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34 Views
粮食外贸运输体系. 粮食外贸发展. 1 、粮食散装化运输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2 、粮食集装箱化运输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3 、粮食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1 、粮食散装化运输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E N D
粮食外贸发展 1、粮食散装化运输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2、粮食集装箱化运输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3、粮食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1、粮食散装化运输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 散粮运输是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粮食物流运输方式,已经占到世界粮食物流总量的70%。散粮运输发展已经有100来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粮食散装化运输。我国在上一世纪60年代曾经搞过散粮运输试点,但没有取得成功。1993年开始,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全国性的散粮运输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以东北粮食流通走廊为主、以大连北良港为枢纽的南北散粮物流运输体系,北良港也成为国内最大的粮食进出口贸易港和散粮中转极大(见下表)。2001——2004年北良港L18铁路散粮运输车辆运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粮食铁路总运量 252 520 846 587L18散粮车运量 83 265 500 402散粮运输比例 32.9% 51% 59.1% 68.5%东北地区目前散粮运输化率已经达到50%以上,北良港、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秦皇岛港等均建成了散粮中转设施,形成了从东北沿海各港至东北腹地主要粮食中转库的散粮铁路运输网和区域性公路粮食物流运输网,开辟了多条至南方沿海深圳、广州、厦门、福州、防城等港口内贸散粮运输班轮。目前,国内主要港口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散粮中转设施,散粮铁路运输覆盖面也正在逐步扩大,以港口为基地的公路散粮汽车配送网络建设进展迅速。粮食散装化步伐正在加快。散粮运输是指粮食物流过程中的散装、散卸、散存、散运等“四散化”作业方式,具有如下优点:(1)、机械化程度高,作业效率高,可以大大提高物流效率;(2)、节省人力和物力,可以节约大量的包装费用、装卸费用和人工费用,规模经济效益较高(北良港散粮运输物流成本比包粮运输每吨降低24元以上);(3)、减少粮食损耗和防止粮食运输过程损失、丢失;(4)、可以实现公铁水联运,减少物流环节;(5)、可以实现粮食物流信息化管理。缺点:散粮物流专用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必须配备散粮装卸专用设备、散粮仓储设施和散粮铁路运输车辆;无法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粮食物流装卸作业和实现门到门服务,对港口、中转库条件要求较高;粮食反复装卸的破碎较大,专用车辆存在返空问题,装卸过程和筒仓的粉尘防爆安全问题。适应条件:大宗散粮运输。
2、粮食集装箱化运输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 与大宗散粮运输方式相比,全社会对于粮食多品种、多样化、门到门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只有粮食集装箱化运输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粮食集装箱化运输最初由加拿大于1975年率先采用,并被许多国家看好。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粮食集装箱运输化比例已经占到粮食物流总量的5%以上,个别港口已经达到20%以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粮食集装箱化运输试点,目前每年通过铁路运输的粮食集装箱已经达到4-5万TEU,年运输量100万吨左右,主要为沈阳铁路局和哈尔滨铁路局通过铁路南运粮食,运输主要粮食品种为大米、玉米、小麦、大豆及其半成品。与此同时,部分港口之间主要是南北内贸粮运输航线上也开展了粮食集装箱化运输,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东北地区铁路南运大米总量的25%已经采用了集装箱运输,目前东北地区粮食集装箱花运输的物流量约占整个粮食物流总量的5%左右,锦州港、营口港等港口的粮食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已经达到20%以上。由于粮食集装箱装卸运输方便、效率高,容易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提供门到门服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未来粮食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国内粮食集装箱运量与国际公认的占粮食物流总量比例20%以上的标准尚有很大差距。2004年1-9月份全国铁路及沈、哈局发粮食铁路集装箱输物流量分析(单位:TEU)品种 局 沈局发 哈局发 全国铁路发大米 2156 5029 13495玉米 258 512 1120大豆 1061 206 1686其他粮食 645 1944 12113合计 4120 7691 28414
粮食集装箱化运输的优点:(1)、适合粮食多品种、小批量和多种质量等级运输的要求,可以多品种混装,并与其他非污染性货物混装;(2)防水、防盗、防丢失,不受恶劣气候条件的限制,可以全天候作业,保证车船正常运输;(3)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集装箱运输网络、设施,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不受地域条件限制;(4)简化手续和理货交接程序,扩大公铁水联运范围,缩短运输时间,保证市场供应;(5)节约包装物和包装费用,减少粮食损耗和经济损失;(6)可以实行门到门的运输服务,提高服务质量;(7)有利于粮食运输的信息化建设。粮食集装箱化运输的优点:(1)、适合粮食多品种、小批量和多种质量等级运输的要求,可以多品种混装,并与其他非污染性货物混装;(2)防水、防盗、防丢失,不受恶劣气候条件的限制,可以全天候作业,保证车船正常运输;(3)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集装箱运输网络、设施,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不受地域条件限制;(4)简化手续和理货交接程序,扩大公铁水联运范围,缩短运输时间,保证市场供应;(5)节约包装物和包装费用,减少粮食损耗和经济损失;(6)可以实行门到门的运输服务,提高服务质量;(7)有利于粮食运输的信息化建设。
缺点:粮食集装箱装卸效率比散粮方式低,装卸工艺还不完善,物流成本费用较高,需要解决集装箱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适用范围:包粮运输,小批量、多品种粮食运输,一般散粮运输。缺点:粮食集装箱装卸效率比散粮方式低,装卸工艺还不完善,物流成本费用较高,需要解决集装箱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适用范围:包粮运输,小批量、多品种粮食运输,一般散粮运输。
3、粮食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 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和谐统一。随着散粮运输和粮食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粮食物流的管理效率和作业效率,即实现物流协同作业管理信息的集成,最终达到物流管理流程清晰、数据集中处理、业务操作规范的目的。国外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信息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并在粮食交易市场和大型粮食港口采用,大连北良港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已经建成国内最先进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粮食物流信息平台一般由作业信息、管理信息、经营信息三大部分组成,并由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网络连接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的物流信息平台。作业信息内容:货物品种、数量、日装卸车(船)数、吊箱量、单车重、箱型、船型、粮食品质、计量、库存量、进出仓量等等。管理信息内容:运输调度管理涉及作业计划、作业计划、人员调配、作业速度等,仓储管理涉及仓储和货位布局、粮食保管标准及操作流程等仓库管理,装卸作业管理涉及计量、检验、统计、工班、装卸单位等,设备维护管理,财务与统计管理。经营信息内容:客户关系、客户管理信息,货物位置信息跟踪、经营成本分析与经营方案决策。企业交流信息平台: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企业信息,粮食公、铁、水运及联运信息,粮食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信息,政策信息。
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和粮食集装箱运输三种粮食物流方式信息化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别。具体比较见下表。三种粮食物流方式信息化难易程度比较物流业务 比较项 包粮运输 散粮运输 集装箱运输运输配送 装卸作业强度 高 低 极底 装卸作业时间 长 短 更短(是散粮25%) 包装成本 每吨5至10元 无 无 粮食损耗 5-7% 〈1% 〈1%运输时间(以东北地区腹地到港口) 8天 3-5天 1-4天 自动化程度 低 高 高 运输成本 高 较低(有空返) 低 服务质量 一般 一般 门到门服务仓储 粮食质量 一般 较好 好 粮食损耗 大 小 小 仓储成本 高 低 低信息化 数据采集 人工采集 自动采集 自动采集 数据跟踪 无法实现 较复杂 容易实现 标准化 无 需要转换 准单品管理 实时性 差 及时 及时 信息化程度 低 较高 高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和粮食集装箱运输三种粮食物流方式信息化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别。具体比较见下表。三种粮食物流方式信息化难易程度比较物流业务 比较项 包粮运输 散粮运输 集装箱运输运输配送 装卸作业强度 高 低 极底 装卸作业时间 长 短 更短(是散粮25%) 包装成本 每吨5至10元 无 无 粮食损耗 5-7% 〈1% 〈1%运输时间(以东北地区腹地到港口) 8天 3-5天 1-4天 自动化程度 低 高 高 运输成本 高 较低(有空返) 低 服务质量 一般 一般 门到门服务仓储 粮食质量 一般 较好 好 粮食损耗 大 小 小 仓储成本 高 低 低信息化 数据采集 人工采集 自动采集 自动采集 数据跟踪 无法实现 较复杂 容易实现 标准化 无 需要转换 准单品管理 实时性 差 及时 及时 信息化程度 低 较高 高
运输成本 高 较低(有空返) 低 服务质量 一般 一般 门到门服务仓储 粮食质量 一般 较好 好 粮食损耗 大 小 小 仓储成本 高 低 低信息化 数据采集 人工采集 自动采集 自动采集 数据跟踪 无法实现 较复杂 容易实现 标准化 无 需要转换 准单品管理 实时性 差 及时 及时 信息化程度 低 较高 高合理比例 % 10% 70% 20%运输成本 高 较低(有空返) 低 服务质量 一般 一般 门到门服务仓储 粮食质量 一般 较好 好 粮食损耗 大 小 小 仓储成本 高 低 低信息化 数据采集 人工采集 自动采集 自动采集 数据跟踪 无法实现 较复杂 容易实现 标准化 无 需要转换 准单品管理 实时性 差 及时 及时 信息化程度 低 较高 高合理比例 % 10% 70% 20% • 北良港散粮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功能: 港口散粮作业辅助管理功能; 港口生产管理统计分析功能; L18铁路散粮运输车运行管理及定位跟踪功能; 散粮作业、检验和计量实时监控和数据处理功能; 港区及东北中转库散粮仓储信息功能; 国内外主要粮食期货、现货市场信息联网查询功能; 船舶及贸易信息服务功能; 电子商务功能。
二、关于加快我国粮食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沿海港口散粮专用码头的科学规划布局 2、大力发展粮食集装箱运输 3、加强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4、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粮食物流技术装备 5、加快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
1、沿海港口散粮专用码头的科学规划布局 • 我国已经形成了南北粮食物流运输的大格局,进口粮也将逐步增加,根据粮食主要产销区的分布,科学规划建设散粮港口十分必要。目前,北方的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等港口都已经建成了散粮装卸及仓储专用设施,南方的广州、深圳、宁波、厦门等主要港口也建设了散粮装卸及仓储设施,但从全国看,散粮专用码头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装备机械化程度和作业效率也有待迅速提高。因此,加快在中、南部沿海省市主销区散粮专用码头建设十分必要,但散粮码头建设的港口布局和规模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国内应重点建设若干个大型散粮港口专用设施,并充分发挥大连北良港、宁波港、深圳赤湾港、广州黄浦港等枢纽港作用。为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同时考虑散粮码头运营的经济性,散粮专用码头机械化装卸设备和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尽可能采用国产设备。
2、大力发展粮食集装箱运输 • 随着小批量运输需求量的不断增多,运输体系的设备也再不断更新,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促进了粮食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收纳库和粮商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有关部门集装箱粮食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在网上进行交易,利用特快专递送到粮食样品,使传统的粮食运输方式发生变化。铁路和水路粮食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在于中、长途运输费用低、安全、快速、载货量大、环境污染小;而公路粮食集装箱运输可以满足“门到门”服务。二者结合起来,通过集装箱单元化改造传统粮食运输服务,改进通用集装箱散粮装卸工艺,发展粮食集装箱专用装卸设备,达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3、加强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 加快粮食港口、粮食中转库、收纳库及粮食贸易、运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粮食大物流构建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为及时提供粮食物流和贸易信息服务。要以大型港口粮食专用码头和粮食交易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区域性的大型粮食物流贸易信息平台,积极培育客户入网,运用高度现代化、自动化的计算机网络及与中心业务相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粮食物流信息交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以粮食物流配送服务为核心,从整体上完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包装、配送、销售等环环相扣的物流链,实行粮食物流的全程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应加强对粮食物流相关企业员工信息网络知识及物流配送信息技术的职业培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要通过政府的积极支持,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粮食物流信息中心,来协调全国粮食物流信息规划的组织实施,同时健全物流信息化政策法规,加强物流信息监管,从而确保粮食物流系统能够高效率、安全、规范运行。
4、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粮食物流技术装备 • 粮食物流的散装化、集装箱化和信息化是伴随粮食物流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广泛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机械化。所以现代粮食物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针对目前国内粮食物流基础薄弱和涉及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加快粮食物流技术进步应该在有限的资金状况下,优先采用国内最新科技成果,用最经济的手段优先对物流量较大的粮食枢纽港口、中转库、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及粮食公路、铁路、船舶运输车辆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物流生产工艺,提高粮食物流作业效率。同时增强粮食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加速实现粮食物流装备现代化。
5、加快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 • 一是加快建设物流中心型粮食批发市场,扩大物流辐射范围。重点建设沿海散粮枢纽港口和省会中心城市的粮食物流中心,发展一般市县级中小型粮食物流批发市场,在总体布局上合理规划,保持各网点之间占有适当的空间范围和辐射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排挤。力求尽快形成符合粮食供求平衡规律、布局合理的全国粮食批发市场网络体系。要实现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和物流物流中心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共同构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加快粮食仓储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大型粮食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为主体,以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目标,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抓大放小,资产重组。除了保留部分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以及各省为完成其安全储备用粮的储备库外,其他的粮食企业应全面推向市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形式,采取联合、兼并、租赁、拍卖、破产等方式,实现粮食仓储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