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网络传播的现状与趋势 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潘雁飞副教授

网络传播的现状与趋势 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潘雁飞副教授. 参考书目.

adi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网络传播的现状与趋势 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潘雁飞副教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网络传播的现状与趋势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潘雁飞副教授网络传播的现状与趋势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潘雁飞副教授

  2. 参考书目 国外: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国务院新闻办支持、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杂志。

  3. 参考书目 • 国内: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4.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一)什么是网络传播 • 1、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阶段: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5.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2、什么是网络传播 (1)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6.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2)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匡文波《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8期第49页)

  7.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1. 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传播的前提。正象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一样,比特是构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单元(比特,英文Bit,意为字位,仅存在0和1两种状态)。在因特网上,无论是色彩缤纷的图像,还是美妙悦耳的声音,归根到底都是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这使得信息第一次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数字化的革命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为声音)

  8.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2. 网络化:网络化是网络传播的基础。网络传播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得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和接收信息。网络传播的普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程度。目前的第一代因特网除了传送文本、图片文件外,已能顺畅地传送音频文件,使得广播在网上直播毫无障碍。由于受因特网传输带宽限制,现在电视网上直播效果尚不理想,但下一代宽频高速网很快会打破这个限制。

  9.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 3. 多元化:网络传播传者多元化。网络传播是人人均可创办的媒体,任何人上网后都可以找到发布自己的消息的空间。目前,新闻单位、网络信息公司和个人构成网络传播的三大主要传者。新闻机构垄断发布新闻的专权被打破,但仍是核实新闻和进行深度报道的权威。传播者的多元化在造就大量个性化网站的同时,也导致网上色情泛滥和假新闻流传。

  10.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4.全球化:数字时代的还乡,天涯若比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5.实时性:网络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网站中。以往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11.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6.交互性:指能实现传方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传方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方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 传播的基本结构图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12.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7.多媒体化 。多媒体化是指网络传播能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用图像,而网络传播三者皆用。多媒体化融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报道手段,使受众在网上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而且通过网上超文本链接,可以极为方便地由这种符号跳到那种符号,从而多侧面、多样化地传播信息、接收信息。

  13.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 8.超文本链接的广容性: 广容性是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苦于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时段固定,不得不对许多材料忍痛割爱。网络媒体则一改传统媒体线性述事的方式,采用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发布。受众点击感兴趣的链接,就可看到相关条目的详细内容。

  14.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9. 小众化:网络传播在整体传播模式上趋向小众化。小众化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而言的。传统媒体数量十分有限,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受众只能在有限的媒体设定的有限菜单范围内作有限的选择,因此必然是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媒体数目众多,内容丰富且分工精细,网民选择范围极为宽泛。除极少数网站人流如潮外,网民们更多时间停留在志趣相投但访者不多的各类个性化网站上。众多网站分流了人群,在整体上形成小众化传播。小众化的媒体网站通过联合或被极少数大型综合性网站收购而成为其组件来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

  15.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 11. 易检性:易检性是指网络媒体具有过刊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广播、电视错过时间,通常就很难再听到、看到同一内容;想查看报纸以前的报道,也不是很容易的事。第四媒体突破了这种时间限制,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时按日期查看一家网络媒体的过刊,也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

  16. 一、网络传播及其特征 •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 12.双刃性: 人类传播具有认识环境的功能、协调行动的功能、文化教育的功能、调节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历来都有正负两个方向:真实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正确认识环境,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迷惑人们的视听;正确理念的传播能够形成有益社会的共同行动,邪恶观念的传播会导致有害社会的破坏性行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历史进步,错误思想、腐朽文化的传播必然阻碍历史的前进;健康向上的娱乐内容会给人以鼓舞和精神升华,低级庸俗的娱乐内容会使人腐化堕落。网络传播由于它的种种传播优势,既可以极大地发扬传播活动的正功能,也可能产生极大的负影响。谣言谎话、流言蜚语、好战言论、邪教宣传、种族歧视、色情诱惑等等有害信息,而今正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这种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危害性已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媒介和领域。在网络世界里如何弘扬正气、遏制歪风已成为进步人类面临的更加重要、更加艰巨的任务。

  17.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在网络传播技术方面,其宽带化、移动化、互动性等技术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 • 在网络内容发展方面呈现出参与性、创造性、视频化等特征; • 在网络传播发展方面热点迭出,博客传播、手机媒体、媒介融合、网络实名制等不断成为社会和研究界所持续关注的焦点,而网络侵权、网络恶搞、网络示丑等现象也成为如何加强互联网管理的争论焦点。

  18.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1.聚焦web2.0:拓展网络传播技术和应用的新时代 • 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之一,不过目前对什么是Web2.0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Web2.0(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 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简易信息聚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会收集和组织定制的新闻,按照你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和方式,直接传送到你的计算机上 )、百科全书(Wiki)、网摘 、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

  19.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2. 网络新闻传播地位:从边缘到主流 2006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将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选,并且评出了三类(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栏)首批13件网络新闻获奖作品。这次评奖标志着网络媒体作为我国重要传媒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反映了自2000年以来网络媒体快速的发展及其与日俱增的社会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现实。

  20.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3.微内容:长尾理论开始发力 • 微内容: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 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德森在书中告诉我们,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失败者” 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互联网以及与其相关的无穷选择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在2006年,互联网微内容成为一个新鲜话题。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作微内容。这些零星散乱的数据众沙成塔,成为网络神奇力量的真正来源。而当一种工具出现以后(如它的第一代产品的代表Google),微内容便羽化为蝶,登上社会发展的大舞台,成为了创造历史的主角。在互联网上,俗称“草根”的 “微内容”开始表现出经营性价值,微内容的出现可能会空前改变传媒业的产业形态。

  21.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4.博客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先锋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博客的普及不仅仅改变了互联网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人类传播模式从大众传播到博客传播的改变。博客的本质就是个人的“虚拟主体”。拥有博客,一个人就有了虚拟和现实的双重主体。随着博客应用不断主流化,基于个人博客的博客传播(典型的大集市模式),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理想。

  22.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5.播客传播:网络传播新焦点 播客的英文名称为Podcast,中文译名尚未统一,但最多的是将其翻译为“播客”。简言之,播客就是博客的升级,是由文字上升到了声音和视频。是博客的进化。是有声有色的博客。象麦爸播客网就给予用户无限大的上传空间,而且只要你上传完你的音频视频作品,就会自动显示播放器,那样世界上任何人只要访问你的这个网页,就可以直接听到你的声音或者看到你的影象,那就好象你拥有了你自己的电台或电视台。从发展轨迹来看,播客的来势甚至比当年的博客更为迅猛,这种新传媒形态值得我们关注。研究者认为,在实际发展中,Podcasting将逐渐成为一种互联网上的传播形态。

  23.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6.维客传播:公共与开放的领地 wiki概念的发明人是Ward Cunningham。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quick)的意思。wiki 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collaborative)」环境的网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页面资料。因而wiki技术是一种新的信息发布和维护技术,具有迅速、便捷、可匿名编辑的特点,而wiki新闻是wik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具有国际性、快速编辑、公开、中立、志愿和自由的特点,是一种群体协作创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参与式新闻。但是,wiki新闻目前具有可信性危机和缺乏原创性的缺点。

  24.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7.公民新闻:展现新的新闻图景 •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公共新闻、民生新闻是当前比较相关的几个概念。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网络所提供的最大可能的广泛参与性,则成为公民新闻勃兴的关键原因。 • 有研究者认为,公民新闻是网络时代新闻定义的新突破。“公民新闻”的出现,扩展了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中的新闻定义。由于采写的新闻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记者做的,许多网民在散发新闻时把自己的情感兴趣,不加专业修饰地夹杂在新闻当中,这对新闻定义的主要因素“客观性”提出了挑战。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新闻的受众也越来越依据自己的兴趣形成小众化发展趋势,新闻在公民网上呈现非一律的状态,即呈现个性化、社区化的特征,这对传统的新闻定义的外延给予了新的扩展。

  25.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9.媒介融合:一个和网络传播密切相关的话题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各类媒体边缘淡化,并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而且相当普遍。从多个角度来看,融合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合”与“分”,最终指向一个趋向,那就是,信息企业大联合之后的再分工。新一代电子报纸是报纸与网络融合的新方式。而新一代电子杂志则是超越杂志的新媒体形式。 由媒介融合可引发的产业融合,如经历了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终于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从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逐渐发展为大媒体产业。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大媒体产业是一种具有跨国家、跨产业、跨媒介特点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群。

  26.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10.融合新闻:使新闻回归了新闻者本身 •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Rich Gordon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融合新闻”的类型: 一是所有权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 二是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三是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 四是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如“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五是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融合新闻是一种更接近于新闻本质和新闻最佳形式的新闻,正因为此,融合新闻使得新闻回归了新闻者本身。

  27.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11.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媒体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有人称之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产物,是在电信网与计算机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换言之,就是将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或观看电视正在播出的节目。与不同的传统媒体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如手机报纸和手机电视等。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在传播方面有如下优势:一、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二、信息传播极其方便 ;三、传播功能极其全面 ;四、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 ;五、互动极其广泛极其迅速 。

  28.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网络传播的理性与规范发展之路 • 在法律层面,网络传播的法律规范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2006年5月10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被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公布引发了研究者对此的集中诠释。研究者认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立法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综合了立法和司法实践大量经验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网络环境下方方面面的矛盾(如网络恶搞)。《条例》为建立一个有利于维护权利人的权利,同时也有利于作品广泛传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网络环境,确立了操作性很强的法律依据。 • 另外,网络示丑现象,有的虽无法律问题,但却涉及到伦理问题,也需要理性规范。

  29.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博客实名制和博客官司:自由和责任的博弈 • (1)博客实名制:正在讨论中的议题包括实名制管理的适用范围;各方的权力和义务;登记身份信息的内容;登记真实、准确身份信息的保障措施;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施的时间安排等。 • 支持方认为实名制将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反对方认为实名制将损害博客的发展;折中者认为实名制不失为一种好的管理模式,但是要慎重施行。这种争论是现有网络利益格局在现实中的反映和折射。 • 有研究者认为,伴随Web2.0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变化,政府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难题,网站面临着“如何赢利”的压力,网民面临着“如何表达”的选择。总之,三者间的关系必然随着互联网的新发展而进一步调适。其实,博客实名制不仅是博客的问题,而是网络实名制或信息传播领域实名制整体管制思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还包括网络、手机、小灵通等信息传播平台和终端工具实行实名制的问题。由于手机短信诈骗日益猖獗,因此2006年手机实名制成为信息产业部规划中的“阳光绿色网络工程”中的一部分。

  30.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 (2)博客官司: • 2005年9月上旬,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堂发发现,在中国博客网中的一篇名为《烂人烂教材》的心情日记里,自己被博客主人“K007”用“烂人”、“猥琐人”、“流氓”等侮辱性的语言进行了指名道姓的辱骂。 • 2005年11月2日,陈堂发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请求判令被告中国博客网停止侵权,赔偿精神抚慰金1万元。 • 2006年6月14日,此案第一次开庭审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