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k likes | 1.99k Views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1. 植物种类 30 多万种,用作人类食品的不过数百种,用作饲料的也不过数千种。. 植物体内的毒素限制了其应用价值. 2. 研究植物毒素的意义. ( 1 )利用植物毒素制造医药、兽药、环保农药。 ( 2 )开发食用、兽用新资源 ( 3 )防止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毒. 3. 植物性毒素. 定义:植物体本身产生的对食用者有毒害作用的成分,不包括那些污染的和吸收入植物体内的外源化合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致甲状腺肿物质. 生氰糖苷. 生物碱糖苷.
E N D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 1.植物种类30多万种,用作人类食品的不过数百种,用作饲料的也不过数千种。 • 植物体内的毒素限制了其应用价值
2.研究植物毒素的意义 • (1)利用植物毒素制造医药、兽药、环保农药。 • (2)开发食用、兽用新资源 • (3)防止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毒
3.植物性毒素 • 定义:植物体本身产生的对食用者有毒害作用的成分,不包括那些污染的和吸收入植物体内的外源化合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致甲状腺肿物质 生氰糖苷 生物碱糖苷 消化酶抑制剂 天然诱变剂 生物活性胺
甲状腺素 (T3、T4) 第一节 致甲状腺肿物质 • (1)甲状腺素的合成: 血液 甲状腺 I- I- 过氧化酶 甲状球蛋白
缺碘 食物中含有某种成分 (2)缺碘 • 缺碘 甲状腺素↓ 甲状腺肿大 (大脖子病) • 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大 (大脖子病)
(3)甲状腺素的作用 • ①产热效应: 促进物质氧化,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和产热量,提高能量代谢水平。 • ②物质代谢: 促进血糖水平升高;调节胆固醇、蛋白质的代谢。
主要影响脑及长骨的生长发育,在生后4个月内最重要主要影响脑及长骨的生长发育,在生后4个月内最重要 呆小症(cretinism,克汀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的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得不到T3、T4的补充导致脑及长骨发育障碍而出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的现象。 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如果孕期缺碘,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补碘非常重要
S-C6H12O5 R-C 芥子酶 N-O-SO3 表6-2 表6-3 一.致甲状腺肿物质的分布 • 1.芥子苷(即:硫代葡萄糖苷。包括黑芥子硫苷及其衍生物等) 无毒 • 异硫氰酸酯(ITC)、恶唑烷硫酮(OZT)、腈类、硫氰酸盐 有毒 P153
+ C6H12O6 S- 葡萄糖 R-C N-O-SO3 S-C6H12O5 硫代葡萄糖苷 R-C N-O-SO3 CH2-NH S + R-C≡N R-N=C=S R-CH2 C=S (4) 腈 O 异硫氰酸酯 (1) R-S-C≡N 恶唑烷硫酮 (2) (3) 硫氰酸酯 图6-2 硫代葡萄糖苷的水解 + SO3 表14-1 表14-2
甘蓝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2.芥子苷的分布 • (1)十字花科芸薹属:油菜 • 油菜种子的粉、饼粕也可引起中毒。
花椰菜 包菜(卷心菜、结球甘蓝) 2.芥子苷的分布 • (1)十字花科芸薹属:油菜 • (2)十字花科的其它植物:包菜、花椰菜、苤(piě)蓝叶、大白菜、小白菜、芥菜
防止动物啃食的防御性物质 种子:2~5mg/g 茎叶:0.13~3.9mg/g 包菜(卷心菜、结球甘蓝) (表14-3) 花椰菜 球茎甘蓝 (3)芥子苷的种类、含量
二.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毒性 • 既有毒性作用,又具防癌作用
(一)毒性 P154 • 1.致甲状腺肿大素 ①恶唑烷硫酮(OZT) ②异硫氰酸酯(ITC)等 • 2.硫氰酸酯: ①硫氰酸酯 ②硫氰酸盐 ③腈类化合物
甲状腺素 I I -CH2CHCOOH (T3、T4) 甲状腺素【四碘甲腺原氨酸(T4)】 HO- -O- NH2 I I (1)甲状腺素的合成: 血液 甲状腺 I- I- 过氧化酶 甲状球蛋白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酶 甲状腺素( T3、T4)↓ 甲状腺肿大,碘吸收率下降 1.致甲状腺肿大素: • (1)恶唑烷硫酮(OZT): • ①机制:
②地方性甲状腺肿 • 欧洲某些山区的奶牛以甘蓝属蔬菜为食,其牛乳中的OZT≥100μg/L • → 该地居民甲状腺肿较为普遍。 ③OZT对不同物种的过氧化酶的抑制程度不同。 对大鼠的作用不强 ④甲状腺素缺乏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R-N=C=S -N≡C-S 异硫氰酸酯 硫氰酸盐(SCN-) (2)异硫氰酸酯(ITC) • ①与OZT相似,降低甲状腺过氧化酶的活性 →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 ②体内可转变为硫氰酸盐(SCN-) R +
2.硫氰酸酯: • (1)硫氰酸酯:体内可转变为硫氰酸盐(SCN-) • (2)硫氰酸盐(SCN-): ①SCN-可与碘(I-)竞争碘泵而抑制的I-吸收 ②若食物中缺碘→SCN-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运进甲状腺内的I-进一步减少→甲状腺素合成减少→甲状腺肿大
滤泡上皮细胞 滤泡腔 ①SCN-可与碘(I-)竞争碘泵而抑制的I-吸收→当甲状腺内的I-消耗完以后,就会导致甲状腺合成不足→ 甲状腺肿大 迟发性甲状腺肿大
滤泡上皮细胞 滤泡腔 ①SCN-可与碘(I-)竞争碘泵而抑制的I-吸收②若食物中缺碘→SCN-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运进甲状腺内的I-进一步减少→甲状腺素合成减少→甲状腺肿大
R-C≡N R + C≡N - 氰离子(CN-) 腈 O2 硫氰酸盐酶 ②CN- 3ATP (3)腈类化合物(RCN) • 腈类化合物在体内可以代谢为CN- ①CN-抑制氧化磷酸化,阻碍能量的生成。 氧化磷酸化:NADH+H+→ → → H2O SCN- 迟发性甲状腺肿大
SCN- →甲状腺肿大 • 为迟发性甲状腺肿大。 当甲状腺滤泡腔中已有的碘耗尽以后才显现。
(二)防癌 • 1.芥子苷的多种裂解产物均具有防癌的作用。 • 如: 异硫氰酸酯(ITC) 吲哚-(3,2-b )甲醇 吲哚-3-甲醇 恶唑烷硫酮(OZT) ……
2.机制 • (1)激活人体微粒体氧化酶的活性 →加速有毒物质的转化 • (2)明显提高大鼠肝细胞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p155) →促进某些毒物的转化 →防止基因突变,防止癌的发生。
3.证据 • (1)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抑制小鼠恶性肿瘤的发生 • (2)多种芥子苷的水解产物或衍生物显著抑制激素依赖性的癌(如乳腺癌、子宫癌)的发生。 • (3)经常食用甘蓝属植物的居民→胃癌、食道癌、肺癌的发病率低。 • (4)甘蓝属蔬菜降低口腔癌的复发率。
化学物理法 微生物发酵法 油菜饼 霉(梅)菜扣肉 (三)防止措施 • 1.食用含芥子苷的食物不过量。 • 2.动物饲料的去毒: 霉干菜
第二节 生氰糖苷 • 1.生氰作用:植物合成生氰化合物并水解释放出氢氰酸(HCN)的能力。 • ①生命周期中:积累生氰糖苷。 • ②被咀嚼或破碎时:水解释放出氢氰酸(HCN)。
R1 葡萄糖 -O-C-CN R2 2.生氰糖苷的结构(图6-4) 氰醇衍生物
R1 葡萄糖 -O-C-CN R2 2.生氰糖苷的结构(图6-4) • 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氢氰酸(HCN) 氰醇衍生物 (糖+含羟基的化合物→糖苷)
β-糖苷酶 R1 R1 R1 R1 HO-C-CN HO-C-CN 葡萄糖 -O-C-CN R2 R2 R2 R2 C=O 2.生氰糖苷的结构(图6-4) 葡萄糖+ +HCN
3.生氰糖苷的分布 • 广泛分布于豆科、蔷薇科、稻科的大约1000余种植物中。 木薯、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杨梅仁、亚麻仁 高梁、燕麦、玉米、三叶草的幼苗
4.生氰糖苷的分布 • (1)种类: • ①亚麻苦苷:木薯、亚麻仁 • ②百脉根苦苷: • ③苦杏仁苷: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 • ④ 野豌豆苷:救荒野豌豆的种子 • ⑤ 高粱苦苷:高粱、燕麦、玉米的幼苗
4.生氰糖苷的分布 • (2)食源性植物:木薯、杏仁、枇杷、豆类等。 • 主要含苦杏仁苷、亚麻仁苷
β-糖苷酶 R1 R1 R1 R1 HO-C-CN HO-C-CN 葡萄糖 -O-C-CN R2 R2 R2 R2 C=O 1.HCN的生成 葡萄糖+ +HCN
2.HCN的消除 硫氰酸酶 • (1)CN- SCN-随尿排出 • 在哺乳动物中常见 • (2)CN-+半胱氨酸 噻唑 随尿排出
2.HCN的消除 • (3)少量HCN经肺呼出
三.氰化物的毒性及其机制 1.毒性: 醛类化合物 • 生氰糖苷 HCN 对人的致死剂量:18mg/kg 对人的最小口服致死剂量:0.5~3.5mg/kg
2.中毒机制 氧化磷酸化 • NADH+H+O2 3ATP H2O 氧化磷酸化 • FADH2O2 2ATP H2O
CN-阻断电子传递 2.中毒机制 • CN-与cyta3的Fe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ATP合成障碍
2.中毒机制 • 氧化磷酸化是机体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另一途径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 缺氧 →缺ATP →各项生命活动不能进行(“窒息”) CN-使O2不能被利用
3.治疗措施 • (1)一经发现急性中毒,立即让病人口服亚硝酸盐或亚硝酸酯。 • ①血红蛋白Fe2+ →Fe3+ • NO2- + Fe2+ NO+ Fe3+
3.治疗措施 • ②血红蛋白结合CN- • Fe3+ + CN-Fe(CN)3 → CN-从cyta3脱离, 氧化磷酸化正常进行 • (2)让病人口服硫代硫酸盐 • CN- +硫代硫酸盐SCN- 随尿排出
4.慢性中毒 • 非洲、南美地区,以木薯为主食→ • (1)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TAN) • (2)热带性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