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第七章 产业结构

第七章 产业结构. 1.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2. 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3.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 4. 5.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政策. 目录.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配第 - 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法则.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霍夫曼定律. 高加工度化过程. 经济服务化趋势. 配第 - 克拉克定律. 17 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 · 配第的重商主义 ▼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 , 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 配第定律揭示了了产业间收入的差异性 克拉克对配第定律的验证

adri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产业结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产业结构

  2. 1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2 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3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 4 5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政策 目录

  3.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法则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霍夫曼定律 高加工度化过程 经济服务化趋势

  4. 配第-克拉克定律 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重商主义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 配第定律揭示了了产业间收入的差异性 克拉克对配第定律的验证 ▼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从而开拓了产业结构理论这一应用经济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原因:需求因素与效率因素

  5. 库兹涅茨法则与经济服务化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的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劳动力比重上升 ▼各国的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 需求的变化

  6.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7. 霍夫曼定律 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霍夫曼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8. 高加工度化过程 工业高加工度化是指在工业内部发生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变化的过程。该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工业加工程度的迅速深化,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9. 对产业结构的反思 在同一理论的指导下,不同国家的发展结果不同 ▼1955-1970 日本战后崛起 “工业服务化”倾向 ▼1950-1989美国经济衰退 “产业空心化”趋势 结论 ▼人类社会只存在两种产业社会形态,即农业中心社会和工业中心社会,而不会出现"后工业化时代”以服务部门为核心的产业社会 ▼产业结构的产期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只会经济产期波动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发达。 ▼要重视高新技术的优先,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10.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大推进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11. 1、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 ■从资源配置的倾斜角度从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进行归纳。 平衡发展模式 ▼基本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各产业进行 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以各产业的平衡增长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代表性理论: 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纳科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2. ①大推进理论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不足,因此应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工业部门一起发展,才能形成相互依赖、互为市场的局面,最终取得工业化的成功。 ▼在进行投资时,应按同一投资类投向于各工业部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某些部门发展过快,从而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发展协调平衡,以便实现投资的最优格局。

  13. ②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低购买力 低生产率 需求方面 的循环 供给方面 的循环 投资不足 资本短缺 低收入 低储蓄率 低生产率 贫困恶性循环示意图

  14. 非平衡发展模式 主要思想: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有效顺序"是按各备择产业部门的"诱发投资"大小进行。 首先投资于"诱发投资"效用较大的产业部门,可带动更多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15. 2、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认为,产品如同生物一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可分为“导入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

  16. 雁行发展模式 “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三个阶段,因为这三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 国内生产 进口 出口 雁行发展模式示意

  17. 3、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从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角度描述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在某些产业领域鼓励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 ▼适合于"大国结构"和工业化的某个阶段 ▼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巴西、智力、哥伦比亚、埃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发展 ▼适合"小国结构” ▼选择相对优势产业 ▼以制造业产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提升产业结构 ▼最有成效的当属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18.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 03 02 国际产业转移 我国产业发展 01 国际分工 产业梯度 经济全球化 外向型经济

  19. 1、经济全球化与外向型经济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生产的全球化 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的扩大 市场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动因 特征 资本的全球化 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20.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发展趋势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首先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态为其突出的标志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特色(国家特色、民族特色)的特点将越发突出

  21.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 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 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

  22. 2、国际分工与产业阶梯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斯蒂德曼的新李嘉图主义 克鲁格曼的产品差异贸易理论

  23. 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不同国家存在着重合产业,重合产业的转移途径通常体现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工业先行国向工业后发国转移的轨迹 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腾出资源要素和空间,发展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转移的重合产业,同样实现了本国产业结构的提升

  24. 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趋势加强 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继续 服务业转移充实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 高技术产业的国际转移加快 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 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

  25. 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 (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沿海地区的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会向内地迁移;同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市场,发达地区的企业会向欠发达地区迁移。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台湾的一部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例如机电、IT、化工等行业。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6.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 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对“合理化”的判断: ▼与“标准结构”进行比较 ▼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协调 ▼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 ▼能否可持续发展

  27.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标准结构":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统计归纳的一些"标准";被他人作为"尺子"来"丈量"一些特定的产业结构系统 与"标准结构"比较 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的上半期 与特定参照系比较 我国90年代中期的产业结构,在产值结构方面接近日本40年代的水平;在劳动力结构方面,更接近20年代的水平;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相当于日本30年代中期的水平

  28. 中日产业结构相似性比较

  29. 第五节 产业结构政策 1.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 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能够迅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 2.幼小产业的扶植政策 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政策;财政和税收的倾斜政策;金融和信贷的优惠政策;技术的支持政策;直接规制等产业组织政策

  30.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也叫主导增长产业,指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地创造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因此而获得较高的和持续发展速度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作用机理 关联效应 扩散效应 ▼特征 ①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 ②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③能够迅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

  31.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赫希曼基准:与主导产业的第一个特征相符,利用关联强度基准进行选择(直接关联效应、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 ▼筱原二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考虑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60年代,选择了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

  32. 幼小产业的扶植政策 早期理论代表人物:李斯特 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 ▼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国内生产扶持政策: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技术、直接规制

  33. 日本主导产业的演进 一、日本主导产业的变迁 (一)第一主导产业。早在1955年,在经济迅速增长之初,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电力不足的问题就发生了。由于建立水力发电站需要很长时间,当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水力发电的方式来应付电力不足,无论如何,电不能适应当时的短期需要。而建立火力发电则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再加上当时的原油价格比较便宜,所以开始转向以火力发电为中心的电力能源结构。结果,大容量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带动了日本仪表工业和自动化机械工业的发展。 (二)第二主导产业。火力发电站的大型化,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扩大了新建设投资,而且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成本的降低,也开拓了新的市场,吸引了新的建设投资,同时也引起了对运输工具即船舶的需要。这样,造船产业的发展,对钢铁产品大量的需要,因此.必须建设大型钢厂,生产现代化的钢铁设备。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联系着对运输这些钢铁原料的造船的需要,从而又给运输业的成长可发展以很大的空间。这样,被称为第二主导产业的石油加工、钢铁、造船等的成长和发展也螺旋式地成长与扩张起来。 (三)第三主导产业。1970年以后,随着日本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欲望也发生了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最强烈的欲望是购轿车和电器。作为第三主导产业的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在日本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主导力量,活跃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34. Thank Yo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