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课堂的“动与静

课堂的“动与静. 问道 对话嘉宾: 齐 刚 山东省淄博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李 平 山东省兖州第一中学语文学科考研组长 刘文丽 山西省柳林国际创新双语学校数学学科 主任 李 欣 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教师 对话主持人:郭瑞. ● 概念解读 传统课堂是假“动”和假“静”. 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种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 郭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味灌输的静态课堂早就被否定,如今高效课堂的“动”与“静”各指什么?它与传统课堂的“动”与“静”有何不同?

ady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课堂的“动与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课堂的“动与静 问道 对话嘉宾: 齐 刚 山东省淄博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李 平 山东省兖州第一中学语文学科考研组长 刘文丽 山西省柳林国际创新双语学校数学学科 主任 李 欣 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教师 对话主持人:郭瑞

  2. ●概念解读传统课堂是假“动”和假“静” • 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种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 • 郭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味灌输的静态课堂早就被否定,如今高效课堂的“动”与“静”各指什么?它与传统课堂的“动”与“静”有何不同? • 齐刚:“动”可以具体化地理解为,学生主动地思考和积极地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课堂、积极引导。“静”包括学生的静读、静思、静练、静悟等,也指教师静静地倾听。传统课堂“动”、“静”分明,学生的“动”只是为了配合教师的“动”,是一种被动的“动”。高效课堂的“动”与“静”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师生在课堂上是和谐统一的。

  3. 李平:高效课堂的“动”与“静”与传统课堂里的“动”与“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是在传统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在走过了八年的教师职业生涯后,我算是所谓的“优秀教师”了,为何我要自我否定,经历一次涅槃的痛苦?是因为我从骨子里感到传统课堂的危害,不改,良心难安。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存在,一个“外人”,如果不深入理解高效课堂的理论和精髓,往往很难看出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其实,既换汤不换药的“大不同”,只有深入进去后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就课堂的“动与静”而言,首先,传统课堂的“动与静”不是真正的“动与静”。传统课堂很安静,学生很乖,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认真地记。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咱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李平:高效课堂的“动”与“静”与传统课堂里的“动”与“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是在传统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在走过了八年的教师职业生涯后,我算是所谓的“优秀教师”了,为何我要自我否定,经历一次涅槃的痛苦?是因为我从骨子里感到传统课堂的危害,不改,良心难安。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存在,一个“外人”,如果不深入理解高效课堂的理论和精髓,往往很难看出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其实,既换汤不换药的“大不同”,只有深入进去后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就课堂的“动与静”而言,首先,传统课堂的“动与静”不是真正的“动与静”。传统课堂很安静,学生很乖,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认真地记。一些老师常常会得意地标榜:我的课堂,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这是一咱可怕的坟地般的寂静。

  4. 其实这是对师生的一种课堂“绑架”。传统课堂的“动”,是肤浅的,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更没有互动。个别提问是假“动”,“偷袭”学生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目瞪口呆,自尊、自信大受伤害。在这里,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借用的“道具”回答的好坏其实都无所谓,很多课堂,站立的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又在滔滔不绝了,过了一会儿才发现课堂里还站着一个尴尬的学生。集体问答也是一种假“动”,一个“爬”字,极其传神地说明了学生的状态,“爬黑板”不过是一个现场考试。传统课堂有互动吗?互动是有前提的,互动双方要有相当的资格,学生吗?互动要有舞台和机会,学生有吗?所以,传统课堂中的“静”是假的,课堂里的“动”是假的,互动更是假的。其实这是对师生的一种课堂“绑架”。传统课堂的“动”,是肤浅的,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更没有互动。个别提问是假“动”,“偷袭”学生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目瞪口呆,自尊、自信大受伤害。在这里,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借用的“道具”回答的好坏其实都无所谓,很多课堂,站立的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又在滔滔不绝了,过了一会儿才发现课堂里还站着一个尴尬的学生。集体问答也是一种假“动”,一个“爬”字,极其传神地说明了学生的状态,“爬黑板”不过是一个现场考试。传统课堂有互动吗?互动是有前提的,互动双方要有相当的资格,学生吗?互动要有舞台和机会,学生有吗?所以,传统课堂中的“静”是假的,课堂里的“动”是假的,互动更是假的。

  5. ●关系解读“动静”和谐,课堂美满 • “动”为“静”做储备,“静”则是“动”的延伸、沉淀和吸收,是“识”的过程、“悟”的需要,是达到学习最高境界的必然。 • 郭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上好一节课,应该如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 齐刚:高效课堂需要“动”,因为课堂的“动”,会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以及学习的快乐。同时,课堂教学也需要“静”,因为安静能够营造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一堂好课需要“动静 ”结合,一味“动”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会导致“假热闹”。一味“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会导致课堂的“低效益”。

  6. 李平:高效课堂读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体、目标一致。“动”为“静”做储备,“静”则是“动”的延伸、沉淀和吸收,是“识”的过程、“悟”的需要,是达到学习最高境界的必然。“动”,在生,有动身、动心(动脑)和动情三个层次;在师,不仅有预设,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生成;在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还必须有充分的互动。教学变“交”学,教学一体化,师生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用杜金山校长的话说,追求的是“神聚”,只专注于“神”而不必过度关注“形”,勾住师生的“魂”,构建和谐课堂。一个身心合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身心合一的学习共同体是高效的亦即我们惯常的表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李平:高效课堂读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体、目标一致。“动”为“静”做储备,“静”则是“动”的延伸、沉淀和吸收,是“识”的过程、“悟”的需要,是达到学习最高境界的必然。“动”,在生,有动身、动心(动脑)和动情三个层次;在师,不仅有预设,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生成;在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还必须有充分的互动。教学变“交”学,教学一体化,师生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用杜金山校长的话说,追求的是“神聚”,只专注于“神”而不必过度关注“形”,勾住师生的“魂”,构建和谐课堂。一个身心合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身心合一的学习共同体是高效的亦即我们惯常的表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7. 学生主“ 动”,课堂才是一池活水 • 动态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但又不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预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 郭瑞:教师应当如何巧妙预设“动”的效果?在预设的同时又如何把握及时生成的问题? • 齐刚:动态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但又不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是为更好地生成。以教师预设问题推进教学进程是课堂教学通行的做法,但却未必是最高明的做法。

  8. 预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把被遮蔽的问题挖掘出来、剥离出来、明晰起来的过程。教师的预设应该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有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说明教师在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当学生有了问题,多数学生有提问的冲动,课堂才是一池活水,才能生成知识,凝结思想,孕育智慧。预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把被遮蔽的问题挖掘出来、剥离出来、明晰起来的过程。教师的预设应该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有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说明教师在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当学生有了问题,多数学生有提问的冲动,课堂才是一池活水,才能生成知识,凝结思想,孕育智慧。

  9. 李欣:这就涉及到备课的问题了,其实真正形成一节好课的最大功效应在课前。拿我们立人学校来说,我们主张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过程。并且编制出符合本节课的的导学案。在导学案所预设的问题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在课堂上,我们会让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延伸性、拓展性、生成性、展示性或是易混易错、一题多解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事先考虑到哪一道题在讲解时会遇到困难,又有哪些题可能会产生较多的质疑,等等。李欣:这就涉及到备课的问题了,其实真正形成一节好课的最大功效应在课前。拿我们立人学校来说,我们主张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过程。并且编制出符合本节课的的导学案。在导学案所预设的问题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在课堂上,我们会让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延伸性、拓展性、生成性、展示性或是易混易错、一题多解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事先考虑到哪一道题在讲解时会遇到困难,又有哪些题可能会产生较多的质疑,等等。

  10. 刘文丽:了解学情,设置学案的梯度、深度和评价内容,及时与小组长联系,使学生充分准备热身赛。要在预设的同时把握好及时生成的问题,就应该在导学案的设计和选题上把握目的发散性。在小组交流时深入指引学生对知识做到“上挂下联”,在课堂展示中的评价内容里,添加有创新、有生成加分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性。刘文丽:了解学情,设置学案的梯度、深度和评价内容,及时与小组长联系,使学生充分准备热身赛。要在预设的同时把握好及时生成的问题,就应该在导学案的设计和选题上把握目的发散性。在小组交流时深入指引学生对知识做到“上挂下联”,在课堂展示中的评价内容里,添加有创新、有生成加分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性。

  11. 不同学科“动静”有别 • 要让课堂张弛有度,就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以动为主,以静辅之”或“以静为主,以动辅之”的形式进行教学。 • 郭瑞:不同学科“动”与“静”应该有所区别,请举例说明。 • 齐刚;要让课堂张弛有度,就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以动不主,以静辅之”或“以静为主,以动辅这”的形式进行教学。 • 就政治而言,它的“动”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是一种主动的分析展示以彀理论联系的目的。政治教学的“静”是一种升华、感悟,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位老师在优质课讲解《对人民负责》这一框题时,课堂结尾用了温总理在抗击冰雪、关注艾滋病儿童、西南抗旱中的图片,加上简单的文字介绍,用幻灯片效果播放,没有音乐,学生在默默地注视着为人民而日夜奔忙的总理,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感动。在这堂课上,我听到了啜泣声,随后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静’,把为人民而奔波的总理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12. 李欣:拿语文来说,让学生们做到“静”比“动”要难。学生总是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往往语言课上的独学很难进行。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阅读赏析、比如方言文的理解性翻译,等等。而“动”在语文课上则丰富多彩得多,我们尽量设计交流、展示环节,让学生活跃起来。比如背诵古诗,学生们会以各种形式呈现:以歌唱的形式背诵,以形体的形式背诵等。当体会古诗意境时,也会要求他们通过绘画、讲演等 多种形式表现。这就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