皮法 6、逐层递加法 7、由表及里法 8、上挂下联法 9、提纲挈领法 10、摘要突出法 11、比较对照法 12、悬念存疑法

  41. (二)把握教学内容难点的方法 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学生学习困难所在。产生难点的原因是由教学内容科学体系与学生接受水平、智力发展的差距造成的,具体是:(1)难点与已有的知识不一致。(2)难点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或难以观察得到的。教学内容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过的经验体会,学生很难理解。(3)难点也与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体会才能理解和灵活处理。有些难教、难学的内容,要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多次处理。 1、众星捧月法 2、化整为零法 3、架桥铺路法 4、问题提示法 5、旧知迁移法 6、直观演示法 7、音美辅助法

  42. 三、突破教材内容,实现教学延伸 老师在备课时,除了应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客观分析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对所教内容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实现教学的延伸。常见的延伸教学内容的方式是适当地补充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考查内容或证明自己讲授观点的正确,也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老师往往要补讲一些内容。补讲既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 在备课时,可考虑依据用途不同,将补讲分为引证型补讲、举例型补讲、解释型补讲、扩展型补讲、示范型补讲、类比型补讲、对照型补讲、描述型补讲、换言型补讲等。

  43. 第二节 深度生成教学过程 一堂好课是在教师有效的调控下趋向目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根据学生心理动力变化的规律和对特定教学内容的认识顺序,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力结构和认知活动的变化,建立种种模型,加涅的九阶段理论就是一个曲型例子。有学者根据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和主张,将上课的调控分为导入、展开和结束三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顺利实现。

  44. 一、激情启智的导入 激情启智的导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同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直接发生作用,离不开学生依托旧经验来建构新任务的意义。 (二)导语特征 实践经验表明,课堂导入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教师应在2~5分钟内完成导入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具有以下特征: 1、针对性 2、启发性 3、新颖性 4、趣味性 5、简洁性

  45. 二、循序渐进的展开 展开环节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实质性的理解并初步掌握。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循序渐进地展开。要保障教学能循序进地展开,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 (一)讲究教材呈现的艺术 (二)提供足够的例证和经验材料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四)在巩固练习中实现真正掌握

  46. 第三节 重视关注教学艺术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一些教师的教学因其极富技巧性、创造性和形象化而被称之为艺术。但是,若要从理论上科学地界定教学艺术的含义,却不容易。尽管如此,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是教学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还是在努力探索,并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套方法。”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和教材,创设教学情境,遵循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法,实现教学任务的各种素养的总和。” “教学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

  47. “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艺术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从艺术的角度进行的教学活动。” 总之,对教学艺术的解释还有待探讨,但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所谓教学艺术,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力求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这种境界的教学不但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而且还像一个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更能让教师本人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愉悦;另一方面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从艺术的角度进行的教学活动。

  48. “熟能生巧”,教学技术的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应会起到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作用,这有助于我们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为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艺术。“熟能生巧”,教学技术的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应会起到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作用,这有助于我们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为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艺术。 常见的教学艺术的方法有: 一、美化板书设计 (一)网络式板书 (二)图表式板书 (三)分析式板书 (四)比较式板书

  49. 二、优化提问水平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平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志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有目的的应答活动,其重要性已为教师们所重视。但提问不当者大有人在,如:问题抓不住教材重点难点,提问烦琐,限制学生的主动性;问题肤浅,简单提问频繁,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问题太难,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以理解,无从思考;问题平淡,措辞无味,不能吸引学生;征罚性提问,改变正常教学程序,教师企图对某些学生的的行为采用惩罚性的提问予以制等。因此,要优化教学提问的水平,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提问。

  50. (一)精当的提问特征 1、趣味性 2、目的性 3、启发性 4、可接受性 5、顺序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