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787 Views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语音演变的所用的材料: 1 、方言和亲属语言, 2 、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 《 越女词五首 》 之一 今天读起来,也不押韵。 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可是有许多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如以下诸字: 江 潘 提题 待诗 忙芒妄忘亡 通 路 庞 移 谅 悔.
E N D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 语音演变的所用的材料:1、方言和亲属语言,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 • 今天读起来,也不押韵。 • 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可是有许多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如以下诸字: • 江 潘 提题 待诗 忙芒妄忘亡 • 通 路 庞 移 谅 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古人未能建立起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明代的音韵学家陈第第一个用明确的语言说出了这样的道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古人未能建立起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明代的音韵学家陈第第一个用明确的语言说出了这样的道理: •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毛诗古音考·序》
声调 •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有所谓“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的说法。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我们可以从梵语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我们可以从梵语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 • 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梵文 namas,汉语音译作“南无”,用“无”字对译原词的“ma”。
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例如“鸡”“饥”两字,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鸡 kai kei kiei ke 饥 ki ki ki ki • 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同音词,它们的声母是[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t]。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 1、语音演变的条件性。 • 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精”、 “见”。
全浊声母清化 • 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 • 平声清化为送气清音 例如:同童(定母) 齐(从母) • 仄声清化为不送气清音 例如:办抱伴(并母) 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
2、语言演变的时间性。 • 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齐、撮二呼的条件下腭化而成/t/(如“基”、“鸡”等),所以在语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i/这样的音位组合。但是,而实际的语言中却有/ki/(甘、干、敢)等音位组合。这个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
3、语音演变地区性。 •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 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 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双唇塞音有如下对应: 1.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2.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3.上海话的b相当于北京话的p或p‘;条件是:仄声字相当于p, 平声字相当于p‘。
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根据这种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根据这种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
历史比较法。 •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通过方言的比较,我们就能为古代的音类提供拟测的音值。例如汉语的“纳”、“擦”、“百”三字是入声字 (P252)。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君美甚。 •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句,“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莫余毒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小国是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等。 • “大名+小名” 。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等,《左传》中 有“丘舆”(成公二年)、“丘获”(昭公四年)、“城颖”、“城濮”、“城隶”、“草芥”。
(二)聚合规则的演变 • 主要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 所谓类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人都有类推的倾向。类推是通过心理上的联想把本来相似的东西变得更加接近。 • 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先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这就形成了一股力量,把不规则的swollen也拉到合规则的行列里来。情况很像数学中的比例式:
当然,这种类推首先应发生在使用频率不太高的语言形式中。如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是在词干后面加-er,最高级加-est。现在有人运用这条规则去改变一些不规则的强式,比方出现了littler,littlest,以代替原来的less,least。但是这个类推还没有被大家接受,因为less,least使用频繁,抗拒类推的力量比swollen强得多。 当然,这种类推首先应发生在使用频率不太高的语言形式中。如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是在词干后面加-er,最高级加-est。现在有人运用这条规则去改变一些不规则的强式,比方出现了littler,littlest,以代替原来的less,least。但是这个类推还没有被大家接受,因为less,least使用频繁,抗拒类推的力量比swollen强得多。
前面讲过的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也是类推作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格式,“宾-动”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前面讲过的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也是类推作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格式,“宾-动”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 • 我们平时根据语法格式构词、造句,其实也是进行类推。
五、语法化 •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跟语法化相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叫做“实词虚化”。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 词汇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词语的替换 词义的演变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 原因: • 1、社会生活的发展,主要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 • 2、人的认识的深化。 • 表示白的颜色也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月白为“皎”,日白为“晓”,人白为“晰”,霜雪白为“皑”,草花白为“皅”,玉石白为“皦”,等等。
二、词语的替换 • 词语替换指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 包括两种情况: • 1、为别的名称所代替。如“首”、“领”、“面”、“目”、“口”、“齿”、 “足”、“肌”、“肤”等。 • 2、做了构词语素,上古独立的基本词“耳”、“身”、“眉”、“鼻”、“发”等到现代汉语里都成了双音词的构词语素。
词语替换的原因: • 1、语言外部因素 • 社会生活、文化、心理方面: 俸禄-薪水-工资,戏子-演员,马夫-司机。 • 避讳:世-代,死-走,箸-筷子,猪肝-猪润、猪红。 • 求新,或为增强表达力,等。如“立马”;一些网络用语,如把“强”写作“弓”和“虽”;把“喜欢”写成“稀饭”。
2、语言内部因素:表达的需要 • 语言表达总是力求经济、明确,避免可能的混淆。语言中同音词过多会给交际带来一些麻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读jiàn这个音的词(包括语素)有30个,读yì的竟多达85个,光说一个jiàn,就不知道是“见”还是“建”“剑”“箭”“践”“渐”……为了使语言能有效地表达思想,避免同音混淆带来的歧义,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就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
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的替换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古代关于人的某些肢体、器官的名称与其他动物的有关名称是不同的: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的替换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古代关于人的某些肢体、器官的名称与其他动物的有关名称是不同的: “口”“肤”“肌” →人 “嘴”、“皮”、“肉” →兽 “毛” →人、兽 “羽” →毛 “口”、“肤”、“肌”、“羽”被替换下来,成了构词语素。 • 再如,足-脚,脚-腿,股-大腿。
三、词义的演变 •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 1、词义演变的原因 (1)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的。“坐” 、“钟”、“皂” 。 (2)人们主观认识发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如,“心之官则思”,因此,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忖、忆、愁、虑”等多与思维活动有关。百姓、跪; 遗憾、黑(黑色);倒爷、下海,师傅、同志、小姐。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 快 →迅速→ 锋利 慢 →钝。 冷(温度——冷静(较早就有此义) 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 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同一范
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英语的“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后来由于“food”(食物)、dish(盘菜)的介入,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吃”的对象原来不限于固体食物,液体饮料、流体食物都可以吃,在《水浒》等小说中,“吃酒”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后来由于“喝”分担了“吃”的一部分意义,“吃”的对象才限于固体食物。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英语的“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后来由于“food”(食物)、dish(盘菜)的介入,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吃”的对象原来不限于固体食物,液体饮料、流体食物都可以吃,在《水浒》等小说中,“吃酒”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后来由于“喝”分担了“吃”的一部分意义,“吃”的对象才限于固体食物。
(5)词义演变导致的形式的分化 • 在汉语中,词义的引申还往往伴随着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和汉字形体的分化。如由“张”派生出“帐”、“账”、“胀”、“涨” 。“张”本来是一个动词,本义是“施弓弦”(《说文》),就是把弓弦张开“打开”“展开”→营帐帷幕之类“张开”“打开”之物→可张之“帐”,即指帷幕、营帐、蚊帐等→记“账”的“账”→物体在体积上的扩大,汉代就写作“胀”→ 水之弥漫,写作“涨”,后逐渐用于其他事物 。
声调的改变巩固了词义引申的结果,标志着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引申衍生而正式分化成几个词。这种现象大致始于汉代,六朝时期大量出现。例如:声调的改变巩固了词义引申的结果,标志着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引申衍生而正式分化成几个词。这种现象大致始于汉代,六朝时期大量出现。例如: 例字 A B 间 平声 名词 间隙 田间 去声 动词 间隔 空 平声 形容词 空虚 去声 动词 使空 传 平声 动词 传递 去声 名词 传记 妻 平声 名词 男子的配偶 去声 动词 以女嫁人 好 上声 形容词 去声 动词
类似的现象在印欧系语言里表现为词根元辅音的交替,如英语的sit(坐)──set(安放),1ong(长)——length(长度),give(给)——gift(礼物)。类似的现象在印欧系语言里表现为词根元辅音的交替,如英语的sit(坐)──set(安放),1ong(长)——length(长度),give(给)——gift(礼物)。
(6)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6)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 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大。江、河、墨水。英语的“to arrive”原来是“靠岸”的意思,现在泛指“到达”,不管是经由水道、陆路或航空路线的到达。“place”原来只指“大街”、“广场”,现在泛指一切“地方”。 • 缩小:瓦、丈人、臭、谷。英语的“meat”原来指“食品”,现在只指“肉”。“deer”最初的意义是动物,现在只指鹿。
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闻、涕、脚、走。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闻、涕、脚、走。 • 英语的book原来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即山毛榉,它的皮在古代曾经用作书写的材料,现在就用来表示写成的书了。英语的pen,俄语的перо,法语的plume,德语的Feder原指“羽毛”,因为人们用它来作为书写工具,因而后来就用来指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