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走进彩虹之乡 领略土族风情

走进彩虹之乡 领略土族风情. —— 六年 4 班主题班会. 彩虹之乡传说. 彩虹之乡传说. 土族简介. 土族人口为 20 万人左右。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的民和、大通、同仁等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互助和民和 2 个方言。过去一直通用汉文,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蒙古尔”(意思是“蒙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知识竞赛. B.

act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走进彩虹之乡 领略土族风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进彩虹之乡 领略土族风情 ——六年4班主题班会

  2. 彩虹之乡传说

  3. 彩虹之乡传说

  4. 土族简介

  5. 土族人口为20万人左右。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的民和、大通、同仁等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互助和民和2个方言。过去一直通用汉文,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蒙古尔”(意思是“蒙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土族人口为20万人左右。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的民和、大通、同仁等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互助和民和2个方言。过去一直通用汉文,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蒙古尔”(意思是“蒙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6. 知识竞赛

  7. B 1.土族人口为左右。 A10万 B20万 C20万 D20万

  8. 2、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A A青海 B海南 C西藏 D新疆

  9. 3、现有新创制的以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3、现有新创制的以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C A英文 B拼音 C拉丁

  10. 土族的生活风俗

  11. 服饰 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12. 房屋建筑 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为平顶,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13. 禁忌 忌吃圆蹄牲畜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骂、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14. 出学典礼 举行盛大的初三学生毕业庆典就是这种古老传统的显著代表。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邻居早在6月初就开始行动起来,购置宴席用品以及贺礼。在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那一天,学校仿佛成了一个小集镇,四面八方的乡民们一大早汇集于学校观礼,准备为自己的孩子挂红庆贺。毕业典礼结束后,毕业生被在校学生夹道欢送出校门,早已等候在旁的家长、亲友们一拥而上为毕业生披红挂彩,鸣炮祝福,或骑马、或骑车,在村子里游行,场面十分壮观。

  15. 土族的饮食

  16. 饮食习惯 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17. 沓呼儿 “沓呼儿”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这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

  18. 敬酒礼仪 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福来了”。 宴席上,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开宴后,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会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对着空中弹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见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的意愿的。

  19. 土族敬酒歌 “古然格唔”

  20. 土族的节日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21. 土族运动——拔腰 土族牧民喜欢较量力气。拔腰就是这样一种民间活动。两个青年人对面而站,将对方的腰从右侧抱住,各自将右腿插入对方两腿中间,呈半蹲式,挺直腰,抬起头,裁判一发令,双方同时憋气用力,欲将对方抱起。谁使对方双脚离地即为胜者。

  22. 知识竞赛

  23. 1、土族人认为在客人面前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1、土族人认为在客人面前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 骂、打孩子

  24. 2、“出学典礼”是土族人为学生举行的盛大毕业庆典。2、“出学典礼”是土族人为学生举行的盛大毕业庆典。 初三

  25. 3、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叫做;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3、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叫做;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 临门三杯酒 上马三杯酒

  26. 歌曲 土族谚语说,“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日不唱。” 在土族之乡,不仅逢年过节、婚嫁喜宴之时,合庄和四方亲友老少咸集,载歌载舞以表达庆贺和祝福之情,即在平日田间劳作、山林牧樵、路上行走,无不即兴讴歌,抒发性灵 。尤其是在各地定期举行的传统庙会、集会上,土族儿女身着鲜丽的民族服 饰,不远百里前来赶会赛歌。一时花事如锦,歌声如潮,往往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土族之乡,享有高原歌舞之乡的美誉 。

  27. 舞蹈 土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互助土族的传统舞蹈俗称 “转安召”, 是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逢年过节 ,迎送宾客,庆贺丰收时,土族儿女聚集在场院或庭院里,燃起篝 火,围成圆圈,由长者或“把式” 领唱领舞,群起而和之。歌词内容多为祝愿土乡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乐。据普查,仅在互助土乡流传的舞蹈歌有数十种之多,歌舞时,气氛和谐而热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 。

  28. 打衣舞

  29. 打衣舞

  30. 土族民间文学 土族的民间文学,是以口头相传下来的。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头文学。这些作品大多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与恶势力搏斗的勇敢精神。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土族民间文学按其内容和体裁分,可分为叙事诗、传说故事、寓言等。

  31. 小品 黄牛大仙

  32. 爱我民族 爱我中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