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99 Views
牙周病学. 一、概述和发展简史. 第一节 牙周病 学简介. 牙周病 (periodontal diseases). 指发生于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它有两种含义 广义的牙周病泛指发生于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主要包括 牙龈病 和 牙周炎 两大类 而狭义的牙周病则仅指 造成牙支持组织破坏的牙周炎 ,而不包括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 正常牙龈. 单纯性龈炎. 一、概述和发展简史. 人类的古代文明时期既已存在牙周疾病 从我国发掘的新时期时代人类的遗骨(距今 5000 ~ 6000 年) 古埃及 4000 ~ 5000 年前的木乃伊
E N D
牙周病学 • 一、概述和发展简史 第一节牙周病学简介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s) • 指发生于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它有两种含义 • 广义的牙周病泛指发生于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主要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 • 而狭义的牙周病则仅指造成牙支持组织破坏的牙周炎,而不包括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
正常牙龈 单纯性龈炎
一、概述和发展简史 • 人类的古代文明时期既已存在牙周疾病 • 从我国发掘的新时期时代人类的遗骨(距今5000~6000年) • 古埃及4000~5000年前的木乃伊 • 我国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篇中均有关牙周病的描述 • 关于病因的记述大都提到了口腔不洁、牙面堆积物是牙龈病的原因
一、概述和发展简史 • 牙科之父的法国医生Fauchard出版了《外科牙医学》(1928),该书专门章节描述用各种器械刮除牙石的步骤,以及保护牙齿和牙龈的方法。 • 到了19世纪,由于显微镜的问世、一般医学及病理学等发展,对牙周病的组织病理学有了准确的了解。 • 20世纪70年代以后,牙周病学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厌氧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镜等手段,使牙周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程进展、治疗原则、方法、诊断及预防等全方位地发生了观念性的改变。
牙周病学的英文 • periodontology是研究牙周组织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的学科 • periodontics则主要研究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的临床学科
WHO(1984)健康人 10项标准的第8条: 牙齿无洞 无疼痛 牙龈不流血
牙骨质 第二章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牙周组织
第一节 牙龈 1. 游离龈:宽 1mm, 龈沟:1.8mm 3mm 以内为正常 2.附着龈: 3.龈乳头:又称牙间乳头 龈谷:每个牙的颊,舌侧乳头在邻 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
牙龈组织: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胶原纤维为主。牙龈组织: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胶原纤维为主。 牙龈上皮: 1.口腔龈上皮: 2.沟内上皮: 3.结合上皮:牙完全萌出后,附着于釉牙 骨质界处,冠端构成龈沟底。
釉质 龈缘 龈沟 沟内上皮 口腔龈上皮 结合上皮 游离龈沟 釉牙骨质 界 牙槽骨
结合上皮: 在沟内上皮的根方呈领圈样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 • 当牙齿完全萌出后它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冠端构成龈沟底。是靠基底板和半桥粒与牙釉质或牙骨质相附着。也称上皮性附着。 • 生物学宽度: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BW),约2mm
龈牙结合部: 牙龈组织借助结合上皮与牙齿表面连接,良好地封闭了软硬组织的交界处
附着丧失: 结合上皮与龈沟内壁相连续,为薄复层磷状上皮,呈领圈状包饶紧贴于牙颈部,由半桥类体和基底板与压釉质或牙骨质相连。当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被破坏时,称为附着丧失。 意义: 从釉牙骨质界到袋底的距离为附着丧失量,代表了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程度。
第二节 牙周膜 又称牙周韧带, 围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它与牙龈的结缔组织相延续。 主要成分:胶原主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 内,一端埋入牙槽骨,悬吊牙 齿,固定于牙槽窝内。 分5组:牙槽嵴纤维、横纤维、斜纤维、 根尖纤维、根间纤维
作用: 受力时,缓冲压力,避免牙槽骨受力过大,保护根尖孔处及牙周膜内的神经血管。 • 宽度: 0.15-0.38mm,x线上:围绕牙根的一圈黑线。 • 细胞成分: 四种类型: 1.结缔组织细胞2.马氏上皮剩余细胞3.防御细胞4.神经血管相关的细胞
基质:水量70% • 主要成分:糖胺多糖(透明质酸) • 糖蛋白 • 作用: 1. 维持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的形态,运动和分化; 2. 牙承受咀嚼力时,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传导合力的作用。
基质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 血供来源:牙龈血管,上,下,牙 槽动脉分支。 • 神经末梢丰富,通过三叉神经传递触,压和痛觉,能感受和判断加于牙体的压力大小,位置和方向。 • 牙周膜发生急性炎症或临床叩诊检查时,能指明患牙的位置。
第三节 牙骨质 • 覆盖牙根表面,硬度似骨。是牙体组织的一部分。 • 牙釉骨质界:(cemenfo-enamal junction CEJ) • 三种形式: 牙骨质覆盖釉质-----多数 端端相接-----小部分 不相接,牙本质暴露-----少数
第四节 牙槽骨 • 又称牙槽突,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 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 • 硬骨板:牙槽窝的内壁称为固有压槽骨,它在x线片上呈围绕牙根连续的致密白线。 • 当牙槽骨因炎症或合创伤等开始发生吸收时,硬骨板消失或模糊,中断。
釉质 龈缘 龈沟 沟内上皮 口腔龈上皮 结合上皮 游离龈沟 釉牙骨质 界 牙槽骨
第五节 牙周组织的增龄性变化 牙龈 牙周膜 牙槽骨 牙骨质
第六节 机体防御机制对牙周组织的作用 上皮屏障、吞噬细胞、唾液 龈沟液 • 来源于血清和牙龈结缔组织间液,渗出液。 • 健康牙龈的龈沟液量极少,主要是一种被动渗出。 • 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会增加龈沟液量,牙龈有炎症时,龈沟液量也明显增多; • 此外,性激素和生理周期也会对龈沟液量产生影响。
第一节牙周病的分类 一.分类的原则 病理学、病因学、临床表现 二.1999年的新分类方法 第三章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Ⅰ、牙龈疾病 A.牙菌斑性牙髓病:龈缘炎、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药物性牙龈增生 B.非菌斑性牙龈疾病 Ⅱ、 慢性牙周炎 A.局限型 B.广泛型 Ⅲ、 侵袭性牙周炎 A.局限型 B. 广泛型
Ⅳ、 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 A.血液疾病 B.遗传性疾病 Ⅴ 、坏死性牙周炎 A.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 B. 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
Ⅵ、牙周组织脓肿 • A.牙龈脓肿 • B.牙周脓肿 • C.冠周脓肿 • Ⅶ、伴牙髓病变的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损 • Ⅷ、发育性或获得性异常
第三章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一、牙周病的患病率: • 牙周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 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995—1998)的结果显示了我国人群患龈炎的情况 • 牙龈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70-90%。青春期后,牙龈炎的患病率随年龄升高而降低。
牙龈出血的检出率: 12岁组为38.04%, 15岁组为34.93%, 18岁组为30.97%, 35—44岁组为23.29%, 65—74岁组为13.92%。
牙石检出率较高 35—44岁组为94.15%, • 男性高于女性 • 农村高于城市 • 牙周炎患病情况: 35—44岁组为14.82%, 65—74岁组为22.4%。
牙周病高危人群的存在: • 任何人只要不注意口腔卫生,都会得牙龈炎。 • 并非任何牙龈炎未经治疗都会进展为牙周炎,不同个体发生牙周炎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 • 在人群中存在一组对牙周炎高度敏感的高危人群,他们是牙周炎的好发者。
牙周病的部位特异性: • 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LJP),有特异的损害牙位,主要为第一磨牙和切牙 • 对成年性牙周炎,也同样存在部位特异性。牙周炎最易侵及上颌磨牙和下颌切牙。
牙周病的年龄、时间、种族特异性: • 牙周病具有年龄特异性 • 牙周炎的发生呈间断爆发的特点,其进程是一个病变进展活跃期与缓解期交替的过程。 • 发展中国家的牙周病患病率要高于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