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14 Views
西方经济学课程调研报告. 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孙超 刁旭升 王晓冉 陈永玺 董启坤. 张洪菊 候建波 李素超 王海英 郭小明. 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市场运营现况。 我国省汽车行业原料的供给和竞争情况,从国外进口原料的依存度。 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如何? 我国汽车国际贸易的情况。 为大的汽车集团提供配件的中小企业如何与汽车业共生并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在世界同行业竞争地位以及汽车行业规范、高效率发展的战略对策。. 我国汽车市场运营现况.
E N D
西方经济学课程调研报告 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孙超 • 刁旭升 • 王晓冉 • 陈永玺 • 董启坤 • 张洪菊 • 候建波 • 李素超 • 王海英 • 郭小明
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我国汽车市场运营现况。 • 我国省汽车行业原料的供给和竞争情况,从国外进口原料的依存度。 • 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如何? • 我国汽车国际贸易的情况。 • 为大的汽车集团提供配件的中小企业如何与汽车业共生并存。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在世界同行业竞争地位以及汽车行业规范、高效率发展的战略对策。
我国汽车市场运营现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住”、“行”、通讯和第三产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而且持续很长,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离开汽车就不能高速发展的时期 汽车是我国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量之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甚至对加快我国的城市进程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汽车业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 价格的形成机制。 产量以及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 • 根据国际经验,这轮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应该持续10年、20年,甚至达到30年,中国大体上也要这么长的时间,但这中间会有波动。相对于其它产业,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它产业,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确。
汽车的问题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汽车相关产业的事情,实际上是整个国民经济总量能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事情。2002年汽车可能是整个工业增加值新增量里面增幅最快的一个行业,在此后几年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最强的一个,没有哪个产业能够超过汽车。到2010年,在中国GDP的新增总量里面,汽车产业直接、间接的拉动作用的贡献率将达到1/7~1/6,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有这么高的贡献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产业并不是其自身好与不好的问题,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问题。汽车产业必须扮演一个新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而且是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一点,主要靠内需拉动。所以说汽车产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内需。同时内需也是影响国内汽车的价格高低的一个方面。汽车的问题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汽车相关产业的事情,实际上是整个国民经济总量能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事情。2002年汽车可能是整个工业增加值新增量里面增幅最快的一个行业,在此后几年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最强的一个,没有哪个产业能够超过汽车。到2010年,在中国GDP的新增总量里面,汽车产业直接、间接的拉动作用的贡献率将达到1/7~1/6,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有这么高的贡献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产业并不是其自身好与不好的问题,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问题。汽车产业必须扮演一个新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而且是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一点,主要靠内需拉动。所以说汽车产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内需。同时内需也是影响国内汽车的价格高低的一个方面。
汽车业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 价格的形成机制。 产量以及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 • 根据国际经验,这轮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应该持续10年、20年,甚至达到30年,中国大体上也要这么长的时间,但这中间会有波动。相对于其它产业,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它产业,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确。
理性决策下的汽车厂商的价格行为,要遵循市场机制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供需关系这对“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市场价格和市场总量。决定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属于宏观经济范畴,而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微观经济领域的生产者行为。生产者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往往依据对短期需求或长期需求的预测,来调整自己的短期供给或长期供给计划。由于需求信息的不完全性,汽车厂商决策者往往很难准确地预测需求,特别是短期需求,决定需求的消费者也往往因为信息不完全,而经常改变短期的购买行为,这就造成了总体的“供需不对称性”。因此,通过供需作用虽然能使价格达到某一个局部的短期均衡,但是供需的不对称变化会打破这种均衡,使均衡和均衡价格始终无法处于稳态,从而一直循着“价格局部均衡”的路径在变化。理性决策下的汽车厂商的价格行为,要遵循市场机制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供需关系这对“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市场价格和市场总量。决定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属于宏观经济范畴,而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微观经济领域的生产者行为。生产者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往往依据对短期需求或长期需求的预测,来调整自己的短期供给或长期供给计划。由于需求信息的不完全性,汽车厂商决策者往往很难准确地预测需求,特别是短期需求,决定需求的消费者也往往因为信息不完全,而经常改变短期的购买行为,这就造成了总体的“供需不对称性”。因此,通过供需作用虽然能使价格达到某一个局部的短期均衡,但是供需的不对称变化会打破这种均衡,使均衡和均衡价格始终无法处于稳态,从而一直循着“价格局部均衡”的路径在变化。
从表象上看,供给增长大于需求增长时,市场均衡价格必然下滑,需求增长大于供给增长时,市场均衡价格必然上升,如图1所示从表象上看,供给增长大于需求增长时,市场均衡价格必然下滑,需求增长大于供给增长时,市场均衡价格必然上升,如图1所示
汽车业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 价格的形成机制。 产量以及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 • 根据国际经验,这轮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应该持续10年、20年,甚至达到30年,中国大体上也要这么长的时间,但这中间会有波动。相对于其它产业,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它产业,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确。
2006年我国汽车业延续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在经济型轿车持续热销、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出口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汽车市场明显回暖,效益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汽车价格仍在继续下降。2006年我国汽车业延续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在经济型轿车持续热销、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出口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汽车市场明显回暖,效益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汽车价格仍在继续下降。 汽车产销量继续较快增长,2006年1-9月,中国汽车产量528万辆,延续了2005年的势头,并呈现几个特点:汽车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全年出口额预计将超过200亿美元;汽车生产企业产量增长25%,而同期企业利润增幅超过50%,全年行业利润有望超过700亿;自主品牌增长幅度超过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产量增幅达到40%-80%。但是轿车产量仅增长10%,不尽如人意。在轿车消费中,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其中1升以上1.6升以下轿车销售了97.81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54.22%;1升排量以下小轿车销售16.18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8.97%。 而在上半年最畅销的15个轿车品牌中,有一半以上是小排量轿车。夏利轿车的销量达到了93795辆,其他畅销品牌有凯越、伊兰特、捷达、奇瑞QQ、奇瑞旗云、吉利自由舰、吉利优利欧等。
乘用车 国内轿车企业前十强依次是: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奇瑞汽车、北京现代、天津一汽、广州本田、一汽丰田、吉利集团和神龙公司。其中神龙公司上半年累计销售100173辆,同比增长38.23%。半年产销超过10万辆成为国内轿车企业前十强的新“门槛”,预示着国内轿车企业的竞争正在加速进入更大规模化批量生产阶段。 伴随着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汽车业面临着生产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我国去年汽车产能为800万辆,销售570万辆,产能利用率偏低。但是,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产能已经超过现在的产能,达到1000万辆。“我国汽车产能超前了3—5年”。据了解,按照每年增长10%的速度计算,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550万辆,2010年将达到900万辆左右。但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我国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以上.
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我国汽车市场运营现况。 • 我国省汽车行业原料的供给和竞争情况,从国外进口原料的依存度。 • 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如何? • 我国汽车国际贸易的情况。 • 为大的汽车集团提供配件的中小企业如何与汽车业共生并存。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在世界同行业竞争地位以及汽车行业规范、高效率发展的战略对策。
必须重视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因素,尤其是战略资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实际上根据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我们更多强调和重视出口贸易行为。但是,近年来我国内经济的发展,有关进口依存度问题已经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尤其是战略资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将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家安全的因素。2003年,中国钢材、氧化铝、铁矿沙及其精矿的进口分别增长51.8%、22.6%、32.9%。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5%左右,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供应。如何有效地降低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难题。与此同时,进口商品的结构问题也是影响外贸依存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资本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我国内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反映了我国内产业科研开发的相对滞后。随着重要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数量不断增长,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必须重视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因素,尤其是战略资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实际上根据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我们更多强调和重视出口贸易行为。但是,近年来我国内经济的发展,有关进口依存度问题已经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尤其是战略资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将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家安全的因素。2003年,中国钢材、氧化铝、铁矿沙及其精矿的进口分别增长51.8%、22.6%、32.9%。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5%左右,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供应。如何有效地降低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难题。与此同时,进口商品的结构问题也是影响外贸依存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资本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我国内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反映了我国内产业科研开发的相对滞后。随着重要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数量不断增长,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出口形势良好,使得我国对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数量剧增,导致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指责中国争夺资源,推动价格上涨,鼓噪“中国威胁论”。实际上,中国制成品商品出口额中的绝大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进行的,他们同时也是能源和资源的最为主要的使用者,而出口商品则多数被美国、日本和欧盟等进口国消费了。因此,只把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加工消费归因于中国,却忽视最终产品的消费市场实际上才是能源和资源的最终用户的情况,是完全不公正和不客观的。
我国石油依存度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国家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对能源需求日趋增加,并且集中体现在对于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上。 按目前GDP增速和能源消费 弹性系数测算,预计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00年增长一倍以上,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降下来,中国能源供给将难以保证,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十五”期间中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75,2005年石油进口量1.36亿吨,对外依存度43%;按此推算,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3亿吨。即使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0.6,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为5%,石油需求总量将达3.7亿吨,石油供需缺口仍将超过1.7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48%;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达4.5亿吨到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一、我国石油依存度的历史演变 石油依存度是指石油的对外贸易函数,即石油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以一国石油进出口量在本国国内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来表示。石油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两个分指标。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石油出口量在国内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进口依存度则指一国石油进口总量在国内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越高,即该种商品的进出口总量在国内同类商品消费中所占比重越大,表明该种商品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越高,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越密切,从而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就越大。如果该种商品事关一国的经济安全,则有可能对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我国石油依存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我国石油依存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石油进口依存阶段 (二)石油出口依存阶段 (三)石油进口依存度快速增长阶段
(一)石油进口依存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石油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制造、油田工程建设、石油科技等方面都很落后,石油工业处于恢复与探索阶段,因此,国民经济所需石油基本上依赖进口,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很高,不过,由于需求与进口能力有限,进口量不大。 为了振兴民族石油工业,1953年到1957年,国家集中力量加快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建设,玉门油田迅速成长壮大为一座门类齐全、设施完备的大型现代石油工业基地。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 8%。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面貌,标志着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1965年新中国结束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基本实现了自给。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我国石油依存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我国石油依存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石油进口依存阶段 (二)石油出口依存阶段 (三)石油进口依存度快速增长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我国石油依存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我国石油依存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石油进口依存阶段 (二)石油出口依存阶段 (三)石油进口依存度快速增长阶段
(三)石油进口依存度快速增长阶段1978年我国石油生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跨入了世界石油消费大国的行列。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之后随着进口量的逐年增加,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 1993年至1996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基本保持在10%以内,1997年上升到近20%,比1996年整整高了10个百分点,1999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20%。从2000年开始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开始大幅攀升,当年石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30%,2001年、2002年、2003年基本保持在同样的水平。2004年是世界石油价格大涨的一年,也是中国石油进口再次大幅增加的一年,这一年石油进口突破1亿吨大关,达12272.4万吨,进口依存度也比200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达45%。我国原油消费所占世界原油消费总量的份额从1990年的3.5%增加到2003年的8.7%,原油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量的份额从1990年的0.2%增加到2003年的5.1%。在石油消费总量上,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 中国由昔日的石油出口国演变成如今的石油进口大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过去1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77%,但同时期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由此可见,我国虽然是产油大国,但石油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这种剪刀差的不断扩大,说明我国的石油资源与石油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适应这样持续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因此,扩大石油进口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是一个高能耗国家,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约30%,是日本的2倍多,这是造成我国石油严重短缺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我国汽车市场运营现况。 • 我国省汽车行业原料的供给和竞争情况,从国外进口原料的依存度。 • 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如何? • 我国汽车国际贸易的情况。 • 为大的汽车集团提供配件的中小企业如何与汽车业共生并存。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在世界同行业竞争地位以及汽车行业规范、高效率发展的战略对策。
【2006年1-10月全国汽车企业销量排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日公布的月度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中国汽车产销589.11万辆和576.58万辆,同比增长27.56%和25.69%。按此进度,2006年全年汽车产销可望双超700万辆。据中汽协统计,今年10月汽车产销58.88万辆和57.63万辆,比上月下降8.91%和9.60%,同比增长41.43%和27.55%。在汽车主要品种中,乘用车产销42.22万辆和41万辆,比上月下降8.41%和10.53%,同比增长41.20%和28.15%;商用车产销16.66万辆和16.63万辆,比上月下降10.14%和7.20%,同比增长42.02%和26.10%。1-10月以下图表中企业共销售汽车484.40万辆,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84.01%。
【2006年1-10月轿车企业销量排名】 1-10月,以下图表中的十家企业共销售轿车209.47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68.94%。
2006年中国汽车企业—压力下的成熟 2006年的中国汽车企业在经历了2005年大起大落的磨炼之后,大多变得更为理性与成熟,产销计划制定得更为务实,营销手段实施得更为稳健,抓利润降成本也成为今年汽车企业普遍的主旋律。由于数十家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今年乘用车市场实现20%以上的增长已成定局。但是在今年这种汽车企业总体上趋于理性与保守的大背景下,还是出现了一些锐意进取、大胆扩张、创新求变的企业,它们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一系列动作成为带动今年车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艰难前行,它们的生存状况最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汽车业的发展脉络,其沉重的步履也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北京奔驰:转型最大的合资公司 2004年12月才挂牌成立的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可以说是今年最受媒体关注的一家汽车公司。北京奔驰是北汽集团与戴-克集团扩大合作的产物,它是在对已有21年历史的北京吉普公司进行重组后而成立的一家汽车合资企业,目前北京奔驰已可以生产JEEP、克莱斯勒、三菱、奔驰四大国际品牌的汽车,成为拥有国际品牌最多的汽车合资企业。 今年的北京奔驰可谓马不停蹄:组建新公司的管理构架,逐步建设自己的销售网络,开始亦庄新工厂的建设,继续维持大切、欧蓝德、JEEP2500等老产品的生产销售,推出全新的奔驰E级轿车……如此头绪繁杂、时间急迫的工作居然都是在一年时间内进行的,北京奔驰的气魄、智慧和效率都令人钦佩。 12月22日奔驰E级轿车的正式上市,标志着北京奔驰在今年完成了由一个全国最大的SUV生产基地向一个能生产全球顶级品牌高档轿车的大型乘用车企业的转型。它的步子走得相当的扎实,虽然还面临不少困难,但是它的转型不仅对北汽集团,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国产高档车市场不仅增加了奔驰这样一个百年品牌,明年宝马、奔驰、奥迪三大德系高档车将上演“三国演义”,而且奔驰的国产也将产生示范作用,带动VOL-VO等高档品牌的国产化。
上海通用:推出新车最多的汽车公司 2005年可以说是上海通用最志得意满的一年。今年上海通用不仅成功地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通用的雪佛兰品牌,而且一口气共推出了雪佛兰新赛欧、景程、荣御、乐骋、LOVA、凯迪拉克SRX、别克凯越旅行车、06款凯越、GL8陆尊等10款新车,不仅推新车的速度和数量在国内汽车企业中独占鳌头,即使和外国的大公司相比也毫不逊色。三大品牌、数十款车型组建起来的强大产品阵营使上海通用在今年横扫国内乘用车市场,前11个月销售量达25.96万辆,已领先上海大众近4.5万辆。全年预计为29万辆,上海通用超越上海大众成为今年的车市销量冠军已没有任何悬念。 上海通用众多新车的推出,特别是两厢车、旅行车、高档SUV等,使车市变得更加热闹而多彩,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上海通用带来了丰厚利润。不过,新车过多也给上海通用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景程、荣御等车型不被车市看好就让上海通用的营销专家们非常头痛。
一汽丰田:最具市场杀伤力的汽车公司 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后来者,丰田在经过两年多的平淡发展之后,终于在今年亮出它咄咄逼人的杀气。皇冠轿车的正式推出一举打破了奥迪独占高档轿车市场多年的局面,使奥迪这个连宝马都奈何它不得的大牛品牌终于有点撑不住了,销量比去年大幅下滑,而皇冠则立马成为高档车的又一重镇。随后,一汽丰田又在9月份推出了更具杀伤力的锐志轿车,这款2.5升排量、后轮驱动的轿车售价仅为20多万元,自降身价把雅阁、蒙迪欧、帕萨特等主流中高档车当作对手,这一狠招令对手们叫苦不迭,雅阁、君威、蒙迪欧、帕萨特、天籁等纷纷降价,一贯价格稳定的中高档市场成为降价最为惨烈的区域,因此有媒体惊呼:谁敢陪锐志玩?在花冠、皇冠、锐志、威驰等车型畅销,14万辆的产销任务可以圆满完成的情况下,一汽丰田又在年底推了了PRIUS混合动力轿车,又玩了一把“领引汽车未来科技”的新车秀,让其他厂家只有咂嘴佩服的份儿。 一汽丰田皇冠、锐志等车型的推出,不仅给中国市场带来了高品质的产品,同时也告诉其他竞争者:好车同样也可以不必高价。一汽丰田的杀伤力杀了一些厂家的威风,使它们不得不挤出一些利润的水分,同时,它也使汽车的价格体系更加混乱、动荡,车价继续往下走的趋势明显加快。
奇瑞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最好的汽车公司 与其他合资企业相比,奇瑞汽车势单力薄,没有强大的资金、技术和品牌支持,然而却凭着一股韧劲和豪气,硬是在竞争激烈的乘用车市场打出一片天地。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份,奇瑞汽车累计销售达16.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10.4%,同比增长率在国内十大轿车企业中仅次于东风日产居第二位。按此速度,奇瑞2006年整体销量将突破18万辆,比2005年的8万辆净增10万辆。奇瑞QQ的销售量也突破10万辆,成为5万元以下微型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奇瑞今年不仅销售看好,而且还在自主品牌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今年奇瑞推出了第一款SUV瑞虎,在国内SUV市场引起了关注;3月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带有CheryPower(奇瑞动力)标志的发动机在奇瑞正式研制成功,这表明奇瑞已形成了独立生产世界水平的高性能发动机的能力,它标志着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奇瑞已与美国梦幻汽车公司签约,奇瑞汽车将在明年进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奇瑞的产销高增长和自主品牌发动机的成功面世,使奇瑞成为今年自主品牌发展势头最好的汽车公司。奇瑞的良好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如何打造自己的民族汽车品牌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奇瑞汽车的成长,不仅使车价更便宜,而且使中国人对自主品牌汽车增添了更多自信。难怪有外国媒体称:奇瑞,将是中国的丰田。
天津一汽: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汽车公司 天津一汽在过去一直是一个很不走运的汽车公司,长期靠夏利一款车打天下,后推出的夏利2000、威姿、威乐在车市上都没成气候,去年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还有赤字。但是到了今年,夏利积累多年的口碑终于变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再加上夏利N3的推出,这款老车型前11个月的销量达16.5万辆,销量在所有车型中高居榜首。再加上威姿、威乐等车型的销量,天津一汽前11个月的销量达17.4万辆,已超过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奇瑞等企业跃居销售排行榜的第六位。同时,由于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做得很出色,因此天津一汽不仅销量大增,而且利润也增长了两倍。这在今年汽车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不少企业陷入亏损的总体背景下,天津一汽的表现就格外突出,不得不令人对这个老国有企业刮目相看。 天津一汽今年的时来运转,给自主品牌的发展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让人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看到了老品牌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不过,天津一汽仅有夏利一款车成功,而威姿、威乐这样品质相当不错的车却没能打开市场,这也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东风日产:销量增长最快的汽车公司 东风日产可以说是今年车市最大的一匹“黑马”,2004年东风日产的年销售量只有5.3万辆,而2006年的前11个月,销售量已达14万辆,到年末突破15万辆当不成问题,这样东风日产的年销量将净增近10万辆,增长幅度高达近200%,成为今年增长最快的一家汽车企业。东风日产之所以能在今年来了个“咸鱼翻身”,主要是去年推出的天籁轿车定位精准,售价合理,在竞争激烈的中高档车市场一举成名,创下年销售量过5万辆的优异成绩。此外,东风日产又在今年连续推出了颐达和骐达两款中级轿车,其时尚的外观和先进的技术也立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再加上蓝鸟等老车型依然被市场看好,5款车型共同努力,终于使东风日产在今年脱颖而出。由于东风日产业绩突出,有媒体将今年的车市称作“东风日产年”。 东风日产的迅速崛起,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了中国轿车市场的既有格局,NISSAN品牌的占有率超过了雪铁龙、马自达等老品牌,甚至将丰田也甩在身后。东风日产创造的低价格、高配置的营销模式也为众多厂家竞相效仿。
上汽集团:最具活力的汽车集团 一直雄踞国内轿车行业老大地位的上汽集团从今年开始,大举向过去并不擅长的商用车领域进军。上汽今年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乘用车、商用车并重,向国际化大汽车集团迈进的发展战略。今年上汽以商用车为突破口,一边继续发挥上汽汇众这样的原有商用车生产基地的优势,推出“陆舰队”鲨系列重卡,同时又在12月16日与意大利依维柯、重庆重汽三方联手,对重庆红岩进行重组,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商用车领域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上汽集团还加快了自主品牌的建设步伐,已斥资近37亿元建立了上汽制造汽车有限公司,将利用去年从罗孚购买的车型平台,生产自主品牌的中高档轿车。同时,投资达18亿元的上汽工程研究院也已开工建设。在轿车领域,尽管今年上海大众的发展比较困难,但上海通用发展势头强劲,因此上汽仍然保持了轿车行业的龙头地位。 与一汽集团的增长趋缓、东风集团沉稳低调相比,上汽在今年的国内大汽车集团中无疑是最具活力的一个。它的扩张与发展不仅改变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固有格局,而且还将会给中国的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思路和开发生产模式。
华晨汽车:最令人惋惜的汽车公司 华晨汽车这个新兴的汽车公司曾是国内最有发展潜力的汽车企业,宝马集团正是看中了华晨的潜力才甩开了国内其他大汽车集团,而与华晨合资建立了华晨宝马。2002年华晨推出第一款中档轿车中华轿车时,也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然而,随着中华产品瑕疵的出现,以及去年苏强等“四大金刚”的退出,华晨汽车开始出现危机。今年,华晨汽车的高层变动频繁,产品除中华的升级车型尊驰外,也没有新车推出。因此,华晨汽车的核心企业华晨金杯的金杯客车、中华轿车两大板块销量都大幅下滑,企业面临亏损。现在,华晨准备在明年推出骏捷轿车,同时还有8款新车在研发中,自主品牌的发动机也在生产,华晨在明年还有翻身的希望。 看着华晨汽车陷入困境,汽车界的业内外人士都非常惋惜。在国内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缺乏品牌与核心技术、整体实力不强的汽车企业如何发展,就成为不仅是华晨,也是其他国内汽车企业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汽车业格局有变 新三大直追老三大 中国汽车业界有三大巨头,即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无疑已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中流砥柱;国家也有意重点扶持三大集团,让其领军统合整个汽车业。然而,市场的发展会超越人们的主观意志。纵观全国,目前又有三路新军正直追三大集团,“老三大”之外可能将崛起一个“新三大”。可见,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最终确定,尚有待市场的抉择。 从上到下,业内业外,恐怕没有谁会对目前中国汽车业界“三大”的地位产生质疑。所谓汽车业“三大”,即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多年来她们一直作为中国汽车业的中流砥柱,支撑着并领军于整个中国汽车业。国家也有意重点扶持三大集团,推进以三大集团为核心的整合重组,以形成汽车业三足鼎立、共谋发展的格局。然而,市场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有时很难由主观意志来框定。目前,中国汽车业便出现了这样的情态:在西南北三个方向上,北汽牵手奔驰,轿车卡车一炮双响;广汽有本田、丰田“双田助阵”,越做越大;长安因福特巨额增资,也突然扩张升级。也许,终有一日这“新三大”会逼近“老三大”,使中国汽车业出现新的格局。
“老三大”继续做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中透露,全国15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今年1到5月经济月报显示,这15家实现利润总额187亿元,同比增长约1.7倍。而一汽、东风、上汽这“三位老大”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占15家利润总额的八成。继“井喷年”以来,中国的三个巨头不断增资扩产,同外方的合作继续加深加大,并不约而同提出产量超过百万辆的目标。 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放出豪言:上汽要在资本、产品、管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在2007年生产100万辆汽车,跻身世界500强。一汽更是在成立50周年之际明确了打造“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新一汽”目标,力争用5至8年的时间,建成200万辆汽车生产规模,相当于2001年产销量的5倍,可谓是“大者更大”。东风公司与日产签署总投资达171亿元人民币的全面合作协议、与标致雪铁龙共同增资10亿元后,更是拉近了与世界级企业的距离。
“新三大”奋起直追 如果说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有如一场马拉松比赛,那么三大集团无疑是整支长跑队列的领跑者,而在此后的第二方阵中选手云集,大家跃跃欲试,谁都想脱颖而出,在两个方阵之间找到最适于赶超的位置,待时机成熟之时,发力冲刺、直逼三甲。论实力与潜力,业内人士认为,北汽、广汽与长安集团便是具备“做大”条件的个中佼佼者。事实上,从近来这三个集团的发展态势与战略构架看来,将其称之为“新三大”恐怕并不为过。 “奔驰落地”,正如预期中的一样,这个迟到的汽车巨子终于率领麾下的轿车与卡车来华会师,并落在了北京。戴姆勒-克莱斯勒与北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新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价值约合90亿元人民币,双方共同确定对北京吉普进行重组并扩大投资,增加生产奔驰C级和E级轿车。戴-克还将与北汽福田合作生产中、重型卡车,以及发动机及其它零部件。今年上半年,北汽控股所属企业,包括北京现代等,共生产汽车15.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34.9亿元,同比增长194.7%,增幅为国内同行业之首,使首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又一大重镇。戴-克股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伦普表示,戴-克与北京的合作将帮助北京汽车跻身国内汽车工业的最前列。据悉,北京已开始实施三年腾飞计划,提出北京汽车工业到2005年生产汽车5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目标。
与北京的强劲增势形成南北呼应的是广州汽车。丰田与广汽集团的合作使其在广州本田之外如虎添翼,双方协议在粤建立丰田汽车制造基地,热门进口车佳美盛传也将国产。除龙头产品轿车外,广汽还有客车、轻型车、摩托车、商用车以及零件配套企业。今年上半年,广汽的销售利润超过10个亿,比去年同期增长46%;销售额约为190亿元,增幅达65%。日前,在广州本田新车飞度的下线仪式上,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在接受采访时表明了广汽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其今年的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2007年超过800亿元,2008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 到2006年,集团总产量将突破50万辆,尽管与“老三大”相比还显不足,但利润却相当高。张房有表示,今后的排名不能只看产量,而更应看重企业的综合实力,广汽的目标是要跟几大集团并驾齐驱,能不能进入大型集团,让时间来验证。
第三个巨大的声音来自长安集团。福特与长安结成战略联盟,将在未来几年共同追加10至15亿美元的投资,将长安福特的年产能由2万辆提升到15万辆,还将在南京建成第二个轿车生产基地及一个新发动机厂———长安终于能够在这个世界汽车巨人的肩上站得更高了。当然,福特没有像丰田一样在中国四处开花,而是对长安情有独钟,这与“老东家”的高增速也不无关系。今年是长安总裁尹家绪提出“三年再造一个长安”的第一年,1至7月,在2001年工业总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后时隔一年半,长安集团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实现“双百亿元”,分别达到132.5亿元和109.9亿元。截至7月,长安生产汽车21.6万辆,包括嘉年华、蒙迪欧以及长安奥拓、羚羊、长安之星等,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10%,继续保持全国汽车行业第四和微车行业第一。第三个巨大的声音来自长安集团。福特与长安结成战略联盟,将在未来几年共同追加10至15亿美元的投资,将长安福特的年产能由2万辆提升到15万辆,还将在南京建成第二个轿车生产基地及一个新发动机厂———长安终于能够在这个世界汽车巨人的肩上站得更高了。当然,福特没有像丰田一样在中国四处开花,而是对长安情有独钟,这与“老东家”的高增速也不无关系。今年是长安总裁尹家绪提出“三年再造一个长安”的第一年,1至7月,在2001年工业总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后时隔一年半,长安集团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实现“双百亿元”,分别达到132.5亿元和109.9亿元。截至7月,长安生产汽车21.6万辆,包括嘉年华、蒙迪欧以及长安奥拓、羚羊、长安之星等,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10%,继续保持全国汽车行业第四和微车行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