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463 Views
血管成形术回顾及展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戴汝平. 前 言. 1964 年 Dotter 和 Judkins 开创 1972年 Gruntzig 发明双腔球囊导管,使之成熟。 1972-1999年 有了重大发展。表现在: 适应征扩大 疗效提高50-95% 并发症降低5-<1% 半年再狭窄率下降至20%. 1972 - 1999 年血管介入治疗发展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2 - 1985. PTA 为主 成功率:85% 半年再狭窄率:30% 限度:长段、完全性梗阻者无法实施.
E N D
血管成形术回顾及展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戴汝平
前 言 • 1964年 Dotter和Judkins开创 • 1972年 Gruntzig发明双腔球囊导管,使之成熟。 • 1972-1999年 有了重大发展。表现在: • 适应征扩大 • 疗效提高50-95% • 并发症降低5-<1% • 半年再狭窄率下降至20%
第一阶段 1972-1985 PTA为主 • 成功率:85% • 半年再狭窄率:30% • 限度:长段、完全性梗阻者无法实施
第一阶段 1972-1985PTA PTA并发症: • 急性闭塞 • 血栓 • 急性夹层 • 夹层 • 假性动脉瘤 限度:长段狭窄、完全性梗阻病变不能成功
第二阶段 1985-1995激光血管成形术 • 开通率:50-85% • 问题: • 急性闭塞率:20-50% • 穿孔等并发症 • 价格昂贵 • 仍需PTA
第二阶段 1985-1995动力性血管成形术 • 开通率:75-90% • 问题: • 闭塞率:30% • 再狭窄率未降低 • 任需PTA
第二阶段 1985-1995血管内支架 • 钛-镍合金形态记忆支架 • 球囊膨胀支架 • 自膨胀支架 • 带膜支架 • 放射性支架
第二阶段 1985-1995血管内支架 基本特性要求: • 几何形态稳定性,顺应性 • 物理-化学稳定性 • 生物相容性
第二阶段 1985-1995血管内支架 支架基本功能要求: • 预防再狭窄 • 预防血栓形成 • 治疗并发症(夹层、假性动脉瘤)
第二阶段 1985-1995血管内支架 支架基本材料 • 316超低碳不锈钢 • 钛-镍合金 • 钽金属镀膜支架 • 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支架 • 辐射支架
第二阶段 1985-1995血管内支架 支架的临床应用 • PTA并发症治疗 • 急性闭塞:血管壁张力降低 • 急性夹层 • 假性动脉瘤 • 再狭窄 • 血管狭窄的第一治疗方法 • 重度偏心狭窄 • 长段狭窄,PTA效果不佳者 • 混合型病变 • 复杂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阶段 1985-1995血管内支架 治疗效果 • 降低再狭窄率10% 半年再狭窄率20% • 治疗PTA并发症 • 扩大PTA适应征
第二阶段 1985-1995血管内支架 存在问题 • 未能完全解决再狭窄问题 • 仍有再狭窄发生 • 血栓形成 • 2个月即可有内膜增生 如何提高血管成形术效果?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针对血栓形成的治疗 转基因治疗 血管壁转染 •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 • 活性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 ( a-UPA )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针对再狭窄的治疗 转基因治疗 • 转基因内皮细胞支架 • 转基因病毒感染内皮细胞 目的 • 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合成前期(G1期) •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过度再生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针对再狭窄的治疗 辐射性治疗 • 放射性铱 • 放射性支架 • 同位素球囊照射 目的: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针对血管再生的治疗 生长因子 • 在冠状动脉及下肢动脉内注入生长因子,发现一周后病人毛细血管生成,病人症状改善。 • 问题:血管内皮细胞瘤形成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血管疾病治疗的预测 • 介入治疗再狭窄问题很难突破 • 基因治疗尚是未知数 • 转基因的效果 • 转基因的副作用:改变了物种,违反了自然规律,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 投入大:效果/投入比小 • 预防仍是第一位 • 人类健康将是21世纪重要工程,有“ 第四产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