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74 Views
第二节 婴 幼 儿 急 症 救 助 技 术. 案例呈现. 幼儿从滑梯摔下,你该怎么办? 如何做才最合适?. 惊厥的急症救助. 症状和体征. 意识丧失,没有反应 短暂的呼吸停止 整个身体强直痉挛、抽动 颈、背部疼痛 双眼球上翻 流口水或口吐白沫 大小便失禁. 惊厥的急症救助. 1. 让孩子侧卧位,这样有利于口中分泌物流出,并可以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 2. 松开紧身的衣服。. 3. 如牙齿紧闭,则不要把任何 东西塞进孩子的口中。. 4. 移开周围的玩具或家具。. 惊厥的急症救助. 5. 把你的手伸到孩子头下面,尽可能保护头部免受伤害。.
E N D
第二节 婴 幼 儿 急 症 救 助 技 术 婴幼儿身心保健
案例呈现 幼儿从滑梯摔下,你该怎么办? 如何做才最合适? 婴幼儿身心保健
惊厥的急症救助 症状和体征 • 意识丧失,没有反应 • 短暂的呼吸停止 • 整个身体强直痉挛、抽动 • 颈、背部疼痛 • 双眼球上翻 • 流口水或口吐白沫 • 大小便失禁 婴幼儿身心保健
惊厥的急症救助 1. 让孩子侧卧位,这样有利于口中分泌物流出,并可以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 2. 松开紧身的衣服。 3. 如牙齿紧闭,则不要把任何 东西塞进孩子的口中。 4. 移开周围的玩具或家具。 婴幼儿身心保健
惊厥的急症救助 5. 把你的手伸到孩子头下面,尽可能保护头部免受伤害。 6. 注意惊厥开始和停止的时间,观察身体受累的部位。 7. 如果孩子既往无惊厥发作史,或者孩子惊厥时不知道该做什么,立即联系120急救中心。 婴幼儿身心保健
惊厥的急症救助 8. 惊厥发作后应让孩子侧身躺下休息(康复体位)。 9. 如果惊厥的孩子出现发热,应在医生或孩子监护人同意情况下给予退热药物。 10. 应该为既往有惊厥史的孩子制定一个照顾计划。 婴幼儿身心保健
注意 惊厥急症救助要点 • 不要把任何东西强行塞入惊厥孩子的牙齿间 • 不要强行束缚孩子的肢体活动 • 保护好孩子避免伤害 • 孩子完全清醒前,不要给孩子吃任何东西或喝水 婴幼儿身心保健
呼吸困难的急症救助 症状和体征 • 完全性气道阻塞症状: • 意识丧失 • 不会哭吵 • 不能说话 • 没有呼吸 • 不会咳嗽 • 部分气道阻塞症状: • 咳嗽 • 焦虑不安 婴幼儿身心保健
呼吸困难的急症救助 症状和体征 • 呼吸困难常见体征: • 流涎 • 点头呼吸 • 鼻翼煽动 • 深吸气姿势 • 三脚架姿势 • 呼吸性喘鸣 婴幼儿身心保健
呼吸困难的急症救助 • 呼吸困难但意识清醒的救助: • 施行腹部推压法 • 救助者站在孩子后面,一手握拳,放在孩子肚脐眼上方、胸骨下方, • 使孩子紧紧贴近救助者,用握紧的拳头快速向上、向内推压孩子的腹部, • 连续地推压,直到见到异物排出,或孩子出现意识不清,或120急救人员赶到。 婴幼儿身心保健
脱臼、骨折的急症救助 四要素评估法 • 要素一:变形——指骨折后受伤部位正常形状发生了改变。 • 要素二:开放性伤口——指皮肤或粘膜发生破损。 • 要素三:触觉过敏——指皮肤对触碰过敏。 • 要素四:肿胀——属于机体损伤后的反应,通常受伤部位会比平时明显肿大。 提示:不需要判断孩子是骨折了还是脱臼了,因为这两种 情况下的紧急救助的方法是相同的 注意:孩子不想动通常都提示有骨骼、关节或肌肉的损伤。 婴幼儿身心保健
脱臼、骨折的急症救助 • 休息 • 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体位坐着或者躺着 • 不要强迫移动 • 冷敷 • 在受伤处盖上一层纱布,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每隔两三个小时对受伤部位进行一次冷敷。 • 每次冷敷时间为20~30分钟 婴幼儿身心保健
脱臼、骨折的急症救助 • 加压 • 可用弹力绷带压住受伤部位,限制血液和其他体液进一步聚集到伤口,引起更严重肿胀。 • 如孩子有发冷、发麻感,应立即松开绷带。 • 抬高伤处 • 可用枕头将受伤部位抬高,高于心脏位置。减少血液聚集到伤处,减轻肿胀。 婴幼儿身心保健
脱臼、骨折的急症救助 • 救助要点: • 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时不要包的太紧 • 绷带加压包扎后要检查包扎处远端皮肤的颜色,以确保碰带不要缠得太紧 • 为了保护皮肤,冷敷时一定要用薄的布把冰袋包起来。 • 用冰袋冷敷的时间一次不要超过20~30分钟,以免伤及皮肤。 婴幼儿身心保健
脱臼、骨折的急症救助 • 注意事项: • 通常不建议教师或保育员对年幼的儿童进行伤口固定,除非止血需要加压或在急救人员到达前 必须要把孩子移动到安全的地方。 • 如果怀疑儿童的开放性伤口可能伴有骨折,那么不要去清洁这个伤口。 • 如果怀疑儿童可能有脊柱损伤,不要对孩子做任何的移动。 婴幼儿身心保健
扩展知识 • 防止运动损伤的方法: • 负责体育或户外运动的老师应该了解高强度的训练可能对儿童造成的损伤。 • 负责体育或户外运动的老师应经过专业的儿童急症救助培训。 • 参加体育运动前,儿童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 确保运动区域没有危险的碎片。 • 运动前要做热身运动,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 • ······ 婴幼儿身心保健
中毒的急症救助 吞入性中毒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吞食有毒物质? • 你应确定孩子是否出现以下情况: • 开启了药品或化学物的容器; • 口腔或衣服上有异味; • 口腔和口周烧伤(表明接触腐蚀性化学物); • 恶心、呕吐; • 腹痛、腹泻; • 嗜睡或意识丧失。 婴幼儿身心保健
吞入性中毒的急症救助 • 用软布、一次性毛巾或面巾纸包住手指, • 把孩子口中剩余的毒物去除; • 收集相关信息并保持镇定,尽可能了解以下信息: • 孩子的年龄和体重 • 毒物的名称 • 服毒的剂量 • 孩子的一般状况 婴幼儿身心保健
吞入性中毒的急症救助 3. 如果患儿对刺激能做出反应,带着患儿和盛放毒物的容器,给120急救中心打电话,遵循急救人员建议进行救治; 4. 如果患儿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立即给120急救中心打电话送医; 婴幼儿身心保健
吞入性中毒的急症救助 5. 保持左侧位。可以延缓胃内容物排空,也可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呕吐物排出。 婴幼儿身心保健
中毒的急症救助 一氧化碳吸入性中毒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一氧化碳中毒? • 中毒轻者症状: • 感到头痛、头晕 • 耳鸣、眼花 • 恶心 • 四肢无力 • 中毒重者症状: • 呼吸困难 • 陷入昏迷 • 嘴唇、指(趾)甲呈鲜红色 婴幼儿身心保健
一氧化碳中毒的急症救助 1. 立即让患儿脱离中毒现场,并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 • 如果患儿对刺激不能做出反应,遵循呼吸困难的步骤 • 实施抢救。 婴幼儿身心保健
溺水的急症救助 溺水者有哪些具体的症状? • 呼吸不规律; • 呼吸困难,气道阻塞; • 全身皮肤发紫,血液循环不畅; • 咳嗽不停; • 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婴幼儿身心保健
溺水的急症救助操作 • 清除口鼻里的堵塞物: • 使溺水者头朝下 • 用手指清除其口中杂物 • 再用手掌迅速连续击打其肩后背部,让其呼吸道畅通 • 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婴幼儿身心保健
溺水的急症救助操作 2.松解衣扣和裤带; 3.控水:救护者半跪(站立)姿势,将溺水者趴在救护者膝盖(肩膀)上,使其头下垂,按压其腹部、背部,使溺水者口、咽及气管内的水控出(时间不宜过长); 婴幼儿身心保健
溺水的急症救助操作 4.检查溺水者呼吸、心跳情况; 5.如无呼吸无意识,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口对口吹气之后,再做15次胸外按压,依此循环,以恢复心脏搏动。 婴幼儿身心保健
注意 • 溺水的急救,以心肺复苏最常用、最有效,不能轻易放弃抢救,直到无法挽救为止。 • 经现场抢救基本恢复的溺水者,也应送医院观察。 婴幼儿身心保健
心肺复苏的急症救助操作 • 1.检查意识反应: • 确定是否需要呼吸急救; • 可轻拍儿童身体,并对其进行呼唤; • 2.通知120急救中心: • 如有其他人在场,请其他人帮忙打急救电话; • 如没有其他人在场,先做2分钟急救,再通知120急救中心; 婴幼儿身心保健
心肺复苏的急症救助操作 • 3.开放气道: • 确定是否需要呼吸急救; • 可轻拍儿童身体,并对其进行呼唤; • 采用压额抬下颌法开放气道: • 救助者一手放在儿童的前额,使孩子的头轻轻向后倾斜,另一手的手指放在孩子的下巴下,轻轻向上抬起下巴。 婴幼儿身心保健
心肺复苏的急症救助操作 • 4.看、听和感受呼吸: • 看儿童胸部和腹部的起伏运动; • 靠近儿童的口鼻,听和感觉孩子是否有呼吸; • 需在10秒内完成; • 5.观察口腔内异物: • 观察口内是否有易于取出的异物; • 不要盲目地用手指在口腔里扣,以免将异物推入气道内; 婴幼儿身心保健
心肺复苏的急症救助操作 • 6.呼吸急救: • 如口内无异物,且开放气道后仍无呼吸,立即给予2次人工呼吸; • 每次人工呼吸吹气时间为1秒钟,见胸部起伏才算有效; • 救助者一手捏住孩子的鼻子,然后对孩子的口吹气; • 吹气候1秒钟使气体从胸部排出; • 第一次人工呼吸后,如胸部仍无起伏,需重新开放气道,再进行一次; 婴幼儿身心保健
心肺复苏的急症救助操作 • 7.胸部按压30次与人工呼吸2次交替进行: • 胸部按压时,胸部下陷的深度为胸廓厚度的1/3~1/2; • 在急救中心人员未到达之前, • 需连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 婴幼儿身心保健
一岁以上儿童心肺复苏视频 婴幼儿身心保健
总结收获 1.请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的感想与收获。 2.分小组讨论,在幼儿园急症救助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婴幼儿身心保健
课后作业 1.实训房模拟练习急症救助 2.预习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育。 婴幼儿身心保健
教材: 《幼儿卫生学》第三版 主编:万钫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三版 主要参考材料: 《儿童急症救助》 主编:江帆、王莹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5月版 婴幼儿身心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