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中央大學 102 學年度第 1 學期通識講座 氣候變遷下的文化 變遷與環境 調適: 以高雄美濃為例

中央大學 102 學年度第 1 學期通識講座 氣候變遷下的文化 變遷與環境 調適: 以高雄美濃為例. 蔡芬芳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助理教授 tsaiff@gmail.com. 與 「永續鄉村與社區發展」課程的呼應. 「 本 課程強調鄉村空間、農村社區、田園建築的合理規劃,協調出兼顧經濟、生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永續鄉村環境 。 」 ( http://gs4415.blogspot.tw/p/blog-page_14.html ) 從環境人類學的角度出發: 聚焦於人 與環境間的 關係 ,並注意到人如何塑造其環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央大學 102 學年度第 1 學期通識講座 氣候變遷下的文化 變遷與環境 調適: 以高雄美濃為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央大學102學年度第1學期通識講座氣候變遷下的文化變遷與環境調適:以高雄美濃為例中央大學102學年度第1學期通識講座氣候變遷下的文化變遷與環境調適:以高雄美濃為例 • 蔡芬芳 •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 助理教授 • tsaiff@gmail.com

  2. 與「永續鄉村與社區發展」課程的呼應 • 「本課程強調鄉村空間、農村社區、田園建築的合理規劃,協調出兼顧經濟、生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永續鄉村環境。」(http://gs4415.blogspot.tw/p/blog-page_14.html) • 從環境人類學的角度出發: 聚焦於人與環境間的關係,並注意到人如何塑造其環 境的方式,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又是如何形塑社會、 經濟及政治生活。 如何運用文化方式(包括習慣的行為與工具)來克服環 境的壓力。

  3. Pond (Top elevation) Reservoir http://www.kiwidollar.com/2011/01/drought-and-flood-hit-australasia.html

  4. 大綱 • 1.臺灣客家與高雄美濃 • 2.研究觀點:環境人類學 • 3.研究方法 • 4.與水共生 (1) 埤塘 (2)「做大水」、「走大水」 (3)「食共條水」 (4) 「精神世界」:「二月祭」 • 5.政府政策與居民實踐之差距 • 6.結論

  5. 1. 臺灣客家與高雄美濃 • 根據客委會2010-2011年調查,目前台灣客家人口約為419.7萬人, 占18.7%。客家人口大多集中於桃竹苗、高雄美濃、花蓮。

  6. 美濃區行政區劃

  7. 美濃客家人於1690年代(康熙年間)開始到屏東平原墾殖,1890年代大量移居於具有豐富地下水的屏東平原 (曾貴海, 2000: 221, 208)。基於長期與水共生的生活經驗,美濃客家人可被視為「水的民族」,如此的看法有別於傳統論述將客家人建構為「山的民族」。

  8. 2. 研究觀點:環境人類學 • 環境人類學:研究文化對於環境的各種適應方式。 • 一般說來,以人的層面來研究氣候變遷已被認可(cf. Vogel et al. 2007)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氣候的在地環境知識的價值與角色已開始被認同與接受 (Hulme, 2009: 81)。 • 依據人類學理論,文化形塑了人如何覺知、理解、經驗以及回應其所居住的環境。此一形塑的架構根植於調節人與自然現象與過程的意義與關係體系(Roncoli, et al., 2009: 87)。 • 提出解決方案,俾利政策制定。

  9. 文化 • 文化是一種能力: → 積極適應於所處環境的能力、塑造與改變週遭環境 的能力。 → 透過文化技術、技能與環境共處與互動此技術、技 能並非由一人獨自在某個時刻隨機發展出來,而是 由集體在一段長時間內所改善、改變、批判、設計、 新發明,例如農業科技。

  10. 從人類學的觀點來說,文化是一個共享且經過協商的意義體系,係根據人類學習以及透過詮釋經驗和產生行為所付諸實踐的知識而來(Lassiter, 2010: 62)。

  11. 本研究主要從美濃客家人如何與水共生,尤其是如何以具有文化意義的調適策略面對洪患。本研究主要從美濃客家人如何與水共生,尤其是如何以具有文化意義的調適策略面對洪患。 (1)語言:對洪水的覺知 (2)代代相傳的實踐 (3)政府政策與居民實踐之間的差距

  12. 3. 研究方法 (1)田野調查 (2)開放式與半結構式訪談法 訪談對象: 在地居民與組織工作者 (3)問卷調查

  13. 4.與水共生 • 美濃,原為瀰濃,居屏東平原北端。「瀰」意味與水共生之墾殖地(村落),而有著源源不絕的水資源可供使用;「濃」則代表著村民主體由農人組成。直到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因街庄制度改制後,瀰濃庄與竹頭角、龍肚、中壇合併,形成一個較大範圍的美濃(黃美珍,2008: 15)。

  14. 美濃河流圖(資料來源:張二文,2004:36)

  15. (1) 埤塘 • 在墾殖的過程中,客家先民挖埤塘以為灌溉及日常生活所需之用。 • 多重功能 • - 多雨時儲存水 - 調節洪水 - 保存地下水 - 乾季時灌溉之用 - 養魚

  16. 中研院劉紹臣院士(2010): • 問: 面對台灣可能因乾旱而沙漠化的危機,我們有無因應之道? • 答:當然有,且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只要多挖些埤塘即可。光從這點,我就非常佩服客家祖先的聰明,他們世居苗栗、桃園等丘陵地區,取水不易,於是在農田旁廣挖埤塘,下大雨時可儲水、防洪並涵養地下水,一旦到了乾旱季節,也不乏灌溉用水,可說一舉多得。 • 資料來源:http://www.haixiainfo.com.tw/97036.html

  17. 美濃中正湖(中)中圳埤、又稱瀰濃湖,位於美濃東北方民權路羌子寮溪與大坑溪的匯流處,面積約二十二甲餘,為可蓄水灌溉的人工湖。美濃中正湖(中)中圳埤、又稱瀰濃湖,位於美濃東北方民權路羌子寮溪與大坑溪的匯流處,面積約二十二甲餘,為可蓄水灌溉的人工湖。

  18. (2) 「做大水」、「走大水」 • 客家話以兩種方式表達「水患」的概念 水患在客家叫做大水,做大水的意義不僅是涵蓋了水患,他和土地的利益變動是有關係的,所以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走大水,就是大水來趕快跑,所以會有水流溪,整個趨勢會變動,尤其最近這幾十年來,水往這邊走,聚落發展在這邊,再過幾十年,水開始偏過來後,聚落又跳到這邊來,做完大水後正好是農業興盛的開始。(高雄綠色協會,2012/10/04)

  19. (3) 「與水共生」 • 清末至日治時期: 美濃客家人與水的關連呈現在客家話的表達: - 「食共條水」 -「開埤築圳、人人有份」(溫先生, 2012/11/02) 意義如下: - 「開埤築圳」所指為蓄水埤塘與灌溉渠道,其為早期墾拓土地的第一要務,是「荒 野」到 「土地」的過程,是土地的文化邏輯。 - 「份」的意義有三層: 責任義務(出資出力的份額) 股份權利(獲利比例) 灌溉面積的權利(溫先生, 2012/11/02) 中圳埤管理委員會(1829):以組織力量,進行跨村際性的網絡連結來管理水源

  20. (4) 精神世界:「二月祭」

  21. 美濃伯公壇分佈 (資料來源:張二文,2004:61)

  22. 東門樓

  23. 美濃庄頭伯公

  24. 1.與水共生的聚落結構 • 2.家族成為當地社會的基本運作單位 • 3.伯公信仰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實踐 • 4.二月祭呈現出居民對水的依賴與恐懼,但同時也是居民對抗自然界不可知力量的方式。 (黃美珍,2008)

  25. 5.政府政策與居民實踐之差距 •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之淹沒「溪」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_RJ4Rq5tU • 遭逢大雨(Exposure)->低窪淹水(Sensitivity)->墊高物品(Adaptability)->與水共生(或/且)築堤擋水(Response)

  26. 居民因應水患之道 • 1.      連續下雨三小時烏雲顏色沒變淡 • 2.      查看氣象局雨量站6小時延遲降雨是否超過300mm (2800~3600年 降雨量) • 3.      看中正湖排水水位離路面高度200cm • 4.      五次驗證百分之百(94, 95, 96, 97 ,98年適用) • 5.      八成把握一小時撤退時間

  27. 6. 結論 • 美濃是與水共生的聚落,由於水患(事件)與二月祭(文化)都是跨村際合作網絡的體現,因此可以說是透過水(事件與文化)把不同的村莊串在一起。 • 本研究中所呈現的與水共生所產生之文化意義與社會實踐有助於我們認識與了解在地居民面臨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知識與策略之價值。 • 美濃客家居民代代相傳與水共生的經驗提供政策決策者值得參考的經驗與解決之道,亦即在地的環境調適實踐並非如政府或專家從科學知識角度出發所提出的解決方法,而是應為包括了維持生計、強化社會團結、體現精神世界的整體知識與作為。

  28. 參考文獻 • 曾貴海,2000,《被喚醒的河流》。台北:晨星。 • 黃美珍,2008,《聚落、信仰與地方精英:以美濃二月戲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 張二文,2004,《土地之歌:美濃土地伯公的故事》。台北:翰林。 • Hulme, Mike. 2009. Why we disagree about climate change: Understanding controversy, inaction and opport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assiter , Luke Eric ,郭禎麟等譯 , 2010 ,《歡迎光臨人類學》。台北:群學。 • Roncoli, Carla et al. 2009. “Fielding climate change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Susan A. Crate and Mark Nuttall eds. Anthrop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From encounters to actions. Walnut Creek: Left Coast Press, pp.87-115. • Vogel, C.S. et al. 2007. “Linking vulnerability,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science to practices: Pathways, players, and partnership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7: 349-364. • 客家人口地圖資料來源: Hakka Affairs Council, 2011, Survey on Hakka Population in Taiwan from 2010-2011, Taipei: Hakka Affairs Council,p.184. • 美濃行政區劃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6%BF%83%E5%8D%80

  29. 感謝聆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