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688 Views
青年就业创业理论与实践. 徐 晓. 2009.12.24. Ⅰ 就业和失业. 就业和失业. 通胀率. 宏观经济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示意图. 就业和失业. 就业概念. 就业可界定为: 男 16 至 60 岁,女 16 至 55 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 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
E N D
青年就业创业理论与实践 徐 晓 2009.12.24
就业和失业 通胀率 宏观经济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示意图
就业和失业 就业概念 就业可界定为: 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 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就业和失业 就业类型 弹性就业: ——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阶段性就业: ——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 非正规(部门)就业: ——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及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不充分就业: ——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就业和失业 就业基本理论 1 古典经济学派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叶 )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市场自由竞争,土地稀缺人口增长,战乱灾害平衡人口 2 新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代表人物:马歇尔 主要观点:生产成本分析供给理论,边际成本分析需求理论 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问题 3 凯恩斯就业理论 (20世纪30年代 ) 代表人物:凯恩斯 主要观点:有效需求不足 ,总收入与总消费差异,依靠国家干预 4 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 ) 代表人物:刘易斯 拉尼斯 主要观点:二元结构下劳动力流动,均等城乡就业,发展农村经济
就业和失业 就业基本理论 5 人力资本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 ) 代表人物:舒尔兹 主要观点:提出人力资本。 认为:劳动者人力资本差别,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 6 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 ) 主要观点: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再培训(技能),发展职业介绍机构(信息) 7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 ) 主要观点:工资粘性导致失业必然 名义粘性(合同存在、错位调资),实际粘性导致失业 干预劳动合同,增强工资弹性
就业和失业 就业形势 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分布(总1.32亿人)
就业和失业 就业形势 城镇新增劳动力约2400万 下岗失业约800万 高校毕业约600万 进城务工约1000万 技术进步挤出效应 经济增长↑1%→岗位增加100万 总计: 9% →1000万
就业和失业 就业措施 五轮并驱
失业定义 失业可以界定为: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 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就业和失业 失业类型 ◆摩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 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 季节性失业 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 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 技术性失业 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 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 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 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 周期性失业 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就业和失业 失业测度 1 根据失去的工时统计得出 从理论上说最为科学,但在实践中尚无法实施 2 通过劳动力抽样调查和住户抽样调查获得 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从业人数) 3 通过社会保险工作记录获得 失业率=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4 通过就业部门工作记录获得 失业人员是指在调查期末到就业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 ★
就业和失业 趋势判断 劳动力供给紧张型: 3%--4%以内 劳动力供给宽松型: 5%--6%左右 为失业问题严重型: 7%--8%以上 国际失业预警线为: 7% 年度失业率
创业和就业 Ⅱ创业和就业
创业和就业 创业概念 创业定义(来自GEM,1999年启动): ——任何个人、群体或已成立的企业,对诸如以自我雇佣、新型企业组织或现有企业的发展形式,所进行的成立新企业或新的风险投入的尝试 研究框架 就业的基本框架: ——供求理论,劳动力抽象地看成“商品” ,进入劳动力供求市场 创业的基本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创业者抽象为“厂商”,不进入劳动力市场 创业两重性 创业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化活动,对就业的倍增效应,社会稳定 创业的经济性:创业企业通过提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增长
创业和就业 创业理论 1 从创业者的职能研究 ——坎蒂隆(法国):注意到“创业者、企业家”卓尔不群的社会经济特性 。第一次使用了“Entrepreneur ”,在寻求机遇的过程中扮演积极承担风险角色的人 。 ——奈 特(美国):将创业者职能的研究根基于生产组织基础上。将创业者视为不确定性的承担者。在奈特看来,生产组织中的创业者通过承担风险获得剩余,而工人通过转嫁风险获得工资。 ——马歇尔(英国):认为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 ;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 。 ——熊彼特(奥地利):赋予创业者打破已有经济均衡的“创造性破坏”力对创业者职能的考察脱离生产组织,开始以经济运行体系为背景。
创业和就业 创业理论 2 从创业者禀赋特性研究 社会文化理论(韦伯,德国)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出新教主义的兴起鼓励了勤劳、节俭和为积累物质财富而奋斗等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价值和信仰的差异可能引致各具特色的创业行为。 社会资本视角 (卡森,英国) ——创业者专精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他们之所以拥有这种高于其他人的判断力,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 。 ——强调具有强联系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创业和就业 创业理论 3 从创业行为过程研究 ——巴 利(美国) 机会识别力、创业者的决策力、隐性知识和人才、创业团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个人社会关系为主的企业网络等,是能为新创企业带来战略价值的资源。 ——德鲁克(美国) 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 ,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创业是“可以组织 、并且是需要组织的系统性工作”。 ——夏 恩(美国) 同样认为创业机会应该是创业研究的主线 。核心问题(1)为什么会存在可以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什么时间存在,是如何存在的 ;(2)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什么时间发现和利用,如何发现和利用 ;(3)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利用创业机会,什么时间采用,如何采用。
创业和就业 创业理论共识 —成功的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 —创业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 —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 —创新是创业(者)的本质。 —创业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
创业和就业 理 论 模 型 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 GEM始于1999年,目前参加国家43个,参加国家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62%,GDP占世界总量92%。2002年发布了首次中国调查报告。 GEM项目理论模型 ——国家框架条件(7个方面) 开放程度、政府国际地位、金融市场有效性、技术研发程度、 基础设施、管理技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 ——创业框架条件(9个方面) 金融支持、政府支持、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 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及社会规范。
创业和就业 创业活跃指数 TEA指数 ——反映一国创业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全员创业活动指数 ——中国2007年16.43%,在全球创业观察42个国家中列第6位 前五国家:泰国26.9%,秘鲁25.9%,哥伦比亚22.7% 委内瑞拉20.2%,多米尼加16.8% 金砖四国:俄罗斯约3%,印度8%,巴西12.5%,中国16.43% 发达国家:美国10%,日本4.8%,法国3%,英国9.8%
创业和就业 中国TEA指数变化 TEA指数 20 16.4 16.3 15 13.7 12.3 11.6 10 5 2002 2003 2005 2006 2007 年度
创业和就业 区域活跃程度 高活跃地区: 6个地区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一般活跃地区: 8个地区 辽宁、福建、山东、湖北 重庆、四川、宁夏、新疆 不活跃地区:12个地区 河北、内蒙、山西、吉林、安徽、江西 河南、湖南、海南、云南、甘肃、青海 创业沉寂地区: 5个地区 黑龙江、广西、贵州、西藏、陕西
创业和就业 创业类型 机会型创业 ——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 生存型创业 ——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由生存型向机会型转变
创业和就业 TEA指数占比 14 12 机会型创业 · 创 业 转 型 10 · 8 · · 生存型创业 · 6 4 2 0 年度 2003 2005 2007
创业和就业 创业者人数占比% 70 · 机会型创业 · · 60 · · · · 创 业 转 型 50 · · · 40 生存型创业 30 20 10 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度
创业和就业 总体特征 创业者特征 ——中国创业者以青年为主。主要年龄段位25—44岁之间; ——男性比女性更多创业。男性占9.89%,女性占6.53%; ——多数创业者有就业经历。有工作的占16%左右,无工作占0.4%左右; ——创业者以高中以下为主。在机会型中占49.8%,生存型中占84.4%。 创业状态 ——中国创业意愿强。期望3年内创业的人比重列第一 ——创业机会多。国家处于高速发展、快速转型阶段 ——创业精神强。不惧失败排第一位 ——创业能力弱。2007年12个月内关闭企业10.3%,创业技能倒数第二.
创业和就业 创业因素分析 城乡分布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学历分布
创业和就业 创业贡献 创业带动就业 ——基于2007年调查,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数平均为2.77人,未来五年平均带动就业数位5.99人; ——机会型创业更有助于提高创业对就业带动效应。33.6%的机会型创业企业可以提供5个以上岗位,14.9%的生存型创业企业提供5个以上岗位; ——未来五年,70%以上的生存型创业企业提供岗位不超过5个,61.5%以上机会型创业企业可以提供5个以上就业岗位。 创业促进经济增长 ——创业活动能够提供新的产品、采用新的工艺,有更大的增长、更多的出口、更多的就业机会等。2006年数据显示,50%的新企业有了新工艺,69%的新企业能够提供20个以上的工作岗位。 ——研究发现,机会型创业增加,将有利于保持经济繁荣、减少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生存型创业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数据表明,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个至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个至30个,而中国仅为11.66个。
创业和就业 创业环境 GEM31个国家排位 创业环境评分 2002年 2.65分 2007年 3.03分 8 10 11 13 15 18 21 22 29
创业和就业 创业环境 1 金融支持(第21位) ——专业风险投资资金(VC) 风险投资占GDP之比平均约为0.12%,中国约为0.02% ,倒数第2; ——非正式融资(4F资金,创业者自己、家人、朋友和莽撞人英文首字母) 非正规投资占整个创业投资的86.6%,创业者本人平均会提供66%的创业资金。中国利用非正式融资普及率第3位,略高于6% ; ◆79%的女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5万元以下,51%的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5万元以下。 ◆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10万元-50万元的比例是18.8%,女性为6.1%。50万元以上时,男性是15.1%,女性是1.7%。 ◆84%的初生创业者和81%的非正式投资者预期在2年内回收全部投资。
创业和就业 创业环境 2 政府政策(第10位) ——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 3 政府项目 (第13位) ——政府项目不限于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项目,还包括政府为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 ——我国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对创业的贡献就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得多。 4 教育和培训 (第22位) ——差距较大的是商业、管理教育方面的水平和创业类的课程和项目方面。 5 研究开发转移 (第11位) ——我国表现出较强的科技基础,比较落后的研究成果转化条件,较差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创业和就业 创业环境 6 商务环境(第29位) 创业企业能获得哪些资源,得到哪些服务,找到哪些资源,是否使用得起这些资源和服务。 GEM总体表现差,我国更差的状况 7 有形基础设施(第15位) 我国在有形基础设施总体较好,比如能够提供较好的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服务。中国排15位, 8 市场开放程度(第8位) 市场开放程度首先体现在市场的变化,其次体现在行业壁垒,总之就是是否存在公平竞争环境。我国总体表现较好,排在第8位。 9 创业文化(第10位) 主要依据三个问题:创业是否是多数人理想的选择,创业者是否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威望,公众媒体对创业的宣传频度。中国排在第10位,略高于GEM平均水平。
创业和就业 中国创业结论 • 1 创业活动持续活跃 • 创业活动指数从2002年的12.3%上升到2007年的16.4%,在全球创业活动中处于前列。 • 2 创业类型发生转型 • 就创业活动类型的结构看,正在发生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的转变。 • 创业机会增加、技能改善 • 创业机会的评分达到良好状态,创业技能的评分呈上升趋势。 • 4 创业环境条件向好 • 总体评分2002年2.65分上生为2007年的3.03分,名次由23位上升为16位,进入较好的评分区间 。
就业创业实践 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
就业创业实践 总体原则 坚持普遍性原则:两个全体青年 坚持枢纽性原则。共青团组织枢纽作用,组织认同 坚持利益性原则。兼顾多方、共赢发展 坚持可行性原则。党政重视、共青团能为 共青团组织覆盖角度: 服务体系内青年 VS服务体系外青年 服务青年群体定位角度: 帮助就业弱势青年 VS 企业择优用工
见习基地 青年就业状况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是全球平均失业率6.2%的两倍多。我国青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2005年调查数据表明,15--29岁青年失业率约9%,高于社会6.1%的失业率 。 按年龄分组的城市劳动力失业率比较(单位:%)
见习基地 见习理论和实证研究 职业素养 ——研究表明在见习期间可以获得工作的技巧,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和对职位的认同感;见习之后的青年更容易获得工作、提高工作的稳定性,降低从学校进入职场的不适应性,并增强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等等。 就业机会 ——有研究基于2002年美国大学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统计数据,参加实习的青年比没有参加实习的青年找到工作的机会大48.75%。 薪酬水平 ——另一个研究采用的是美国大学毕业5年以内的一组在职人员的数据,发现没有参加过就业见习的青年平均找工作的时间是参加过就业见习青年的2.19倍,前者工作的起薪是后者91.54%,而截止到数据统计的时间点,前者的薪金水平只有后者的85.48%。
见习基地 国外见习实践 德国--实务实习 ——实行“双师制”的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外,还要直接和企业接轨,接受生产实践的指导。创建了与大学并行的新式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学校。 法国--青年挑战计划 ——该计划主要为18-28岁的青年或青年团体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无偿的资金、培训、咨询、中介和后勤服务。 ——三个特点:一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鼓励青年人创新发现潜能和创造力;三是政府跨部门的联合和合作。 美国--改善青年人项目 ——通过让青年人主动承担一些社区服务工作而培养他们的工作经历; ——美地方政府还设有青年委员会,其中一项职能就是帮助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成功。
见习基地 国外见习实践 英国--青年创业计划 ——主要内容是动员企业界和社会力量志愿为18-30 岁的失业、半失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以及资金、技术和网络方面的支持。 ——政府提供就业选择机会:一是提供一份工作,政府给予企业工资补贴;二是由自愿性组织提供的工作;三是公益型工作,如环保、清洁等岗位;四是为素质较低的年轻人提供培训机会,时间最长为1年。 日本--体验式就业 ——按照提供岗位的主导方划分,该项目可以分为大学主导型、企业主导型、自治体主导型等; ——按照就业见习的目标导向,项目可以分为资格要件型、职业选择准备型、学习意欲唤起型等等。 香港--职业展翅计划 ——展翅计划共有三个主要项目,包括单元培训课程、工作实习、择业辅导和支持服务。 ——学员完成单元培训课程后,便可参加为期1个月的工作实习。譬如有文职训练、美容美发、酒店管理、表演艺术、纺织制衣,等等
见习基地 相关理论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理论 ——对青年劳动力整体而言,市场供求的核心问题是劳动力的数量、质 量和结构。 ——各类专业技能的青年劳动力,影响着青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 ——劳动力市场存在工作岗位专业要求与青年技能结构不相匹配的现 象,形成“结构性失业”原因之一。见习基地利于缓解结构失衡。 劳动力市场的搜寻理论 ——供需双方对彼此信息了解程度存在差异,企业和青年的搜寻活动, 会推进到预期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企业信息比青年自身信息更公开透明,企业更有获取青年信息冲动 ——就业见习基地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搜寻的问题。
见习基地 总体情况 截至11月5日 见习基地 21388个 见习岗位 524961个 上岗见习 216870人 企业聘用 49630人 基地分布 各群体上岗比例 各群体聘用比例
见习基地 总体情况 ——各级团组织对见习基地建设形成广泛共识 77.9%的团干部认为见习基地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作用很大或较大; 94.6%的团干部认为见习基地建设在当地团委工作中比较重要; 85.2%的团干部认为领导对见习基地比较重视。 ——团干部普遍感到工作中存在难度 9.8%的团干部感到难度很大,73.8%的团干部认为难度较大; 困难依次为日常管理为32.2%、找青年为28.5%、建基地为25.2%。 ——企事业单位承建见习基地动机 28.4%的基地负责人是为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青年解忧; 24.1%是为了配合共青团的工作;24.3%是为企业选人用人搭建平台; 13.9%是为了满足企业扩张性用工需求 。
见习基地 突出问题 1 基地质量不高 共青团联系渠道不宽,基地数量有限 部分岗位质量不高,对青年吸引力不强 基地建设尚未有效建立择优汰劣的机制 2 见习管理粗放 忽视了团组织“在服务中组织青年”的本质目标和要求 轻视对见习青年的培训和指导,甚至有廉价用工倾向 部分青年见习期间自我约束力不,见习过程随意懒散 3 青年意愿不强 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认为参加见习机会成本太大 对已毕业未就业青年来说,担心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对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青年来说,他们看重见习收入 4 见习文化欠缺 忽视对自身职业技能和社会化技能积累 全社会还缺乏支持见习工作的文化氛围
见习基地 对策措施 1 稳定基地数 规范见习基地管理,择优汰劣,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高质量见习基地。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将能够正常运转的见习基地数量稳定在较高水平。 2 提高知晓率 深入挖掘见习工作本质内涵和内在规律,营造青年见习文化。 加强宣传推介活动,品牌运作,努力提高知晓率和认同度。 3 提高上岗率 完善工作网络平台,不断提升工作便捷性。 加强对见习企业和岗位的遴选,增强见习岗位与青年意愿的匹配度。 4 强化规范性 规范见习过程管理,完善管理模式。 明确城市、高校、企业团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完善统计通报、见习考核、督导评估、激励约束、政策保障等制度。
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解决农民生活贫困状态。 1983年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主要从事面向贫困农民的小额贷款服务。 2006年10月,尤努斯及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根据发放机构分为: 福利主义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简称GB) 关心扩大贫困人口的存款,改善其经济和社会地位 联保互保,5人组建一个小组 ,5-6个小组建立一个中心 短期贷款、无需抵押、分期还贷;“互助、互督、互保”的组内制约机制 制度主义模式——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简称BRI-UD) 强调信贷管理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银行和自助小组(SHG)合作(PHBK)的项目
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分类 (1)非政府组织(NGO)方式; (2)正规金融机构方式; (3)社区合作银行方式; (4)村银行方式; (5)批发基金方式。 据世界银行估计: 在发展中国家有7000多家小额贷款机构, 为1600万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 全球小额贷款周转金估计达25亿美元。
小额贷款 城市小额贷款 总体情况 截至11月底,累计发放城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42.08亿元。贷款项目共计4,4983个,扶持创业青年共计5,3125人,带动青年就业共计17,1528人。 特色做法 ——多层次建立银团合作模式。与国开行、邮储银行合作,鼓励各地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 ——分层分类的开展金融服务。创业经济型套餐贷款,成长性企业政策性贷款,特殊群体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探索担保方式创新。互保、联保、抵质押品及补充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 青年贷款信用等级评审、发放信用卡、联合小额贷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