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第五章 人性假设

第五章 人性假设.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 “ 经济人 ” 、 “ 社会人 ” 、 “ 自我实现人 ” 、 “ 复杂人 ” 假设的主要内容。 2、掌握 “ 经济人 ” 、 “ 社会人 ” 、 “ 自我实现人 ” 、 “ 复杂人 ” 假设基础上提出的管理措施。 3、了解 “ Z 理论 ” 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措施。. 第一节 “ 经济人 ” 的假设及管理. “ 经济人 ” 的英文是 Pational — econornic man, 原意为 “ 理性经济人 “ ,也可称为 “ 实利人 ” 。 一、主要内容

adona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人性假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人性假设 • 学习目的与要求: • 1、掌握“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 、“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 2、掌握“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 、“复杂人”假设基础上提出的管理措施。 • 3、了解“Z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措施。 组织行为学

  2. 第一节 “经济人”的假设及管理 • “经济人”的英文是Pational—econornic man,原意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为“实利人”。 • 一、主要内容 • 麦格雷戈指出X理论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 (二)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的指导。 • (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 (四)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 (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以上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而这些人就应担负起管理的责任。 组织行为学

  3. 二、管理措施 • (一)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对于人的情感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 • (二)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众多劳动群众无关。 • (三)在奖惩制度方面,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组织行为学

  4. 第二节 “社会人”的假设及管理 • “社会人”的英文是Social man,有时也被译为“社交人”。 • 一、主要内容 •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5. 二、管理措施 • (一)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 (二)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对于组织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 (三)在进行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 (四)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该有所改变,他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 • (五)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组织行为学

  6. 第三节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及管理 • “自我实现人”的英文是 Self-actualizing Man ,也叫“自动人”。 • 一、主要内容 • “自我实现人”这一概念首先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而具有这种强烈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做“自我实现人”。 组织行为学

  7. 麦格雷戈Y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 • (一)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则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 • (二)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协不是促使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从而完成工作任务。 • (三)在实现工作目标中,报酬起着作用,而报酬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 (四)一般的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职责、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 (五)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比较高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但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能潜力只能得到部分的发挥。 组织行为学

  8. 二、管理措施 • (一)管理重点的改变。 • (二)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 (三)奖励方式的改变。 • (四)管理方式的改变。 组织行为学

  9. 第四节 “复杂人”的假设及管理 • “复杂人”的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沙因提出的。 •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和研究中,人们开始注意到,无论是“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并不适应于一切人。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而且每个人本身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潜力等,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的。 组织行为学

  10. 一、主要内容 • (一)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 • (二)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 (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也就是说,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四)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 (五)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不可能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

  11. 第五节 东方的人性分析 • 一、Z理论和文化人 •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 企业文化在管理要素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处于强调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中的人又可称为“文化人”,即具有典型的文化模式的人。 组织行为学

  12. 二、我国的人性分析 • 1、古代的人性理论 • 荀况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性善则是人为的。人的本性就是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是人的性情。荀子的这种性恶论类似西方行为科学中的X理论。 • 孟柯在《孟子.告子上》中指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后人编的《三字经》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孟子的这种性善论则类似乎Y理论。 组织行为学

  13. 2、现阶段的人性分析 • 中国现阶段的人性问题存在着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必然存在利益冲突。 • 一般的解决方式:①两者兼顾,既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又获得个人特殊利益,这是协调的利益关系。②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获得个人利益,这种利益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③牺牲个人利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利益关系的解决倾向是大公无私、利他主义的,是社会所提倡的崇高的行为。④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和社会利益,这种利益关系的解决倾向是反社会,并为多数人所唾弃的。 组织行为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