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中 国 水 资 源

中 国 水 资 源. 唐 克 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报告主纲. 一、水资源数量 二、水资源质量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四、问题分析 五、供需态势 六、对策和行动. 一. 水资源数量. 中国水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 降水 中国地表水 中国地下水. 1、中国与世界的对比.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1%,但是水资源仅占世界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30%,缺水危机在30年前已经显现,且多年来一直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因而水危机的严重性和解决水危机的紧迫性更为突出。. 人口. 水资源. 2、降水.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 国 水 资 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 国 水 资 源 唐 克 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2. 报告主纲 一、水资源数量 二、水资源质量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四、问题分析 五、供需态势 六、对策和行动

  3. 一. 水资源数量

  4. 中国水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 • 降水 • 中国地表水 • 中国地下水

  5. 1、中国与世界的对比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1%,但是水资源仅占世界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30%,缺水危机在30年前已经显现,且多年来一直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因而水危机的严重性和解决水危机的紧迫性更为突出。 人口 水资源

  6. 2、降水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1956~2000年的45年中,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2万亿m3,相应降水深为650mm。 我国降水地区分布十分不均,降水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深等值线图(1956~2000年)见附图2-1。降水深等值线大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400mm降水深等值线始自东北大兴安岭西侧,终止于中尼边境西端,由东北至西南斜贯我国全境,800mm降水深等值线位于秦岭、淮河一带。

  7. 中国有1/2左右的国土面积降水量小于400mm,全国有35%的人口居住在严重缺水地区。中国有1/2左右的国土面积降水量小于400mm,全国有35%的人口居住在严重缺水地区。 •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显著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8. 降水地区分布:

  9. 3、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由当地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表示。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7万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8 mm。也就是说44%的降水形成了地表径流,还有一部分渗入地下,大部分蒸发,返回大气。

  10. 水资源空间分布 北方 人口: 47% GDP:44% 耕地:65% 粮食:53% 水资源: 22% 南方 人口: 53% GDP: 56% 耕地:35% 粮食: 47% 水资源:78%

  11. 南水北调是进行我国水资源空间调配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是进行我国水资源空间调配的战略性工程 不同流域的地表水资源丰富程度

  12. 占全国1.5%的水资源支撑10%的社会经济 海河流域的情况 人 口 耕 地 GDP 水资源 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城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50m3,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

  13. 洪水损失 缺水断流 时间分布 中国水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年内季节分布不均,形成了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总体格局。特别是汛期洪水径流量占全年的2/3以上,绝大部分直接排泄入海,利用难度很大,加剧了季节性缺水的矛盾。

  14. 水资源一级区1980~2000年和1956~1979年降水深变化比较示意图 北方减少了

  15. 4、地下水资源 • 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219亿m3,其中矿化度不超过1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972亿m3,占97%,矿化度1~2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247亿m3,占3%。 • 在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772亿m3,占全国的8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65亿m3(含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318亿m3),占全国的21%。 •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459亿m3,占全国的30%,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760亿m3,占全国的70%。

  16. 二. 水资源质量

  17. 1、河流水质 全年评价河长28万km。 Ⅰ类水河长7%;Ⅱ类水河长38%;Ⅲ类水河长22%;Ⅳ类水河长12%;Ⅴ类水河长6%;劣Ⅴ类水河长16%。 总污染河长34%。

  18. 我国河流中下游河段水质一般比上游差,城镇附近河段水质一般劣于其它地区;环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河流水质污染严重。长江区太湖流域、淮河和海河区河流水质状况最差,劣Ⅴ类水的河长比例接近或超过50%;松花江区和辽河区水质状况较差,等于或劣于Ⅳ类水的河长比例分别为63%和61%;黄河区水质不容乐观,等于或劣于Ⅳ类水的河长比例达46%;除沱江和嘉陵江外,长江中上游区域及珠江区水质状况良好;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东南诸河区水质状况最好。我国河流中下游河段水质一般比上游差,城镇附近河段水质一般劣于其它地区;环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河流水质污染严重。长江区太湖流域、淮河和海河区河流水质状况最差,劣Ⅴ类水的河长比例接近或超过50%;松花江区和辽河区水质状况较差,等于或劣于Ⅳ类水的河长比例分别为63%和61%;黄河区水质不容乐观,等于或劣于Ⅳ类水的河长比例达46%;除沱江和嘉陵江外,长江中上游区域及珠江区水质状况良好;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东南诸河区水质状况最好。

  19. 2、水库湖泊水质 有关评价工作针对636座水库进行了调查,总蓄水量1618亿m3。20%属于Ⅰ类水;53%属于Ⅱ类水;18%属于Ⅲ类水;5%属于Ⅳ类水;3%属于Ⅴ类水;1.1%属于劣Ⅴ类水。 等于或优于Ⅲ类水的水量占90.7%。 水库水质良好 湖泊水质较差

  20. 3、地下水水质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2000年全国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包括矿化度大于2g/L以上的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

  21. 在评价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面积中,I类和II类水面积仅占5.0%,III类水面积占35.2%,IV、V类水面积分别占26.8%和33.0%。在评价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面积中,I类和II类水面积仅占5.0%,III类水面积占35.2%,IV、V类水面积分别占26.8%和33.0%。

  22. 总体而言,经济社会活动强度大、人口密集、地表水污染严重和地下水天然本底较差的地区水质较差,如太湖流域IV、V类地下水面积占评价区面积的比例达91.0%,辽河区占82.9%,海河区占76.5%,淮河区占71.1%。总体而言,经济社会活动强度大、人口密集、地表水污染严重和地下水天然本底较差的地区水质较差,如太湖流域IV、V类地下水面积占评价区面积的比例达91.0%,辽河区占82.9%,海河区占76.5%,淮河区占71.1%。

  23. 2000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面积分布 项目 总硬度 氨氮 矿化度 锰 铁 氟化物 亚硝酸盐氮 高锰酸盐指数 硝酸盐氮 氯化物 挥发酚 pH 值 总大肠菌群 硫酸盐 砷 镉 铬 超标率(%) 25.56 23.94 22.58 12.98 12.72 11.02 9.09 8.45 4.76 4.61 4.50 4.36 3.43 2.94 0.37 0.35 0.29 地下水主要超标因子,天然水化学指标突出。

  24. 4、水源地水质 在评价的1073个代表性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供水水源地中,I类水饮用水水源地占4.8%,II类水占38.7%,III类水占31.8%,IV类水占11.8%,V类水占4.5%,劣V类水占8.4%,I~III类水的水源地比例为75.3%。 地下水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比例为35%。

  25. 三. 水资源开发利用

  26. 国家 水库库容 (亿立方米) 地表径流量 (亿立方米) 调蓄能力指数 美国 10000.00 29700.00 0.34 前苏联 12740.00 47100.00 0.27 加拿大 7700.00 31220.00 0.25 墨西哥 1014.00 3574.00 0.28 印度 2670.00 17800.00 0.15 中国 5522.44 27115.00 0.2 部分国家水库调节能力对比

  27. 供水 • 2002年全国总供水量为5500亿m3 • 地表水供水量79%,地下水占21%。 • 1980~2002年,全国供水量年均增长率1.23%。 • 地表水供水量年均增长率0.9%;地下水供水量年均增长率2.7%。

  28. 1:2:7结构 用水 • 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500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8%,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1%;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1%。 • 在全国总用水量中,城镇用水量为1220亿m3,占总用水量的22%。 1980~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仍处于增长态势。农业用水量则处于缓慢增长态势,而用水比重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5%下降到2002年的68%)。

  29. 1949—2000年的全国用水量变化

  30. 1949—2000年的人均用水量变化

  31. 四、 问题分析

  32. 生态问题、污染问题、资源效率问题 1、一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诱发了生态环境灾害 2、污染排放引起资源质量的严重下降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33. 1、开发利用过度 海河入海水量变化

  34. 黄河入海水量变化

  35. 黄河断流亮起了中国水危机的红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但是,黄河在1972年~1999年的27年中,共有22年出现断流,累计断流72次、10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距离704km,占黄河下游河道的90%。黄河断流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给下游地区和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36. 水资源 一级区 断流河流数量 (条) 断流河流总长度(km) 断流河段长度(km) 断流河段占河流长度百分比(%) 总长度 其中“有水无流”河段长度 松花江区 2 1253 246 0 19.6 辽河区 8 3916 1531 0 39.1 海河区 23 7076 3602 787 50.9 黄河区 5 2056 310 0 15.1 淮河区 5 2542 395 239 15.5 西北诸河区 5 4045 1344 0 33.2 合计 48 20888 7428 1026 35.6 2000年北方地区河流断流情况

  37.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萎缩趋势比较明显。与50年代相比,大于1km2湖泊中,面积减少了14850km2,约占50年代湖泊面积的15%。在发生萎缩的湖泊中,干涸湖泊417个,干涸面积5280km2,占湖泊萎缩总面积的36%。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萎缩趋势比较明显。与50年代相比,大于1km2湖泊中,面积减少了14850km2,约占50年代湖泊面积的15%。在发生萎缩的湖泊中,干涸湖泊417个,干涸面积5280km2,占湖泊萎缩总面积的36%。 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中,发生萎缩的湖泊230个,其中干涸湖泊89个,湖泊面积共减少了13859km2,其中干涸湖泊的面积4289km2。发生萎缩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区和西北诸河区,其萎缩面积分别占总萎缩面积的54%和27%。

  38. 水资源一级区面积大于10km2湖泊萎缩情况 水资源 一级区 湖泊萎缩个数 湖泊萎缩面积 湖泊储水减少量* 萎缩个数(个) 占全国 (%) 萎缩面积(km2) 占全国 (%) 储水减少量(亿m3) 占全国 (%) 总个数 其中干涸湖泊 总面积 其中干涸面积 松花江区 16 7 7.0 184 123 1.3 1.6 0.3 辽河区 3 3 1.3 69 69 0.5 海河区 5 2.2 1013 7.3 10.2 2.0 黄河区 11 4.8 602 4.3 18.1 3.5 淮河区 10 3 4.3 816 113 5.9 11.1 2.1 长江区 140 60 60.9 7470 1466 53.9 284.3 55.0 珠江区 4 1.7 35 0.3 1.9 0.4 西北诸河区 41 16 17.8 3670 2518 26.5 189.8 36.7 全国 230 89 100 13859 4289 100 517.0 100

  39. 北方 人口增长 超采地下水 城市化进程 水资源短缺 挤占生态 环境用水 经济增长 南方 水污染 水资源短缺 缺水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40. 石羊河径流变化

  41. 地下水超采严重 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高,在总供水量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近20年来,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增加较快。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区,1990~2000年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占可开采量的百分比均超过50%,其中海河平原区高达118%,淮河区山东半岛平原区高达128%。

  42. 地下水超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并形成区域降落漏斗。地下水资源枯竭。 ②地面沉降。截至到2000年,全国地面沉降总面积超过6万km2。地面沉降降低了这些地区的防洪标准,使建筑物出现裂缝甚至倒塌,地下管线断裂,严重影响城市建设 ③地面塌陷。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采矿及超采地下水等原因,全国发生地面塌陷已超过2500多处,总面积超过2300km2,最大塌陷深度超过30m,浙江、苏锡常地区的地下水超采控制取得初步成效。 ④海水入侵。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海水入侵总面积超过1500km2,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沿岸,以山东半岛滨海地区海水入侵最为严重,有19个县(市、区)发生海水入侵,面积近1000km2;其次是辽宁省,海水入侵面积达400km2。海水入侵使得地下水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增高、地下淡水咸化、水质变差,失去了利用价值。 ⑤咸水入侵。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采,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地下咸水入侵面积约1160km2,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等省。

  43. 缺水的社会经济影响 缺水:360亿m3 农业:300亿m3 城市和工业:60亿m3 受旱面积:2000万ha 粮食减产:300亿kg 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缺水城市:400多座 影响人口:1.6亿元

  44. 2、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缺水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也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631亿吨。农业面源污染也不断加剧,全国禽畜粪便已达27亿吨/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也成倍增加。由于城市、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加剧,全国水环境日益恶化。

  45. 2000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布2000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布

  46. 污径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体污染程度,根据各水资源一级区2000年点污染源废污水排放量和相应的天然河川径流量计算其污径比。海河区和太湖流域污径比分别高达50%和44%,辽河流域达38%,黄河区和淮河区分别为10%和8%,松花江区、长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为3%左右,西北诸河区约1%,西南诸河区为0.05%。

  47. 2000年水资源一级区河流水质全年评价成果 水资源 一级区 评价河长 (km) 水质类别河长比例(%)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劣Ⅴ类 Ⅰ~Ⅲ 类合计 松花江区 38330.0 1.9 7.5 27.9 28.5 16.2 18.0 37.3 辽河区 12710.2 3.3 18.1 17.7 18.5 11.0 31.4 39.1 海河区 19695.4 1.7 14.0 12.6 7.3 5.7 58.7 28.3 黄河区 29649.9 3.6 30.7 19.2 14.6 9.0 22.9 53.5 淮河区 13705.7 0.9 9.9 15.5 15.9 8.4 49.4 26.3 长江区 其中太湖流域 88078.1 9.6 55.0 18.8 7.0 3.0 6.6 83.4 4037.8 0.0 2.9 12.7 21.1 9.7 53.6 15.6 东南诸河区 6290.1 21.6 51.2 12.9 6.5 1.8 6.0 85.7 珠江区 33519.5 7.3 41.8 32.5 8.6 3.1 6.7 81.6 西南诸河区 16740.2 20.4 42.9 28.8 2.6 1.7 3.6 92.1 西北诸河区 26259.6 5.1 59.4 20.7 8.0 4.8 2.0 85.2 全国 284978.7 6.9 37.5 21.7 11.7 6.3 15.9 66.1

  48. 3、节水成效显著,但仍有很大潜力 工业用水效率提高

  49. 农业用水定额在减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