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936 Views
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 一、 稻属植物及其染色体组 (一 ) 稻属植物的种、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 稻属植物分为 4 个组 , 有 22 个种 , 其中栽培种 2 个 . 染色体数有 2n=24( 二倍体 ) 和 2n=48( 四倍体 ) 两种 . 已知的染色体组有 AA 、 BB 、 CC 、 DD 、 EE 、 FF ,尚有 5 个种的染色体组不知道。见 P15 表 1-2 及各个种的彩色图片。. (二 ) 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 3 种野生稻:
E N D
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 一、稻属植物及其染色体组 (一)稻属植物的种、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 稻属植物分为4个组, 有22个种, 其中栽培种2个. 染色体数有2n=24(二倍体)和2n=48(四倍体)两种. 已知的染色体组有AA、BB、CC、DD、EE、FF,尚有5个种的染色体组不知道。见P15表1-2及各个种的彩色图片。
(二)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3种野生稻: 1.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W. Griffith),分布范围:18°9´--28°14´,121°15´--21°52´,分布海拔400-600米。
(二)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3种野生稻: 2、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all.),分布范围:琼、粤、桂、滇4省(区)。分布北限24°17´N。
(二)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3种野生稻: 3、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 Baill.),分布范围:琼、滇、台3省。分布北限为24°43´N。分布海拔为50-1000米。对温度、光照、土壤、湿度要求严格。
二、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和亚种生态分类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1.亚种分类研究 加藤茂苞(1928):indica; japonica 2个亚种。 松尾孝岭(1952):A型(日本型粳稻)B型(印尼型或籼粳中间型)C型(印度型籼稻)3个亚种。 冈彦一(1953):大陆型、海岛型。
2. 起源地研究 中尾佐助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印度,证据是洛阳汉墓出土稻谷属印度型。 户刈义次(1950)也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印度。论据是dao与越南语 gao、泰国语 kao为同一语源。 Nair等(1964)认为印度半岛的Malaber海岸是水稻的起源中心,论据是在此地发现了5种野生稻且变异多样。 林健一(1975)通过酯酶同工酶的研究认为稻种起源变异中心在中国云南。 张德慈(1985)的冈瓦纳大陆学说(P17).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孟加拉国北部及由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华南(云南)等地形成的三角地带。(喜马拉雅山山麓,顺雅鲁藏布江扩散开来。)栽培稻由此向各方扩散和演变。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孟加拉国北部及由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华南(云南)等地形成的三角地带。(喜马拉雅山山麓,顺雅鲁藏布江扩散开来。)栽培稻由此向各方扩散和演变。 渡部忠世(1977),《稻米之路》一书可参考。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1. 丁颖的栽培稻起源与分类观点。籼粳同源于野生稻,5级分类(P18)。 2. 周拾禄等的籼粳起源非同源的观点。粳稻起源于长江流域下游;籼稻是从南亚地区传进的。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4文化层出土稻谷,有籼有粳,距今7000年,为研究栽培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图片)。
三、种质资源性状的鉴定 (一)形态、农艺性状鉴定:包括生态型归属、株型、分蘖性、穗数、叶片性状、穗型及其组成性状以及谷粒外形、色泽、芒、粒重以及稻米性状等进行综合描述和鉴定,每份资源的鉴定数据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以备育种利用。
(二)抗病性鉴定(P18-19) 1、稻瘟病苗期人工鉴定方法(P18),发病状况见图片。穗期接种方法(图片) 2、白叶枯病孕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P19),发病状况见图片。 3、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P19)。 4、条纹叶枯病接种、鉴定(灰飞虱介导)。
(三)抗虫性鉴定 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危害最严重。危害状况见实物图片。 抗虫鉴定方法(P19):三叶期后,均匀接入褐稻虱2-3龄若虫5-8只/株,待感虫对照品种枯死时,根据稻苗死伤程度,评定抗性等级。我国的稻飞虱以生物型I为主,经过筛选,已获得一批抗源。如ASDT、Babawee等。 已知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有ARC10239、N22、云南鬼衣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