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62 Views
课堂的“动与静. 问道 对话嘉宾: 齐 刚 山东省淄博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李 平 山东省兖州第一中学语文学科考研组长 刘文丽 山西省柳林国际创新双语学校数学学科 主任 李 欣 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教师 对话主持人:郭瑞. ● 概念解读 传统课堂是假“动”和假“静”. 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种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 郭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味灌输的静态课堂早就被否定,如今高效课堂的“动”与“静”各指什么?它与传统课堂的“动”与“静”有何不同?
E N D
课堂的“动与静 问道 对话嘉宾: 齐 刚 山东省淄博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李 平 山东省兖州第一中学语文学科考研组长 刘文丽 山西省柳林国际创新双语学校数学学科 主任 李 欣 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教师 对话主持人:郭瑞
●概念解读传统课堂是假“动”和假“静” • 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种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 • 郭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味灌输的静态课堂早就被否定,如今高效课堂的“动”与“静”各指什么?它与传统课堂的“动”与“静”有何不同? • 齐刚:“动”可以具体化地理解为,学生主动地思考和积极地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课堂、积极引导。“静”包括学生的静读、静思、静练、静悟等,也指教师静静地倾听。传统课堂“动”、“静”分明,学生的“动”只是为了配合教师的“动”,是一种被动的“动”。高效课堂的“动”与“静”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师生在课堂上是和谐统一的。
李平:高效课堂的“动”与“静”与传统课堂里的“动”与“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是在传统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在走过了八年的教师职业生涯后,我算是所谓的“优秀教师”了,为何我要自我否定,经历一次涅槃的痛苦?是因为我从骨子里感到传统课堂的危害,不改,良心难安。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存在,一个“外人”,如果不深入理解高效课堂的理论和精髓,往往很难看出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其实,既换汤不换药的“大不同”,只有深入进去后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就课堂的“动与静”而言,首先,传统课堂的“动与静”不是真正的“动与静”。传统课堂很安静,学生很乖,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认真地记。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咱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李平:高效课堂的“动”与“静”与传统课堂里的“动”与“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是在传统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在走过了八年的教师职业生涯后,我算是所谓的“优秀教师”了,为何我要自我否定,经历一次涅槃的痛苦?是因为我从骨子里感到传统课堂的危害,不改,良心难安。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存在,一个“外人”,如果不深入理解高效课堂的理论和精髓,往往很难看出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其实,既换汤不换药的“大不同”,只有深入进去后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就课堂的“动与静”而言,首先,传统课堂的“动与静”不是真正的“动与静”。传统课堂很安静,学生很乖,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认真地记。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咱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
其实这是对师生的一种课堂“绑架”。传统课堂的“动”,是肤浅的,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更没有互动。个别提问是假“动”,“偷袭”学生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目瞪口呆,自尊、自信大受伤害。在这里,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借用的“道具”回答的好坏其实都无所谓,很多课堂,站立的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又在滔滔不绝了,过了一会儿才发现课堂里还站着一个尴尬的学生。集体问答也是一种假“动”,一个“爬”字,极其传神地说明了学生的状态,“爬黑板”不过是一个现场考试。传统课堂有互动吗?互动是有前提的,互动双方要有相当的资格,学生吗?互动要有舞台和机会,学生有吗?所以,传统课堂中的“静”是假的,课堂里的“动”是假的,互动更是假的。其实这是对师生的一种课堂“绑架”。传统课堂的“动”,是肤浅的,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更没有互动。个别提问是假“动”,“偷袭”学生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目瞪口呆,自尊、自信大受伤害。在这里,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借用的“道具”回答的好坏其实都无所谓,很多课堂,站立的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又在滔滔不绝了,过了一会儿才发现课堂里还站着一个尴尬的学生。集体问答也是一种假“动”,一个“爬”字,极其传神地说明了学生的状态,“爬黑板”不过是一个现场考试。传统课堂有互动吗?互动是有前提的,互动双方要有相当的资格,学生吗?互动要有舞台和机会,学生有吗?所以,传统课堂中的“静”是假的,课堂里的“动”是假的,互动更是假的。
●关系解读“动静”和谐,课堂美满 • “动”为“静”做储备,“静”则是“动”的延伸、沉淀和吸收,是“识”的过程、“悟”的需要,是达到学习最高境界的必然。 • 郭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上好一节课,应该如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 齐刚:高效课堂需要“动”,因为课堂的“动”,会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以及学习的快乐。同时,课堂教学也需要“静”,因为安静能够营造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一堂好课需要“动静 ”结合,一味“动”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会导致“假热闹”。一味“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会导致课堂的“低效益”。
李平:高效课堂读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体、目标一致。“动”为“静”做储备,“静”则是“动”的延伸、沉淀和吸收,是“识”的过程、“悟”的需要,是达到学习最高境界的必然。“动”,在生,有动身、动心(动脑)和动情三个层次;在师,不仅有预设,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生成;在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还必须有充分的互动。教学变“交”学,教学一体化,师生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用杜金山校长的话说,追求的是“神聚”,只专注于“神”而不必过度关注“形”,勾住师生的“魂”,构建和谐课堂。一个身心合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身心合一的学习共同体是高效的亦即我们惯常的表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李平:高效课堂读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体、目标一致。“动”为“静”做储备,“静”则是“动”的延伸、沉淀和吸收,是“识”的过程、“悟”的需要,是达到学习最高境界的必然。“动”,在生,有动身、动心(动脑)和动情三个层次;在师,不仅有预设,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生成;在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还必须有充分的互动。教学变“交”学,教学一体化,师生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用杜金山校长的话说,追求的是“神聚”,只专注于“神”而不必过度关注“形”,勾住师生的“魂”,构建和谐课堂。一个身心合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身心合一的学习共同体是高效的亦即我们惯常的表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学生主“ 动”,课堂才是一池活水 • 动态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但又不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预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 郭瑞:教师应当如何巧妙预设“动”的效果?在预设的同时又如何把握及时生成的问题? • 齐刚:动态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但又不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是为更好地生成。以教师预设问题推进教学进程是课堂教学通行的做法,但却未必是最高明的做法。
预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把被遮蔽的问题挖掘出来、剥离出来、明晰起来的过程。教师的预设应该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有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说明教师在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当学生有了问题,多数学生有提问的冲动,课堂才是一池活水,才能生成知识,凝结思想,孕育智慧。预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把被遮蔽的问题挖掘出来、剥离出来、明晰起来的过程。教师的预设应该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有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说明教师在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当学生有了问题,多数学生有提问的冲动,课堂才是一池活水,才能生成知识,凝结思想,孕育智慧。
李欣:这就涉及到备课的问题了,其实真正形成一节好课的最大功效应在课前。拿我们立人学校来说,我们主张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过程。并且编制出符合本节课的的导学案。在导学案所预设的问题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在课堂上,我们会让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延伸性、拓展性、生成性、展示性或是易混易错、一题多解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事先考虑到哪一道题在讲解时会遇到困难,又有哪些题可能会产生较多的质疑,等等。李欣:这就涉及到备课的问题了,其实真正形成一节好课的最大功效应在课前。拿我们立人学校来说,我们主张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过程。并且编制出符合本节课的的导学案。在导学案所预设的问题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在课堂上,我们会让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延伸性、拓展性、生成性、展示性或是易混易错、一题多解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事先考虑到哪一道题在讲解时会遇到困难,又有哪些题可能会产生较多的质疑,等等。
刘文丽:了解学情,设置学案的梯度、深度和评价内容,及时与小组长联系,使学生充分准备热身赛。要在预设的同时把握好及时生成的问题,就应该在导学案的设计和选题上把握目的发散性。在小组交流时深入指引学生对知识做到“上挂下联”,在课堂展示中的评价内容里,添加有创新、有生成加分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性。刘文丽:了解学情,设置学案的梯度、深度和评价内容,及时与小组长联系,使学生充分准备热身赛。要在预设的同时把握好及时生成的问题,就应该在导学案的设计和选题上把握目的发散性。在小组交流时深入指引学生对知识做到“上挂下联”,在课堂展示中的评价内容里,添加有创新、有生成加分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性。
不同学科“动静”有别 • 要让课堂张弛有度,就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以动为主,以静辅之”或“以静为主,以动辅之”的形式进行教学。 • 郭瑞:不同学科“动”与“静”应该有所区别,请举例说明。 • 齐刚;要让课堂张弛有度,就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以动不主,以静辅之”或“以静为主,以动辅这”的形式进行教学。 • 就政治而言,它的“动”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是一种主动的分析展示以彀理论联系的目的。政治教学的“静”是一种升华、感悟,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位老师在优质课讲解《对人民负责》这一框题时,课堂结尾用了温总理在抗击冰雪、关注艾滋病儿童、西南抗旱中的图片,加上简单的文字介绍,用幻灯片效果播放,没有音乐,学生在默默地注视着为人民而日夜奔忙的总理,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感动。在这堂课上,我听到了啜泣声,随后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静’,把为人民而奔波的总理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李欣:拿语文来说,让学生们做到“静”比“动”要难。学生总是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往往语言课上的独学很难进行。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阅读赏析、比如方言文的理解性翻译,等等。而“动”在语文课上则丰富多彩得多,我们尽量设计交流、展示环节,让学生活跃起来。比如背诵古诗,学生们会以各种形式呈现:以歌唱的形式背诵,以形体的形式背诵等。当体会古诗意境时,也会要求他们通过绘画、讲演等 多种形式表现。这就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