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52 Views
新媒体的挑战. 腾讯微博 李方. 传统媒体为什么面临困境. 预言: 2040 年报纸从全球消失;在美国这个时间是 2017 年 载体、渠道、成本、专业主义。。。.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不可逆转.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成长: 2011 年中,中国网民 4.85 亿,微博用户 1.95 亿 微博的快速传播性 自媒体属性 强大的动员能力. 互联网发展也在快速迭代.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门户网站时代 搜索引擎时代 SNS 时代(微博).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互联网应用快速从 PC 端向手机端转移 新的行业标准与商业模式在形成.
E N D
新媒体的挑战 腾讯微博李方
传统媒体为什么面临困境 预言:2040年报纸从全球消失;在美国这个时间是2017年 载体、渠道、成本、专业主义。。。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不可逆转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成长:2011年中,中国网民4.85亿,微博用户1.95亿 微博的快速传播性 自媒体属性 强大的动员能力
互联网发展也在快速迭代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门户网站时代 搜索引擎时代 SNS时代(微博)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互联网应用快速从PC端向手机端转移 新的行业标准与商业模式在形成
手机也成为未来媒体的主要平台 满足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应用与阅读 在微博上用户已经与PC用户持平 更多人成为亲历报道者与评论者、传播者
从资讯的消费者到资讯的主导者、制造者 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大龄女青年,解救一切网民认为值得解救的。。。 快速动员与全民参与的能量 用户主导新闻的专业局限、准确性、道德伦理困境
微博:自媒体时代来临 自媒体:人人皆成为信息制造者、参与者、传播者、评价者;人人都掌握了传媒权力,对传统的“国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构成挑战 抒发个人生活情感、揭露社会不公、寻求兴趣同道 资讯与意见整合远未开始:法律与政策、专业主义
我们面临媒体千古未有之变局 以往媒体革命都是载体与传播手段的变化;今天以微博代表的媒体革命是传播方式的变化,更是媒体形态的变化:每个人看到的微博都不同,打破了传统媒体统一发布的格局,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更快! 发布米高积逊之死领先CNN半个小时 午夜发布击毙拉登,领先传统媒体数小时 发布723动车事故领先新华社20分钟 传统媒体在作业流程、动员能力、传播渠道上都面临最严峻挑战
更具有穿透力! 如果没有微博,江西宜黄拆迁中的钟如九一家将面对完全不同的命运 中海油渤海泄漏事件 对白血病患者转播一次捐1元 国家速滑队风波 当事人原则 。。。
更具有动员力! 郭美美卢美美尤美美各种美美,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花果山总书记晒官员名表。。。全民扒粪运动,道德困境与媒体困境
全球化的更广泛参与 日本地震:腾讯微博向在日80万华人发送信息,触达率25%(20万),互动参与率又占触达人群的25%(5万),强悍的全球动员能力
民意的制高点! 723动车事件中,微博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前程领先传统媒体,许多媒体人把微博作为第一发布平台。SARS事件《财经》一篇调查盖棺论定,动车时间胡舒立团队全力出击,但已无法取得当年的轰动。。。
新媒体启示:挑战传统媒体权威地位专业价值 轻量化碎片化信息挑战传统媒体的咀嚼反哺式报道模式 盲人摸象式的多角度进入(但也假新闻泛滥),调战传统媒体的全能视角 多终端多渠道的自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组织能力、反应速度和传播渠道 微博民意(伪民意),挑战传统媒体的道德制高点与议程设置权 微博全民报道,传统编辑记者的价值在哪里,专业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新媒体启示:挑战传统的治理结构与沟通方式 传统的治理方式是保持距离的、基本单向的、可以随意诠释的 微博环境下,要求改变传统治理方式,走进民众、保持沟通、不能说谎 案例:浙江抢盐风波、动车事件、微博自首(警方用很萌的语气感召) 政府机构与官员进驻微博成为潮流,平等与沟通成为主流
新媒体启示:私人的边界 当人人成为自媒体,当自媒体汇成新媒体的大潮,私人的边界在哪里? 坑爹的悲剧 动车事件中的造谣者 若小安的悲剧 立场的奴隶,民意的反思 个人营销行为 法律政策对私人言论的管辖
但,不管新媒体或传统媒体,信息是永恒需求 资讯消费在互联网一直占80%的渗透率,但有从门户网站向SNS和微博转移的趋势,从PC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趋势 传统媒体人的专业技能和价值观依然弥足珍贵,但要与新媒体结合
因为,生活是永恒的 收音机没让报纸消亡,电视没让收音机消亡,微博不会让门户消亡,新媒体也不会让传统媒体消亡 不同的媒体形态,满足人们不同场景下的信息需求。比如杂志,不再是主流,但依然存在 不论什么媒体形态,有一些价值是永远值得追求的:真实、快速、客观、公正。。新媒体只是满足并放大了人们对这些价值的一些需求 更重要的,新媒体挖掘了人们潜在的需求,参与、互动、更便捷。。 挖掘和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是所有媒体人永远的责任
谢谢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