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628 Views
希腊哲学引言.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希腊哲学的特质可归结为两条: 一是非宗教的精神; 二是思辨精神。. 1,关于非宗教的精神. 希腊哲学是与神化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希腊神化有一下几个特征: (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2)神人同形同性。 (3)迷狂的宗教精神。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人开始以理性的方式对 “ 自然 ” ( physis) 进行哲学思考,以对抗神化世界观。. 2, 关于思辨精神.
E N D
希腊哲学引言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希腊哲学的特质可归结为两条: 一是非宗教的精神; 二是思辨精神。
1,关于非宗教的精神 • 希腊哲学是与神化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 希腊神化有一下几个特征: • (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 (2)神人同形同性。 • (3)迷狂的宗教精神。 •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 希腊人开始以理性的方式对“自然”(physis)进行哲学思考,以对抗神化世界观。
2,关于思辨精神 • 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即“好奇心”。这里的“诧异”就是“爱”的冲动。表现了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自觉与超越。 • 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可以被概括为一下五个特点: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
第一节伊奥尼亚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 (一)水本原说 1,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公元前585/584年)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2,“本原”(arche)即万物从那里来,毁灭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3,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二)无定说 1,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是泰勒斯的亲戚和学生。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indefinite)。 3,“无定”是指无任何规定性的一种混沌状态。如《周易》中对宇宙的描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是生成,万物复归于“无定”的过程是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三)气本原说 (1)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2)阿那克西美尼“水”和“无定”的特征,提出 “气本原说”。“气”既有“无定”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又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气本原说以“气”的凝聚和疏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
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出生爱非斯王族。 (一)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二)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 (1)“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一般被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可能性。
(三)对立面的同一 在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首次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四)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了认识论的问题。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五)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重大意义: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则根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第一节南意大利哲学 • 一、毕达戈拉斯学派 • 毕达戈拉斯(Puth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出生于靠近伊奥尼亚的萨摩斯岛,他中年招徒结社,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戈拉斯学派。 • 据说毕达戈拉斯学派有两条最能典型概括他们思想特色的格言:“什么最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在哲学上,毕达戈拉斯最重要的思想有三点,即数本原说、和谐观念和灵魂理论。
(一)数本原 说 (1)毕达戈拉斯本人及其弟子擅长数学研究,当他们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作万物的本原。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毕达戈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2)毕达戈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 数有两种形式,即奇数和偶数,其中奇数是有定形的,偶数是无定形的,所以奇数是完满的,偶数是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产生出一切物体。
(二)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1)毕达戈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天体的和谐。“和谐”(harmonia)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主要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 (2)“宇宙”(cosmos)的本来含义是“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 (3)在毕达戈拉斯学派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 (4)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说相比,数本原的“秩序”与“规定性”的思想更有利于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三)灵魂学说 (1)毕达戈拉斯派的灵魂观具有宗教和哲学的双重意义。 (2)“灵魂”(psukhē)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荷马史诗》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在泰勒斯那里表现为普遍的生命力和活动的原则;而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主要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少牵强附会甚至神秘荒诞的内容,但是其主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他们提出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模式,试图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结构来解释一切;他们第一次引入了和谐概念和宇宙概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事物上;他们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灵魂问题,思考精神现象与其它现象的统一。
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克塞诺芬尼的一神思想 (1)克塞诺芬尼(Ksenopha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540年)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关于神、关于万物的生成和关于真理认识。 (2)对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芬尼对于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神的新见解: 神是唯一的;神是不动;神主宰一切。
(二)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1)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是爱利亚人。 在《论自然》一开头,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 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 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
(2)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3)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重大意义: 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再次,他不再象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他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三)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Zenon, 盛年约在公元前464-461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在于他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芝诺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都是归谬法,而从内容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 二是论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
(1)芝诺反对存在众多的论证有两个: 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 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 (2)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有四个: 第一,“二分法”。 第二,“阿基里追龟”。 第三,“飞矢不动”。 第四,“运动场”。
上述论证虽然具有明显的诡辩性质,但它们涉及到有限与无限、间接与连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和极限等问题,引起了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思考。
第三节多元论哲学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一)“四根”与“友爱”、“争吵” (1)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盛年约在公元前444年)明确宣称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整个世界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
(二)同类相知与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狭,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可见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与流射说。
(三)灵魂轮回说 他宣称灵魂不是从我们的血液和呼吸中产生的,而是从别处来到肉体中寄居的,它是一个被神的命令逐出的“完完全全的流浪汉”。灵魂开始处于原始的纯洁状态,没有冲突和争吵,只有爱与美之神库波莉斯。但堕入肉体后,灵魂就沾染了血液带来的罪恶,于是便不得不历经轮回。人只有通过净化洗涤罪恶,才能最终使灵魂返回与诸神同在的极乐世界。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 (一)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1)阿那克萨戈拉(Anaksagoras, 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把本原看作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子”(speramata): 第一,“种子”是永恒的。 第二,“种子”是无限的。 第三,“种子”是同类的。 第四,“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 第五,“种子”没有运动能力。
(二)自主的理智是运动的原因 (1)“理智”是阿那克萨戈拉哲学的重要概念,希腊语原文为nous,源于动词noein(思想),通常音译为“努斯”,亦意译为“心灵”、“理性” 。 (2) “理智”是永恒的、无限的、无形的、独立自为的,它知晓一切并支配一切。
(三)感觉由相反者生成 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异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如:由热而知冷,由咸而知淡,由苦而知甜,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虽然他的“异类相知”说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说正好相反,但是在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的作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
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 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从学于哲学家留基波(Leukippose,盛年约在公元前440-430年)。
(一)原子与虚空 (1)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说存在和非存在。所谓“原子”在希腊语中为atom,直接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外,还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所谓“虚空”(to kenon)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
(二)宇宙生成理论 以原子-虚空理论为依据,德谟克利特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在广袤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原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漩涡运动。。这种漩涡运动就是万物生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他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生成”。
(三)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思想比较复杂,提出两种理论。 (1)“影像”说 (2)“约定论” (3)德谟克利特的基本倾向是轻视感觉,重视理性。
(四)灵魂思想 德谟克利特的灵魂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灵魂的构成和作用。 他认为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因为这种形状的原子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 (2)灵魂的安宁问题。 德谟克利特主张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他认为要真正达到灵魂安宁就必须克制欲乐,淡薄名利。
古希腊哲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 第一,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 第二,探讨phusis(自然、本性)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 • 第三,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 • 第四,探索精神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