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國際視野中高等教育 的管理及改革

國際視野中高等教育 的管理及改革. 楊銳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研究中心總監 2009 年 3 月. 全球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差異. 人與自我 克己復禮 個人主義 人與人 孔子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生來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與自然 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探索自然世界. 全球化特徵 (1). 出現了一系列的與全球思想、物品和人员的快速流動有關的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跨國閒的人們和社區之間的關係。 主要受信息和通訊技術發展的推動,引發了跨國性的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的新的形式。. 全球化特徵 (2).

adan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國際視野中高等教育 的管理及改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際視野中高等教育的管理及改革 楊銳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研究中心總監 2009年3月

  2. 全球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差異 • 人與自我 • 克己復禮 • 個人主義 • 人與人 • 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人生來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人與自然 • 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 探索自然世界

  3. 全球化特徵 (1) 出現了一系列的與全球思想、物品和人员的快速流動有關的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跨國閒的人們和社區之間的關係。 主要受信息和通訊技術發展的推動,引發了跨國性的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的新的形式。

  4. 全球化特徵 (2) 包括主客觀兩個層面 在客觀層面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的地域限制正在消退。 在主觀層面上:全世界的人們都越來越意識到這一事實,並因此重新塑造他們的生活。

  5. 全球化的歷史根源:主要概念 • 現代性 • 反省能力 • 資本主義 • 啓蒙運動 • 工業革命 • 民族-國家 • 美國戰爭(美國内戰)

  6. 與全球化相关聯的主導思想 • 簡單來說,其基本論點就是市場是好的,而國家干預是不好的。 • 基於這個流派的先驅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傢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 弗裏德曼的觀點,大多數新自由主義政府把弗裏德曼的(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作爲他們國家的指導政策原則。 • 放鬆管制而不是國家控制,貿易自由化和資本流動,公營企業私有化--這些是笃信市場的政府以及國際經濟組織所使用的有效策略。

  7. 經濟理性主義:簡要定義 1992年,前澳大利亞聯邦財政部長皮特·沃爾什參議員說:“我認爲經濟理性主義信奉的是:市場力量比政府干預通常會產生更好的結果,或者更有效地分配資源。”

  8. 經濟理性主義的三个組成要素 • 關注經濟政策和經濟目標:教育被認爲是經濟政策的一部分,而不是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的混合体。 • 公共政策的經濟内容是市場自由。經濟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市場自由主義影響。 • 部長對教育的控制,重點是以犧牲公共服務為代價的管理效率。

  9. 新右翼(市場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 • 對公共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自美國里根 (1980-1988)和英國撒切爾政府(1979-1991)以來。 • 主要人物: • 米爾頓·弗裏德曼(1912-2006,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1899-1992,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歷史根源: • 17世紀,托馬斯·霍佈斯 和約翰·洛克的英國自由主義 • 18世紀,亞當·斯密的市場之“看不見的手”

  10. 一些術語的解釋 (1) • 公司(企業)管理主義:業務類方法,公共部門的市場模擬; • 經濟政策足夠應付社會政策; • 教育僅僅服務於經濟; • 教育從屬於經濟價值意味著無論什麼只要是有利於經濟也就有利於教育,只有在有益於經濟時,教育才是有益的。

  11. 一些術語的解釋 (2) • 私有化指的是當責任以及資源從公營部門轉移到私營部門時把權力下放的形式。 ---Rondinelli, D. 1990 • 市場化指的是採取市場原則和市場機制辦教育。 --- Whitty, G. 1997

  12. 哈耶克的觀點 (1) • 哈耶克把人看作自私的動物,而不是社會的動物; • 沒有作爲社會或者是社會價值的事情; • 公共物品和社會正義是不可能的; • 真正的利他主義是無意義的; • 根據哈耶克的觀點來看,主導人類動機的是自愛和自利; • 物或人的價值僅僅只能通過其他個體在競爭的市場中所準備支付的量來做出判斷; • 他相信政府的發展會導致社會主義和極權主義。

  13. 哈耶克的觀點(2) • 他認爲人應該承擔捍衛自由的責任; • 自由可以通過擁有財產的經濟角度來理解,而不是政治上的民主; • 從根本上說,貧窮是個人的責任; • 只有少數精英應該接受高等教育; • 他捍衛富人特權(受教育權); • 他反對那些為社會不同利益團體創造教育機會平等的政策。

  14. 對哈耶克的另一注釋 • 1976年10月,哈耶克這樣告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經濟學協會:“經歷失望、逆境和困難是任何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必須服從的法則…只有少數人才是天生的領導者。思想是進步的源泉…絕大多數人幾乎不能夠獨立思考。” • 他的另一名言是:“只有極權政府才能滿足對物品均等的要求。”

  15. 一個國際化的例子 國際化是格裏菲斯大學的核心理念,它認同為學生成爲全球公民作準備的重要性。格裏菲斯大學所採納的國際化的工作定義為: 把國際視野整合到高等教育(中學后教育)的目的、功能以及教學之中。” --Knight, 2003, pp. 2-3 格裏菲斯大學的使命包括關於國際化的承諾。格裏菲斯大學致力於在定位、科學研究、教學、學生群体和課程等方面成爲一所國際化大學,成爲一所在國際理念和教育市場中的一個重要成員。

  16. 國際化:嚴重的不平等 極少數國家主導全球科研體制,新技術主要由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的跨國公司或者學術機構擁有; 英語的主導地位為那些使用英語授課的教學和研究的國家創造了優勢。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發現他們依賴于主要的學術超級大國。

  17. 國際知識網絡 “知識理所當然是國際的,它一直都是”。 --Altbach, 1998, p. xix.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跨境流動限制減少,交通運輸快速發展和新的通訊技術的普及,如因特網等,使建立和加強目的在於讓知識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的國際知識網絡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18. 然而,有人卻爭辯說, • 因爲不對稱的結構,真正的知識實際上僅是西方的,而不是國際性的。 • 知識網絡是錯綜複雜的和多方面的。 • 與不對稱的全球經濟實力相對應,國際知識網絡具有相似的結構:以美國為中心,保留巨大的學術權力,而世界上剩下的國家成了邊緣。 • 與非英語國家相比較,使用英語的工業化的國家在國際知識網絡佔據較有利的地位,它們的邊緣程度都不太嚴重。 • 國際知識網絡被工業化國家的知識機構所控制。

  19. 向中心移動的努力 • 對處於邊緣的國家而言,它們的學術體系存在一種向于國際知識網絡中心轉移的壓力,這種努力是爲了成爲國際知識網絡的成員,從而可以獲得由中心成員所生産的知識成果,以期他們自己生産的知識可以在這一體系中得到認可。 • 世界範圍的學者和學生的流通(交換)是國際知識體系的一個組成因素,它有利於思想的交流(交換),以及有利於保持最主要的幾個東道主國家的影響和研究霸權。

  20. 邊緣國家的重點大學所面臨的困境 • 大多數被邊緣國家的大學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一方面在自己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又在國際知識網絡中處於劣勢。 • 内外兼顧對於這些學校是至關重要的,它們既要在直接促進國家發展中扮演至関重要的角色,又要以一個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成員的身份參與國際體系。一流大學特別感受到这一困境。

  21. 英語和國際知識網絡 • 英語已被給予特權成為主導國際出版和交流的語言。 • 維持數據庫的質量標準的財政能力允許中心負責知識交流的工具,比如主要學術期刊、出版社、書目和圖書館,它們壟斷著一切資源而忽視或者排斥發展中(並非偶然地同時也是非西方的)國家的需要。

  22. 英語主導地位 • 英語主導了國際科學、學術研究和教學領域,這是前所未有的。 • 英語最接近于國際語言,主要的學術機構都使用英語,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 • 新興的學術制度中的主要成員如前英國殖民地,特別是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和尼日利亞等,傳統上都使用英語作爲主要的教學和出版語言。 • 目前英語幾乎成爲國際性的最主要的學術語言。

  23. 爲什麽英語成爲國際學術和科學語言? • 使用英語的國家已經成爲學術超級強國。 • 講英語的學術機構佔了多於一半以上的國際學生。 • 主要科學和學術期刊使用英語出版,它們的編者和大部分投稿者來自于講英語的國家的大學。 • 大部分世界學術網站和科學網絡以英語運行。 • 英語是世界上被最廣泛學習的第二語言。 • 英語被70多個國家作爲官方語言。 • 殖民主義刺激了英語向北美、南亞、加勒比海、非洲、亞洲其它國家、澳大拉西亞和南太平洋等地區的傳播。

  24. 主要影響(i) • 期刊編輯、編委會成員以及大多數讀者的研究範式和學術興趣控制了刊物的研究議程和方法論傾向。 • 非英語國家的學者如果希望其研究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話,他們必須遵循這些期刊的口味。 • 在美國和英國用英語出版和編輯的學術期刊和書籍主導了全球學術界。 • 全球的大學都希望它們的教授在這些期刊上發表論文,以及嘉獎那些在這些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教授。

  25. 主要影響(ii) • 大學課程逐漸被少數主要的英語國家所主導。課程發展也主要使用英語,並且尤其美國爲。 • 用英語提供的學術計劃(用英語授課的學術課程)盛行于許多非英語的國家。 • 大部分世界範圍的分校運動是使用英語作爲授課語言的,包括那些來自于非英語的國家。

  26. 主要的弊端(1) • 英語的功能增加了主要的英語國家的學術制度的影響。他們的准則、價值觀、方法論和發展傾向往往主導著世界餘下的部分。 • 知識是根據是否被國際學術機構認同來排名的,學者們被迫去從事能夠吸引國際讀者的興趣的主題,而常常以犧牲對於其所在地區的人群和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科學研究項目為代價。

  27. 主要的弊端(2) • 研究所選擇的方法遵照所謂的國際公認的方法論,而不管它們是否與所研究的具體論題相適宜。 • 英語作爲主導語言,已經與控制國際學朮研究發展趨勢一起形成一股強有力的組合,從而大大減少國際學術研究在主題和方法諸多方面的多樣性,從而導致世界學術的同質化。

  28. 全球性的教育政策與實踐融合現象 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於這一現象:在不同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的現代教育政策與實踐卻日益建基於類似的世界意識形態、組織模式和指導方針,而不是基於其社會内部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

  29. 重要的問題 • 這些世界層面的“指示”被傳遞到各種各樣的國家社會,並通過國際體系而廣泛地制度化了。這裡的根本性問題是: • 是哪些重要的力量和機制使它們形成了當代世界性的教育趨同? • 跨國的影響是如何達到對國家教育施加壓力的?

  30. 國際組織的主要活動 • 四种主要的國際組織活動使其對各國教育政策與實踐的影響至關重要: • 信息交流 • 章程和憲法 • 標準制定 • 技術和財政資源 • 儘管它們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顯著,關於它們的研究明顯不足。

  31.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引言 中國高等教育的融入世界對于中國和世界都非常重要。 伴隨快速而深入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走向大衆化。 儘管中國高等教育學生入學比例仍遠遠落後于經合組織國家,但是,就學生數量而言,中國高等教育體系正在迅速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統。

  32. 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根源(1) 到18世紀末,在過去2000年的帝國歷史中,中國完善了世界上最持久的政治制度,而且形成了獨特的文明,這種文明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文化。

  33. 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根源(2) 儘管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按照自己的邏輯進行著演進,而且從未偏離它自己的發展軌跡。高等教育只限於本土社會的知識傳播,對於了解世界其他地方沒有表現出任何真正的興趣。

  34. 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根源(3) •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學術價值觀。 • 在中國傳統中沒有任何機構可以稱得上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 科舉制度和書院成了古代中國高等學府的關鍵要素。

  35.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自相矛盾運動 • 高等教育大衆化過程中許多人失去受教育機會 • 學術水平提高的同時研究被邊緣化 • 巨大投資形勢下的財政緊張

  36. 關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評論(1) • 中國高等教育歷來是少數精英的特權。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大衆化以前所未有的水平為中國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具有歷史重要意義的,從而向人們提供更多的生活選擇。 • 中國的高等教育大衆化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獨特高等教育傳統的簡單延續,也不是外國經驗的全盤移植。

  37. 關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評論(2) 中國的經驗證實了一個常常被忽視的事實: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精英制度。只有少數人在特定的人口比例中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即使在高等教育大衆化體系中,仍然具有高度的選擇性,這個選擇性使得進入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的機會得到控制,僅僅為少數精英提供機會。在入學率越來越高的同時,高等教育體系内的分層和分化也在擴大。

  38. 關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評論(3) 隨著大衆化的高等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中國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是,中國高等教育有一個決定論者的因素。它把一個特定的機構置於制度頂部,排名相對較後的大學努力去仿效之,但是卻難以逾越制度性的障礙去超越排名較高的大學。這種請款更由於受到仍然高度集中的行政體制的影響而進一步惡化。這個體系的問題是那些社會聲望較低的大學如何界定它們的角色,從而能夠把它們的重點放在可以實現並且富有實際意義的目標之上。

  39. 歐洲-北美大學模式 • 中國大學普遍以美國最優秀的大學為標準,進行政策創新和解決自身發展問題。 • 北京大學的改革幾乎完全是基於美國的經驗。改革者幾乎一味地僅引用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來對他們的政策加以合法化,並一再表示美國研究型大學是世界最好的大學。 • 改革倡導者往往缺乏關於美國大學教育經驗和政策的知識。 • 美國經驗不可能完全適合于具有不同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中國。 • 中國需要更加有選擇地審視境外的知識和政策。

  40. 杜威對蔡元培的評論 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在他在北京工作兩年囘到美國之后寫的一篇文章中把蔡元培和當時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作了一番比較。他認爲,就專業知識而言,蔡元培比不上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校長。但是就教育成就本身而言,英美的大學校長都比不上蔡元培,後者改革北大而且把北大變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一流大學,極大地推動了整個社會的改革和前進。 --Feng, 1992

  41. 蔡元培的遺產(1) • 蔡元培主張“思想自由” 和“兼容並包”,它是北京大學現在最根本的特徵。 • 北京大學被蔡元培重新改造后,已經成爲由政府確立的一所現代大學,同時又以各種形式在許多方面與中國學朮傳統緊密相聯。 • 蔡元培想把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尤其是儒家和墨家思想與西方體系相結合。

  42. 蔡元培的遺產(2) • 蔡元培廣泛涉獵幾乎所有社會和人文科學的主要領域。 • 很難想象一個科學家或者經過訓練的工程師,或者甚至是一個沒有像蔡元培一樣具有淵博知識和洞察社會能力的社會科學傢或者人文主義者,能夠準確地抓住機遇,多面出擊,採取果斷行動,為北京大學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淵博的知識是大學校長的一大優勢。蔡元培的成功提醒了我們擁有淵博知識的學者比某一領域的專家更適合儅大學的領導。 • 當代學人已經越來越高度專業化,個人的知識基礎越來越狹窄,蔡元培的遺產對世人是一個及時的警告。

  43.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 中國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政府和大學共同的堅定的承諾-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是大多數西方社會很少見到的現象。 • 中國政府以政策扶持和驚人的投資與大學進行密切合作以創造雙贏局面。 • 中國致力於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政府為若干所排名最靠前的大學指定角色,並把錢集中投向它們。政府角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44. 中國對世界大學理念的貢獻(1) • 百餘年來,中國高等學府一直致力於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旨在促使中國高等教育符合“國際慣例”。 • 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充分融合中西雙方的要素,包括制度安排,研究方法與手段,以及教育理念和文化精神。 • 中國對國際社會,特別是在文化意義上,可以做出巨大的貢獻。在今天人類社會面臨可持續發展和文化衝突等嚴重問題時,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明顯。

  45. 中國對世界大學理念的貢獻(2) • 在對國際社會特別是文化意義上的貢獻這一奌上,高等教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高等教育應該以此為目標。 • 然而,細究當下中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就會發現,這一目標並不是最受重視的。因此,如果未來在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缺乏實質性内容,將不足為奇。

  46. 結束語 • 任何關於非西方大學改革的討論都會引發極爲重要的和學術上令人着魔的問題---西化和本土化。 •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將會對其自身將來的發展、亞洲其它國家大學的未來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未來產生影響。 • 中國離真正成爲世界一流大學的路還相當長。雖然中國大學在硬件方面已經提高了很多,但在軟件方面的建設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 中國大學面臨著兩种挑戰:一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短期行爲;另一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官本位主義。 • 中國大學還應既意識到美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優點,更應意識到它的缺點和不足。爲了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大學,中國大學需要形成它們與衆不同的“中國性”。

  47. 謝謝! 歡迎批評指正! E-mail: yangrui@hkucc.hku.hk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