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k likes | 2.1k Views
《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李 芬. 内容体系.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第四章 安全评价 第五章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 第六章 应急管理 第七章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 第八章 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附录.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 (一)什么是安全生产(概念)
E N D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李 芬
内容体系 •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 第四章 安全评价 • 第五章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 • 第六章 应急管理 • 第七章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 • 第八章 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 附录
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 • (一)什么是安全生产(概念) •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什么是安全生产管理 • 1、概念: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政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 2、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 3、外延: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方面。 • 4、对象: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 • 5、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二、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二、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 (一)事故 • 1、事故的定义(国务院令第493号)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 2、事故的等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 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 (1)特别重大事故 • (2)重大事故 • (3)较大事故 • (4)一般事故
(二)事故隐患 • 1、”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定义(第16号令) •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 2、分类: • (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 3、隐患治理:企业、政府和公众等多方综合性地开展隐患辨识、评价、消除、整改、监控等活动和措施,使生产安全系统的事故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的过程。
(三)危险 • 1、危险的概念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 2、危险与风险 (1) R=f (F,C) (2)风险的种类 A、广义五类: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健康。 B、安全生产管理四类:人、机、环境、管理。
(四)海因里希法则 • 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始得出的。 • 1、海因里希法则的内容 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 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 2、事故法则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 虽然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五)危险源 • 1、危险源的概念 •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 2、危险源的种类(两类) • 第一类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六)重大危险源 • 1、什么是重大危险源 • 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力、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 2、重大危险源的界定(公式难点)
三、安全、本质安全 • (一)安全的概念 • (二)本质安全 • 1、本质安全的概念 • 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 2、本质安全的内容 • (1)失误-安全功能 •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 (2)故障-安全功能 • 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三)安全许可 • 是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许可制度。 • 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一、安全生产管理历史 •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的。
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 • (一)系统原理 • 1、系统原理的涵义 • 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 (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 • (二)人本原理 • 1、人本原理的含义 • 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 (1)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4)行为原则
(三)预防原理 • 1、预防原理的含义 • 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 (1)偶然损失原则 • (2)因果关系原则 • (3)3E原则 (三种对策:工程技术、教育、法制) • (4)本质安全化原则 • (四)强制原理 • 1、强制原理的含义 • 2、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 (1)安全第一原则 • (2)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难点) •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提出 •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四)轨迹交叉理论 • (五)系统安全理论
一、安全生产方针 • 提出: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 (一)确立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性 • (二)安全生产方针的涵义 • 1、“安全第一”的涵义 • 2、“预防为主”的涵义 • 3、“综合治理”的涵义
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P24) • 一是“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 以《安全生产法》为龙头 • 据统计,目前 ,全国人大,国务院和相关主管部门已经颁布实施并仍然有效的有关安全生产主要法律法规约有130多部。 • 我国安全生产力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均属于法定安全生产标准,或者说属于强制性安全生产标准。 • 我国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虽然和安全生产立法不无区别,但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被视为我国安全生产力法律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难点) • 1、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 2、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专题会议上,确定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12项治本之道。 • 3、2009年,国务院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 • 4、2010年国务院分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 5、“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六大体系”,提高“六个能力”。
五、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 •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 • 在国家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的是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实行的是国家监管和地方监管;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实行的是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
六、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 • 安全科技按照研究领域、功能作用可划分 为四大类:(1)安全生产基本理论研究(2)安全生产应用基础研究(3)安全生产应用技术研究(4)安全生产成果工程转化 • 各类科技活动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 • 安全科技对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为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 主要包括政府引导推动、技术装备研发转化、专家智力支持、中介技术服务、企业推广应用和技术标准转化等组成部分。
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构成 1、组织体系-基础 2、运行机制-重要保障 3、法律法规体系 -法制基础和保障、依据 4、支持保障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物质条件和手段
九、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 • 1、2004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力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三个阶段的目标) • 2、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力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的,主要由4类,26个具体指标构成。 • 3、四大类指标:(1)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2)绝对指标(3)相对指标(4)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 • 4、“十二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奋斗目标 (五个方面)(1)相对指标(2)绝对指标(3)较大以上事故下降指标(4)职业健康工作目标(5)煤矿瓦斯抽采量、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达标率
一、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 1、起始时间: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 2、2010年6月1日起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颁布的意义。(1)落实责任(2)推动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3)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基本规范》是全面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业标准。
3、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涵义3、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涵义 • 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模式: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 • 5、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方式: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 6、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二、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 (一)确定目标 • (二)恢复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 (三)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 (四)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 (五)教育培训 • (六)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 (七)作业安全(5项) • (八)隐患排查和治理(4方面) • (九)重大危险源监控 • (十)职业健康(3项) • (十一)应急救援(5项) • (十二)事故管理(两项) • (十三)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一、安全文化的起源 •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 (二)安全文化的起源:在世界工业生产范围内,有意识并主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源于高技术和高危的核安全领域。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 • (三)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 。
二、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 1、总体上看,国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美国杜邦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 2、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 3、2010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印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 (一)定义 • 1、安全文化的定义: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力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力和奋斗目标,为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产力环境和条件,是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 2、安全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处于深层的安全观念文化;二是处于中间层的安全制度文化;三是处于表层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
(二)安全文化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多层次的复合体,由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焕发文化组成。 •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8条)
四、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 1、安全承诺 • 2、行为规范与程序 • 3、安全行为激励 • 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 • 5、自主学习与改进 • 6、安全事务参与 • 7、审核与评估 • (三)推进与保障 • 1、规划与计划 2、保障条件 3、推动骨干的选拔和培养
五、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 (一)建立机构 • (二)制定规划 • (三)培训骨干 • (四)宣传教育 • (五)努力实践
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 安全文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企业安全文化现状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效果,而采取的系统化测评行为,并得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结论。 • (一)评价指标 • (二)减分指标 • (三)评价程序 • 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与评价实施机构 • 2、制定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 3、下达《评价通知》 • 4、调研、收集与核实基础资料 • 5、数据统计分析 • 6、撰写评价报告 • 7、反馈企业征求意见 • 8、提交评价报告 • 9、进行评价工作总结
一、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 • “重大危险源”定义: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 (一)国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概况(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 (二)国内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析和评价,并初步在生产实际中国以应用。) • (三)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二、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 (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 • (二)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 • (三)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 • (四)应急救援系统 • (五)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 • (六)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生产企业和研究院起草提出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CB 18218-2009),此标准自2009年12月1日实施。 • 见附录一。
四、重大危险源的评价(难点) • (一)评价单元的划分 • (二)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 (三)数学模型 • (四)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评价 • (五)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评价及工艺物质危险性相关系数的确定 • (六)事故严重度评价 • 1、最大危险原则2、概率求和原则 • (七)危险性抵消因子 • (八)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
五、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难点) • (一)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 • 1、重大危险源监管的主要思路 • 2、监管系统的设计思想 • 3、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 4、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子系统
(二)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难点) •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 • 2、危险源数据采集系统 • 3、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 • (1)正常运行阶段 • (2)事故临界状态 • (3)事故初始阶段