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954 Views
第二节 地貌形成因素. 地貌的形成是 地质构造 运动、地表 气候 主导下的 外力因素 ,作用于不同的 地表物质 的结果。 人类 出现以后,成为又一个塑造地表的外营力。. 主要内容. 一、地质构造因素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二、外力因素 (一)现代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二)大陆地壳发展与地表营力的区域分异 三、物质组成 四、人类活动. 一、地质构造因素. 地球表面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在空间的排布与组合形式与地质构造关系致为密切。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力学,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格局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E N D
第二节 地貌形成因素 • 地貌的形成是地质构造运动、地表气候主导下的外力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地表物质的结果。人类出现以后,成为又一个塑造地表的外营力。
主要内容 • 一、地质构造因素 •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 (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 二、外力因素 • (一)现代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 (二)大陆地壳发展与地表营力的区域分异 • 三、物质组成 • 四、人类活动
一、地质构造因素 • 地球表面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在空间的排布与组合形式与地质构造关系致为密切。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力学,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格局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 (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 我国山地的分布受板块的控制,主要是板块在边界碰撞和俯冲产生的造山运动所形成的。高原、盆地、平原则大多处在相对稳定的板块部分。 • 中国板块夹在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地貌格局受其活动控制。 • 古生代及以前的构造运动,西伯利亚板块影响显著,使亚洲大陆相继固结,并向南扩张;中生代以太平洋板块最活跃,形成亚洲东部华夏向构造;新生代以印度板块最活跃,青藏高原隆起,形成阶梯状地势。
1、中国板块构造格局 • 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大地构造可划分为7个板块: • 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 • 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 • 西伯利亚板块 • 印度板块 • 太平洋—非律宾板块 • 哈萨克斯坦板块 • 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 • 板块之间的缝合线: • 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 • 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 • 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 • 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阳盆地
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 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 印度板块 太平洋—非律宾板块 哈萨克斯坦板块 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 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 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 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 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侧—南阳盆地
2、大地构造的演化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 (1)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 • 板块活跃时代:古生带及其以前。 • 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西伯利亚板块达阿尔泰山南麓、蒙古南部和大兴安岭北侧。此界以南为海洋盆地。 • 晚古生代(海西运动):西伯利亚板块继续向南移动,海洋板块再次俯冲于西伯利亚板块之下,两大板块发生碰撞,合并成亚洲板块。 • 地貌:在中国板块边缘形成天山—北山—阴山东西向的陆缘山系。
(2)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中国地貌的格局 • 板块活跃时代:以中生代最为活跃 • 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北北西方向扩张,在东南沿海,琉球岛弧一带俯冲于亚洲板块之下,在我国东部形成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山系,北东和北北东向沉降带和隆起带,形成三凸三凹的形势。 • 集中表现在贺兰山—六盘山—大雪山一线以东(华夏向构造)
第一列沉降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第一列沉降带: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 • 第一列隆起带:大兴安岭—山西高原—黔东湘西山地 • 第二列沉降带: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包括渤海盆地)—两湖盆地—广西盆地—北部湾 • 第二列隆起带:东北山地—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山地 • 第三列沉降带: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 • 第三列隆起带: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等东亚岛弧 • 隆起带的规模越往太平洋的方向越大。
晚第三纪(中新世N1,上新世N2),板块运动的方向从原来的北北西转为北西西。晚第三纪(中新世N1,上新世N2),板块运动的方向从原来的北北西转为北西西。 • 在华北地区的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内,产生了一系列次级的、活动更为强烈的北东向地堑和地垒,如:汾河地堑、银川地堑,渤海与华北平原缓慢下沉。 • 华南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台湾褶皱隆起带,其东侧发育了南北向纵谷断层,是菲律宾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的缝合线。 • 由于太平洋洋壳较薄,没有形成深厚的陆壳和巨大的山原,我国东部地壳的厚度从西向东,从50km减少到30km。
(3)印度板块与中国地貌的形成 • 活跃时代:以新生代最为活跃 • 西部: • 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互顶撞,前者以很小的角度插到后者之下,板块的重叠形成青藏地区巨厚的地壳(地壳厚度70km,是世界最厚的地区之一)和高峻的地势。
早古生代初期,印度板块与中国板块之间,存在特提斯海,由于洋底扩张,亚洲板块又不断向南运动,印度板块不断向中国板块俯冲,产生的南北向巨大压力,使我国西部山地多为东西向。构造演化与地貌的发育从北向南推进,北老南新:祁连山—北秦岭早古生代褶皱带;昆仑山晚古生代褶皱带;羌塘—巴颜喀拉山—金沙江、南秦岭——大别山早中生代褶皱带、班公湖—怒江晚中生代褶皱带。早古生代初期,印度板块与中国板块之间,存在特提斯海,由于洋底扩张,亚洲板块又不断向南运动,印度板块不断向中国板块俯冲,产生的南北向巨大压力,使我国西部山地多为东西向。构造演化与地貌的发育从北向南推进,北老南新:祁连山—北秦岭早古生代褶皱带;昆仑山晚古生代褶皱带;羌塘—巴颜喀拉山—金沙江、南秦岭——大别山早中生代褶皱带、班公湖—怒江晚中生代褶皱带。
早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使仅存的特提斯海消失,形成喜马拉雅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规模的抬升,形成我国第一级阶梯。早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使仅存的特提斯海消失,形成喜马拉雅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规模的抬升,形成我国第一级阶梯。 • 两个板块相互顶撞所产生的南北向巨大压力,向北传递,遇到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等刚性地块的阻挡,各地块边缘断裂抬升,使我国西部山脉作近似东西的走向,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发生块状隆升,山地两侧陷落沉降,形成山地与盆地相间排列的格局:“三山夹两盆”。且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巨大应力向东西方向寻求释放,东部受扬子板块,西部受伊朗板块的阻挡,造成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端弧形转折和南北向密集山地。巨大应力向东西方向寻求释放,东部受扬子板块,西部受伊朗板块的阻挡,造成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端弧形转折和南北向密集山地。 • 另外,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他所产生的南北向挤压力,一是把地壳堆积起来形成山脉,二是把地壳物质推开。亚洲东部大陆向东蠕动,东亚岛弧和我国东南沿海的岛弧海岸都向东南突出,是其表现。
东部新构造运动以断块构造为主。 • 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陕北盆地,四川盆地,滇东高原,是太平洋板块应力场的沉降带,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这个沉降带从第三纪开始上升,成为隆起区,形成第二级阶梯。 • 第三级阶梯上,原来的沉降带继续沉降,松辽平原沉降幅度小,第三系和第四系很薄,渤海第三系和第四系厚度达1500m,长江中游平原第三系和第四系厚度不超过500m。原来的的隆起带存在差别隆起,使东南沿海的山地上升700—800m。
在大陆边缘弧形褶皱山系内,华北—渤海、苏北—北黄海等地形成断陷盆地,最后部分成海。使亚洲东部边缘的中、新生代褶邹山脉与大陆完全分离,形成今日的岛弧—边缘海式的大陆边缘。在大陆边缘弧形褶皱山系内,华北—渤海、苏北—北黄海等地形成断陷盆地,最后部分成海。使亚洲东部边缘的中、新生代褶邹山脉与大陆完全分离,形成今日的岛弧—边缘海式的大陆边缘。 • 由于太平洋板块以较大的角度斜插到亚洲板块之下,造成台湾山地以及东亚大陆沿海的边缘岛弧。由于海洋板块的地壳厚度很小,在我国东部没有形成巨大高峻的山原和加厚的地壳。我国和东亚一系列北东向隆起和凹陷也是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的挤压和扭动的影响所造成的。
(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 •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南北与东西方向挤压力的结果,地壳上的主要褶皱带和破裂带,大致都呈东西和南北方向展布。前者称为纬向构造体系,后者称为经向构造体系。 • 由于地壳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使沿纬向或经向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方发生扭动,形成各种扭动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包括多字形、山字形、歹字形以及其他扭动构造体系。
1、巨型纬向构造体系与东西向山系 • 阴山—天山构造带:天山、阴山山脉的构造基础 • 位于40°31′N — 42°30′N • 秦岭—昆仑构造带:昆仑、秦岭山脉的构造基础 • 位于32°30′N — 34°30′N • 南岭构造带:南岭的构造基础 • 位于18°N — 26°N
阴山—天山构造带: • 阴山、天山山脉的构造基础 • 位于40°31′N — 42°30′N • 自西向东绵延2000多公里。由古老变质岩系和部分古生代与中生代岩层的紧密褶皱束和断裂带组成。元古代就已经存在,以后出生多次构造运动,最晚的一次是燕山运动。基性、超基性以及花岗岩等中、酸性岩浆侵入体广泛分布。局部受其他体系的干扰。
秦岭—昆仑构造带: • 昆仑、秦岭山脉的构造基础 • 位于32°30′N — 34°30′N • 自古生代以来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受强烈挤压,基性、超基性以及花岗岩岩浆活动广泛,山体高峻,是横亘我国中部的一条最长大的山脉。 • 西段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有北西伸展的趋势。东段受华夏构造体系的干扰,一支在淮北平原没入沉降带巨厚的沉积层下,一支经扭动成为向南突出的淮阳山字形构造。
南岭构造带: • 南岭的构造基础 • 位于18°N — 26°N • 构造带的发育可以追溯到泥盆纪以前。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运动以来,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其他构造体系的干扰,这条构造带无论从构造还是地形上的表现来看,远不如前两条构造带明显。不过从粤北、桂北的花岗岩体分布来看,东西排列的方向还是清晰可见的。
山字形构造 • 在南北向水平挤压力作用过程中,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不同地方常发生南北向的水平差异运动而引起局部水平弯力。 • 在纬向构造带中出现一系列向南突出的山字形构造,大型的如祁连山—吕梁山山字形构造,中型的如广西、淮阳山字形构造等。 • 中国境内山字形构造有二十多个,大部分弧顶朝南,也有弧顶朝西的。
2、经向构造体系与南北走向的山系 • 我国最强大的一条经向构造带位于四川、云南西部,包括龙门山、大雪山、大小凉山以及横断山脉等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该构造带向北可延伸到六盘山和贺兰山。 • 这个构造带远在震旦纪以前就已经存在。中生代以来,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南北向的褶皱和冲断,并有大量火成岩活动。它正处在地壳西升东降的巨大深大断裂带上,沿断裂带曾出现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类侵入,形成了丰富的铁、镍、锂、铬、锡、铜等矿藏。
康藏歹字形构造 • 该经向构造体系受其他体系干扰。北段,一支向北弯转,插入青藏高原,与北西构造体系复合而成宏大的弧形构造带;南段,经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向东南弯转达到印度尼西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反S形(称康藏歹字形构造)的褶皱带。
3、扭动构造体系与相应的山文格局 • 扭动构造体系包括多字形、山字形、歹字形以及其他扭动构造体系。其中多字形构造体系对我国宏观地貌格局的影响最为深刻。这一体系包括: • 新华夏系(北北东走向)、华夏系(北东走向) • 河西系(北西西走向)、西域系(北西走向)
东部 • 为简化起见,所有北北东走向、北东走向的构造体系合称华夏构造体系。这类构造体系,最突出地分布在东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域中。从地质力学观点来看,它是亚洲大陆在向低纬度推进过程中,东部陆壳与太平洋洋壳向北推进运动之间产生的相对扭动的结果。我国集中表现在贺兰山、六盘山、大雪山、横断山一线以东的地区。由西向东出现三列典型沉降带和三列大型隆起带。
盆地 沉降 带 大兴 安岭 隆起 带 平原 沉降 带 沿海 隆起 带 海盆 沉降 带 岛弧 隆起 带 所属 流域 北部洼地带 呼伦贝尔盆地 松辽平原 日本海 黑龙江流域 阴山隆起带 鄂尔多斯盆地 华北平原 黄海 黄河流域 华北洼地带 秦岭隆起带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海 长江流域 华中洼地带 南岭隆起带 广西盆地 珠江三角洲平原 南海 珠江流域 华南洼地带 我国东部地貌网格示意图 我国东部地貌北东向三凸三凹与东西向三凸四凹相交织的网格
这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象大海的波浪,由西向东推向太平洋,越往东,波浪的振幅越高,构造强度越大,火成岩的活动越强烈,沉降带堆积的沉积地层年代越新。这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象大海的波浪,由西向东推向太平洋,越往东,波浪的振幅越高,构造强度越大,火成岩的活动越强烈,沉降带堆积的沉积地层年代越新。 • 由西向东第一列沉降带是在印支运动陷落的,堆积了晚三叠纪—侏罗纪为主的地层;第二沉降带是在燕山运动期出现的,堆积了白垩纪—老第三纪沉积层;第三沉降带则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完成的,沉积了第三纪地层。
西部 • 亚洲大陆在向南推移过程中,西部受印度陆块的阻抗,构造带向北西方向偏移,产生河西系和西域系,形成一系列东西、北西西和北西走向的山系。这些宏伟的山系也象大海的波浪,由北向南推进。 • 阿尔泰山脉在晚古生代早期华力西造山旋迴完成。 • 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主要在晚期华力西造山运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旋迴中挤压褶皱而成。 • 唐古拉山在晚三叠纪末印支运动造山旋迴中形成。 • 冈底斯山、横断山在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完成。 • 喜马拉雅山的褶皱成山是第三纪的事。
小结:巨型的纬向构造、经向构造、华夏构造和与之相对的河西系、西域系等构造体系,是控制中国地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遍布中国境内的纵横交错的山脉以及镶嵌其间的高原、平原、盆地(包括海盆),以至主要河流的分布与流向,都是遵循这样的构造体系有规律地排布着。小结:巨型的纬向构造、经向构造、华夏构造和与之相对的河西系、西域系等构造体系,是控制中国地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遍布中国境内的纵横交错的山脉以及镶嵌其间的高原、平原、盆地(包括海盆),以至主要河流的分布与流向,都是遵循这样的构造体系有规律地排布着。 • 西部,山脉以东西向和北西西向为主,夹持在其间的高原和盆地长轴方向多指向东西,如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 东部,山脉走向以北北东向为主,并与东西走向的山脉相互交织,其围绕和分隔的高原、平原、海盆,长轴方向大都是北东走向,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东海盆地、南海盆地。
二、外力因素 • 除地质构造外,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的地位。外营力的性质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其中降水多寡和气温变化,综合影响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和强度。 • 我国现代地貌的形成不仅是现代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产物,而且一些地貌类型还是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塑造的结果。 • 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外营力,与地壳的发展密切相关,既存在沿时间的变化,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分异。
二、外力因素 • (一)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 (二)大陆地壳发展与地表营力的区域分异
(一)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 1、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 临近海洋,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华北、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 • 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 东部沿海海岸地带,由于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侵蚀海岸与堆积海岸等海岸地貌。
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存在南北变化。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存在南北变化。 • 秦岭一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地表河网稠密,流水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岩溶作用显著,侵蚀切割强烈,丘陵低山广布。江南一带淋溶作用旺盛,风化物中铁、铝富积,红色风化壳发育。湿热的环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侵蚀作用加强,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
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许多地方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河网密度比南方小,径流量也较南方锐减。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雨季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的搬运和堆积也很强烈。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质地疏松,抗蚀力差,在夏季降雨的冲刷下,坡面、沟谷侵蚀旺盛,沟壑纵横。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输往下游,黄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长期在下游堆积,从而形成了华北平原。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许多地方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河网密度比南方小,径流量也较南方锐减。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雨季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的搬运和堆积也很强烈。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质地疏松,抗蚀力差,在夏季降雨的冲刷下,坡面、沟谷侵蚀旺盛,沟壑纵横。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输往下游,黄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长期在下游堆积,从而形成了华北平原。
东北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东南部长白山地,降水量丰富,流水地貌发育。西北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处我国北部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冻土层分布广,在冻融作用下,形成冻土和冰缘地貌。中部地势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积为主,形成广阔的东北平原。东北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东南部长白山地,降水量丰富,流水地貌发育。西北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处我国北部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冻土层分布广,在冻融作用下,形成冻土和冰缘地貌。中部地势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积为主,形成广阔的东北平原。
2、西北内陆干旱区 •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剧烈。风力强劲,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成为重要的地貌外营力。形成雅丹、沙丘、戈壁等风蚀、风积地貌。 • 西北内陆盆地外围的高峻山脉,外营力随气候的垂直变化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山麓为干燥剥蚀作用带,山腰为流水作用带,山顶为冰川、冰缘作用带。 • 由于山脉坡向和所处的地段不同,一般来说,从北疆至南疆。随着水汽的减少,干燥剥蚀带幅度逐渐加大,雪线逐渐升高,冰川规模相应变小,外营力的垂直分带界线也相应发生变化。
3、青藏高原 • 地势高峻,形成了特殊的高寒干燥环境。 • 北部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同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相邻,也是全国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干燥剥蚀作用与风蚀、风积作用为主要外营力,形成干燥剥蚀山地、平原及沙丘、戈壁等地貌类型。 • 藏北地区主要是地势高峻导致的高寒低温环境,使地下保存着广泛的多年冻土。高山上则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因此,由冻融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缘、冰川地貌现象分布广泛。 • 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邻近印度洋,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居主导地位。但高山顶部,白雪皑皑,以冰川、冰缘作用为主。
(二)大陆地壳发展与地表营力的区域分异 • 在地质发展史上,中国气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古气候产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区遗留下来,表现着与现代地表营力不相适应的状态。 • 例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遮普惹山和昂章山上,有峰林和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存在;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地区普遍堆积有第三纪三趾马红土层;在云贵高原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区有与近代流水侵蚀作用不相适应的宽阔河谷、湖滨和河流阶地、发育良好的水文网等地貌形态;我国西部海拔2700一3500米的山地,还常可见到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遗迹等。这使得我国地貌更加复杂。
中生代后期和新生代地壳发展,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变迁,与现代地貌的形成有更直接的关系。中生代后期和新生代地壳发展,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变迁,与现代地貌的形成有更直接的关系。 •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我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型,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 经中生代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地区、台湾和东北地区东部一隅还受海侵外,其他地区都已成陆,地貌轮廓基本定型,大陆上的主要山脉也已形成,并且山地地貌占了优势。 • 东部,在华夏构造控制下,地壳发生猛烈断裂、褶皱和火山岩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山地。那时,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黄海和部分中国海,当时都是陆地。西面,从西伯利亚到中亚都是一片汪洋,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
到老第三纪末,中生代末崎岖的地形经历了地表营力几千万年的均夷作用,已准平原化而变得相当低缓。大气运行主要受行星风系的控制,除位处北部范围不大的地区,为西风环流控制,属暖温带和温带气候外,其余广大地区都属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森林或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到老第三纪末,中生代末崎岖的地形经历了地表营力几千万年的均夷作用,已准平原化而变得相当低缓。大气运行主要受行星风系的控制,除位处北部范围不大的地区,为西风环流控制,属暖温带和温带气候外,其余广大地区都属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森林或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 • 到新第三纪末,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喜马拉雅运动开始。这次运动过程,一是喜马拉雅地区与台湾地区形成褶皱隆起,二是其余广大地区多在自燕山运动所形成的构造格架与地貌轮廓的基础上,进行加大地势差别的差异升隆运动,形成了中国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势。
经过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亚欧大陆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地中海消失,亚欧大陆连成一片。巨大的青藏高原崛起在地球之巅,几乎占据了大气圈对流层的一半,削弱和破坏了低层行星风带的结构,极大地加强了东亚季风环流。塑造地表的外营力发生根本变化。经过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亚欧大陆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地中海消失,亚欧大陆连成一片。巨大的青藏高原崛起在地球之巅,几乎占据了大气圈对流层的一半,削弱和破坏了低层行星风带的结构,极大地加强了东亚季风环流。塑造地表的外营力发生根本变化。 • 广大东部地区: • 夏季:大陆热低压 湿润的海洋气流 更加温暖湿润 • 冬季:大陆冷高压 干冷的极地气流 较为寒冷干燥 • 蒙新地区: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干旱景观进一步发展。 • 青藏高原:由热带和亚热带景观发展成独特的高寒景观。
外营力的区域分异: • 一月平均最低气温0°等温线(目前大致自长江口西延,穿过皖南山地、鄱阳湖口、洞庭湖南岸、四川盆地北缘到云南西北部)以南的地区,在较大程度上继承了第四纪以前的热带、亚热带景观,塑造地表的营力中,化学淋溶作用得以继续进行,红色风化壳、红层地貌、岩溶地貌得以保存和发展。 • 其余广大地区地表营力和地貌形态都起了新的变化。 • 西部高原山区,出现高山冰川,发育冰川冻土地貌;西北内陆地区,干燥作用形成沙漠戈壁,发育了风沙地貌;沙漠带的外缘,特别是陕、甘、宁、晋地区,则堆积了巨厚的黄土,发育了黄土地貌。
归纳:内外营力及其塑造地貌的区域分异 • 地壳运动的差异,导致地形起伏千差万别。 • 气候不同,导致风霜雨雪对地表雕刻作用不同。 • 上述因素的区域分异导致我国地貌的东西分异和南北分异。
贺兰山—大雪山以东 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多是坚硬而古老的台块。 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山地以低山丘陵为主。 华夏构造体系,山文、盆地与平原长轴多北北东向。 来自海洋的夏季风,流水作用,地形切割破碎,且流水堆积地貌发育。 贺兰山—大雪山以西 地质基础是活动性强的褶皱带与稳定的台块交替。 地貌是高大的山脉包围深陷的盆地。 河西系和西域系,山文、盆地长轴多东西或北西西向。 身居内陆,干燥而寒冷,冰冻风化和风力作用,高原冻土、高山冰川、盆地沙漠。
北部 地质基础更为稳定,地壳运动作大面积的升降,地貌单元面积广阔,形态完整。 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陕北和山西等广大地区是巨大而完整的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南部 地质基础是稳定性较弱的台块,太平洋板块顶冲力前缘,断裂褶皱剧烈,岩浆活动广泛,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活跃,地形破碎 山地、丘陵与小型盆地交错 东部以秦岭淮阳山地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