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台灣 民俗戲曲

台灣 民俗戲曲. 歌仔戲. 歌仔戲的名稱和由來. 歌仔戲又稱歌仔、歌戲、歌子戲或歌崽戲。又屬「歌仔戲」一詞在民間最為流行,接受程度最高。 2009 年申報為「臺灣文化資產」時便是以「歌仔戲」一詞送交申請。「歌仔」有歌、曲的意思。歌仔戲三個字,皆有其臺語含意;「仔」意義同「子」,如桌仔、杯仔、帽仔等。臺語中都以「啊」的語音,表示國語的「子」。例如「桌啊」,即「桌子」。僅歌子戲因國語字誤用為「歌仔劇」,而成為慣用詞)。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 民俗戲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民俗戲曲 歌仔戲

  2. 歌仔戲的名稱和由來 • 歌仔戲又稱歌仔、歌戲、歌子戲或歌崽戲。又屬「歌仔戲」一詞在民間最為流行,接受程度最高。2009年申報為「臺灣文化資產」時便是以「歌仔戲」一詞送交申請。「歌仔」有歌、曲的意思。歌仔戲三個字,皆有其臺語含意;「仔」意義同「子」,如桌仔、杯仔、帽仔等。臺語中都以「啊」的語音,表示國語的「子」。例如「桌啊」,即「桌子」。僅歌子戲因國語字誤用為「歌仔劇」,而成為慣用詞)。 • 仔戲音樂曲調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又博採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與表演藝術,民國初年盛行一時。1928年4月,台灣歌仔戲三樂軒班到漳州白礁慈濟宮進香、演出,大受群眾歡迎。於是龍溪、海澄等縣城鄉,紛紛成立歌仔館或歌仔戲班。1931年,龍溪竹馬戲班寶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戲,隨後一些小梨園、竹馬戲班也改唱歌仔戲。民間近百個南館、北館也改為歌仔館,逐漸轉為子弟戲班。

  3. 歌仔戲的名稱和由來 • 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政府把形成於台灣的歌仔戲視為「亡國調」,通令禁演。當時,邵江海、林文祥等藝人從錦歌取材而創作雜碎調。他們以雜碎調為主曲,六角弦為主弦,並吸收高甲戲、梨園戲、竹馬戲、漢劇部分曲調,融匯南曲、南詞、山歌小調,重新創作一套新的唱腔改良調,時稱改良戲。改良戲在漳州龍溪一帶廣泛流傳與發展,僅龍溪縣的改良戲班、歌仔館就有200多個。較著名的職業班社有龍鳳春、寶德春、金寶丘、金瑞春、艷芳春、新金春、寶蓮丘、筍仔班等。蘇登發、甘文質、宋佔美、陳金木、姚九嬰、葉振東、顏扁等一批名藝人嶄露頭角。民國29年末,國民黨龍溪社會服務處以「擴大抗日宣傳」為借口,插手子弟戲班社,並塞進黃色歌曲,使改良戲一度走向歧途。抗戰勝利後,舞台上出現改良調與歌仔調合流融匯的盛況。民國37年,南靖縣都馬抗建劇團(子弟戲班)前往台灣演出,帶去改良戲和新編雜碎調,受到同胞的喜愛與歡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改良調(子弟戲)主要流行於龍溪薌江一帶,就正式改稱薌劇。1951年8月,歌仔戲霓光班與子弟戲新春班合併成立漳州市實驗薌劇團。從此,薌劇逐漸發展成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

  4. 歌仔戲的名稱和由來 • 臺灣歌仔戲在傳入福建後,在當地統稱為薌劇。歌仔戲流入福建漳州一帶被稱為「歌仔」、「雜錦歌」、「什錦歌」等。1953年,福建省文化廳決定將流傳於漳州九龍江的「歌仔」統稱為「錦歌」。又取意九龍江別稱-薌江,將流傳福建的臺灣歌仔戲正式稱為「薌劇」。

  5. 表演型態 • 落地掃時期 • 宜蘭地區稱早期的歌仔表演為「本地歌仔」,又稱「老歌仔」、「傳統歌仔」、「舊卷歌仔」。落地掃為歌仔戲最早的表演形式,近似於褒歌、車鼓小戲,無論生旦都由男性演員演出,採即席演出,也有組成陣頭形式參與廟會香陣,目前僅餘宜蘭地區尚有少數藝人,如陳旺欉等人加以傳承。 • 歌仔戲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臺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酬神表演的戲曲,廣受臺灣百姓喜愛。酬神戲可分為扮仙戲與正戲兩部份,早期開演之時的扮仙戲仍以北管的官話語音演出,近來多直接採用臺語演出。正戲則有日戲與夜戲,早期曾有日演北亂彈戲,夜演歌仔戲的形式。

  6. 表演型態 野臺戲 歌仔野臺戲與內臺歌仔戲時期,歌仔戲的演出皆採「幕表戲」的表演形式,所謂幕表戲,即所謂「作活戲」,由劇班中的戲先生講說劇目情節大概,大略敘述走位及表演過程,其餘則交由演員臨場表現,演員之間與文武場都要有極好的默契。而這種表演,側重於演員的功力,即所謂「腹內」功夫,要能即席編詞行腔,因而早期的劇本都是由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為口述劇本

  7. 表演型態 內臺歌仔戲 • 日治時期,野臺歌仔戲極受臺灣民眾歡迎,當時中國許多劇團來臺演出,歌仔戲吸收福州班的布景、連本戲形式,學習京劇的武打、身段和鑼鼓點,表演更加精采。京劇當時在臺灣稱為外江戲,1910年代在臺灣曾流行一陣,1920年代漸趨沒落,來臺演出的劇團因此滯留臺灣,解散劇團,藝人轉而加入歌仔戲班,使得歌仔戲融入武打元素。許多戲院開始延攬歌仔戲班進入內臺演出,觀眾必須買票進場,戲院沿街廣播宣傳,藝人則乘車,搭配文武場踩街遊行。此一時期,歌仔戲班常在戲院連演數月,在機關佈景上極其精巧炫目,甚而有水龍噴水演出。1915年左右,辜顯榮購下日本人經營的淡水戲院,改名新舞臺,延聘戲班演出,膾炙一時。皇民化運動之後,歌仔戲被迫改穿日本和服,說日語演出。戰後,內臺歌仔戲又展現榮景,1950年代全臺歌仔戲團有300餘團在內臺演出,為內臺興盛時期,直到電視娛樂流行之後,漸趨於衰微,退出內臺。 不過如今有些歌仔戲團例如明華園、河洛、唐美雲,將歌仔戲精緻化,重新將之帶回內臺,甚至國際舞臺

  8. 表演型態 • 廣播歌仔戲 • 1954年左右,臺灣本地民本、中興、正聲、民聲、國聲及華聲等廣播電臺延攬歌仔戲演員,藉由廣播演出,最早由一般的內臺歌仔戲班預先錄音,再由電臺播出。後來則由廣播公司自行成立歌仔戲團,至1960年代達於鼎盛。廣播歌仔戲時期,由於單靠聽覺傳達,所以音樂創作更加繁多,如中廣調、豐原調等等。當時最著名的劇團為正聲電臺的「天馬歌劇團」,聚集相當多的著名演員。 • 電影歌仔戲 • 1955年,都馬班拍攝臺灣史上第一部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然票房不佳。拱樂社陳澄三隨之組織華興電影製片公司,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由劉梅英、吳碧玉等人主演,於1956年播映。此後引發電影歌仔戲風潮,如賽金寶、美都、新南光、日月園等戲團也拍攝電影歌仔戲作品,至1965年後,電影作品止歇。電影歌仔戲將原有舞臺劇本長篇故事濃縮、剪裁,於兩、三小時內呈現,深受觀眾歡迎。

  9. 照片

  10. 照片

  11.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