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k likes | 1.17k Views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一 、教育与经济 “ 经济 ” 的基本概念 “ 经济 ” 这一概念有多种不同的涵义。 这里所说的经济,主要是指 物质资料的生产等活动 ,包括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等。.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总体来说 , 其核心内容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种 双向互动 的关系。 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 : ■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 教育的经济功能. ( 一 )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E N D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一 、教育与经济 “经济”的基本概念 “经济”这一概念有多种不同的涵义。 这里所说的经济,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等活动,包括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体来说,其核心内容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体来说,其核心内容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活动是引起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当然也是教育发展和变化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992年美、日、中、印四国财政性教育支出 情况(单位:美元) 国 别 美 国 日 本 中 国 印 度 投 入3145.76亿1649.54亿 109.25亿101.35亿 人 均 1231.70 1325.00 9.4 11.47 GDP占比5.3﹪ 4.7﹪ 2.0﹪2.2﹪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2000 2002 2004 2006 投入2562.61 2850.62 3365.94 4780.41 资料来源:2000--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蒸汽机时代的教育程度结构 当代社会的教育程度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与内容 教育目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经济发展缓慢,直接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劳动者,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因此,学校也不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而只是培养社会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显著提高。要参与现代生产,劳动者必须接受学校教育,掌握科学文化识。 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再把培养统治人才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培养熟练劳动者、技术工人、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各种管理人员等,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育内容: 在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大都是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社会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所占比例甚微。
在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古代社会: 口耳相传、照本宣科、呆读死记 ↓ 现代社会: 实验法、演示法等
◆教学技术手段 学校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教具、学具、仪器和设备等技术手段都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在不同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学校教学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各不相同的。 (幻灯机、照相机、电影机、电子计算机、语言实验室)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也与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与生产发展落后的古代社会,受教育人数非常有限,因而,个别教学成为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而在经济与生产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受教育人数的急剧膨胀,使个别教学的形式难以适应。于是,大规模的班级教学自然地取代个别教学,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通过再生产劳动力,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劳动力再生产包括两个内容和过程: 一是人的自然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形成人的体力; 二是教育和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形成劳动者的智力,即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掌握劳动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
一个人在他还没有掌握劳动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时,只是一个可能的劳动力。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使人掌握劳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才能使人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变成为现实的劳动力。一个人在他还没有掌握劳动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时,只是一个可能的劳动力。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使人掌握劳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才能使人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变成为现实的劳动力。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力的劳动力,它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体力劳动者,同时也包括培养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农艺师等各类专门人才。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力的劳动力,它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体力劳动者,同时也包括培养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农艺师等各类专门人才。
从现代生产的特点来看,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的专门化的发展,产品已经变成多种机构(如生产企业、研究设计单位等)和多种人员(工人、技术人员、工程师等)协作劳动的成果。从现代生产的特点来看,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的专门化的发展,产品已经变成多种机构(如生产企业、研究设计单位等)和多种人员(工人、技术人员、工程师等)协作劳动的成果。 这样,劳动力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直接使用和操纵生产工具的人。也就是说,“劳动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除直接使用和操纵生产工具的工人之外,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都已经成为直接生产领域的物质生产者,成为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再生产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 传统的生产力要素仅仅指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现代生产力已经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结构范围。 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生产力的极其重要的“附着性要素”,可以分别“ 附着 ”在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身上,从而大大改善和提高上述各个要素的素质和水平,有力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有两个基本特点: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通过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通过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 学校教育在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即在进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 “生产”出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发明,直接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学校教育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由高等院校来承担的。学校教育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由高等院校来承担的。 高校的三大功能: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现代高等学校普遍具备“生产”科学所必需的各方面条件和优势 : ◆学科门类众多 ◆知识密集 ◆人才集中、学术研究力量雄厚 ◆设备先进、研究经费充裕 因此,很多国家的高等学校 ,都十分重视利用这些优势和条件,发挥其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功能。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各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
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许多重大的新的科学发现都是来自高等学校或者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有密切关联。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许多重大的新的科学发现都是来自高等学校或者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有密切关联。 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成立100多年来,先后就有20多人因有重大的科学发现与建树而获得诺贝尔奖金,麦克斯韦在这个实验室里建立了经典电磁理论,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布拉格开创了生物分子结构的研究。
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很多也是直接来自高等学校或者与高等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很多也是直接来自高等学校或者与高等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作为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标志的蒸汽机,就产生于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由在该校做仪器修理工的瓦特在许多教师的帮助下发明的。 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等也与高等学校有着不解之缘,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工学院诞生的。
中国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成就: ◆ 北京大学王选院士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 ◆ 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研制的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刹车片) ◆“十五”期间,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53.57%。在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大学囊括了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全部一等奖。
二 、教育与政治 “政治”的基本概念 在中国古代,政治一般被认为是 “治国安民”的活动,所谓“政者事也,治者理也” 。 在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对政治的解释也与此相似:“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在西方,“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扩展为各种城市生活的处理,特别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西方,“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扩展为各种城市生活的处理,特别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到了近现代,由于政治的内容与形态等日益趋于复杂化,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解释也因此出现较大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权力现象”,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是“权威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活动” 。 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等。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解释: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除了涉及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关系之外,还涉及其他很多关系和内容,如阶级内部的关系、 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此外,政党建设、政府的管理活动等,也都属于政治范畴。
政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政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形态:主要指各种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的实施机构,如政府机构、党派机构、立法和司法机构等; ◆“观念”形态:主要指反映特定政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学说等; ◆“活动”形态:主要指各政党、阶级和集团围绕政权归属和各自利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政治宣传和竞选活动等。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在教育领域中,政治色彩最浓厚或者说受政治影响最大的范畴主要包括: ◆教育目的和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资源的分配
■政治对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制约与影响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目的无论是以帝王诏书的形式颁布,还是由某些权威人士提出,亦或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式加以确定,其实质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体现了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可以说,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强势集团的政治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 “明人伦”的君子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治在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的同时,必然进一步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政治在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的同时,必然进一步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 这是因为,教育内容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教育目的必须借助于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
美国的国民教育主要围绕宪法、独立宣言以及美国的价值观进行灌输,而且也非常注重对教育者政治素质的要求。美国的国民教育主要围绕宪法、独立宣言以及美国的价值观进行灌输,而且也非常注重对教育者政治素质的要求。 据美国社会学家昂纳·戴维斯的研究报告,在美国高校教育者失聘的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政治思想有危险倾向,占32%,而因学术水平不合格的,只占到19%。(陈佐洱谈港英米字旗和国民教育问题 http://news.ifeng.com/hongkong/special/hkguominjiaoyu/content-3/detail_2012_09/21/17777941_0.shtml )
■政治对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与影响 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教育制度,尤其是教育管理体制,大体上包括三种类型: ◆中央集权型 ◆地方分权型 ◆中间型(“混合型”)
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型。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型。 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地方分权型。 英国、日本则是“中间型”或“混合型”的标本。 各国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明显差异,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直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各国政治体制的不同。
■ 政治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制约与影响 从根本上说,决定一个社会教育资源的数量,决定社会成员受教育机会的基本因素,是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但是 ,在经济发展与教育机会之间,并不简单地存在着绝对的对应关系(线性关系)。在经济因素起作用的同时,政治因素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由于从供求关系上说,教育资源通常是一种较为稀缺的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在一定社会里,各个社会集团之间必然会围绕教育资源的分配,展开激烈争夺和博弈。由于从供求关系上说,教育资源通常是一种较为稀缺的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在一定社会里,各个社会集团之间必然会围绕教育资源的分配,展开激烈争夺和博弈。 社会强势集团通常会利用自身政治上的优势地位,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和政策,或运用其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自己的后代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同时,剥夺或限制其他阶级或阶层子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将教育资源在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进行一种不平等的分配。
■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逐渐转变的过程,是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吸收并适应社会文化和规范,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掌握一定政治体系(如政治制度、政党组织、权力机构等)所倡导和认可的政治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政治体系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
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成熟与否的判断标准: ◆具备最基本的政治常识,了解最基本的政治规范; ◆形成对特定的政党、政权、政府以及政治制度的肯定的认同的态度; ◆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情感,杜绝政治冲动、政治盲从; ◆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能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政治体系如政治制度、政党组织、权力机构等,如果不能得到社会成员普遍的认同和拥护,那么,这种政治体系便失去了巩固的基础, 就会走向崩溃和瓦解。这一点早已为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所认识。 因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促进政治社会化发展的最有效场所和工具:学校教育是促进政治社会化发展的最有效场所和工具: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政治课程的开设,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直接的的政治灌输 ,影响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 ●学校可以将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渗透和隐含在其他各科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传播; ●学校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校内外政治活动,在活动中和交往中,强化和调整他们的政治思想观念,促进其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任何一个政治体系的运行,都需要一大批政治人才。 政治人才从何而来?答案是明确的:从古至今,主要都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造就。
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培养官吏,即“学而优则仕”。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培养官吏,即“学而优则仕”。 孔子:学干禄
在现代社会,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对政治人才特别是对于政治精英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在政治人才的选拔方面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高学历化。在现代社会,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对政治人才特别是对于政治精英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在政治人才的选拔方面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高学历化。 接受较高程度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往往已经成为一个人进入政界、进入领导阶层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