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 一、 稻属植物及其染色体组 (一 ) 稻属植物的种、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 稻属植物分为 4 个组 , 有 22 个种 , 其中栽培种 2 个 .

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 一、 稻属植物及其染色体组 (一 ) 稻属植物的种、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 稻属植物分为 4 个组 , 有 22 个种 , 其中栽培种 2 个 . 染色体数有 2n=24( 二倍体 ) 和 2n=48( 四倍体 ) 两种 . 已知的染色体组有 AA 、 BB 、 CC 、 DD 、 EE 、 FF ,尚有 5 个种的染色体组不知道。见 P15 表 1-2 及各个种的彩色图片。. (二 ) 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 3 种野生稻:

ad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 一、 稻属植物及其染色体组 (一 ) 稻属植物的种、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 稻属植物分为 4 个组 , 有 22 个种 , 其中栽培种 2 个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水稻种质资源 一、稻属植物及其染色体组 (一)稻属植物的种、染色体数及染色体组 稻属植物分为4个组, 有22个种, 其中栽培种2个. 染色体数有2n=24(二倍体)和2n=48(四倍体)两种. 已知的染色体组有AA、BB、CC、DD、EE、FF,尚有5个种的染色体组不知道。见P15表1-2及各个种的彩色图片。

  2. (二)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3种野生稻: 1.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W. Griffith),分布范围:18°9´--28°14´,121°15´--21°52´,分布海拔400-600米。

  3. (二)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3种野生稻: 2、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all.),分布范围:琼、粤、桂、滇4省(区)。分布北限24°17´N。

  4. (二)中国的野生稻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有3种野生稻: 3、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 Baill.),分布范围:琼、滇、台3省。分布北限为24°43´N。分布海拔为50-1000米。对温度、光照、土壤、湿度要求严格。

  5. 二、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和亚种生态分类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1.亚种分类研究 加藤茂苞(1928):indica; japonica 2个亚种。 松尾孝岭(1952):A型(日本型粳稻)B型(印尼型或籼粳中间型)C型(印度型籼稻)3个亚种。 冈彦一(1953):大陆型、海岛型。

  6. 2. 起源地研究 中尾佐助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印度,证据是洛阳汉墓出土稻谷属印度型。 户刈义次(1950)也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印度。论据是dao与越南语 gao、泰国语 kao为同一语源。 Nair等(1964)认为印度半岛的Malaber海岸是水稻的起源中心,论据是在此地发现了5种野生稻且变异多样。 林健一(1975)通过酯酶同工酶的研究认为稻种起源变异中心在中国云南。 张德慈(1985)的冈瓦纳大陆学说(P17).

  7.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孟加拉国北部及由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华南(云南)等地形成的三角地带。(喜马拉雅山山麓,顺雅鲁藏布江扩散开来。)栽培稻由此向各方扩散和演变。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孟加拉国北部及由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华南(云南)等地形成的三角地带。(喜马拉雅山山麓,顺雅鲁藏布江扩散开来。)栽培稻由此向各方扩散和演变。 渡部忠世(1977),《稻米之路》一书可参考。

  8.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1. 丁颖的栽培稻起源与分类观点。籼粳同源于野生稻,5级分类(P18)。 2. 周拾禄等的籼粳起源非同源的观点。粳稻起源于长江流域下游;籼稻是从南亚地区传进的。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4文化层出土稻谷,有籼有粳,距今7000年,为研究栽培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图片)。

  9. 三、种质资源性状的鉴定 (一)形态、农艺性状鉴定:包括生态型归属、株型、分蘖性、穗数、叶片性状、穗型及其组成性状以及谷粒外形、色泽、芒、粒重以及稻米性状等进行综合描述和鉴定,每份资源的鉴定数据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以备育种利用。

  10. (二)抗病性鉴定(P18-19) 1、稻瘟病苗期人工鉴定方法(P18),发病状况见图片。穗期接种方法(图片) 2、白叶枯病孕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P19),发病状况见图片。 3、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P19)。 4、条纹叶枯病接种、鉴定(灰飞虱介导)。

  11. (三)抗虫性鉴定 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危害最严重。危害状况见实物图片。 抗虫鉴定方法(P19):三叶期后,均匀接入褐稻虱2-3龄若虫5-8只/株,待感虫对照品种枯死时,根据稻苗死伤程度,评定抗性等级。我国的稻飞虱以生物型I为主,经过筛选,已获得一批抗源。如ASDT、Babawee等。 已知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有ARC10239、N22、云南鬼衣谷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