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37 Views
环境教育探索与绿色学校实践.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祝怀新. 一、环境教育的萌生及其内涵. 传统教育:掌握知识技能,以提高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战后,环境问题恶化,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 环境问题的恶化,根源在于人们的观念; 人们寄希望于教育,希望以此来改变新一代的价值观与态度。. 一、环境教育的萌生及其内涵. 70年代,国际社会致力于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确定了“环境教育”概念; 1975年,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确定了环境教育的含义、目的与目标等;
E N D
环境教育探索与绿色学校实践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祝怀新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萌生及其内涵 • 传统教育:掌握知识技能,以提高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 战后,环境问题恶化,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 • 环境问题的恶化,根源在于人们的观念; • 人们寄希望于教育,希望以此来改变新一代的价值观与态度。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萌生及其内涵 • 70年代,国际社会致力于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确定了“环境教育”概念; • 1975年,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确定了环境教育的含义、目的与目标等; • 1977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对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目标、课程等作了全方位的建议,并促使全球环境教育蓬勃发展。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萌生及其内涵 • 传统的环境教育立足于人与环境的谐调观,片面强调环境利益高于一切; • 具有反人类主义倾向的环境教育最终是脱离现实的,因此难以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 • 198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萌生及其内涵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 1992年里约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强调教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广泛作用; • 2002年约翰内斯堡会议把教育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会议把2005-2014年确定为国际环境教育十年。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萌生及其内涵 •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意识到应当在不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谋求最大的发展,借助科技、经济的发展来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 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各国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 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领域,是教育的一种新的思维。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环境教育的基本目的与特征 • 环境教育是要通过各级各类教育促进一种价值观和道德,从而形成实现可持续的未来和使社会向着积极方向转变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 从本质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人与他们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环境教育的基本目的与特征 • 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习者: • 尊重全体人类的尊严和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公平承担责任; • 尊重未来人的权利,承担代际之间的责任; • 尊重涉及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 尊重文化的多样化,构建一种以宽容、无暴力、和平为基础的地区和社会文化。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环境教育的基本目的与特征 • 传统教育理念:以知识为本,将学生视作贮存知识的机器,不断地灌输知识; • 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教育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来理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环境教育的基本目的与特征 • 由此,环境教育的基本特征为: • 多学科性和整合性; • 反思性和批判性; • 参与性和多元性; • 乡土性和适切性。 • 环境教育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它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整合的目标。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环境教育理论倡导以整体论为哲学基础来发展环境教育; • 从整体的角度来探索环境和环境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其中的具体因素。 • 环境教育不再是从各学科领域中抽取相关的知识,来设置一门单独的学科; • 环境教育通过整个课程体系来培养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人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90年代后,随着环境教育提出,环境教育的内涵得以扩大,变得更为丰富; • 1993年欧洲议会要求各成员国“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中,强调学校的基础性作用”, • 随后,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提出了“绿色学校计划,指出: • 绿色学校的创建将是一个理想的途径来推进“地方21世纪议程”在学校范围内实现。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强调“绿色学校计划较灵活地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日常运作来进行环境教育,并鼓励学生在家庭及社区行使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 1996年,我国中宣部、教育部、环保总局开始倡议在全国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一)学科渗透 • 环境教育兴起时,学校倾向于建立一门单独的学科,从而传授系统的环境知识; • 随着对环境教育探索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认为环境教育应当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因为它与现行各学科相互重叠。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渗透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渗透决不是在现行的学科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内容,而是要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来把握学科教学。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二)户外教育 •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必须主要借助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其目标; • 课堂教学毕竟侧重于知识目标,因此,还必须重视各类教育活动教学策略中环境教育的开发; • 在环境中的教育:环境作为一教育资源。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环境教育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从事实际的探究活动,从中学会学习。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政府环境教育指南中将实地探究规定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教学策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探究式策略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精神,新课改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三)隐性课程 • 隐性课程:课程和教学计划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 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情境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隐性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环境素质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 营造适当的校园氛围、班级氛围(包括制度、物质和精神氛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关爱自然的个性倾向发展。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如校园植物分布、生态角的设置、建筑布局等应当能够发挥环境教育价值;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则要求使环境素质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的精神与生活的内在组成。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此外,教师的人格、素质对学生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教师的环境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由此,只有学校发挥整体教育功能,才能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 • 当环境教育超越了环境知识传授时,绿色学校运动应运而生。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三、绿色学校——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办学模式 • 我国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的兴起,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与国际接轨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
绿色学校 • 绿色学校是实现环境教育基本目的与目标的教育场所,它立足于环境教育跨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全方位综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环境理念与价值观,最终促使环境素质和行为成为学校里所有学生生活和道德精神的内在组成。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祝怀新可持续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