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前言 回顧人類的歷史,地球氣候的變遷起自於數千萬年來自然事件的發生。但今日,人類的活動卻嚴重地影響地球氣候,溫室氣體迅速地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攫住了應散發到太空中的熱,使得原來的溫室效應更加強化,導致了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全球溫度的上升會使得海平面升高、改變降雨量及某些地區的氣候。區域性的氣候變遷會改變森林、農穫量及水供應量並威脅人體健康、危害鳥類、魚類甚至其他更多的生態體系。沙漠也許會向現存的平原擴展、而一些國家公園的獨特景象將消失殆竟。目前科學家們尚無法測定那些地方會變得更加乾燥或更潮濕,但整體看來,似乎朝向降雨量與蒸發量增加、更強烈暴風雨以及更乾燥土地的趨勢。乾燥土地的趨勢。乾燥土地的趨勢。 以下介紹各種氣候類型:
海嘯的產生 海嘯的英文Tsunami,來自日語「津波」,意指港口內的波浪。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而里氏震級大於 6.5的條件下才能發生。沒有海底變形的地震衝擊或海底的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 常用的地震海嘯震級(m )是以里氏地震震級(M)為主要依據的。雖然海嘯在沿岸會造成巨大的破壞﹐但在深海傳播時﹐由於波高和波長之比(波陡)甚小﹐週期較長﹐難以察覺到反常的現象。海嘯的性質﹐主要取決於其源地的特性和幾何特徵﹑海底變形的大小﹑地震的持續時間和強度等因素。
海嘯的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溫室效應的產生 地球的大氣是由氮、氧及一些微量氣體組成。太陽輻射進入地球時,大氣層幾乎可以讓它穿透過去; 地球也放出長波輻射,但地球的長波輻射卻會遭到大氣層中某些微量氣體的選擇吸收。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輻射能後,有都分會再反射回到地球,因而使得大氣保存了部分輻射能,於是造成地球的溫度比其輻射平衡時的溫度高, 大氣中因為有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長波輻射,並能夠保存部分輻射能,因而可以使地球溫度升高,我們稱這種作用為大氣的溫室效應; 會吸收地球長波輻射的氣體則稱為溫室效應氣體。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有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及氟氡碳化物等。大氣中若溫室效應氣體含量增加,則大氣的溫室效應即會增強,當然大氣保存的能量也隨著增加,因而會造成溫度上升。
溫室效應的影響 1.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全球氣候轉變 4.傷害人體抗病能力 5.動物大遷移 6.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沙塵暴 沙塵」跟「風暴」的組合,造就了沙塵暴的發生,大陸西北地區乾旱且多沙漠,又正好位在北方冷空氣進入中國的路徑通道上,在每年3月春季來臨,鋒面活動仍然活躍,此時土壤已經解凍,地表裸露疏鬆,一旦有強冷空氣過境,緊貼地表產生強風,非常容易引起沙塵,此即為造成沙塵暴發生之特殊條件,所以大陸北方地區是沙塵暴的多發區域。
沙塵暴 利於強風形成的大氣環流及大氣邊界層處於不穩定狀態,是形成沙塵暴的兩大氣象因素。強冷空氣所形成的強烈氣壓梯度,使冷空氣能夠推動暖空氣加速移動,形成緊貼地面的強風,但是強風在任何季節都有可能發生,而沙塵暴的天氣則不同,不但需要足夠強的冷空氣產生強風,而且發生前一般要有三天以上的持續高溫天氣,促使地面空氣輻合上升運動增強,當冷鋒過境時,氣壓梯度和溫度梯度明顯變大,加速地面擾動,捲起地面沙塵,形成沙塵團,地面輻合上升運動將地面沙塵帶入高空,使能見度變得越來越小,導致沙塵暴現象的產生。 例如主要沙塵暴中心之一的內蒙阿拉善盟,就是近年來由於過度開發,濫砍林木,境內河流水量銳減,地下水位也急遽下降,加上來自寧夏、甘肅和內蒙當地的不法份子到阿拉善盟盜採髮菜,每採1斤髮菜就要破壞一公頃的土地植被,在大陸禁採髮菜前,每年約有10萬人湧進內蒙阿拉善盟採髮菜,破壞了大面積草原因,導致當地 植被每年以十多萬畝速度遞減,使阿拉善盟成為每年產生沙塵暴的禍首。
沙塵源區地理分布: 中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和華北地區各大沙漠、裸露地和開墾的農田等風沙帶是大陸北方地區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地,其中又以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蒙地區為首,另外還包含內蒙中部農牧交錯帶及草原區,塔克拉瑪干沙漠、蒙陜寧長城沿線旱作農業區等,並稱四大沙塵源區。
颶風 颶風是一股巨大而強勁的風暴,旋轉的風速可達每小時120公里.常被氣象學家稱為熱帶風暴的颶風.它一般都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沿著通常的風向掠過海面,會帶來滂沱大大雨和掀起巨浪.當颶風登到陸地時,會導致很大破害,破害陸地的建築物等和引發該地區的大水災。當颶風形成時,水蒸氣從海水中上升,並形成厚厚的雲牆.隨著溫暖的水蒸氣和空氣上升,開始向上旋轉.更多的溫濕空氣沖進上升空氣的下方,這便變形成了一股颶風.颶風捲起下方的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颶風的低氣壓的風眼會拔起大約8米高的水幕.當整個旋轉的風暴像陸地移動時,它便推動著風暴潮的巨浪向前.風暴朝最終在地上形成洪水,在沿海的低漥地帶,這些洪水經常會導致比颶風更嚴重的破害.長長的底矮的風暴雲在海面積聚.當大量的暖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風暴就形成了.這兩種空氣並不可能輕易地就混合在一起.因此會形成風,而雲在這股空氣的邊沿形成.
颶風 1.所謂的颶風(Hurricane)應該就是颱風(Typhoon),颶風是歐美地區對於颱風的稱呼。而我國與日本則稱北太平洋西部發生的熱帶低壓,最大風速達17.2ms-1(350kont)以上時,稱為颱風,未達此強度者稱為”熱帶低壓”,以作為區別。2.是一種熱帶非鋒面低壓。多發生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西部南、北緯5~10度之間。颶風的形成緊密伴隨在熱帶地區的低氣壓運動,並大多發生於夏季和初秋。颶風是由大氣的不穩定產生並驅動,起因於大範圍濕熱空氣冷凝時巨大能量釋放的結果。颶風的直徑可達650公里,特徵是有氣壓非常低、安靜、無雲的核心區,稱之為颱風眼,直徑可達11公里,而且周圍產生大量的旋風雲、大量的降水量、雷暴和大風。一般風速保持每小時160公里,但可能偶然發生高達每小時360公里的陣風。颶風以每小時約20公里前進,起初向西吹,而其後逐漸轉至極向。
颶風 颶風會引起嚴重生命財產損失,如發生於1988年的吉爾伯特颶風,破壞了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大片地區。當颶風經過冷水域表面或陸地表面就會衰減,一般只有9天壽命,可能改變中緯度的環流系統並向東轉移而影響其他一些國家。為降低颶風的作用,曾嘗試多種方法,包括防颶風建築以及防止低窪地區泛濫的海牆。播雲技術在降低某些颶風的強度上證實是成功的。人造衛星用於觀測颶風的產生和運動,並為航行船隻和海岸地區居民提供颶風可能路徑的早期預報。
龍捲風 龍捲風的產生 產生龍捲風的母體是巨型積雨雲,此種雲寬達數十公里,可上升到16公里高空。我們將鍋中的冷水加熱,即可以發現經過加熱的水會上 升,上層冷水會下降,而經陽光照射使地面溫度升高之後,也會產生同樣的對流現象。 我們一直無法明瞭龍捲風的結構,因為危險度極高而不易接近,又龍捲風是產生在巨型積雨雲下方,所以也無法由上空觀測。華曼等人利用都卜勒雷達取得的龍捲風反射強度水平分布圖十分類似颱風形態,不過颱風具有數百倍於龍捲風的規模,形態很像颱風。龍捲風中心的反射強度較弱,很像平靜晴朗的颱風眼,周圍是具有強烈反射波的甜甜圈型環狀,這是被中心強風欥散的砂土和破片,相當於颱風眼四周的巨型積雨雲群。環外的旋臂是由被巨型積雨雲輻合的周圍氣流吹動的砂土和破片形成,等於颱風的暴雨帶。
龍捲風 極盛期過後,上層積雨雲與中心之間的氣壓差加大,氣流便向下曳出,這是「下曳氣型(噴出型)」龍捲風。中心的下曳氣流碰撞地面後便向周圍擴散,並與被超級氣囊輻合的氣流相碰,為此在距離捲風中心數百公尺處形成甜甜圈型環狀上升氣流區。由龍捲風欥出的強風吹動飛揚的砂土和破片,還會被輻合於甜甜圈型環內並一起上升,此狀況常會形成巨型龍捲風。 經雷達觀測到的甜甜圈型環的強烈反射波, 可知道此龍捲風是下曳氣流型,同時知道它以秒速70公尺以上速度向左旋轉。所謂「下曳猝爆」,是由已過極盛期之積雨雲產生的強烈下曳氣流撞碰地面後變成強風向四 周擴散的現象,很像龍捲風但旋轉範圍小於龍捲風,輻合和輻散則大於龍捲風。 超級氣囊成長到極盛期之前,龍捲風中的上升氣流就像吸塵器般吸進地面上的各種物質,這稱為「上升氣流型(吸進型)」。此時砂土、破片等集中於龍捲風下端,環繞龍捲風中心的空氣受離心力影響,中心氣壓因此下降。
資料來源: http://www.tri.org.tw/unfccc/main01.htm http://www.cwb.gov.tw/V4/seismic/index.php http://ivy2.epa.gov.tw/gepp/page011.htm http://www.logiazois.gr/tsunami_text.jpg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bhdc/056.htm http://ivy2.epa.gov.tw/gepp/page012.htm http://www.gdjh.tcc.edu.tw/wcjswebcai/86cai/28/c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